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胸大肌填充方法治疗心脏术后不同程度胸骨深部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共收治128例心脏术后胸骨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其中男88例,女40例;年龄(59.1±10.7)岁。轻症72例,重症56例,分别实施胸大肌内侧肌瓣对接法(66例,内侧对接组)和胸大肌外侧肌瓣翻转法(62例,外侧翻转组)。观察记录两组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再次手术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远期胸廓稳定性等,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轻症患者中,轻症内侧对接组与轻症外侧翻转组在术后住院时间[(14.2±4.7)天对(17.1±3.9)天]、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6.2±1.7)h对(9.1±2.9)h]、再手术率[2.4%(1/42)对6.7%(2/30)]、肺部感染发生率[14.3%(6/42)对23.3%(7/30)]和远期胸廓稳定性[73.8%(31/42)对43.3%(13/3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内侧对接组效果更优。重症患者中,重症内侧对接组与重症外侧翻转组在术后住院时间[(24.2±7.2)天对(20.1±3.5)天]、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0.2±6.6)h对(13.2±3.1)h]、再手术率[20.8%(5/24)对12.5%(4/32)]、肺部感染发生率[41.7%(10/24)对31.3%(10/32)]和远期胸廓稳定性[25.0%(6/24)对68.8%(22/3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外侧翻转组效果更优。结论轻症心脏术后胸骨深部切口感染应用胸大肌内侧肌瓣对接法较外侧肌瓣翻转法住院时间少、再手术率低、治疗效果好,在重症组两种治疗效果则相反。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胸骨深部切口感染 胸大肌
  • 简介:[摘要]目的:上胸椎因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手术风险和难度大,因此上胸椎病变的治疗大多采用后路或后外侧入路。探讨经潜行部分切除胸骨上段行上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了胸骨潜行部分截骨的上胸椎前路入路,对上胸椎的病变进行手术。

  • 标签: 脊柱前路手术 上胸椎病变 后外侧入路 手术技巧 胸骨上段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外科手术中应用体会以及该方法的优点。方法2005年1月~2006年5月,大庆油田龙南医院胸外科开展了胸骨正中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8例,法鲁氏三联症1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4.5±7.8分钟,皮肤切口5.5±1.1cm,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可以完成常规胸部正中全部劈开切口所能完成的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而且损伤小,安全,并具有美观的效果。

  • 标签: 先天性 心脏病 胸骨正中小切口 心内直视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右胸外侧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2009年3月期间,常见先心病患者行经右胸外侧小切口手术97例,与同期行正中切口进行同类先心病手术129例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对比研究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液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鸡胸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均无住院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右胸组与正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胸组与正中组比较:平均总胸腔引流量分别为(223.9±127.1)ml,(379.4±203.9)ml;辅助呼吸时间分别为(248.5±74.4)min,(293.1±122.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7±1.2)d,(9.4±0.86)d;鸡胸发生率分别为0%,2.3%(3/129);右胸组均低于正中组(P〈0.05)。结论右胸外侧小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部分心内直视手术,与正中切口手术相比,明显缩短术后气管插管及住院时间,切口隐蔽,美观效果好。

  • 标签: 心内直视手术 右胸外侧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先天性心脏病 住院时间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张力带钢丝与胸锁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胸骨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锁骨胸骨端骨折患者41例,分别采用张力带钢丝(23例)和胸锁钩钢板(18例)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及手术费用。结果41例病人骨折全部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锁骨胸骨端骨折均能收到良好效果,张力带钢丝手术风险更小,手术操作更简便,费用更低。胸锁钩钢板固定更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

