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可行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采用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39~72(55±3.8)岁.均通过右胸骨旁第四肋间6~10cm横切口进胸,股动脉插管、右房房腔管引流建立体外循环,经胸直视下阻断升主动脉,心脏停跳后经左房入路行二尖瓣置换.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18~205(150.3±3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8~189(133.5±27.4)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1.1±10.4)h,ICU停留时间(1.3±0.5)d,住院时间(7.3±1.7)d.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1±1.7)月,瓣膜位置均良好、启闭功能正常,无瓣周漏发生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结论作为向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过渡的一种微创术式,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靠,早期临床效果确切.

  • 标签: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闭锁不全 微创小切口 右进胸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温体外循环辅助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主动脉瓣病变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常温体外循环辅助胸骨上段单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25例患者与低温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前者作为微创手术组行胸骨上段小切口呈"J"型锯开胸骨,术中行常温体外循环辅助;后者作为常规手术组行常规胸骨正中中低温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其中微创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50.0±6.8)、(69.5±9.7) min]长于常规手术组[(45.8±7.2)、(65.0±8.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0、2.052,P均<0.05);微创手术组输注红细胞量、血浆量、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术后24 h C反应蛋白浓度、术后24 h总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及引流管保留时间[85.1(42.3,181.3) ml、108.5(79.4,173.8) ml、186.4(132.6,307.6) ml、(4.2±0.8) cm、130.0(88.1,224.3) ml、14.2(9.8,17.1)×109/L、14.0(9.9,23.2) mg/L、186.6(135.3,302.1) ml、3.7(2.3,6.8) h、25.2(20.6,35.6) h、31.2(26.4,41.9) h]低于常规手术组[354.2(150.2,507.2) ml、211.9(119.2,281.5) ml、378.4(220.9,496.5) ml、(13.8±6.5) cm、365.8(171.8,511.3) ml、20.4(13.6,24.7)×109/L、28.6(14.4,39.3) mg/L、405.1(185.3,570.1) ml、7.7(4.2,10.2) h、52.8(30.8,69.3) h、57.2(37.6,71.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Z=3.393、2.696、2.781,t=7.329,Z=3.151、2.638、2.493、2.597、2.472、3.254、3.338;P均<0.05)。微创手术组住院费用与常规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3/25)与44%(1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常温体外循环辅助在胸骨上段单切口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中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微创心脏手术 常温体外循环 主动脉瓣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应用于动脉导管未闭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报告选取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32名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分类的方法把这32名患者平均分为调查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切面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检查。结果观察组16名患者在经过检测后发现,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检查方法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动脉导管未闭型患者实施检查诊断时,应推荐采用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法。因该方法的图像质量、安全性都优于胸骨旁切面超声检查,故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胸骨上窝切面 动脉导管未闭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和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7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信息,其中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upper hemisternotomy,UHS)手术20例,传统正中开胸手术(full sternotomy,FS)58例,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根据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uroSCORE Ⅱ评分、手术种类进行匹配,UHS组和FS组各18例入组,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和围术期各项指标。结果纳入的全部78例中死亡3例(3.9%)。匹配后两组间基线资料和手术方式无差异(P>0.05),两组病例仅UHS组1例(2.8%)因感染性脑出血死亡。UHS组比FS组体外循环时间短[(202±41)min对(235±39)min,P=0.041],两组间主动脉阻断时间[(159±38)min对(158±59)min,P=0.918]和下半身停循环时间[(40±10)min对(50±20)min,P=0.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HS组停循环时膀胱温显著高于FS组[(28.2±2.3)℃对(24.0±3.1)℃,P=0.001]。与FS组相比,UHS组术中输注红细胞少[(4.8±2.8)U对(7.2±3.9)U,P=0.038]、术后引流量少[(855±657)ml对(1510±703)ml,P=0.007]、呼吸机支持时间短(22 h对58 h,P=0.037)、心脏监护室滞留时间短[(4.6±2.7)天对(7.2±2.8)天,P=0.009]、术后住院时间短[(8.2±3.8)天对(18.4±3.8)天,P=0.001],但UHS组术后行心包穿刺发生率高[7(38%)对1(6%),P=0.041]。两组术后新发需透析的肾功能不全3例(8.3%)、神经系统病并发症5例(13.9%)、两组各有1例因出血再次开胸止血。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行,围术期总体疗效优于传统开胸手术。

  • 标签: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微创手术 胸骨上段小切口 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将我院自2020年6月~2022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70例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3型患者中体温升高、自发性疼痛与白细胞升高比例低于1型和2型;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分布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性最低。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及左氧氟沙星在治疗阴沟肠杆菌中的耐药性最低。而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耐药性最低。结论:心脏外科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尽早发现是很不胸骨切口感染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心脏外科术后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 临床特征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放性骨水泥技术结合胸大肌推进肌瓣分期治疗冠脉搭桥术(CABS)后慢性胸骨骨髓炎的疗效,总结分期手术、综合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CABS后胸骨慢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水泥技术治疗的患者5例,年龄54~72岁,冠心病病史5~12年,入院时慢性胸骨骨髓炎时间3周~3个月。