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脾脏功能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手术成为胰腺远端良性或者低度恶性肿瘤的首选术式。保留脾脏血供的主要方式有保留脾脏血管的Kimura法和不保留脾脏的Warshaw法。Kimura方法的主要技术环节是先分离远端胰腺与脾脏血管,离断胰腺后,将远端胰腺提起,分离脾脏血管与胰腺后方,离断入远端胰腺的分支血管,完整切除远端胰腺,同时保留脾脏的血管。Warshaw方法的技术环节是离断胰腺后,同时离断脾脏动静脉,在脾门切除胰腺同时切除脾门主要血管,注意保留胃短血管和胃网膜左血管如脾脏分支。注意观察脾脏颜色,以避免脾梗死的发生。当术中脾静脉受到损伤时,Warshaw方法不失为另一种有效的保留脾脏方法。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显示目录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脾切除术治疗分析。方法对16例脾脏原发性恶心肿瘤患者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术后均恢复顺利,并进行化疗。结论为提高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愈率,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的早期综合性治疗,治疗早愈后佳,治疗晚愈后差。

  • 标签: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手术治疗 化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38~39页。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 标签: 教学设计 体积 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空间观念
  • 简介:摘要移植肾失去功能后再次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群体反应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一直是作为评价受者肾移植致敏状态情况的重要指标。较高的PRA致敏状态会在肾移植术后直接影响移植肾的功能以及长期存活。现报道本院利用精确放疗技术治疗的1例PRA高致敏状态病例。

  • 标签: 肾移植 群体反应抗体 放射疗法 脾脏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0年6月至2020年3月间收治的9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患者的临床、病理、CT和MRI资料。其中5例行CT增强检查,3例行MRI增强检查,1例同时行CT和MRI增强检查。9例患者中,6例(6/9,66.7%)单发,3例(3/9,33.3%)多发;8例(8/9,88.9%)为良性,1例(1/9,11.1%)恶性伴肝转移;所有病灶均为圆形或类圆形;1例含钙化,2例合并出血,1例囊变。CT平扫,6例(6/6,100%)均为等或略低密度,边缘不清。MRI平扫,3例(3/4,75%)边界清楚,1例(1/4,25%)恶性边界不清;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2例(2/4,50%)为稍低信号,2例(2/4,50%)为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3例为略高信号且其内示多发点状不强化低信号,即“雀斑”征。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均为略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6例(6/9,66.7%)病灶呈渐进性强化,3例(3/9,33.3%)呈明显持续性强化。增强病变内部亦可见点状及星芒状始终未强化区。多发病灶增强扫描数量经历“少-多-少”的过程。本研究表明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脾脏原发髓脂肪瘤十分罕见,中老年女性略多见,目前国内仅有2例报道,影像学及病理学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相对较少,术前影像及术后病理很容易引起误诊。本文报道1例脾脏原发髓脂肪瘤病例,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脾脏 髓脂肪瘤 影像 病理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补气中药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分析正常小鼠及辐射损伤小鼠经口服给予补气中药后,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变化和巨噬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MHC—Ⅰ、MHC—Ⅱ的表达强度:采用酶标仪检测、观察分析补气中药对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色氨酸含量的影响.以了解对ID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补气中药均可提高正常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尤以西洋参显著;并可增加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人参、黄芪、白术可下调巨噬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但可上调MHC-Ⅱ类分子的表达,西洋参则对MHC—Ⅰ、MHC—Ⅱ类分子表达呈下调。经抗原刺激后,补气中药都提高巨噬细胞色氨酸含量,西洋参作用较显著。结论: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虽然同为补气中药,但其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显示出一定差异。

  • 标签: 补气中药 巨噬细胞 抗原提呈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腹外伤致脾脏延迟性破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胸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受伤的原因及诊疗经过,根据患者详细的体检报告和辅助检查,对患者作出治疗方案。结果3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患者痊愈出院,住院时间约为1.5周—2周。结论胸腹器官较多,一但发生胸腹部外伤应详细的进行各种检查,以及早确诊所损伤的器官,为临床诊断提供正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并对患者做好观察和随访工作。

