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应用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100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比较患者生活质量,并对比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价指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应用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的效果突出显著,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降低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心律失常运用中医治疗的临床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总结2016年7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的48例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的)。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方法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西药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48例患者经过中西两种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4.10%,对照组患者有效率77.94%。很明显观察组治疗效果要比对照组强很多(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律失常采用中医综合治疗,能有效的改善心律失常症状,治疗过程安全高效,拥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中医治疗 冠心病 心律失常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院147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147例患者男,68例,占46%,女,79例。占54%。年龄3-55岁。平均年龄12.45±0.99。其中56例封堵术后出现新的心律失常,28例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2例出现一过的加速自主心律、交界区逸搏心律,6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出现早博。1例术后第五天出现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外科取出封堵伞并行外科修补术。结论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律失常 介入封堵 封堵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96例A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加用瑞替普酶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GSH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再通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谱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酶谱水平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心肌酶谱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联合GSH治疗ASTEMI患者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瑞替普酶 还原型谷胱甘肽 ASTEMI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老年女性,因淋巴结肿大、皮疹、贫血就诊,病程中突发急性溶血、急性肾损伤、心肌梗死,完善相关检查提示患者同时存在冷凝集素综合征、Ⅲ型冷球蛋白血症。鉴于此时淋巴结活检组织病理尚未回报,给予利妥昔单抗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红蛋白回升,肾功能、心肌酶恢复正常。淋巴结组织病理最终明确诊断为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1程化疗后患者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冷凝集素、冷球蛋白转阴。AITL可出现丰富的免疫现象,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继发的冷凝集素综合征及冷球蛋白血症均有效。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冷凝集素 冷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s-cTnT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最佳阈值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将其分为了观察组37例(≥65岁),对照组43例(<65岁),分别对两组患者的hs-cTnT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判断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信息结果,并根据其差异性完成对最佳阈值的对比分析。结果在进行相应的临床研究中,对相应的信息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观察组患者的hs-cTnT水平为(136.5±14.2)ng/L,而对照组则为(67.2±15.5)ng/L,经比较P<0.05,表明符合统计学意义。经过ROC曲线分析后,hs-cTnT的最佳阈值,可作为判定的特异度曲线进行分析,而相比较传统判断方法,利用hs-cTnT,可更进一步的完成对疾病阳性特征的判定。结论hs-cTnT在临床诊断老年人群的AMI疾病患者在最佳阈值检测方面,可作为一个定量标准,经数据分析,其中AMI的最佳阈值为32ng/L,其基本数据高于正常老年人群的参考值上限,其检测方法在临床中,虽然仍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是可在基本临床急诊检测中进行实践使用,并将其作为一个简单的参考值。

  • 标签: hs-cTnT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最佳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三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电化学发光方法,测定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CK-MB"MYO和cTn含量,并与58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CK-MB"MYO和cTnI分别为27.04±57.72ng/ml,184.78±270.45ug/L,1.63±4.57ug/L,与健康人的2.18±1.08ng/ml,24.12±14.04ug/L,0.010±0.01ug/L比较,三者均呈显著升高;在阳性率方面,以cTnI最高。结论CKMB"MYO和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三者联合检测对AMI的诊断及病情的监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红蛋白 心肌肌钙蛋白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电复律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我们根据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电复律成功后的心电图表现将所有患者分为AMI组和非AMI组。观察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在进行体外电复律前后两组患者相关新造标记物以及肌钙蛋白I的测量结果。结果经过体外电复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肌钙蛋白I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体外电复律前后的肌钙蛋白I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复律后12h时CK-MB、cTnI阳性率,非AMI组与AMI组之间的差异与电复律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电复律能够够使得患者的肌钙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但是其升高的程度并不影响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

  • 标签: 体外电复律 恶性心律失常 心肌酶谱 肌钙蛋白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减对心率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84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给予观察组炙甘草汤加减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2%,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对应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心律失常患者炙甘草汤加减疗法,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能改善血压和血尿酸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律失常 炙甘草加减 血压水平 血尿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89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配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参松养心胶囊口服3粒/次,3次/d;对照组予胺碘酮0.2g/次,3次/d,治疗1周后改为0.2g/次,2次/d,1周后改为0.2g/次,1次/d。2组共治疗一个月,用检验和X2检验,观察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予参松养心胶囊和胺碘酮治疗早搏(心律失常)疗效无统计意义(p<0.05),但参松养心胶囊不良反应少。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中国31个省份107家医院的26 592例AMI患者为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MI类型、心脑血管病史、用药史、生活方式和AMI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或)肥胖、吸烟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资料,将具有完整危险因素信息的24 394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结果患者年龄为(62.2±13.8)岁,其中男性18 162例(74.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8 209例(74.6%)。男性患者年龄为(60.2±13.7)岁,低于女性[(68.2±12.3)岁];体质指数为(24.2±3.0)kg/m2,高于女性[(23.8±3.4)kg/m2];超重和(或)肥胖、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腻饮食和AMI病史比例分别为51.8%、55.2%、7.2%、3.8%、80.4%和7.7%,均高于女性(分别为45.9%、9.9%、5.8%、2.3%、65.0%和5.9%);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和卒中病史比例分别为46.5%、17.2%、77.8%和8.5%,均低于女性(分别为61.4%、24.8%、81.7%和11.1%);均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外周血管病史的比例分别为0.6%和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别于对全部患者的分析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血脂异常比例、青年和中年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老年组超重和(或)肥胖、缺乏运动比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国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高血压和糖尿病更常见于女性患者,超重和(或)肥胖、肥腻饮食和吸烟等更常见于男性患者。

  • 标签: 心肌梗塞 危险因素 性别因素 年龄分布 横断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