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2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5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14):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R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瑞马唑仑0.3 mg/kg、丙泊酚0.5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P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2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BIS值≤50时行气管插管术。于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1 min(T2)和3 min(T3)时记录MAP及HR。记录2组麻醉诱导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3时2组MAP和P组HR降低(P<0.01)。与P组比较,R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效果优于单用丙泊酚。

  • 标签: 苯二氮类 二异丙酚 麻醉,全身 深度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ICU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镇静BIS监测的有效性。方法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和规范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6月26日在全国116家综合性医院的EICU和ICU,针对医生和护士开展横断面多中心调查。参照指南制定认知状况调查表,采用电子版在线方式填写,内容涉及ICU镇静镇痛治疗的主要原则和知识。结果最终共2 615名医护人员参与调查并纳入分析。116家医院包括三甲105家(90.5%),三乙9家(7.8%),二甲2家(1.7%)。2 615名医护人员中,医生与护士比例为38.6% vs 61.4%,男女比例为31.2% vs 68.8%,职称(初/中/高级)和科室(EICU/ICU)构成比为56.9% vs 33.4% vs 9.7%和77.7% vs 22.3%。其中80.6%的调查对象所在科室具有镇静镇痛的标准流程,89.2%的调查对象对结果进行记录,评估记录间隔时间为4(1, 4)h。约80%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较熟悉,且按照指南进行实践。但对于镇痛的原则、镇静深度的选择、谵妄的处理原则和每日唤醒等的认知尚有不足。结论本次调查范围内的大部分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较熟悉且能按照指南实践,但尚有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培训学习。

  • 标签: 镇静镇痛 指南 EICU ICU 医护人员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出血患者给予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9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研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和程序化护理组(对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各450例;比较两组患者镇静效果评分、疼痛程度评分、颅内压以及不良事件(挣扎行为、意外脱管)总发生率。结果:护理前,程序化护理组镇静效果评分、疼痛程度评分、颅内压同常规护理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程序化护理组镇静效果评分、疼痛程度评分、颅内压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

  • 标签: 脑出血 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 镇静效果 疼痛程度 颅内压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镇静安神类药物检验中的有效性。方法 将镇静安神类药物中的安神成分进行提取样本0.5g,按照检测方法的差异性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5种化学药品主要是苯巴比妥、艾斯唑仑,阿普唑仑,三唑仑和地西泮,分析两组两组的分离率以及纯度、回收率。结果 观察组苯巴比妥、艾司唑仑、阿普唑仑、三唑仑、地西泮的产品回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术后镇静治疗期间,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BIS)指导镇静药物的应用,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手术顺序编号,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先后收入心脏重症监护室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4例,单号为干预组(n=126),双号为对照组(n=138)。对照组采用传统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效果;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BIS指导镇静药物的应用。比较两组早拔管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8 h内)拔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和ICU滞留时间;当日撤机但机械通气时间>8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4 h,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镇静药物咪达唑仑、吗啡的使用情况及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呼吸抑制发生率。结果早拔管患儿,干预组62例,对照组70例,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拔管相关不良事件(包括非计划性拔管、吸痰后躁动、拔管后呼吸抑制)发生率低(P<0.05);当日撤机但8 h<机械通气时间<24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8.18±1.95)h]低于对照组[(9.53±1.37)h,P<0.05];机械通气时间>24 h患儿,干预组28例,对照组35例,咪达唑仑平均剂量干预组[(1.82±0.40)μg/(kg·min)]低于对照组[(2.73±0.79)μg/(kg·min),P<0.05],吗啡平均剂量干预组[(8.64±3.03)μg/(kg·h)]低于对照组[(14.32±5.01)μg/(kg·h),P<0.05];机械通气时间>24 h的干预组28例患儿中,肝功能损害者13例,对照组35例患儿中肝功能损害者15例,咪达唑仑使用平均剂量干预组[(1.42±0.51)μg/(kg·min)]低于对照组[(2.25±0.62)μg/(kg·min),P<0.05],吗啡平均剂量干预组[(6.88±2.17)μg/(kg·h)]低于对照组[(11.88±3.56)μg/(kg·h),P<0.05],此类患儿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呼吸抑制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χ2=48.303,P<0.05)。结论BIS技术可以有效及安全地指导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早拔管并降低早拔管患儿ICU滞留时间,降低当日撤机但机械通气时间>8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有效指导机械通气时间>24 h及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镇静药物的应用,减少镇静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镇静 先天性心脏病 早拔管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中深度镇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计算其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方法选择2020年4至8月海南省肿瘤医院拟行纤支镜检查和治疗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患者50例。用试验剂量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0.1 μg/kg舒芬太尼进行镇静,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1分后进行纤支镜检查或治疗。首例患者所给予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为0.18 mg/kg,其余患者所使用的剂量则依据序贯试验法计算,试验药物的剂量梯度按1∶1的等比序列设计;并计算ED50和ED95。纤支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使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1 mg/(kg·h)维持。记录序贯试验的结果和患者达到合适镇静深度的时间,以及术后苏醒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纤支镜检查和治疗,根据序贯试验结果计算得出回归方程为Y=12.589+16.593X,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纤支镜检查中深度镇静的ED50为0.174 (95%CI:0.162~0.186) mg/kg,ED95为0.219 (95%CI:0.199~0.312) mg/kg。患者达到合适镇静深度的时间为(50±11) s,使用氟马西尼拮抗后,平均苏醒时间为(56±16) s。50例患者中,发生呼吸抑制、头晕头痛和乏力的患者各1例。结论基于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的中深度镇静策略可以有效地用于纤支镜检查和治疗。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0.1 μg/kg舒芬太尼用于纤支镜检查中深度镇静的ED50为0.174 mg/kg;ED95为0.219 mg/kg。

