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心血管科护理开展双心护理的措施与成效。方法: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医院心血管科2017年收治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双心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好。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双心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能够满足心血管科患者的身心需求,更好地调整其身心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满意度。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双心护理管理 身心需求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心血管科临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100 例心血管科患者 , 随机分为观察 组和对照 组 , 每组 各 50 例。对照 组患者采用 常规护理服务 , 观察 组患者采用 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 , 观察 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98 %, 对照 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75 %, 观察 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 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在心血管科临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 还可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心血管内科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对心血管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从而减少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 不安全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主要选取了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至6月份110例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实验之前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平均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患者。实验开始后,实验组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护理服务。实验结束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实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结束之后,可以明显的看出,实验组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要明显的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科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所以说优质护理服务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心血管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心血管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6月-2018年7月本院心血管的内科所收治病患80例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80例病患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均40例病患。干预组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路径,常规组则为基础护理服务路径。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指标评分,沟通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态度等各项护理服务质量指标评分,均占据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心血管的内科来说,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路径,能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且有助于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有效提升,促进病患早日疾病转归。

  • 标签: 心血管 内科护理 优质 护理服务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与防范策略分析。方法收集医院心血管科重症患者132例,以数字随机分组形式,给予常规护理、护理风险管理的66例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率观察对比。结果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3.03%,与对照组12.12%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满意率观察组98.48%,与对照组89.39%,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下,对降低心血管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问题有积极作用,且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维系,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危重症患者 护理风险 防范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于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施行血管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药物治疗。治疗1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管狭窄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中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管狭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在改善ICVD患者血液动力学情况、NIHSS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 血管内介入 单纯药物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支架植入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把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脑血管支架植入的患者100例平均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50例,对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实施延续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接受脑血管支架植入的患者进行护理时,对患者实施延续护理能够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生活质量能够得到较大改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脑血管支架植入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延续护理 脑血管支架植入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管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血管性痴呆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联合组、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行瑞舒伐他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血管皮功能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ET-1表达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联合组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血管性痴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管皮功能,给未来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普罗布考 瑞舒伐他汀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对提高心血管科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心血管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护患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方面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应用在心血管科护理质量管理中,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中,值得推广。

  • 标签: 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护理管理质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究心血管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事项。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心血管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合理用药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所有心内科患者中有24例患者在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在200名患者中所占的比重为12.0%,在用药问题中,用法和用量不够科学合理、抗菌药物的使用和配比不科学是主要的问题,在具体的临床用药方面,要有针对性的提升合理用药的规范性,注重在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相关药物的联合作用,以及对于药物的使用剂量和具体用量方面的控制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结论针对心血管科在临床用药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要深入细致的进行分析和探究,切实有效的从根本上强化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督,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在治疗阶段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风险隐患,确保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安全性。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临床用药 常见问题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心血管科房颤病房中突发事件,通过医护合作培训及演练,提高心血管科病房医护人员应急能力。方法设置模拟心血管科房颤病房突发事件场景,采用医护合作培训,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演练患者发生跌倒/坠床、信息系统故障、停电、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应急事件,通过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及医护双向评价演练效果。结果演练前后心血管科房颤病房医生、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成绩均提高(P<0.05或P<0.01).结论通过医护合作培训及演练应对突发事件,医护人员应急理论知识和急救实践技能、应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医护双向满意度测评及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 标签: 医护合作 应急演练 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