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应用传统外固定器材和改良型外固定支具救治院前急性创伤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为院前创伤急救探求一种新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急救中心自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救治的195例急性创伤,将其分为传统外固定器材组(n=98)和改良型外固定支具组(n=97),分别在救治现场和转运途中,对两组的一般资料、现场外固定所需时间、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和外固定牢靠度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结果改良型外固定支具组的现场外固定所需时间[(143±27)s]、疼痛评分[(1.8±0.4)分]、患者满意度(100%)、外固定牢靠度(100%)均优于传统外固定器材组[(301±32)s、(2.8±0.8)分、57%、80.6%,均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急性创伤时,选用改良型外固定支具可明显缩短现场外固定操作所需时间,有效缓解疼痛,外固定牢靠,确保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伤情无加重,切实避免了因操作不当所致的人为伤害或二次损伤,从而提高急性创伤在院前救治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时间和奠定基础,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在院前急救急性创伤的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外固定支具 院前急救 创伤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评估中型颅脑创伤(mTBI)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8例mTBI患者的临床资料。88例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10.3±1.1)分(9~12分),每8小时重新评估1次,GCS下降≥2分或病情发展需立即处置定义为神经功能恶化。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TCD监测颅内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独立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88例患者中,40例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另48例未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GCS、CT分级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舒张期血流速度(FVd)、收缩期血流速度(FVs)、平均流速(FVm)]可能为mTBI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Vd(OR=0.873,95% CI:0.816~0.921,P<0.001)、FVs(OR=1.061,95% CI:1.026~1.104,P=0.001)及PI(OR=80.700,95% CI:1.600~716.200,P<0.001)为影响mTBI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ROC可见诊断效能最高的是PI(AUC=0.869),其次为FVd(AUC=0.827);最佳截断值为PI>1.22,FVd<35.8 cm/s。结论初步推断作为无创、可重复、床旁监测手段,TCD监测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可有效预警中型mTBI患者发生的神经功能恶化。

  • 标签: 颅脑损伤 超声检查,多普勒 疾病恶化 中型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四肢重症创伤中的护理措施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在 2017 年 2 月 -2019 年 9 月 间 收治的接受 持续负压引流的重症四肢重症创伤 78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实验组(加用综合护理),组内均为 39 例,在护理实验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开始愈合时间和疼痛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对接受持续负压引流技术的四肢重症创伤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更好提升患者的治疗舒适度,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值得进行应用推广。

  • 标签: 持续负压引流 四肢重症创伤 综合护理 愈合时间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伤情及预后进行客观、准确、无创的评估是TBI救治工作的基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临床最为常用的伤情评估方法,但对需镇静、插管或合并语言、运动障碍的患者往往无法进行准确评分。此外,GCS也无法提供病理损害的直接证据。CT评分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基于CT图像的无创评估体系,其评估过程不受镇静、插管等的影响,还可以客观反映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笔者就CT评分系统评估创伤性脑损伤患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伤情评估方法及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颅脑损伤 预后 CT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骨创伤的血浆 D-D 水平和血糖水平的变化的临床意义,为骨损伤预后和病情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骨创伤 260 例,健康体检者 260 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监测并比较观察组患者入院第 1、3、5、7天及健康体检者血浆中 D-D 和血糖水平。 结果:观察组的 D-D 和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不同程度 骨创伤 D-D 血糖
  • 简介:摘要合并骨创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人群,治疗COVID-19过程中必须重视VTE的防治。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通过诱导炎性介质释放、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途径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创伤及手术直接或间接导致静脉血管壁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微循环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启动VTE形成的外源性途径。骨创伤治疗过程中,患肢制动、被迫卧床等处置使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VTE;老年人常并存多种慢性疾病,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COVID-19患者持续高热、严重肺病、呼吸功能衰竭、脓毒血症及有创技术应用等,会进一步加重此类患者的VTE风险和救治难度。为配合临床一线有效开展COVID-19合并骨创伤的VTE防治,笔者对VTE防治提出护理建议,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静脉血栓栓塞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识护理配合预见性护理方案在急诊颅脑创伤中救治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诊颅脑创伤93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标识护理配合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抢救及后期护理时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检查所耗费时间、急诊科入室时间、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及护理时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6.25%)显著少于对照组(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6.25%)显著少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查所耗费时间、急诊科入室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于护理的总满意度(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识护理配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可减少患者在抢救及护理时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缩短检查时间与入室时间,让患者得到更快的抢救,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用。

  • 标签: 标识护理 预见性护理 急诊 颅脑创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重症创伤凝血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接收的急性重症创伤74例,按照损伤严重评分(ISS)>25分、>16分且≤25分、≤16分划分成极危重组、危重组、不危重组,并结合预后情况划分成死亡组与生存组,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均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比各组患者凝血功能,回顾分析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结果极危重组、危重组、不危重组患者FIB、PT、D-D、PLT、血栓弹力图K值、MA值、R值、α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FIB、PT、D-D、PLT、血栓弹力图K值、MA值、R值、α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栓弹力图K值与FIB、PLT呈负相关性,与PT、D-D呈正相关性;MA值与FIB、PLT呈正相关性,与PT、APTT、D-D呈负相关性;R值与PT、APTT、D-D、PLT呈正相关性;α角度与FIB、PLT呈正相关性,与PT呈负相关性。结论急性重症创伤凝血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存在明显的关系,通过凝血功能检查、血栓弹力图能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预后效果。

