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对于预防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 2014年 8月 -2016年 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 7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遵照患者的手术时间先后次序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包含 37例患者,研究组包含 38例患者,参照组患者行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行术后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住院持续时间、术后下床实现时间,以及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持续时间和术后下床实现时间显著短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对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术后综合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运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下肢骨折患者 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运动护理预防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采用分组讨论的研究方式将我院2016年接诊的27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150)接受早期运动护理,对照组(n=120)接受神经外科常规护理,观察护理干预效果,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且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运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静脉流速度,预防下肢深静脉形成,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运动护理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赤峰市医院的急性单腿混合型下肢DVT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统计复发率,观察并发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为(1.5±1.3)cm、(1.6±0.7)cm,优于治疗前的(6.2±1.4)cm、(4.7±1.2)cm(P〈0.01)。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为(4±2)分,优于治疗前的(15±4)分(P〈0.01)。治疗后大腿消肿率为(90.13±5.98)%,小腿消肿率为(85.21±6.83)%。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1.3)个月,随访期内复发1例,复发率2.4%,无重要脏器出血、肺动脉栓塞、深静脉后综合征等并发的发生。结论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的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器械简单、操作难度低、并发发生少、术后护理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胫后静脉 留置导管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出血昏迷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择选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昏迷患者79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40)。常规护理干预于对照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于观察组实施,对两种护理方式价值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下肢肿胀、肺栓塞、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指标上,相比较对照组而言,均明显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将综合性护理干预于其临床护理中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脑出血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64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等分两组,以其中一组为观察组,以另一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的形成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深静脉的形成率低于且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组间差异(P<0.05)。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深静脉的形成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具临床推广之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妇科恶性肿瘤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在2015年的3月-2017年的4月收治的156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下肢骨折术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形成,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 54 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 27 例)采用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 27 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为( 2.01±0.13)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3.47±0.96)天,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2.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7.8%,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缩短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特殊护理在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DVT)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88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术后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术后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特殊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Fbg)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55%VS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干预前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后PT、APTT水平升高更加显著,Fbg水平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有效的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特殊护理 老年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凝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形成的护理。方法随机抽取12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开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相关研究,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后术后深静脉发生率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术后深静脉的发生率也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术后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满意度83.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66.7%,两组调查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在开颅手术后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值得我们进行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脑出血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溶栓组16例,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em周径差)、溶栓治疗时间及并发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导管溶栓组膝上15em周径差为(1.78±0.59)cm,较系统溶栓组的(2.69±0.83)cm明显缓解;导管溶栓组溶栓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溶栓组的(242.72±21.35)h缩短;导管溶栓组围术期出血并发发生率2/16,较系统溶栓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溶栓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溶栓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较系统溶栓效果好,出血并发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深静脉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DVT)形成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6年11月治疗的78例脑出血治疗患者资料,将其设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41例),前者以术后常规护理,后者以早期活动训练,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干预后静脉流速和血流峰值较干预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上升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下肢血栓发生率22.63%较观察组4.88%高(P<0.05)。结论以早期活动训练协助脑出血治疗患者预防DVT形成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静脉循环功能,减少血栓发生。

  • 标签: 脑出血 早期活动 下肢 静脉血栓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的影响。方法: 选取 84例进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溶栓抗凝治疗的下肢深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干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采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 护理干预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溶栓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腹股沟疝患者82例,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形成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4.6%),差异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应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能明显减少其术后下肢深静脉沉形成的发生。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老年 腹股沟疝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形成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常规防治的是对照组30例,使用中西医结合方式防治的是观察组30例,就两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预防护理更具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降低了并发的发病率,取得了满意效果。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护理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术中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份到6月份收治的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5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肢深静脉形成的预防护理重点,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深静脉的几率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者并发深静脉占2.56%,对照组患者术后患者并发深静脉19.23%,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占96.1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占79.4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预防护理,患者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开展循证护理对下肢深静脉的影响。方法选择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常规护理手段(对照组,n=40)与引入循证护理模式(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疾病基础知识掌握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加强循证护理,可防范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提高疾病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水平。

  • 标签: 循证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和无引导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DVT)的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溶栓(A组)和无引导置管溶栓(B组)两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并统计患者远期深静脉通畅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A组均为1次穿刺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4±3.2)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3.33%,穿刺部位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平均(49.47±2.484)mm,静脉通畅改善率(77.00±2.60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80.00%,PTS发生率10.00%。B组平均穿刺成功次数5.9次,平均手术时间(30.8±6.6)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26.67%,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发生率均为6.67%;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平均(28.40±2.856)mm,静脉通畅改善率(57.23±1.828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46.67%,PTS发生率36.67%。两组在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深静脉通畅率、PT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优于无引导置管溶栓,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引导 溶栓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