  • 标签: 张力带钢丝 胸锁钩钢板 锁骨胸骨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骨上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疗效,并与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比较。方法将30例行胸骨上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甲状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二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切口美观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胸骨上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切口小,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度高,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骨上 超低位 小切口 甲状腺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分析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疗效。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45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施行全胸骨锯开将患者分为两组:全胸骨锯开(full sternotomy,FS)组(246例)和上段胸骨锯开(upper sternotomy,US)组(209例)。US组的排除标准为: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需要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探查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或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需同期行CABG;需要同期进行二尖瓣或三尖瓣手术者;再次开胸手术者;胸骨外伤者;严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心包压塞需要尽快开胸者。US组仅锯开胸骨上段切口,处理根部及升主动脉替换,根据弓部情况决定同期是否行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弓部处理,并应用横窦缝闭的内瘘技术引流切口渗血。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FS及US组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脑灌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组住院病死率低于FS组(2.9%对4.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与FS组相比,US组胸骨哆开发生率低(1.0%对4.1%,P=0.039)、肺部感染发生率低(52.6%对71.1%,P<0.001)。US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F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与F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脑血管事件、急性肾损伤、肝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本研究发现,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术后胸骨哆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胸骨正中切口,且不增加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风险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熟练掌握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技术的情况下,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越来越多的粉碎、移位严重而无法重建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需要行人工肱骨头置换,但此类患者肩袖的重建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置换过程中往往需要良好的肩袖重建。目的:探讨胸骨针在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肩袖重建中的应用体会。方法:34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时使用胸骨针修复肩袖,年龄67—78岁。人工肱骨头置换时未过分剥离骨折块与肩袖组织,保留肩袖组织与骨块相连,将胸骨针沿着肩袖大小结节表面肌腱一骨结合部环形缝合备用,可用多根,假体置入后,将肱骨大、小结节及碎骨块解剖复位,收紧胸骨针,大小结节及肩袖附着的碎骨块均原位贴在人工肱骨头下方。术中应尽可能将残余的肩袖和肌肉组织损伤进行缝合修复,并要注意缝合后的动力平衡。采用Neer标准对人工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24例优,10例良,2例可;无关节脱位、半脱位等关节不稳情况,未见感染、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病例。提示人工肱骨头置换过程中使用胸骨针进行肩袖修复及大小结节固定能使肩袖和大小结节接近解剖位置,并且比常规的涤纶线强度高,固定牢靠,能满足人工肱骨头置换后康复训练的需要,对肩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人工肱骨头置换 肱骨近端骨折 胸骨针 肩袖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内固定在严重胸外伤致多发肋骨、胸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1月本科接诊的严重胸外伤致多发肋骨、胸骨骨折病患76例,按照数字抽签法将之随机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n=38)。实验组实行早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保守治疗。综合分析两组临床病症的缓解情况,比较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60.1±2.9)h、ICU停留天数为(5.0±2.3)d,比对照组(81.3±3.6)h、(10.4±3.1)d短,P<0.05。实验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7.89%,比对照组28.95%低,P<0.05。结论积极对严重胸外伤致多发肋骨与胸骨骨折病患采用早期内固定疗法进行施治,可显著提高其病情控制的效果,缩短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 标签: 胸骨骨折 应用价值 肋骨骨折 早期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对胸骨CT胸骨骨折的诊断。方法:收集本院2022-2023年6月我院53名胸外伤病人,全部于1-3月连续2个月CT平扫,并以第2次CT证实有无骨痂为评价指标,比较首次CT与AI系统的临床表现是否符合,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别。结果:手工判断与黄金标准进行对比(Z=-29.75,P<0.05,R2=0.080),且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AI分析结果显示,AI分析结果与黄金标准有一定的相关性(Z=-2.123,P<0.05,R2=0.699),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I分析工具辅助诊断所需的时间(1.57±0.44)分钟,而手工阅读所需的时间(4.42±0.90)分钟,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AI技术与传统的“黄金标准”吻合程度很高,可以大大减少手工检查所需的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检查方法。

