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面临着严峻挑战。这种新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对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多个方面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为防止COVID-19患者治疗期间长期卧床休息、活动量小、药物不良反应等导致的各类并发症,保证患者全方位的康复并及早回归社会,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使用呼吸康复手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总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经验教训,探讨肺康复在COVID-19中的运用和时机,以期为COVID-19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康复 介入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炎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7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患者基于时机理论的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呼吸功能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康复训练后,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干预组的呼吸功能显著优于常规组,干预组肺功能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康复训练通过根据患者不同的阶段需求和时机,为其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使训练强度做到循序渐进的递增,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肺功能与呼吸功能,还可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护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 标签: 时机理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康复训练 康复效果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疾病术后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pulsation,IABP)治疗时机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脏术后应用IABP患者6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实施IABP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33例(重症心脏术后<6 h)与晚期治疗组31例(重症心脏术后≥6 h):观察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机械通气时间、IABP留置时间、ICU停留时间、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乳酸清除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IABP 48 h后,早期治疗组患者MAP为(79.47±7.07) mmHg、LVEF为(45.20±3.86)%,晚期治疗组分别为(71.38±6.26) mmHg、(41.66±4.4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604、29.375,P均<0.01)。早期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为(71.56±5.98) h、IABP留置时间为(68.31±10.10) h、ICU停留时间为(5.84±1.04) d,晚期治疗组分别为(82.79±4.96) h、(89.49±9.97) h、(6.82±1.07)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093、72.855、31.859,P均<0.01)。IABP 48 h后,早期治疗组ScvO2为(71.66±5.45)%、NT-pro BNP为(1 698.36±1 032.98)ng/L、乳酸清除率为(30.12±2.29)%,晚期治疗组分别为(66.03±4.61)%、(2 898.43±1 383.29) ng/L、(20.47±1.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早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6/33),晚期治疗组为41.94%(13/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早期使用IABP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血清学指标、降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ABP时间、ICU监护时间及并发症。

  • 标签: 重症心脏疾病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 时机选择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无创通气治疗时机选择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根据《机械通气》(第2版)中的标准选择无创通气治疗时机,参照《机械通气临床实践》中的标准撤机,并给予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规护理,包括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合理膳食、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APACHEⅡ评分>10分时给予无创通气治疗,APACHEⅡ评分≤10分时撤机,并按照APACHEⅡ评分<10、10~14、15~19、≥20分4个等级分别给予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一级护理和特级护理。监测两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肺功能,并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发生率和ICU病死率等预后指标。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患者对本次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创通气治疗3 d后,两组患者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比值均治疗前显著升高,以观察组升高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EV1(L):3.02±0.22比2.54±0.19,FVC(L):3.01±0.32比2.13±0.28,FEV1/FVC比值:0.89±0.08比0.79±0.08,均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d):4.32±0.73比8.42±1.94,ICU住院时间(h):32.23±10.22比38.52±9.85,均P<0.01〕,气管插管率、VAP发生率和ICU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1.9%(1/53)比13.2%(7/53),VAP发生率:1.9%(1/53)比15.1%(8/53),ICU病死率:1.9%(1/53)比13.2%(7/53),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2%(51/53)比75.5%(40/53),P<0.01〕。结论APACHEⅡ评分用于指导AECOPD患者无创通气治疗时机选择和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无创通气
