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循证临床实践是遵循证据的医学临床实践。加强循证临床实践的教学,有助于医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循证医学融入临床实践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为其日后开展临床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本文以北京大学医学部针对五年制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见习阶段开设的循证临床实践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通过循证临床实践课程考核和师生座谈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表明,94.3%(1 522/1 614)的学生成绩为优良,学生对课程内容印象深刻,课程得到了学生认可。循证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将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紧密融合,有利于循证医学知识在临床见习中的有效应用,为临床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循证医学 循证临床实践 课程 本科生 见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北京某高校附属医院学术学位博士究生的报考和招录情况,探索其关联因素,对招生录取工作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至2019年1 028名申请考核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将其分为A组(报考未复试组,560人)、B组(复试未录取组,260人)和C组(录取组,208人),了解其毕业院校、英语水平、学术成果和综合素质。采用卡方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A、B、C三组学生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占比分别为53.5%(299/560)、61.2%(159/260)和65.9%(137/208);英语水平优良者占比分别为25.2%(141/560)、23.1%(60/260)和30.2%(63/208);学术成果评分分别为1(0,5)分、1(0,8)分和2(0,27)分;B组和C组学生综合素质评分分别为43.8(40,50)分和48.8(43.8,56.3)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申请考核制的招生方式下,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参加复试和被录取情况与毕业院校、英语水平、学术成果、综合素质方面相关,上述方面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被录取。建议在招录过程中加强综合素质的考核,筛选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抗压能力强的生源。

  • 标签: 学生 博士研究生 生源质量 申请考核制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If型先天性糖基化障碍患儿(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If,CDG-If)的临床特征和测序结果,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信息,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结果患儿是一名5岁女童,严重精神发育迟滞,4岁学会走路,至今不会说话,偶可发出"ma ma"音节,患有皮肤问题。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MPDU1基因存在两处杂合突变,分别为c.389G>A和c.470T>C,且该突变未见报道。根据患儿临床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其被诊断为先天性糖基化障碍-If型。结论本研究告了一例If型CDG患儿,丰富了该疾病在中国人群中的遗传学信息。目前的研究表明c.218G>A基因突变频率最高,且该突变型患者与其他突变型患者相比,其表型更严重。

  • 标签: 先天性糖基化障碍-If型 全外显子组测序 MPDU1基因 基因型-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光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 标签: 机器人 神经外科手术 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 精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euro Omega智能分析模块(HaGuide)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Neuro Omega系统(HaGuide)辅助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75例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中HaGuide识别的STN核团长度和STN感觉运动亚区长度。术后1个月开机,判断有效触点与HaGuide所识别位于感觉运动亚区触点的匹配度,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7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其中73例为双侧DBS,2例为单侧DBS,共148侧;纳入146侧神经电生理数据,另2侧丢失。146侧中,109侧(74.7%,109/146)能识别出STN,STN长度为(5.6±1.1)mm(3.2~8.6 mm);其中88侧(80.7%,88/109)能识别出STN感觉运动亚区,其长度为(2.6±1.2)mm(0.3~6.3 mm);另37侧(25.3%,37/146)信号不显著,其中12侧微电极阻抗≤300 kΩ,但术中测试效果满意。开机时有效触点与HaGuide所识别的位于感觉运动亚区触点的匹配度为79.6%(70/88)。75例患者开机后药物关期UPDRS-Ⅲ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25.9±10.3)分、(50.8±15.7)分,t=8.633,P<0.05],改善率为(46.5±19.5)%。结论初步发现在DBS中应用HaGuide多数情况下可识别出STN的感觉运动亚区,其指导电极植入的准确度较高,且开机后PD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较好。