  • 标签: 延迟性脾破裂 胸腹联合伤 休克 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皮下移植瘤小鼠的分割照射对远端脾脏组织的影响。方法构建荷瘤C57BL/6 J小鼠模型,取对数期生长的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接种于小鼠右侧皮下(1×107/只),荷瘤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荷瘤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20只。另设10只健康小鼠作为健康对照组。照射组皮下肿瘤给予8 Gy ×3次X射线局部照射,剂量率为0.883 Gy/min。照射后第7、14天检测小鼠肿瘤脏器指数、脾脏脏器指数、脾脏病理学改变,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与荷瘤对照组相比,照后7、14 d,照射组小鼠肿瘤脏器指数显著降低(t=4.649、26.34,P<0.05),脾脏中NK细胞显著升高(t=3.952、3.633,P<0.05),CD3+、CD4+、CD3+CD4+淋巴细胞以及CD4+/CD8+比值在照后7 d显著降低(t=3.193、3.656、3.219、2.641,P<0.05),CD3+淋巴细胞在照后14 d显著降低(t=3.031,P<0.05),其余指标脾脏脏器指数、B淋巴细胞、CD3+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变化不显著。结论肿瘤局部照射可引起远隔器官内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为放疗免疫损伤提供了新的诠释。

  • 标签: 肝癌 分割照射 脾脏淋巴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MSCT测量及脾大分度的简捷准确方法.方法:应用MSCT重建技术测量脾脏体积,并与以往的肋单元计数法、脾门厚度测量法等进行比较.结果:测得正常脾脏体积为78.4~401.2cm3,平均为202.26cm3.脾脏体积与性别因素有关.结论:MSCT重建技术测量脾脏体积更准确、简捷.

  • 标签: 脾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有的学生误把容器体积错误的理解为制作这个容器所需“材料的体积”,也就是“物质的体积”。“物体的体积”和“物质的体积”,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免会有很多困惑。我们可以在初次教学物体体积与容积概念时,适时加入“材料的体积”这个概念,让学生在“材料的体积”、“物体的容积”和“物体的体积”三者之间的比较中,更加准确地理解概念,为后续正确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物质的体积 物体的体积 物体的容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伤性脾摘除术的护理进行分析。方法取36例于我科进行治疗的外伤性脾损伤病人进行分析讨论,治疗手段全部采取脾摘除手术,并手术期间进行正确的护理措施。结果该组病人的手术全部成功,术后3例病人出现并发症(8.3%),住院时间平均为39.4±3.5d。结论对接受外伤性脾脏摘除手术治疗的病人进行正确的护理可以显著的提高疗效,并且可以降低并发症产生的概率,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脾脏摘除术 护理 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腹腔镜行脾切除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68例腹腔镜脾切除术,均获得了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是保证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康复的有力保障。

  • 标签: 脾切除术 腹腔镜术 护理
  • 简介:摘要孤立性脾转移癌系指恶性肿瘤单纯性转移至脾脏而不伴随其他器官受累的特殊类型脾转移癌,临床上以乳腺恶性肿瘤来源的孤立性脾转移癌甚为罕见,诊疗经验亦鲜有报道。笔者回顾一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孤立性脾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探讨其潜在的转移机制及诊疗策略。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26例良性和交界性肿瘤而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开放性保脾的胰体尾切除术,8例行腹腔镜下保脾的胰体尾切除术;15例保留脾动静脉,11例切断脾动静脉。术后7例(26.92%)发生胰瘘。无围术期死亡。结果表明,对无法行摘除术的胰体尾良性和交界性肿瘤患者,行开放或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虽然手术难度大,但仍是最佳选择。

  • 标签: 胰体尾肿瘤 胰体尾切除术 脾脏 胰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密度在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5例,女120例;年龄28~83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CT扫描检测脾脏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118)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29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43.00 HU,ROC曲线下面积为0.6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40.4%。脾脏密度与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全组415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5.5%和5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关(均P<0.05);年龄、NLR、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LR水平高(HR=1.501,95%CI:1.136~1.984)、TNM分期晚(HR=2.559,95%CI:1.850~3.539)、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2.093,95%CI:1.571~2.78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583,95%CI:1.204~2.083)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NM分期晚(HR=1.938,95%CI:1.395~2.692)、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1.566,95%CI:1.180~2.07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336,95%CI:1.016~1.758)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Ⅰ期患者,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6%和83.7%,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85.7%和8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Ⅱ期和Ⅲ期患者,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5.4%和48.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作为一种影像学评估方法,脾脏密度可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脾脏密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隐性脾脏挫裂伤的CT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6例外伤性隐性脾脏挫裂伤患者进行CT诊断,对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CT诊断后发现,26例外伤性隐性脾脏挫裂伤患者中,脾脏撕裂伤5例,脾门血管部分断裂4例,左侧后肋骨折4例,左侧脾区侧肋骨折3例,2例左侧胸腔积液,左侧侧胸壁肿胀5例,后壁肌层软组织肿胀3例。结论脾脏内高密度以及片状密度减低区可以作为脾脏损伤的直接证据。若是没有明显CT脾脏损伤表现时,出现侧肋骨折或左侧脾区软组织损伤时,则可以判定为脾脏损伤。

  • 标签: 外伤性隐性脾脏挫裂伤 CT诊断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