围手术期整体把控患者全身情况并进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一期行彻底清创加开放性骨水泥技术加VSD以控制感染,二期行骨水泥取出并行胸大肌推进肌瓣填塞死腔,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张力情况、引流管通畅情况及引流情况。出院后随访时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瘢痕增生问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伤口缝线张力适中,引流管引流通畅,引出少量血性液体,引流液无浑浊。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并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随访期间无骨髓炎复发或再次形成窦道,末次随访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均对疗效表示满意。结论开放性骨水泥技术结合胸大肌推进肌瓣是治疗CABS胸骨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短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脉搭桥术 胸骨骨髓炎 开放性骨水泥技术 抗生素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胸骨劈开入路治疗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通过胸骨劈开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全部病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转移率、转移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组31例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46(19~65)岁,经部分胸骨劈开入路治疗28例,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3例。除3P、4L、7区未见淋巴结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最远转移至6组,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R(61%)、1R(39%)、3A(39%)、1L(16%)、2L(10%)、4R(10%)、5区(3%)、6区(3%)。同时,2R区阳性淋巴结比例也最高,达35%(77/219)。甲状腺乳头癌纵隔转移淋巴结结外侵犯常见(23%),易融合成团(23%)并侵犯周围血管神经(26%)。术中或术后因渗血或出血多而需要输血比例高达29%。全部患者术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4%、87%、81%。结论除3P、4L和7区未见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转移至纵隔其余各站淋巴结,胸骨劈开纵隔淋巴结清扫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癌,乳头状 甲状腺 淋巴转移 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共35例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43.7±5.7)岁。经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并记录围手术期死亡比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等。结果全组患者均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死亡3例(8.6%);体外循环(202±53)min,主动脉阻断(128±28)min,停循环(8± 3)min。短暂神经功能障碍6例(17.1%),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2.9%)。结论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夹层主动脉弓置换术安全、可行。

  • 标签: 胸骨上段小切口 主动脉弓部手术 浅低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使用胸骨全切或部分切除术治疗胸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有效性及使用3D打印聚醚醚酮(PEEK)置入物对胸壁缺损进行重建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胸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57.7±9.4)岁(42~71岁),所有患者接受了胸骨全切或部分切除术治疗胸骨浆细胞瘤,并在切除后使用3D打印PEEK置入物对胸壁缺损进行重建。随访观察收集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及人口学特征,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胸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所有患者完成胸壁重建后均能维持正常胸壁结构,缺损面积(102.7±18.8)cm2,术后未发生反常呼吸等并发症。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围手术期内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31.2±15.4)个月,未发生置入物相关并发症,且术后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使用胸骨全切或部分切除术能有效治疗胸骨浆细胞瘤,结合3D打印PEEK置入物完成胸壁重建效果良好,是一种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胸骨浆细胞瘤 外科治疗 3D打印聚醚醚酮置入物 胸壁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去分支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收治18例累及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评价术中及术后的情况,包括术中特殊处理方式、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并发症及术后进行12~24个月随访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Ⅰ型内漏1例,截瘫1例,1例患者出院后30天突发呕血,发现主动脉食管瘘,急诊行胸主动脉替换术并食管瘘修补术,均治愈出院,并发症发生率22.2%(4/18)。余患者无逆撕、远端破裂、支架扭曲移位、冠状动脉缺血、脑血管意外等情况。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去分支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效果满意,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近、中期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胸骨上段小切口 去分支 腔内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及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经胸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的疗效、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采用不同微创入路行TEE引导下经胸VSD封堵术的179例2岁以内(3~21个月)VS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切口大小为1.0~1.5 cm,A组)87例,采用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切口大小为1.0~1.5 cm,B组)92例,两组均经右心室面无血管区穿刺完成封堵。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比较两组封堵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胸液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A组及B组的封堵成功率分别为97.7%(85/87)和96.7%(89/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52.7±15.4)min和(39.3±12.3)min,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49.2±11.8)ml和(31.7±6.9)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近中期发生胸廓畸形4例,B组无胸廓畸形发生。随访12~72个月,两组均无封堵伞脱落、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瓣膜反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及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TEE引导下经胸VSD封堵安全、可行,且后者与前者相比操作更简便、用时更短、胸液引流量更少,创伤更小、更美观,同时避免了胸廓畸形的发生。