  • 标签: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Neuro Omega系统 智能分析模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侧未定带脑深部电刺激术(cZI-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cZI-DBS治疗的1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4例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TR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评分,并统计运动症状的改善率;术后行头颅CT检查判断电极的位置及排除脑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4例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Ⅲ、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1.9±11.8)%、(66.9±9.0)%、(61.2±16.2)%和(57.2±14.4)%。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前、后的FTMTRS、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4.8±23.1)%、(77.9±10.2)%、(62.4±26.2)%和(70.4±13.4)%。1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1例出现头痛,于1周之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构音障碍、出血、梗死和平衡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开机时的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初步观察发现,cZI-DBS可以改善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其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深部脑刺激法 尾侧未定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疆地区近13年间变应性鼻炎(AR)患者过敏原谱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 007—2 019年5 019例AR患者的皮肤点刺实验(SPT)结果,分析14种过敏原在13年间及在不同性别、年龄、族别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4种过敏原在不同年份间的分布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种过敏原总体阳性率前3位分别为:藜属48.2%(2 398/4 970)、车前草33.3%(1 221/3 667)、艾蒿33.1%(1 647/4 974)。除狗上皮阳性率在不同性别(χ²=0.041,P>0.05)、不同年龄间(χ²=3.8,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过敏原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交链孢霉(χ²=7.3)、特异青霉(χ²=0.3)、猫上皮(χ²=3.1)、尘螨(χ²=1.4)、粉螨(χ²=0.5)、蟑螂(χ²=2.9)6种过敏原阳性率在不同民族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余艾蒿(χ²=64.9)、藜属(χ²=204.1)、豚草(χ²=72.4)、车前草(χ²=87.8)、梯牧草(χ²=55.4)、刺槐(χ²=67.8)、杨树(χ²=70.8)、狗上皮(χ²=15.7)8种过敏原阳性率在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新疆地区过敏原分布随时间的不同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过敏原以草本类为主,过敏原在不同性别、年龄、族别AR患者中的分布不同。

  • 标签: 鼻炎,变应性 过敏原 皮肤点刺试验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32例患者资料,胸腔镜术前均行CT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人工气胸法(简称CTSAP),统计分析人工气胸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等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32例患者CTSAP操作时间(22.3±5.1)min,首次成功率96.9%。并发症:3例胸痛,8例一过性呼吸困难加重,16例局部皮下气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CTSAP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内科胸腔镜行医用胶辅助氩等离子体凝固术(简称“APC plus”)联合巨型肺大疱减容术(简称“一镜加一针”)治疗高分辨率CT(HRCT)显示多发且部分直径≥4 cm的胸膜下肺大疱(SPB)所致自发性气胸(S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用“APC plus”联合“一镜加一针”治疗46例SP并多发且大小不等SPB(其中至少有1个SPB的直径≥4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4例,年龄31~79(68.5±10.3)岁。统计术后停止漏气时间、术后1周SPB消失率及缩减程度、术后2年SP复发率及近远期并发症。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SPB消失或接近完全消失39例(84.78%),减少或缩小5例(10.87%),无变化2例(4.35%)。40例患者1周内停止漏气,6例患者超过1周停止漏气。11例患者完成术后3年随访,13例患者完成术后2年随访,6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随访,其中1例复发。46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PC plus”联合“一镜加一针”对HRCT显示多发且部分直径≥4 cm SPB的SP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气胸 胸腔镜检查 氩等离子体凝固术 胸膜下肺大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鉴别颅内Ⅱ级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ngiomatous meningioma,A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两个中心共68例Ⅱ级SFT/HPC患者及41例AM患者的术前磁共振成像资料,按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77)和验证组(n=32)。图像进行标准化后,利用3D slicer软件于T1WI、FLAIR及T1WI增强轴位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进行特征提取;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inimum redundancy maximum relevance,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进行降维,筛选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从T1WI、FLAIR和T1WI增强序列中各提取16、13、12个影像组学特征,从多参数MRI序列中提取9个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模型建立,4种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T1WI模型为0.98 (敏感度100%,特异度92.86%);FLAIR模型为0.92 (73.47%,100%),T1WI增强模型为0.89 (79.59%,85.19%),多参数模型为0.99 (98.04%,96.15%),在验证组中的准确率分别为87.50%、75.00%、68.75%和90.63%。结论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对Ⅱ级SFT/HPC与AM的鉴别效能优于单一序列,其中单序列中T1WI影像组学特征鉴别效能最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瘤型脑膜瘤 影像组学 鉴别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喷雾式添加氨水制备氢氧化铝佐剂,分析其对佐剂质量批间一致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喷雾和流加方式添加氨水至三氯化铝溶液各制备3批氢氧化铝佐剂,比较两种氨水添加工艺制备的佐剂粒径、pH、外观等质量指标。结果喷雾方式添加氨水制备的3批佐剂平均粒径为(96.7±8.6) nm,pH为4.93±0.02,透析后沉淀量为(20.9±0.4) g/L;流加方式添加氨水制备的3批佐剂平均粒径为(161.0±24.7) nm,pH为4.85±0.06,透析后沉淀量为(105.6±13.8) g/L。相较于流加,以喷雾式添加氨水制备的3批佐剂为均一的乳白色悬液,粒径更小,透析后透析袋底部大颗粒沉淀明显减少,批间一致性更好。结论采用喷雾方式将氨水加入三氯化铝溶液中,可使氨水与三氯化铝溶液接触更加充分,产物更加均匀,有助于提高氢氧化铝佐剂外观、粒径、pH等质量指标的批间一致性。