  • 简介:摘要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群的常见骨折类型。髋部骨折后往往出现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等并发症,直接或间接危及患者生命。髋部骨折的主要治疗措施为手术治疗,包括关节置换和内固定等。手术时机对术后病死率的影响是诸多学者的关注点,然而目前研究结论各异,并给临床实践带来一定的困惑。笔者从手术时机的定义、手术时机对术后病死率影响及流程改进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并为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髋部骨折 老年人 病死率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3例。两组均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B组治疗前病程<10 d,A组治疗前病程≥10 d。比较两组疗效、血氧分压(PaO2)水平、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症状恢复时间、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95.35%,41/43)高于B组(79.07%,34/43),P<0.05。治疗后,A组PaO2水平高于B组,PaCO2水平低于B组(P<0.05)。A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撤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均<0.05)。治疗后,A组血清sTREM-1、HMGB-1水平低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4.65%,2/43)与B组(9.30%,4/4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患儿可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帮助其恢复,缓解炎症,并发症发生率低,更有利于患儿病情好转。

  • 标签: 重症肺炎 纤维支气管镜 肺泡灌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辅食添加的时机与食物过敏发生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婴儿辅食早期引入对食物过敏发生的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限定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筛选出的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于纳入文献较少的辅食种类则进行系统综述。结果共纳入8个RCT,按照食物种类分组进行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晚期(即6月龄后)引入组相比,婴儿辅食中早期(即6月龄前)引入鸡蛋(RR=0.60,95%CI 0.46~0.79)可降低鸡蛋过敏发生的风险。针对所纳入的添加辅食为鸡蛋的6个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有过敏性疾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的婴儿,6月龄前引入鸡蛋可降低鸡蛋过敏的发生(RR=0.55,95%CI 0.40~0.75);6月龄前引入生鸡蛋(RR=0.67,95%CI 0.49~0.93)、小剂量的鸡蛋(相当于每周蛋白质0~4 g)(RR=0.55,95%CI 0.36~0.85)均与鸡蛋过敏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此外,与4月龄前开始添加鸡蛋相比,4~6月龄期间添加鸡蛋可降低鸡蛋过敏的发生(RR=0.58,95%CI 0.43~0.78)。在系统综述中,早期引入花生对婴儿花生过敏发生的影响暂无定论,所纳入的RCT均显示早期引入牛奶蛋白对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辅食中早期(即6月龄前)引入鸡蛋可预防婴儿鸡蛋过敏的发生,但需考虑研究的局限性。

  • 标签: 食物过敏 婴儿 Meta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49例,其中男92例、女157例,年龄65~101(80.5±8.5)岁;股骨颈骨折1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5例。24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股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84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内固定术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1例,全髋关节置换93例。根据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入院至手术时间≤24 h为早期组(57例),>24~48 h为延期组(95例),>48 h的为晚期组(97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术后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转入率、ICU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谵妄、应激性溃疡、贫血、低蛋白血症、压疮、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1个月与术后1年患者死亡率评价预后,比较3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美国麻醉协会分级、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ICU转入率分别为(9.4±4.2)d、1.8%(1/57),延期组分别为(10.7±5.5)d、4.2%(4/95),均低于晚期手术组的(12.8±6.3)d、11.3%(1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51、χ2=6.20, P值均<0.05);但3组间ICU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压疮、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术后谵妄等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早期组最高、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低,术后1年死亡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术后1个月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应尽早手术,入院至手术时间控制在24 h内最佳。入院至手术时间<48 h能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1年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医学 手术时机 手术并发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91例接受肠内营养的老年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分为入院48 h内行肠内营养治疗组(观察组)和48~72 h内行肠内营养治疗组(对照组)。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治疗后3 d,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P、ALT、AST、GGT和炎症指标CPR、降钙素原、IL-6、TNF-α及肠黏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乳酸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老年SAP患者48 h内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肝功能,减少炎症递质释放,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内营养 肝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不同化疗时机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接受化疗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4~6周开始化疗,早期组术后2周开始化疗,两组化疗方案一致。观察两组化疗前后CD4+、CD8+、CD4+/CD8+及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水平,记录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情况,评估两组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结果化疗前,两组CD4+、CD8+、CD4+/CD8+及血清IgA、lg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化疗后,早期组CD4+、CD4+/CD8+分别为(51.76±5.21)%、(2.00±0.25),高于对照组的(48.21±4.78)%、(1.70±0.21),CD8+为(25.93±2.43)%,低于对照组的(28.29±2.31)%,血清IgA、lgG分别为(3.24±0.38)g/L、(9.27±1.04)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5±0.37)g/L、(8.43±0.97)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5、4.98、6.50、6.53、4.18,均P < 0.05)。