  • 标签: 支气管镜 药物剂量计算 中深度镇静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镇静为目标导向的护理干预在儿童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的200例患儿为对象,按照入院单双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镇静为目标导向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Ramsay镇静评分、血气指标〔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T2、T3、T4、T5时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PaCO2、HR均低于对照组,SaO2、PaO2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长服务态度评分、服务内容评分、人员素质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镇静为目标导向的护理干预能够维持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 标签: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 镇静为目标导向 护理干预 儿童
  •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行无创检查需要辅助镇静患儿的病例资料,年龄1 d~13岁。按照年龄分为4组:新生儿组,年龄0~28 d;婴儿组,年龄29 d~1岁;幼儿组,年龄1~3岁;儿童组,年龄4~13岁。口服水合氯醛50 mg/kg镇静,30 min时若Ramsay评分≤4分,口服水合氯醛25 mg/kg或咪达唑仑0.1 mg/kg滴鼻或右美托咪定1 μg/kg滴鼻进行补救。补救给药30 min时若Ramsay评分仍≤ 4分,由麻醉医生根据病情和检查的缓急程度决定改期检查或者再次进行补救,给药次数不超过3次。服药后患儿因为各种原因(包括重度呼吸抑制、改期检查、家长拒绝补救、给药3次后Ramsay评分仍≤ 4分)没有完成检查,均归为镇静失败。记录一次镇静成功情况、补救镇静成功情况和总镇静成功情况。记录呛咳、呕吐、过敏和呼吸抑制等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新生儿组比较,婴儿组、幼儿组和儿童组一次镇静成功率和总镇静成功率升高,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1) ;婴儿组、幼儿组和儿童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合氯醛用于新生儿无创检查镇静的效果欠佳。

