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满意度、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施护后,两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施护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科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 标签: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 原因
  • 简介:摘要: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住院患者中的具体实施方法是一个系统性的、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同时也需要团队协作和科学评估的支持,以保障患者在院期间的安全和良好的治疗效果。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住院患者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而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医疗机构、管理部门、护理人员及患者本身。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护理质量,保障心血管科住院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 标签: 护理风险 心血管 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通过对86例心血管科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采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并监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策略明显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患者满意度。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护理中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

  • 标签: 护理风险 管理 心血管 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心血管科护理中,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心血管科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70例患者为对象,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均等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护理后观察组上述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
  • 作者: 杨丽霞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3-13
  • 机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 简介:摘要:急性心绞痛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绞痛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因为患者心血管发生病变所造成心肌缺血导致的。这种急性心绞痛疾病十分容易使患者发生劳累或者是情绪过渡激动从而加重病情。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心血管科急性心絞痛患者2200例,按照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比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情绪变化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现将相关护理效果进行报道。

  • 标签: 心血管 临床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选择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研究对象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80例作为总例数,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时,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方式,40例为两组平均例数,传统护理管理及护理风险管理为两组患者需要接受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在比对上述指标后发现,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护理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科护理教学中病案分析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3月~12月期间入科实习护生41名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研究,以护生入科后带教模式差异分组,对照组(20名)行常规带教,实验组(21名)行病例分析模式带教。评价不同教学模式对护生科室考核成绩、护理技能评分影响差异。结果:相较对照组,实验组出科时:(1)临床理论、临床实践、综合素养考核成绩升高,差异显著,P<0.05;(2)病例分析、基础检查、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评分升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血管科护理教学中病例分析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护生临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结合转化,积极培养其专科护理技能,应用效果确切。

  • 标签: 病例分析 心血管内科 护理教学
  • 简介:摘要:心血管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其护理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心血管科护理工作的任务日益繁重,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不仅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还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护理管理制度因素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心血管科的护理安全隐患,继而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包括: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与考核、提高患者安全意识与配合度、完善护理管理与监督制度等,以期为心血管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高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心脑血管科患者临床用药中常见问题,并提出合理用药策略,以改善患者用药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3月间96例心脑血管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包括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未注意用药禁忌、用法用量不合适以及配伍情况不合理。结果:研究发现,在96例患者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占比10.42%,未注意用药禁忌占比4.17%,用法用量不合适占比4.17%,配伍情况不合理占比5.21%。结论:为了提高心脑血管科患者的用药质量,应采取合理用药策略,包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注意用药禁忌、调整用法用量和合理配伍药物。这些策略将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并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 标签: 心脑血管内科 临床用药 常见问题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血管科患者的用药安全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心血管科患者用药安全护理的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心血管科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用药错误和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用药安全 护理现状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重症脑缺血患者行血管热交换低温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护理方法。结论:有效的护理操作,可以为重症脑缺血患者行血管热交换低温治疗过程中不同阶段,提供针对性和预防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 标签: 重症脑缺血 护理实践 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护理人员临床观察水平低下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选择武定县人民医院急诊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68名心血管科护理人员,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进行了统一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能力训练。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评价合格率和医生、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人员缺乏积极的护理意识,缺乏医院的奖惩机制,是造成其临床观察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心血管 内科 观察能力
  • 简介:摘要:优质护理在心血管科护理工作中,属于最为典型的护理模式。应用此种护理模式,对取得更好的心血管科护理效果有重要作用。护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优质护理工作要求和心血管科护理工作中涉及的具体问题综合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为发挥出优质护理模式的积极作用提供支持。而合理规划护理流程有效执行护理项目,是取得更好的心血管科护理工作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护理人员能力水平有效方法。

  • 标签: 优质护理 心血管内科护理 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急重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血管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记录和比较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风险率及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护理质量观察数值比较观察组的护理主动意识、沟通水平、护理熟练度等指标数值明显更高(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可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急重症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于2023年1月到2023年12月在本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双心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率为96.00%,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相关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双心护理 心血管内科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心血管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人心血管科护理中采用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效果,促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

  • 标签: 健康教育 老年 心血管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所收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10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干预组采用循环护理服务模式,而常规组则为常规护理服务模式。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依从性指标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指标评分高于常规组,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接受患有开病症患者,采用循环护理服务模式,能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提升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相对较高,可促进心内科老年患者早日疾病转归。

  • 标签: 循环护理 模式 心血管 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40例弥漫性血管凝血患者以及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均行凝血检验指标检测,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凝血指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凝期、低凝器和纤溶期的弥漫性血管凝血患者的各项凝血检验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指标能为弥漫性血管凝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标签: 凝血检验指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的心血管科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接受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下的安全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总体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心血管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指导下的管理有利于提升护理安全水平,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心血管内科 护理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