化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早期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末次随访时,早期组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74)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早期化疗可显著减轻化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手术后期间 时间因素 药物疗法 T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G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转诊系统内不同临床转诊时机由基层医院转诊至三级医疗中心的重度子痫前期(SPE)孕妇的母儿结局,探讨转诊时机对延缓早发子痫前期、减少SPE及其严重并发症发生和改善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转诊并治疗后终止妊娠的159例SPE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转诊时的临床阶段分为发生SPE严重并发症后转诊38例(SPE-C组)、诊断SPE后转诊72例(a-SPE组)、诊断子痫前期后转诊15例(a-PE组)以及发现PE预警因素后转诊34例(Warn-s组)。再根据“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五色系风险分类将159例转诊孕妇进行五色系分组,红色(高风险)及橙色(较高风险)为要求转诊至三级医院诊疗(红橙组,113例),黄色(一般风险)可在三级以下医院诊疗(黄色组,46例)。分析比较不同转诊时机的母儿结局及转诊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临床阶段分组:159例转诊孕妇中,转诊临床阶段越晚,SPE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转诊至终止妊娠间隔越短。SPE-C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转诊至终止妊娠间隔显著短于其他3组(P均<0.05)。Warn-s组的转诊孕周早于其他3组(P均<0.05),SPE发生孕周、妊娠终止孕周、SPE严重并发症发生孕周均在妊娠34周以后,显著晚于a-SPE组及SPE-C组(P均<0.05);并且孕34周前SPE发生率、孕34周前SPE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孕34周前妊娠终止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率、NICU入住时长、孕28周前妊娠放弃率均显著低于a-SPE组和SPE-C组;活婴出院率为100%,显著高于a-SPE组和SPE-C组(P均<0.05)。a-PE组的SPE发生孕周和妊娠终止孕周也显著晚于a-SPE组及SPE-C组(P均<0.05);孕34周前SPE发生率、孕34周前妊娠终止率、NICU入住率、NICU入住时长显著低于a-SPE组及SPE-C组(P均<0.05)。(2)五色系风险分组:按照妊娠风险五色系分类转诊要求,黄色组不在转诊范围内,但实际转诊后最终发生SPE。黄色组的SPE发生孕周、严重并发症发生孕周、妊娠终止孕周均晚于红橙组(P均<0.05),其孕34周前SPE发生率、SPE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孕34周前SPE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孕34周前妊娠终止率均低于红橙组,NICU入住率、NICU入住时长、孕28周前妊娠放弃率均少于红橙组,活婴出院率高于红橙组(P均<0.05)。(3)黄色组临床转诊时机分析:159例转诊孕妇中有46例(28.9%,46/159)可能排除在转诊范围外,属于五色系黄色风险分类,其中有6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4例在Warn-s组,2例在a-PE组;17例(37.0%,17/46)在孕34周前终止妊娠,其中12例在Warn-s组,5例在a-PE组;23例(50.0%,23/46)在孕34周前发生SPE,其中17例在Warn-s组,6例在a-PE组。(4)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子痫前期预警因素后转诊是延缓SPE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发现子痫前期预警因素后转诊以及诊断子痫前期后转诊均为延缓SPE发生和减少早发子痫前期发生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转诊系统中不同转诊时机是影响母儿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发现子痫前期预警因素或诊断子痫前期后及时转诊可以减少早发子痫前期,可以延缓SPE发生时间及减少SPE严重并发症;子痫前期临床发展衍变复杂,转诊时机以临床具体情形为主优于模式化的限定性转诊。

  • 标签: 先兆子痫 病人转诊 时间 妊娠结局 医院,县 医院,区
  • 简介:摘要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群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一直是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药物可及性和可支付性越来越改善的情况下,对这一人群是否需要治疗仍需更多数据。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仍有相当一部分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有明显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甚至肝硬化,需要启动抗HBV治疗。应通过肝活组织学检查或无创诊断技术检出具有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人群及早进行治疗。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丙氨酸转氨酶 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发病6 h内和发病6~24 h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SICH)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SICH患者,根据手术时机分为A、B两组,每组54例。两组均行立体定向手术,A组于发病6 h内进行手术,B组于发病6~24 h内进行手术。观察两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预后优良率、血清caspase切割的细胞角蛋白18(CCCK-18)、核因子kappa Bp65(NF-κBp65)水平及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①A组血肿清除率[(91.46±6.05)%]高于B组[(80.67±6.83)%],卧床时间[(11.31±1.62)d]短于B组[(19.72±2.05)d],P<0.05。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3个月随访,A组预后优良率(66.67%,36/54)高于B组(46.30%,25/54),P<0.05。④术后3个月,A组血清CCCK-18、NF-κBp65水平低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CSS评分低于B组,ADL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SICH患者发病6 h内进行立体定向手术能有效提高血肿清除率,缩短卧床时间,改善预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自发性脑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手术时机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大规模流行,大多数患者仅累及呼吸系统,而部分患者发展为危重型,全身多器官系统受损,可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急性肾损伤。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可通过血浆置换、吸附、灌流、血液/血浆滤过等方式清除炎症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在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旨在分享在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如何选择CRRT的最佳治疗时机的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荧光显影效果最佳的术前吲哚菁绿注射时机。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2例患者资料,男性42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15~87岁,平均年龄49岁。