对于术中TEE评估封堵概率低的患儿,为避免多处皮肤切口,采用剑突上小切口更合适。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脏封堵器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主动脉弓病变,包括主动脉缩窄(CoA)/主动脉中断(IAA)及合并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手术治疗CoA/主动脉中断(IAA)及合并畸形36例,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6d~8岁,其中小于1岁33例,小于3月龄28例;体重2.2~23kg。有症状的婴儿型33例,无症状的儿童型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aussing-Being畸形及主动脉瓣下狭窄等心内畸形。36例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其中33例为端侧吻合+前壁扩大补片术一期矫治CoA/主动脉中断(IAA)及合并畸形,3例为端端吻合前壁扩大补片。结果手术死亡2例,其中一例为C型IAA,1例为Tausing-Being畸形合并B型IAA,术中死于低心排。33例随访2—36个月恢复良好,2例吻合口狭窄再手术,其余无再缩窄发生。结论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CoA及合并畸形效果良好;不论扩展端端吻合还是端侧吻合前壁补片扩大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技术。

  • 标签: 主动脉弓病变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对患者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发生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住院并行CABG治疗的患者880例。503例(57.2%)患者在CABG术前接受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将这些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377例患者术前未应用他汀类药物,设为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再进行相应的风险因素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CABG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的发生率、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0%、27.6%,与对照组(5.6%、3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869、0.298,P=0.005、0.022)。同时多元逻辑回归结果显示患者CABG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显著下降具有独立相关性(OR 0.34,95%CI 0.16~0.74,P=0.006)。此外,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也与CABG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独立有关(OR 0.60,95% CI 0.44~0.81,P=0.001)。结论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患者CABG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胸骨切开术 感染 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电视胸腔镜下经胸径胸腺切除术与胸骨正中切开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选择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给予电视胸腔镜下经胸径胸腺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和胸骨正中切开胸腺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及应激状态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伤口引流量、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例数、镇痛药物使用例数、术后卧床总时间、血糖水平、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评分、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胰岛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下经胸径胸腺切除术能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应激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胸腺切除术 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基因组学分析。将噬菌体SAP23液分别按10.000 0、1.000 0、0.100 0、0.010 0、0.001 0、0.000 1感染复数与宿主菌液共培养4 h后,采用点滴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感染复数,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3。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分别共同孵育5、10、15 min后,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吸附时间。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按最佳吸附时间孵育后,分别于培养0(即刻)、5、10、15、20、30、40、50、60、80、100、120 min,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取噬菌体SAP23液分别在温度为4、37、50、60、70、80 ℃下,在pH值为2、3、4、5、6、7、8、9、10、11、12下孵育1 h,测定稳定性。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储存的41株MRSA,完成噬菌体SAP23的宿主谱范围检测。结果噬菌体SAP23能在宿主菌双层琼脂板上形成透明噬菌斑。噬菌体SAP23头部是直径为(88±4)nm的多面体,其尾部长度为(279±21)nm、宽度为(22.6±2.6)nm。噬菌体SAP23基因组为全长151 618 bp的线状双链DNA,序列两端有11 681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预测出220个开放阅读框,噬菌体可编码4个转运RNA,未预测出毒力因子或抗性基因,注释功能的噬菌体SAP23基因可分为5个组,GenBank登录号为MZ427930,噬菌体SAP23全基因组序列与共线性分析中的6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有5个局部共线区域,但在局部共线区域内部或外部存在差异。噬菌体SAP23属于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噬菌体SAP2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0 0,最佳吸附时间为10 min,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在4~37 ℃温度条件及pH值为4~9的条件中,稳定性较好。噬菌体SAP23可裂解41株MRSA中的3株。结论噬菌体SAP23为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成员,潜伏期短,其对温度和酸碱耐受性好,可有效裂解MRSA,为不含毒力因子和抗性基因的新型烈性窄谱噬菌体。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噬菌体 基因组学 伤口感染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麻复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对重症肌无力经胸骨扩大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麻醉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6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行经胸骨扩大切除术治疗,手术期间,对照组给予全麻,观察组给予全麻复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对比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T0)、气管插管时(T1)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0时,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对照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高于T0时,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与T0时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对重症肌无力经胸骨扩大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麻醉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全麻 胸横肌平面阻滞 重症肌无力 经胸骨扩大切除术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