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和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实行计划免疫共 156 例儿童(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6 月)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统计儿童免疫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等,分析其原因并作出相应护理对策。 结果:经观察,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因素、儿童体质、疫苗质量、接种时间和接种后休息,发生率为 32.05% 。 结论:计划免疫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原因多样,给予合理护理对策有利于提高计划免疫的安全性,临床价值高 。

  • 标签: 计划免疫 常见不良反应 护理对策
  • 简介:一、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动物免疫系统是动物自我保护的基础,其作用是抵抗外界有害物质的入侵,保证动物机体的各项功能正常,这也是动物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必然选择。随着环境变化,动物免疫系统也在发生变化,所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免疫系统,只有相对比较适应环境而更容易让动物活下去的"免疫系统"。

  • 标签: 过敏反应 疫苗免疫 原因 动物机体 免疫系统 兽用
  • 简介:雷公藤红素(Celastrol)ip1,3mg/kg×5d能明显减轻小鼠胸腺的重量,降低小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数,同时提高血清补体C3含量,而对小鼠血清溶血素及IgG水平无明显影响。雷公藤红素ip1,5mg/kg×5d时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转化增殖有抑制作用,ip3mg/kg×3d可以降低小鼠的廓清率,对吞噬指数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

  • 标签: 雷公藤红素 空斑形成细胞 溶血素 补体C3 淋巴细胞转化 吞噬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试验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取接种疫苗的儿童共150名,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每组各75例。对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参照组根据其采取一般护理,研究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分析比对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严重程度相比于参照组均较低,组间数据比对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明确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根据其拟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利于患者预后。

  • 标签: 计划免疫 常见不良反应 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行为反应和预防护理。方法 于2019年12月至2021年4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7名计划免疫接种儿童,分为对照组(28名)和实验组(29名)。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预防护理。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实验组儿童一次接种成功率(27/29)显著高于对照组(24/28)。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群体儿童 计划免疫接种 心理行为反应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接受计划免疫的1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在全体接受预防接种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儿童针对性护理措施。详细统计两组儿童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的种类,以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系统分析针对性护理措施的成效。结果:观察组儿童接种后出现1例硬结,对照组儿童接种后出现1例硬结、1例发热、1例局部红肿。观察组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类型多样,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全面、科学的预防接种护理,能显著降低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计划免疫的质量及安全性。

  • 标签: 计划免疫 不良反应 原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计划免疫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其有效护理措施。方法:2021年8月-2022年7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计划免疫儿童10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关于不良反应,试验组的发生率4.0%,和对照组22.0%相比更低(P<0.05)。关于家长满意度,试验组数据98.0%,和对照组84.0%相比更高(P<0.05)。结论:社区计划免疫用针对性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家长满意度提升也更为迅速。

  • 标签: 护理对策 社区 不良反应 计划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于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3名计划免疫接种的儿童,分为参照组(26名)和观察组(27名)。参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不良反应护理。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3/27)显著低于参照组30.8%(8/26)。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计划免疫 不良反应 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行为反应情况以及预防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80例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者进行对比,将儿童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儿童接受预防性护理,观察临床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研究组配合度、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结论:对于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针对性实施预防护理,可以提升儿童的舒适度和配合度,减少儿童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可以借鉴推广。

  • 标签: 群体儿童计划 免疫接种 心理行为反应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行为反应情况以及预防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80例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者进行对比,将儿童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儿童接受预防性护理,观察临床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研究组配合度、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结论:对于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针对性实施预防护理,可以提升儿童的舒适度和配合度,减少儿童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可以借鉴推广。

  • 标签: 群体儿童计划 免疫接种 心理行为反应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后不同免疫抑制剂的抗排斥反应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首次肾移植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他克莫司+麦考酚钠+泼尼松,对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的肾功能、存活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肾存活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麦考酚钠是一种有效的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同吗替麦考酚酯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其生命安全。

