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ADR)后异位骨化(HO)、假体周围骨形成(PBF)是影响手术节段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的严重程度是HO和PBF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只有完善对椎间盘(包括高度、运动幅度、骨赘形成)、钩椎关节、小关节退变的评价体系,规范手术适应证,才能从根本上减少HO和PBF的发生和发展。应用新型解剖型假体、改进手术技术,也是减少HO和PB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适应证
  • 简介:摘要报道一例膝关节置换中内侧副韧带(MCL)断裂使用半月板进行修复的病例。本病例采用半月板修复膝关节置换中MCL断裂并获得成功,目前本治疗方法少见相关文献报道。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副韧带
  •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关节病的发病日益增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严重骨关节疾病最终且最有效的方法。它通过手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替代与重建病损的髋关节,以缓解症状、消除疼痛、改善及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我科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系统的术前术后护理,现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过程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肢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ACDR)在治疗颈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西安红会医院接受ACDR治疗的28例单节段颈椎邻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46±7)岁。对术前及术后1、24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临床疗效主要包括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评分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颈椎整体及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手术节段Cobb角,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假体相关影像参数。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24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2.7±1.5)、(14.0±1.0)和(15.8±0.9)分,JOA改善率为75%±19%(F=37.012,P<0.01)。患者手术前后NDI%逐渐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101,P<0.01)。末次随访时Odom评分为优者20例,良8例。患者手术前后3个时间点颈椎整体和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33、6.063、26.952,均P<0.05)。术后24个月ACDR上方邻近椎间盘与融合节段下方邻近椎间盘的Miyazak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c=2.12,P=0.034)。术后4例(14.3%)发生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假体冠状面移位(0.30±0.11)mm,矢状面(0.28±0.10)mm;假体下沉(0.27±0.09)mm。未见假体松动发生。结论ACDR对颈椎邻椎病翻修临床疗效满意。由于术后手术节段仍存在一定的运动功能,其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风险明显低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

  • 标签: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邻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中止血带应用导致的自由基产生及脂质过氧化,并探讨缺血性预处理缓解再灌注带来的损害。方法本研究以采取椎管内麻醉行全膝关节置换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止血带前1分钟及松开止血带后5分钟和20分钟时,抽取研究对象的血。用光泽精化学发光分析法及卵磷脂氢过氧化物测定法分别测出活性氧的量及脂质过氧化的程度。结果本研究发现首次松开止血带后5分钟和20分钟活性氧(ROS)量显著增高;第二次松开止血带后5分钟,活性氧量虽然增高,但第二次灌注后20分钟恢复正常水平。ROS峰值出现在第一次灌注后20分钟。脂质过氧化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虽然松开止血带后ROS量显著增高,但就行全膝关节置换病人而言,缺血性预处理可缓解缺血带致再灌注所带来的损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髋关节疾病患者予以髋关节置换结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髋关节疾病患者中抽取52例参与研究,根据计算机表法将其均分2组,各26例。参照组患者仅行髋关节置换治疗,实验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结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比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术后总引流量、总出血量、VAS评分以及消肿时间。结果以参照组作参考,实验组DVT发生率较低、术后总引流量、总出血量、VAS评分均较低、消肿时间明显较短,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髋关节疾病患者行髋关节置换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降低了深静脉血栓情况发生,肿胀情况得到缓解。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桃红四物汤 髋关节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输血技术在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中使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术前不采自体血,观察组术前采自体血,比较两组中及术后的出血和输血情况。结果两组PT、APTTFIB凝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例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血常规提示有中度贫血,输异体红细胞悬液1.5U后改善;对照组术后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冒冷汗、乏力、结膜苍白等表现,甚至有出现心悸、心率增快、持续性低血压表现,予输1.5-3U红细胞悬液后症状改善,其中出现不同程度输血反应16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自体输血技术能显著减少输异体血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刺激红细胞再生,提高患者造血速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自体输血 膝关节置换 临床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牛津活动衬垫单髁置换(OUKA)中膝关节间隙压力与术后下肢力线的相关性,为预测OUKA术后下肢力线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收治的78例接受OUKA手术的患者(92膝),其中男29例,女49例,年龄(68.8±6.9)岁。中应用自行设计的压力传感器测量膝关节在0°及20°时内侧膝关节间隙的压力,并按术后下肢力线内翻程度分组。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分析间隙压力与术后下肢力线的关系。比较分析不同力线矫正满意程度组间的间隙压力。结果中测量伸膝0°时的间隙压力为81.7 N±57.8 N,屈膝20°时为96.1 N±54.5 N,术后膝关节内翻角度为2.9°±2.7°。伸膝0°及屈膝20°位时的间隙压力与术后膝关节内翻角均呈负相关(r=-0.493、-0.331,均P<0.001)。各内翻组在伸膝0°时间隙压力的分布不相同,中立位组(n=24)压力[M(Q1,Q3)]为117.4 N(31.7 N,233.0 N),轻度内翻组(n=51)为63.7 N(11.3 N,209.0 N),明显内翻组(n=17)为31.5 N(8.3 N,87.7 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膝关节屈曲20°位时,仅明显内翻组与中立位两组间隙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力线矫正满意组在0°及20°时的间隙压力均大于明显内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合并明显屈曲畸形的患者在伸膝0°及屈膝20°位测得的间隙压力均要大于术前无屈曲畸形(或轻度屈曲畸形)者(均P<0.05)。结论OUKA间隙压力与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程度相关。术后下肢力线矫正良好的患者,中膝关节在0°及20°的中位间隙压力分别为117.4 N和92.5 N。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传感器 下肢力线 膝关节间隙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行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药疗法的疗效。方法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快,疗效好且其治愈率及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入激素(地塞米松)的方法治疗SAH,具有意识恢复快、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效果显著、清除积血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无不良反应,治疗方法简便、经济,适用于基层医院。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置换 注药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00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并随机抽取本院同期收治的无心脏瓣膜病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均通过彩色超声、心电图及血脂与钙磷代谢情况监测,并结合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HDL-C、ALP水平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其中回归系数为0.451~1.037,标准误(SE)为0.088~0.533,其危险系数高达1.57倍,P值小于0.05。结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属于年龄性变化心脏疾病,因此加强超声检测,注意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危险因素的预防,这对改善预后具有良好作用。

  • 标签: 老年 退行性 心脏瓣膜病 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介入和外科两种治疗方式对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筛选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接受介入或外科治疗患者,对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连续14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介入组65例患者年龄大于外科组的76例患者[(56.8±12.8)岁比(50.1±12.8)岁,t=-3.124,P=0.002]。外科组的手术成功率更高[83.1% 比 98.7%(χ²=10.960,P<0.001)],残余分流的发生率更低(33.3%比13.3%,χ²=-2.525,P=0.012),而手术时间[(93±38)min比(395±132)min,t=19.065,P<0.001],重症监护病房(ICU)使用时间[0 h比 28 (21,74) h,Z=-10.738,P<0.001],住院时间[7(4,10)d 比21(15,25)d,Z=-8.075,P<0.001],以及住院总费用[46 073(36 837,52 448)元 比 130 798(104 048,186 188)元,Z=-10.059,P<0.001]介入组更具优势。对数据资料矫正后,介入组和外科组30 d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位21(11.5,32.0)个月的随访后,全因死亡风险介入组优于外科组(OR=0.054,95%CI:0.007~0.445,P=0.007)。结论介入和外科两种治疗方式均是瓣周漏的有效治疗手段,外科治疗的即刻效果更好,而介入治疗中期效果更令人满意,且能减少医疗费用。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外科 心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