  • 标签: 急性重症创伤 凝血功能障碍 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尽管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准达成了十分大的提升,但对于部分病症还没有妥善的诊断治疗手段,特别是伴随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日渐重视,及关联性因素的引导性作用。本文研讨探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双氯芬酸钠成分成分对造成的身体损伤的患病群体的选择性抑制、缓解疼痛状态作用。方法:选择2019-2020在我院深入开展诊断治疗的造成的身体损伤的患病群体,共选择了60例作为研讨探究目标患病群体。基于随机分配表法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n=100)以及观察组(n=100)。对照组实施的是双氯芬酸钠成分深入开展选择性抑制、缓解疼痛的处理方式;观察组实施的是普通镇痛方法,对两组造成的身体损伤的患病群体的实际痛效果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深入开展观察研讨剖析。结果:相对较为两组造成的身体损伤的患病群体的手术处理中的选择性抑制、缓解疼痛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较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来说,观察组在十分多方面还需要改进,比如晕眩、呕吐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氯芬酸钠 创伤病人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SBAR交接班模式在急诊严重创伤手术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组急诊抢救室严重创伤,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24例和观察组1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交班表进行交接,而观察组采用改良SBAR交班模式表进行交接,卡方分析和t检验统计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合作情况、转运交接缺陷事件的发生率(交接缺陷事件包括遗漏病情、转运记录不完整、床旁交接不全面、药品和物品遗漏) 、患者平均转运交接时间及院内手术时间的差异。结果 采用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评价交接双方的护理人员合作情况。对照组护理人员交接合作平均得分(60.50±1.80)分,观察组护理人员交接合作平均得分(78.20±2.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改良SBAR交接班 急诊 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对镇静治疗中创伤性颅脑损伤患的脑血流动力学、呼吸状况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患者以0.1 mg/(kg·h)的速度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同时对照组患者不采用任何镇静镇痛剂以及其他影响颅内血流动力学的药物。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收集患者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参数。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流速尽管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心率、收缩压和呼吸频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其中呼吸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进一步分析随访资料发现2组患者的死亡率及GO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可有效控制患者躁动,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以及呼吸状况,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的长期预后并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咪达唑仑 颅脑损伤 镇静 经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ICU严重创伤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及降低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的177例严重创伤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依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77例创伤儿中,1~3岁54例;男104例;69例在7~9月份发生创伤。89例因机动车造成交通意外伤,151例存在头部创伤,105例出现了多发伤。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的住院天数、ISS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机械通气需求、乳酸、pH值、碳酸氢盐、血糖、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机械通气需求(OR=0.029,95%CI 0.004~0.241)及Glasgow昏迷评分(OR=1.321,95%CI 1.121~1.557)是创伤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男童发生创伤率较高,年龄1~3岁、7~9月份为儿童创伤高峰期,机动车造成的交通意外伤最多见,创伤部位以头部最常见。儿童创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时间、病因、损伤部位有关,机械通气需求率及Glasgow昏迷评分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创伤 儿童重症监护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预防性滤器应用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风险肺栓塞(PE)的创伤中预防P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关于高风险PE的创伤预防性滤器的前瞻性研究以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范围从数据库建立到2019年3月21日。再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811例放置滤器患者和6 477例对照组患者,分析显示,预防性滤器可降低PE发生率(RR=0.32,95%CI:0.16~0.63,P=0.001),降低致死性PE发生率(RR=0.20,95%CI:0.04~0.96,P=0.05),同时尚不能认为预防性滤器与下肢DVT发生率的明显增加有关(RR=3.7,95%CI:0.23~60.54,P=0.36)。结论预防性滤器在高风险PE的创伤中可降低其PE发生率和死亡率,并且不会增加DVT发生率。

  • 标签: 腔静脉滤器 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严重创伤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加入急诊急救护理干预措施重要价值作用。方法:择取严重创伤60例,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05月~2020年03月,根据患者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同等人数2组,包括参照组和研究组。前者实施基础护理,后者实施急救护理,参照组与研究组护理后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与参照组相比,研究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偏低,总有效率显著偏高,(p<0.05)。结论: 严重创伤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加入急诊急救护理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抑制并发症发生,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严重创伤 急诊 急救护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在严重创伤治疗的价值。 方法:在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2 月对我院诊治的严重创伤 120 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基于护理模式差异分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的衔接组( n=60 )和一般急救护理的对比组( n=60 ) , 分析护理手段在临床应用取得的效果和价值。 结果:衔接组患者抢救平均时间( 20.04 ±10.01 ) min 、有效治疗时间( 38.15 ±16.80 ) min ,两项数值均小于对比组, p<0.05 ;衔接组患者抢救成功 54 例、占比 90.0% ,数值大于对比组,对比组抢救成功 50 例、占比 83.3% ;衔接组并发症出现 2 例、占比 3.3% ,数值大于对比组,对比组并发症出现 10 例,占比 16.7% , p<0.05 。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抢救时间与有效治疗时间,取得较高抢救成功率,控制并发症出现,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身体。

  • 标签: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 严重创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对亚急性期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腺垂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亚急性期TBI腺垂体功能低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HBO组,每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抗感染、预防癫痫、预防褥疮、营养神经、补液及康复治疗等),HBO组在此基础上辅以HBO干预,HBO治疗压力为0.2 MPa(2.0 ATA),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20次。于治疗前、治疗20次后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TSH)、催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皮质醇(CO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睾酮(TES)及雌二醇(E2)水平,对ACTH、GH、TSH、PRL、LH、FSH赋值并计算垂体总体激素评分。结果治疗20次后发现HBO组PRL、LH、TES的对数值及垂体总体激素评分[分别为(1.3±0.2)μg/L、(1.0±0.4)mU/L、(2.5±0.2)ng/dl和(22.0±2.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1±0.2)μg/L、(0.8±0.3)mU/L、(2.4±0.3)ng/dl和(20.5±2.3)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HBO治疗能进一步提高亚急性期TBI患者多种激素水平,促进垂体功能恢复。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高压氧 腺垂体功能低下 血清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