  • 标签: 肾移植 免疫抑制剂 抗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折叠、修饰和分类的主要细胞器。病毒感染通常会干扰内质网的稳态,并导致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作为一种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内质网会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通过减少内质网蛋白产生、增强蛋白折叠能力、促进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ndoplasmic reticulum-related protein degradation,ERAD)等途径减轻细胞应激压力。病毒感染诱导的ERS可以通过UPR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影响病毒感染进程。文章概述了UPR与宿主免疫反应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重点描述了病毒感染相关ERS及相关炎症反应对病毒感染进程的影响。

  • 标签: 病毒感染 内质网应激 未折叠蛋白反应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血脑屏障(BBB)完整性与其临床特点、免疫治疗反应性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5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47例A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以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Qalb)值7.00为界将患者分为BBB正常组(n=101,Qalb值≤7.00)与BBB损伤组(n=46,Qalb值>7.00),分别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AE临床评估量表(CASE)评分评估患者入院时和一线免疫治疗30 d时的疾病严重程度,并以一线免疫治疗30 d时的CASE评分或mRS评分低于入院时评分定义为免疫治疗反应性良好。对比分析2组患者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外周血生化检查结果、免疫治疗反应性等的差异。结果BBB损伤组患者中意识水平下降比例(58.7% vs. 37.6%),脑脊液蛋白水平增高、IgG增高、24 h鞘内IgG合成率增高比例以及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BBB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损伤组患者治疗30 d时mRS评分明显高于BBB正常组,治疗前后CASE评分及mRS评分差值均明显低于BBB正常组(0.50±0.46 vs. 3.24±2.93、0.70±0.62 vs. 1.15±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损伤组患者中接受单一免疫治疗患者的免疫治疗反应性良好率明显低于接受两联、三联免疫治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BB完整性与A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治疗反应性密切相关,建议对BBB损伤的AE患者积极采用联合一线免疫治疗方式。

  • 标签: 血脑屏障 自身免疫性脑炎 免疫治疗反应性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月龄婴儿麻疹疫苗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方法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24例8月龄婴儿进行麻疹疫苗接种(首针),记录出生时124例新生儿及其母亲、8月龄接种前及接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将所得数据经专业分析(统计学)后获得结论。结果母亲孕前、新生儿、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阳性率均较高,而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前抗体阳性率较低(0.00%)(P<0.05);母亲孕前、新生儿、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后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效价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前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效价显著降低(P<0.05);124例8月龄婴儿经接种麻疹疫苗后16.94%(21例)发生发热反应,其中高热1例(0.81%),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呕吐1例(0.81%)、腹泻1例(0.81%)。结论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阳性率较低,临床医生应适当提高麻疹疫苗初免月龄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麻疹预防效果。

  • 标签: 麻疹疫苗 免疫效果 人体反应
  • 简介: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包括对自身抗体的作用,抑制补体结舍。阻止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调节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致病性细胞因子和其他免疫调节分子等。该药不反应反应较少,主要有皮肤过敏反应、无菌性脑膜炎、血浆黏度增加和血栓形成以及肾功能损害等。

  • 标签: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作用机制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感染性疾病的先天免疫价值。方法收集感染性疾病患儿175例,根据感染类型分为A组(细菌感染,72例)、B组(病毒感染,79例)、C组(支原体感染,24例),同期非感染性疾病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血清CRP、WBC及ANC水平。结果A、C组CRP显著高于B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CRP阳性率均高于ANC、WBC及ESR,其中,A组组内及与其他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CRP检测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C反应蛋白 先天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计划免疫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引发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幼儿共200名,以接种时间作为标准对其进行划分,两组幼儿均为100名。所有患者都使用常规的方法接种疫苗,干预组同时进行预防护理,将两组幼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引发因素进行对比和研究。结果在进行第一次接种以及第二次接种时,两组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经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但是经过第三次接种以及加强接种,干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经检验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如果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幼儿出现不良反应,那么会对其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引发该疾病的原因包括操作、儿童本身以及护理方式等,因此要根据上述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标签: 计划免疫 常见不良反应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