  • 标签: 水合氯醛 深度镇静 婴儿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静脉推注应用于小儿两部位MRI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两个部位(中途需搬动患儿1次,时间>45 min)MRI检查的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2 μg/kg组(D2组)和右美托咪定3 μg/kg组(D3组)。MRI检查前20 min用注射器经鼻给予D2组患儿Dex(原液)2 μg/kg,D3组给予3 μg/kg。诱导时所有患儿均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的方法给予丙泊酚,每次1 mg/kg,直至达到入室镇静标准(Ramsay镇静评分5~6分)。记录并观察所有患儿给予Dex前(T0)、给予Dex 10 min(T1)、给予Dex 20 min(T2)、诱导毕(T3)、检查中(T4)、检查毕(T5)、苏醒时(T6)的生命体征变化及诱导和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体动、呼吸抑制、SpO2下降等)的发生情况;记录检查过程中两组患儿丙泊酚的使用情况及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等,观察并记录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MAP和SpO2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儿T3时心率均明显减慢(P=0.01),其余各时点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过程中D3组无患儿出现体动,D2组有7例患儿出现体动(P<0.01),两组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患儿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检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D3组明显长于D2组(P=0.01),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两组均为10%。结论3 μg/kg Dex在小儿两部位MRI检查前20 min经鼻滴注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静脉推注可明显减少检查中体动的发生,提高此类检查效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小儿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术后镇静治疗期间,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BIS)指导镇静药物的应用,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手术顺序编号,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先后收入心脏重症监护室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4例,单号为干预组(n=126),双号为对照组(n=138)。对照组采用传统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效果;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BIS指导镇静药物的应用。比较两组早拔管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8 h内)拔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和ICU滞留时间;当日撤机但机械通气时间>8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4 h,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镇静药物咪达唑仑、吗啡的使用情况及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呼吸抑制发生率。结果早拔管患儿,干预组62例,对照组70例,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拔管相关不良事件(包括非计划性拔管、吸痰后躁动、拔管后呼吸抑制)发生率低(P<0.05);当日撤机但8 h<机械通气时间<24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8.18±1.95)h]低于对照组[(9.53±1.37)h,P<0.05];机械通气时间>24 h患儿,干预组28例,对照组35例,咪达唑仑平均剂量干预组[(1.82±0.40)μg/(kg·min)]低于对照组[(2.73±0.79)μg/(kg·min),P<0.05],吗啡平均剂量干预组[(8.64±3.03)μg/(kg·h)]低于对照组[(14.32±5.01)μg/(kg·h),P<0.05];机械通气时间>24 h的干预组28例患儿中,肝功能损害者13例,对照组35例患儿中肝功能损害者15例,咪达唑仑使用平均剂量干预组[(1.42±0.51)μg/(kg·min)]低于对照组[(2.25±0.62)μg/(kg·min),P<0.05],吗啡平均剂量干预组[(6.88±2.17)μg/(kg·h)]低于对照组[(11.88±3.56)μg/(kg·h),P<0.05],此类患儿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呼吸抑制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χ2=48.303,P<0.05)。结论BIS技术可以有效及安全地指导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早拔管并降低早拔管患儿ICU滞留时间,降低当日撤机但机械通气时间>8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有效指导机械通气时间>24 h及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镇静药物的应用,减少镇静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镇静 先天性心脏病 早拔管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在麻醉与镇痛中观察右美托咪定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2021年9月,纳入9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麻醉方案:静脉泵入氯化钠溶液(观察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镇静镇痛胃镜与普通胃镜两种胃镜检查方式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行上消化道早癌筛查的210例检查人员进行研究,按照受检者选择胃镜检查方式分为观察组(镇静镇痛胃镜,105例)、对照组(普通胃镜,105例),比较两组检查阳性率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检查阳性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胃镜检查相比,镇静镇痛胃镜检查技术开展门槛低,操作方便,受检者更易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检查阳性率高,有助于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镇静镇痛胃镜 普通胃镜 临床检查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用药下实施短时程镇痛镇静术在门诊收治的老年内窥镜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使用回顾分析法,研究资料截取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对象为我院门诊老年内窥镜患者,病例总数为82例,全部患者均使用短时程清醒镇痛镇静方案,对治疗后患者麻醉效果与未治疗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短时程清醒镇静镇痛术后,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指标良好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妇科手术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镇痛和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7月接收的74例实施妇科手术的患者,基于平行对照法分组,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分别实施舒芬太尼联合生理盐水与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用药前(T1)、用药后(T2)、最高清醒程度时(T3)和舒芬太尼5分钟后(T4)阶段镇静及镇痛效果。结果 T2时,观察组NTI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

