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王昭君变文》的创作年代虽然没有定论,但是通过史料可以推断其创作于敦煌被吐蕃占领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对昭君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并赋予昭君悲剧性女性像色彩。作为一种庶民文学形式,变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敦煌普通民众的生存形态和心理状态。

  • 标签: 《王昭君变文》 敦煌 吐蕃 庶民像
  • 简介:"行国政治"是草原民族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最高首领及其宫帐的居止之所,亦即国家阙廷之所在,也就是举国的政治中心。文章利用唐代汉文文献、古藏文文献"大事纪年"及相关史料分析吐蕃政权的性质问题,进而论证"行国政治"之成立,具体表现为吐蕃社会"逐水草无常所",政府官员扈从赞普及其大拂庐,组成一个移动迁徙的中央政府,常年在夏季草场和冬季草场之间迁徙游牧。

  • 标签: 吐蕃王朝 行国政治 大拂庐 “大事纪年” 季节性营地 逻些
  • 简介:摘要:成文法的制定和产生标志着社会由个人独裁走向阶级独裁的过渡,君主的话本身等于法律现象逐步被成文的阶级意识所取代。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社会走向文明的表现。基础《三十六种大法》是吐蕃第一部根本大法,也是吐蕃王朝走向繁荣发展的象征。本文通过阅读古代的藏文文献,探讨了吐蕃《三十六种大法》制定年代和相关问题。

  • 标签: 《三十六种大法》 松赞干布 芒松芒赞 十善法
  • 简介:敦煌文书显示,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教团都司对教团经济进行严格的管理。都司发布了防止教团财产外流的宣言,不定期对教团的全部资产进行总体清点与核算;都司僧官亲自收取佃户缴纳的地租,参加寺院及教团其它机构财物的算会和点检,审核交割点检历状和算会牒;寺院等机构的僧官和僧职人员的任职和辞职都必须经过都司的同意。都僧统还亲自过问普通僧职人员和依附阶层的经济利益。敦煌都司的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其它地区教团的经济管理状况。

  • 标签: 吐蕃归义军时期 敦煌都司 经济管理
  • 简介:摘要:物候学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提出。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1]。竺可桢先生和宛敏渭先生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物候在我国具有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高下差异以及古今的差异[2]。其中物候的古今差异理论为研究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农业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竺可桢先生1972年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应用考古材料、物候资料和方志文献首次勾勒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周期波动性变化的基本状况,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四暖四寒”模式。[3]先生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反映的是东部季风区的一般规律性,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西部非季风区,更无法直接套用于青藏高原复杂地理环境的气候变化。但这种研究模式已被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并逐渐形成了历史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以这一方法对《弟吴曲迥》(吐蕃史)中记录的历史物候资料进行梳理,抛开文本中带有明显的文明修饰和文法比喻成分,通过分析有用的历史物候资料,试图探索吐蕃时期青藏高原腹心地带粗线条的历史农业地理轮廓。

  • 标签:
  • 简介:论氏家族即是698年投降唐朝的吐蕃噶尔家族,先前已有《拨川郡王碑》《论惟贤神道碑》和《论博言墓志》等有关该家族的石刻史料传世,最近发现的《论惟贞墓志》为学界增添了新的史料。本文在对《论惟贞墓志》进行释读的基础上,综合现有的汉藏文史料,对吐蕃噶尔家族的兴衰,入唐之后唐廷对论氏家族及其所率领的吐谷浑部落的安置,论氏家族在安史之乱和奉天之乱中的作用,唐末论家的没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借此探讨唐代蕃将家族的历史地位。

  • 标签: 吐蕃 噶尔 论惟贞 论博言 蕃将
  • 简介:<正>《药师经变》是莫高窟吐蕃、归义军张氏时期洞窟壁画中出现最频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药师经变》不仅数量多,场面宏大,而且,几乎每幅都有乐舞的内容。因而,对这一经变中乐舞的研究成为敦煌舞乐形象研究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集中了莫高窟吐蕃、归义军张氏时期的《药师经变》共32幅,试图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乐舞场而在《药师经变》中的布局演变规律以及乐舞自身布局的基本特点,并对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 标签: 吐蕃 中国化 壁画 归义军 佛国净土 佛教
  • 简介:吐蕃历史上的赞普统治时代,朗达尔玛是最末一位赞普。从朗达尔玛执政开始至公元十世纪末,这段时期的史料很少,即使偶有所见也很混乱。所以,想写一部相关的比较详尽的史记是很困难的。不仅如此,我们自己的史学家又几乎都是忠实的佛教信徒,因此,他们只能看到和记录藏传佛教的神圣和权贵施主们信教的伟大品行,而很少记录和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什么叫史记?