  • 标签: 氢氧化铝佐剂 透析 粒径 pH 喷雾式添加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是指在核苷酸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基因表达可遗传的改变。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多样,其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研究较深入。表观遗传调控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在视网膜变性疾病发生或发展过程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多种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发生改变。DNA甲基化是视网膜变性的重要调控方式之一,异常的DNA甲基化发生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炎症及氧化应激等病变过程;组蛋白乙酰化与RP、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缺血性损伤等病变相关;非编码RNA与RP、AMD、病理性血管生成、DR等病变相关。本文就表观遗传调控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表观遗传调控 DNA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非编码RNA 视网膜变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游泳训练联合抗阻训练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大学生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单纯性肥胖症大学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给予有氧慢跑及抗阻训练(包括哑铃提踵训练、仰卧起坐训练、俯卧撑训练、负重深蹲训练及侧卧撑训练),观察组给予游泳训练及抗阻训练(同上)。经12周干预后分别对2组患者相关体脂、身体形态、心肺耐力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12周后发现观察组各项身体形态、体脂指标及台阶试验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最大摄氧量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第1周及第12周时观察组锻炼后情绪体验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游泳训练联合抗阻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体脂、心肺耐力及身体形态指标,具有更好的消脂减肥、身体塑形等功效。

  • 标签: 抗阻训练 游泳训练 肥胖症 脂肪 心肺耐力
  • 作者: 程鹏飞 陈洪娇 骆丁 陈丽花 郑源 周明 张娜 张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海口 571199 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海口 571199,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海口 570102,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海口 571199,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海口 571199 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岛急救医学创新单元(2019RU013),海口 571199,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海口 571199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巨噬细胞是易损斑块中主要的炎性细胞,与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密切相关。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及干预能降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而分子影像的发展为早期成像提供了可能。文章对易损斑块中与巨噬细胞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目前用于巨噬细胞靶向成像的分子探针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分子显像 巨噬细胞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康复期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规范化的肠道管理,以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和营养状况,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减少患者发生腹胀便秘和药物依赖的概率,进一步降低肠梗阻的风险。方法研究对象选自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的饮食与用药指导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专业饮食管理、模拟排便训练的标准化规定和指导,给予腹部按摩、手指直肠刺激、盆底肌与腹肌训练、健康教育等辅助操作,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后不同时间的便秘症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不同时间的便秘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规范化肠道管理,有助于减少脑卒中康复期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便秘型)的发生,减轻患者的便秘症状。

  • 标签: 肠道管理 肠道功能障碍 便秘
  •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抗生素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在治疗的同时,静脉/口服使用抗生素也产生了很多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及疗效。因此,更多人把目光转向了吸入用抗生素的治疗应用中。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吸入用抗生素在各个呼吸系统疾病中有了很大的发展。该文综述了吸入用抗生素在囊性纤维化、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分枝杆菌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症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现状以及不良反应,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呼吸道疾病 感染 吸入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