  • 标签: 妇科手术 右美托咪定 舒芬太尼 镇静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在无创通气联合镇静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监护室收住的100 mmHg<氧合指数<200 mmHg(1 mmHg=0.133 kPa)、具有气管镜检查适应证的患者32例,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保护性毛刷刷检、活检等操作。16例患者随机分入无创通气联合镇静组(丙泊酚镇静),16例随机分入无创通气非镇静组。主要观察终点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患者氧合指数、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的感受度及检查完成后1 h及24 h内气管插管率的比较。结果在气管镜检查过程中,镇静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增加了18%,非镇静组氧合指数增加了6%。镇静组患者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下降,非镇静组患者心率、血压增高。镇静组气管镜检查所需时间更短。镇静组大部分患者操作过程中无明显不适,并同意必要时再次气管镜检查;非镇静组大部分患者有明显不适,包括呼吸困难、咳嗽、疼痛等,仅有少数患者同意再次气管镜检查。2组大部分患者得到了确诊。结论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联合镇静下气管镜检查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无创通气 镇静 纤维支气管镜 呼吸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项由护士实施的目标导向镇静策略(RESTORE)对一家儿童CICU(pediatric CICU,PCICU)内患儿监护和护理实践的影响。场所一家独立三级儿童医院内有31张床的PCICU。对象心脏术后患儿。设计对实施策略前后期进行评估对比的质量改进项目。干预措施RESTORE策略的实施包括每日小组讨论患儿病程(急性期,滴定期或戒断期),根据患儿病程开出镇静目标分值处方,进行觉醒评估以及阿片类药物和(或)镇静剂滴定。采用戒断评估分值评估和管理医源性戒断症状。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回顾1243例患儿四个不同时间段内(一个实施前,三个非连续性实施后)与阿片类药物/镇静剂使用,疼痛/镇静评分,以及医源性戒断症状发生/管理有关的数据。数据收集期内患儿年龄和复杂性一致。实施后阿片类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减少约50%,且不伴有其他镇静类药物使用增加。干预后患儿带美沙酮离开PCICU或回家比例降低(PCICU:前19%后3%;出院:前12%后1.3%)。疼痛、镇静和戒断评分的记录更为一致,且护士报告其对患儿舒适度管理满意。结论实施以改善PCICU患儿镇静和镇痛为目标的护士管理目标导向计划(如RESTORE)是可行的和可持续的,并与减少镇静剂和美沙酮使用有关。

  • 标签: 疼痛 镇静 阿片类药物戒断 苯二氮卓类药物戒断 状态行为量表 戒断评估工具-版本1 医源性戒断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术后镇静镇痛与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宿迁市中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后镇痛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无右美托咪定组,每组30例,其中右美托咪定组术中及术后镇痛泵中均加用右美托咪定,无右美托咪定组则否。比较两组术后各观察时点的Ramsay镇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谵妄发生率。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6、24、48 h 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无右美托咪定组(P均<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1、6、24、48 h VAS评分均低于无右美托咪定组(P均<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第3日PSQI评分低于无右美托咪定组(P<0.001);右美托咪定组术后1~4 d谵妄总发生率为6.7%(2/30例),低于无右美托咪定组发生率26.7%(8/30例)(P=0.038)。结论在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获得更好的镇静效果,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明显减少术后谵妄发生率。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疼痛 手术后 镇痛 老年人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谵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项由护士实施的目标导向镇静策略(RESTORE)对一家儿童CICU(pediatric CICU,PCICU)内患儿监护和护理实践的影响。场所一家独立三级儿童医院内有31张床的PCICU。对象心脏术后患儿。设计对实施策略前后期进行评估对比的质量改进项目。干预措施RESTORE策略的实施包括每日小组讨论患儿病程(急性期,滴定期或戒断期),根据患儿病程开出镇静目标分值处方,进行觉醒评估以及阿片类药物和(或)镇静剂滴定。采用戒断评估分值评估和管理医源性戒断症状。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回顾1243例患儿四个不同时间段内(一个实施前,三个非连续性实施后)与阿片类药物/镇静剂使用,疼痛/镇静评分,以及医源性戒断症状发生/管理有关的数据。数据收集期内患儿年龄和复杂性一致。实施后阿片类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减少约50%,且不伴有其他镇静类药物使用增加。干预后患儿带美沙酮离开PCICU或回家比例降低(PCICU:前19%后3%;出院:前12%后1.3%)。疼痛、镇静和戒断评分的记录更为一致,且护士报告其对患儿舒适度管理满意。结论实施以改善PCICU患儿镇静和镇痛为目标的护士管理目标导向计划(如RESTORE)是可行的和可持续的,并与减少镇静剂和美沙酮使用有关。

  • 标签: 疼痛 镇静 阿片类药物戒断 苯二氮卓类药物戒断 状态行为量表 戒断评估工具-版本1 医源性戒断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在清醒镇静麻醉下无痛胃镜及肠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行胃镜及肠镜检查的患者2 37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1 185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舒适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胃镜及肠镜检查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舒适度总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清醒镇静麻醉下无痛胃镜及肠镜检查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检查时间,降低检查过程中不良情况发生率,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检查后舒适程度。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清醒镇静麻醉 无痛胃镜及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