12、7、8、6、6、7、8、10、8、8、8、7、7例患者分别于术前0.5、1、2、3、4、5、6、7、8、9、10、11、12 h静脉注射吲哚菁绿1 ml(2.5 mg/ml),比较术中显影情况、胆囊管与肝脏荧光强度对比值。结果不同时间点注射的患者术中肝脏荧光强度,与0.5 h的患者比较,5、6、7、8、9、10、11、12 h的患者术中肝脏荧光强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时间点注射的患者术中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5 h的患者荧光强度对比值低于6、7、8、9、10、11、12 h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注射时间为7 h,荧光强度对比值可达峰值0.29。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7 h静脉注射2.5 mg吲哚菁绿,术中肝外胆道荧光显影效果最佳。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吲哚菁绿 荧光胆道显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气管切开不同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HCI)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为更有效地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气管切开的不同时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于颅脑损伤24 h内(早期)和24 h后(晚期)实施气管切开救治方案,观察两组HCI合并肺部感染者的病原菌构成及感染控制的有效率,比较其疗效及手术前后的肺通气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如肺部感染(33.75%)、皮下气肿(8.75%)、低氧血症(3.75%)、出血(10.00%)、食管气管瘘(6.25%)、气胸(6.25%)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1.25%、20.00%、13.75%、25.00%、21.25%和1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13、P < 0.001,χ2 = 4.11、P = 0.040,χ2 = 4.10、P = 0.040,χ2 = 6.23、P = 0.010,χ2 = 7.59、P = 0.010,χ2 = 6.01、P = 0.010)。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病原体主要分为革兰阴性菌(60.00%、51/85),以铜绿假单胞菌(25.88%、22/85)为主;革兰阳性菌(34.12%、29/85)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3.53%、20/85)为主;真菌(5.88%、5/85)感染中以白假丝酵母菌(4.71%、4/85)为主。观察组患者HCI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有效率(77.28%、21/27)显著优于对照组(32.66%、16/49)(χ2 = 14.18、P < 0.001),且其整体的生存率(88.89%、24/27)亦高于对照组(67.36%、33/49)(χ2 = 4.38、P = 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HCI合并肺部感染者PO2[(128.22 ± 11.79)mmHg]和SaO2[(96.55 ± 1.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1.35 ± 10.27)mmHg和(94.26 ± 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5.37、9.47,P均< 0.001)。观察组中HCI合并肺部感染者PCO2[(35.79 ± 5.33)mmHg]低于对照组[(43.72 ± 6.0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77、P < 0.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气管切开,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气管切开 重型颅脑损伤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后拔除引流管时机对并发症和临床路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19年12月—2020年5月出院的64例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50例;年龄(45.8±11.7)岁,年龄范围为23~73岁。根据术后引流液的量决定是否拔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拔管指征是24 h引流液量<20 mL;对照组为24 h引流液量<10 mL。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临床路径完成率间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并发症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临床路径完成率分别为2.9(2.5,3.5) d、3.0(3.0,3.5)d、7.0(7.0,8.5) d和70.3%(26/37),对照组分别为4.5(3.8,5.5) d、5.0(4.0,6.0) d、11.0(10.0,13.0) d和11.1%(3/2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后,将24 h引流液量<20 mL作为拔管时机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缩短患者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提高临床路径完成率。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临床路径 拔管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理论结合社会支持多维模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手术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不同社会支持需求进行纵向研究,为实施精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诠释性现象学研究法,于2019年12月—2020年7月应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2所三甲医院心内科的21例急诊P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病程对患者分别进行4次半结构访谈,结合参与式观察。采用诠释性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资料,应用社会支持多维模型归类结果。结果共提炼出主题23个。各期信息支持需求依次为诊断及危险性,AMI和PCI相关知识、医疗告知权,个体化的纸质出院指导,不适的原因和急救知识(后2期一致)。各期工具支持需求为紧急医疗服务,先进的支架和急诊PCI技术、绿色通道,经济支持,移动式卫生保健资源(后2期一致)。各期情感支持需求为陪伴和安全感,接纳与鼓励,心理调节与建设(下期同),增强独立性。各期社会网络支持需求为陌生人协助送医,医护人员德艺双馨、同伴支持,重新融入社会(后3期一致)。各期自尊支持需求为相信自己可以生还,尽量自理,病情保密,康复情况得到认可,回报他人。结论急诊PCI患者的社会支持需求随病程的变化而改变。建议医护人员采用动态连续的照护观念,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地人文的社会支持需求框架,以利于教育、评估与干预。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社会支持 时机理论 需求 现象学研究
  • 简介:摘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ty pancreatitis,ABP)的处理时机和方式不当可导致胰腺炎加重及复发,其治疗除需考虑胆结石的类型、特点外,还应充分结合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分为以下几类:(1)胆囊结石合并轻症ABP:入院48~72 h或最多1周内胆囊切除可降低并发症率,缩短住院时间,首选腹腔镜;(2)胆囊结石合并重症ABP:并发症恢复后尽早(术后1~3个月)施行胆囊切除术,可同期处理胰腺炎局部并发症;(3)胆总管结石合并ABP不伴有胆总管结石嵌顿或急性胆管炎:待胰腺炎缓解后再行手术或内镜处理,不建议早期行ERCP;(4)胆总管结石合并ABP伴有胆总管结石嵌顿或急性胆管炎:穿刺、内镜或手术治疗,尽早解除胆道梗阻。总之,联合腹腔镜、内镜、介入穿刺等微创技术,正确把握胆系结石处理时机及方式,个体化制定诊疗方案对ABP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