  • 标签: 赞普 历史 统治 吐蕃 藏传佛教 史学家
  • 简介:作为古代吐蕃王朝时期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吐蕃社会的民事法律有着自身独特的内容。作为维护本民族经济基础和民事权利,为维护一定的所有权制度和可能产生的商品关系、婚姻关系、财产继承关系等领域的法律规定,能够体现出以调整其所有制关系和其所反映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主要是由吐蕃王朝社会高层通过赞普诏书和各机关或各级官吏针对吐蕃全局的经济、人身、婚姻、财产领域的民事纠纷案件的处理规则,以及通过藏族古代社会特有的议事会议制度中盟誓后宣布的决定或法规演变而来,另外由地方各级官吏针对各自的统辖区处理大小事务时,征求吐蕃中央君臣意见后制定的各种民事领域的习惯法,还包括诸法合体的各种法典和契约表现出来的内容等,构成了吐蕃王朝时期法律体系中具有藏族本土法文化特色的民事法律制度。

  • 标签: 吐蕃王朝 民事法律 藏族
  • 简介:唐代吐蕃,是中国边疆民族史上重要的一页。由藏族先民们所创造的吐蕃文化,是中华民族史上华美的篇章。吐蕃民族尚武雄健,推崇武力,其兵威震撼亚洲腹地,但在社会生活方面,却又崇尚华美,追求精致,给后世留下无数灿烂辉煌的遗宝。

  • 标签: 吐蕃 中华民族史 衣物 织锦 海外 流传
  • 简介:本文力图说明,北宋王朝与西北边陲吐蕃部族问的“贡赐贸易”,鲜明地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汉族统治者所受的“重义轻利”的传统儒家“义利观”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对北宋统治阶层而言,蕃部贡马之利,远不及“和为贵”、“柔远人”之义来得重要,放弃一定的物质利益以换取边陲部民“聿求内附”、“心白向汉”的局面,是宋廷在“贡赐贸易”中采取“厚往薄来”方针的目的所在。而这样的方针确实为北宋王朝带来了更长远的利益。

  • 标签: 贡赐贸易 厚往薄来 和为贵 柔远人
  • 简介:作为法律史学的研究内容,目前学界对于《唐律疏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对于同时期吐蕃政权的法制研究的成果却寥寥无几。对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有助于充分了解中华法系的多样性特点。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同时期的唐朝以及吐蕃的法制概况进行简述,然后运用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从立法背景、立法思想、法律渊源以及立法技术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出两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指出汉藏交往之始二者在法律制度上的相互影响,以期为西藏地方法制史的深入研究抛砖引玉。

  • 标签: 《唐律疏议》 吐蕃法律制度 比较研究
  • 简介:1982-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西州都兰县的热水乡、夏日哈乡发掘了一批唐代的吐蕃墓葬。除大量的丝织品、陶器、木器、铁器、铜器、珠饰、木简牍、皮革制口以外,还出土一批金银器,因墓葬多数被盗,完整器和大件器不多,多系残

  • 标签: 都兰县 吐蕃时期 墓葬 镀金银器 粟特系统 镀金银质鹿形饰片
  • 简介:根据《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藏文文献》记载,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中有十六篇有关观音的经文。这些经文中有显宗经文,也有密宗陀罗尼明咒文,有些经文名称与藏文《大藏经》中的藏文佛经的名称完全相同。此文通过对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中的观音经卷内容分析比较,探讨吐蕃观音信仰形态特征。

  • 标签: 敦煌藏文文献 吐蕃 观音信仰
  • 简介:文章旨在向藏学界首次译介有关吐蕃王陵的唯一一部密级史册——《桑瓦央琼》,与此同时详细考证了它的成书年代和吐蕃著名《五坚》史籍间的历史渊源,以及该史料所包含的独特历史观点和现行版本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较为深度的总结和分析。

  • 标签: 吐蕃王陵 《桑瓦央琼》 文献价值
  • 简介:以敦煌莫高窟第158、159、231窟壁画为依据,对吐蕃赞普服饰进行了概述和考证,对赞普服装的穿着方式做了推断,并就其服饰中的翻领、云肩、革带、蹀躞七事及鸟靴做了细致分析和探讨。

  • 标签: 莫高窟壁画 吐蕃赞普服饰 翻领云肩 革带 蹀躞七事 乌靴
  • 简介:《王统日月宝串》,是近年新发现的两部有关西藏西部古代史的重要藏文史籍,一部名曰《日种王统》,另一部称作《月种王统》。其中,《日种王统》虽于公元15世纪成书,然该史籍内容颇具特色,特别是有关吐蕃小邦史研究方面记载了其他藏文史籍中罕见的珍贵史料。本文在梳理有关吐蕃小邦史藏文史料的基础上,对《王统日月宝串》所载吐蕃小邦史料作一简要分析。

  • 标签: 藏文史籍 《王统日月宝串》吐蕃小邦 史料
  • 简介:从文明的相融性因素看吐蕃文明东向发展的必然性石硕OntheInevitabilityofEastwardExpansionoftheTibetanCivilizationwithReferencetotheCulturalAssimilatingFa...

  • 标签: t擩
  • 简介:<正>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九月,候君集灭掉割据吐鲁番盆地的麹氏高昌王朝。当时,魏徵、褚遂良等列举种种利害关系,极力反抗唐置州县,并“劝立麴文泰子弟,依旧为国”。但唐太宗力排众议,坚持把唐王朝行之於内地的一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行之於高昌故地,由中央委任官吏,进行直接统治。此后,虽屡因形势的变化,多有周折,但太宗时所定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

  • 标签: 吐蕃 新唐书 府兵制 陇西 吐鲁番出土文书 高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