  • 标签: CT 人工智能 肋骨骨折 胸部
  • 简介:随着心脏搭桥手术的推广。术后并发面骨骨赫炎的病例也相应增加。2002年12月我院收治1例外院行冠脉搭桥术后并发胸骨骨髓炎患者,经过胸骨清除,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的治疗与术后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心脏手术 胸骨骨髓炎 肌皮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1 866例年龄<7岁的患儿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新生儿共387例。31 866例患儿中,0.15 %(47/31 866)的患儿发生了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不同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新生儿2.33%(9/387),2~6月龄患儿0.15%(6/4 018),6~12月龄患儿0.09%(6/7 010),1~3岁患儿0.13%(15/11 511),3~7岁患儿0.12%(11/8 940)。47例患儿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1.98±2.03)岁;体重为(10.55±6.24)kg。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占74.5%(35/47);新生儿占19.1%(9/47),其中2例有延迟关胸病史;心脏手术后15 d内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9.8%(14/47),心脏手术后15~30 d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3.4%(11/47),>30 d的占46.8%(22/47)。结果新生儿术后深部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47例患儿均为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确诊后即开放原手术切口引流换药,待伤口创面清洁、肉芽新鲜后送入手术室接受清创手术,清创手术距离上次心脏手术的时间为(126.89±310.53)d,范围为4~1 997 d,其中感染时间>30 d才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的感染复发率高,需要进行多次清创的患儿占50.0%(11/22),而且只有59.1%(13/22)的患儿能够保留胸骨。本研究中,29.8%(14/47)的患儿需要在院内接受两次以上的清创手术;25.5%(12/47)的患儿因感染较重无法保留胸骨故行胸大肌肌瓣转移手术;14.9%(7/47)的患儿因感染严重渗出较多或无法配合床旁换药,在清创手术前使用了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31例患儿的伤口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其中18例培养出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未检出致病菌,余4例培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本研究的患儿无住院死亡病例。1例患儿形成窦道出院后需要继续换药治疗;1例患儿在清创手术中发生了心脏破裂出血,术中压迫止血后顺利关胸,痊愈出院;其他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尽早发现并确诊心脏外科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彻底引流,尽早行清创手术,避免感染范围扩大所导致的其他严重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外科伤口感染 胸骨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疝与腹壁外科采用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IPOM)修补治疗的13例成人胸骨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初发病例。13例患者胸骨旁疝腹腔镜下IPOM修补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肝脏、膈肌、纵隔及肠管损伤发生;术后疼痛需使用镇痛剂辅助治疗患者2例,使用时间2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2±1.0)d;所有患者术后3 d时均未见呼吸及吞咽功能障碍、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及出血发生。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均未见疝复发、慢性疼痛及补片感染发生。本研究表明腹腔镜下IPOM修补是治疗成人胸骨旁疝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 简介:目的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经验体会.方法常规全麻后,取仰卧位,自第3肋间水平至剑突根部做皮肤切口,正中锯开胸骨下段,达胸骨角水平,保持胸骨柄的完整,切开并充分悬吊心包,建立主动脉插管和上腔静脉插管、开始体外转流,然后行下腔静脉插管和套带,进一步完成心内纠治手术.结果32例均成功地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短,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纵隔引流少,无并发症出现,达到了满意的美容效果,切口仅为平常的1/2~2/3.结论该术式安全、方便,具有创伤轻、并发症少、美观等优点,但技术要求较高.

  • 标签: 胸骨 体外循环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手术 心脏外科
  • 简介:摘要总结经胸骨小切口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2019年4月至2019年5月,3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经胸骨小切口手术治疗患者,年龄38、38、44岁,体质量70、90、70 kg。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或少量反流,均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急诊行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和支架象鼻术。无手术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示3例患者升主动脉内及主动脉弓降部人工血管血流通畅,主动脉瓣未见反流;主动脉CTA检查显示人工血管形态正常。3例临床实践结果初步表明,经胸骨小切口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靠。

  • 标签:
  • 简介:目的为临床经鼻插管的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42例成人尸体(男性26例,女性16例)测量鼻孔至胃贲门的长度(N-CI)、鼻孔至胃幽门的长度(N-PY)及胸骨颈静脉切迹至剑胸结合处的长度(J-P),分别以N-CI和N-PY的长度为Y值,以J-P的长度为X值,求回归方程。结果N-CI的长度为(42.59±2.12)cm,N-PY的长度为(56.63±2.88)cm,J-P的长度为(14.03±1.06)cm。以N-CI为Y值,J-P为X值,回归方程为Y-4.24±3.34X;以N-PY为Y值,以J-P为X值,回归方程为Y=6.36±3.66X。结论在临床操作中可利用此方程根据患者胸骨颈静脉切迹至剑胸结合处的长度推算出患者鼻孔至胃贲门和胃幽门的距离,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贲门 幽门 胸骨 插管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骨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并气胸的疗效。方法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切除双侧肺尖部大泡,术后经8~1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本组30例病例临床症状消失,胸部透视及胸部CT扫描无气胸及肺大泡征象,复查肺功能正常。结论通过对国内外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所致双侧气胸的治疗研究表明,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腋下切小切口、VATS同期开胸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方法简单,不影响呼吸功能,对患者创伤小,愈合好,痛苦小,在基层医院无胸腔镜的条件下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胸骨正中切口 手术 双侧肺尖部肺大泡 气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翻转手术治疗残留心外膜起搏导线导致的胸骨感染临床效果,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78例心脏手术后残留的心外膜起搏导线导致深部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3~72岁。手术类型包括瓣膜手术38例(包括主动脉瓣成形术1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双瓣膜置换手术1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6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0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复杂畸形手术5例)。患者均因心脏起搏导线未完整拔除导致胸骨切口感染,采用胸大肌肌瓣翻转手术方式治疗。处理时间为开胸心脏术后15年32例,1年内4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伤口Ⅰ期愈合70例,Ⅱ期愈合5例,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3例。随访71例患者1年,伤口感染均无复发。结论胸大肌肌瓣翻转手术治疗心脏术后残留心外膜起搏导线导致的胸部切口感染,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深部胸骨感染 胸大肌肌瓣翻转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