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视觉诱发电位(VEP)多用于视觉系统功能损伤的客观评价。传统VEP检查较为耗时且易受环境干扰、检测结果较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判读者经验导致其作为常规检查应用于临床青光眼视功能检测严重受限。近10余年来出现了几种新型的VEP检测模式,如短时瞬态VEP和分离格栅VEP,其检测过程快速简便、其结果更容易判读。本文对VEP在青光眼视功能检测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总结,以深入了解电生理检查在青光眼的视功能检测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1-65)

  • 标签: 青光眼 诱发电位,视觉 视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ain HQ视觉训练对淋巴瘤化疗相关认知障碍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住院的化疗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认知障碍护理干预,干预组予以Brain HQ视觉训练,2组患者于入组时、干预2个周期、干预4个周期后3个时间点应用听觉学习测验进行记忆功能效果评估。结果干预2个化疗周期后两组患者即刻回忆、短期延迟回忆、长期延迟回忆、再认、回忆正确总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575~1.248,均P>0.05);干预4个化疗周期后干预组患者在长期延迟回忆、再认及回忆正确总数3个指标得分为(6.00 ± 1.59)、(9.05 ± 1.81)、(36.00 ± 4.27)分,高于对照组的(4.75 ± 1.55)、(8.05 ± 1.73)、(32.85 ± 3.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84、2.373、3.010,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2组患者即刻回忆、短期延迟回忆、长期延迟回忆、再认及回忆正确总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F值为0.329~1.462,均P>0.05)。结论Brain HQ视觉训练对淋巴瘤化疗相关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功能尚不明确,但随着干预时间的变化,记忆指标在不断改善,Brain HQ视觉训练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 标签: 淋巴瘤 认知障碍 认知康复 记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觉反馈训练在膝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膝关节骨折手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视觉反馈组,每组3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视觉反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第3~8周加用视觉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对2组患者进行站立位平衡功能及步态评定,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定膝关节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的Lysholm评分、Tinetti量表评分均增高(P<0.05),视觉反馈组治疗4周及8周的足底重心压力移动距离、移动轨迹面积减小(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视觉反馈组治疗4周的足底重心压力移动距离[(338.25±14.11)mm]、移动轨迹面积[(580.62±17.26)mm2]较小(P<0.05),视觉反馈组治疗4周及8周的Lysholm评分、Tinetti量表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足底重心压力移动距离、移动轨迹面积较小(P<0.05)。结论视觉反馈训练能有效改善膝部骨折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平衡及步行能力。

  • 标签: 视觉反馈训练 膝关节功能 运动控制 膝部骨折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专科护士多学科团队在临床工作中对预防患者压疮的发生,提高临床护士压疮宣教能力及提升专科护士综合素质的效果。方法运用压疮相关知识自设问卷对1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专科护士得分显著高于临床护士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压疮知识培训的护士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参加压疮知识培训的护士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护士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科护士紧跟压疮指南,及时更新压疮知识,预防压疮宣教知识全面,充分发挥专科护士多学科团队的作用,提高临床护士预防压疮宣教知识水平。

  • 标签: 专科护士 压疮 多学科团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患者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高度近视25例(4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ICL V4c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术后视觉质量。结果患者术后各时点BCVA(logMAR)、UCVA(logMAR)均优于术前(F=236.779,1 106.872;P=0.000,0.000);手术前后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02,1.973,0.998;P=0.105,0.121,0.391);术后3个月、6个月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各空间频率下的调值传递函数(MTF)值及斯特列尔比(SR)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缺损(MD)及模式标准差(PSD)升高(F=42.656,50.155;P=0.000,0.000);术后2周及6个月时视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无青光眼或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患者ICL V4c植入术后可改善患者主客观视觉质量。

  • 标签: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中央孔型 质量,视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视觉注意损害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的CSVD患者25例作为CSVD组,以同期体检的2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s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对CSVD组和对照组进行神经心理评估;使用Fazekas量表对两组进行磁共振脑白质高信号评分;使用视觉三刺激Oddball实验范式测定两组ERP成分P3的波幅与潜伏期。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波幅、潜伏期的差异;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P3波幅、潜伏期与相关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P3波幅组别×刺激交互效应显著[F(2,96)=3.922,P=0.023];组别主效应显著[F(1,46)=15.976,P<0.01];刺激主效应显著[F(2,96)=86.212,P<0.0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9.82±5.14)μV,(11.12±4.72)μV],CSVD组靶刺激[(6.59±4.22)μV,F(1,48)=7.363,P=0.009]以及新异刺激[(7.08±3.91)μV,F(1,48)=13.907,P=0.001]诱发的P3波幅均显著降低。(2)P3潜伏期的组别主效应显著[F(1,48)=4.870,P=0.032],P3潜伏期的组别×刺激交互效应显著[F(2,96)=4.561,P=0.013];刺激主效应显著[F(2,96)=16.299,P<0.01];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CSVD组新异刺激诱发的P3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F(1,48)=17.124,P<0.01]。(3)靶刺激诱发的P3波幅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255,P=0.027),新异刺激诱发的P3波幅(r=-0.502,P<0.01)和P3潜伏期(r=-0.265,P=0.022)与Fazeka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CSVD患者处理视觉空间信息的速度和能力受损,尤其是对罕见刺激。ERP检查可能成为辅助诊断CSVD视觉注意损害的一种快速、客观和敏感的方法。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事件相关电位 P3 认知障碍 视觉注意
  •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基因治疗为代表的新兴精准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等过去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罕见致盲性眼病带来了治疗的希望。虽然过去十年内IRD相关药物临床试验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但由于IRD存在基因及临床表型高度异质性,同时流行病学及疾病自然病程等研究有限,多数患者就诊时视觉功能损伤严重,传统视觉功能评价指标难以在上述研究中应用,导致此类临床试验缺乏公认的视觉功能评估及研究终点指标及评价方法,这对研究设计、有效性评价和临床实践应用等方面提出了重大挑战。目前针对IRD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及视觉功能等疗效终点指标及评价方法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化指导意见。因此,为了规范和统一IRD临床试验有效性评价及终点指标选择,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我国IRD药物临床试验疗效终点及评价指标的共识性推荐意见,供临床医师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参考应用,旨在促进我国IRD临床试验及自然病程研究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有效地评估疾病进展及干预疗效。相信随着医学科学和临床试验发展,相关内容将不断完善与更新。

  • 标签: 眼疾病,遗传性 视网膜疾病 临床试验 有效性评价 终点指标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焦点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1年视觉质量。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1例41眼,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三焦点IOL组20例20眼和单焦点IOL组21例21眼,分别植入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IOL和603P单焦点IOL。术后随访1年,检测2个组患者术后1年裸眼远距离视力(UCDVA)、裸眼中距离视力(UCIVA)、裸眼近距离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远视力矫正下的中距离视力(DCIVA)和远视力矫正下的近距离视力(DCNVA);采用OQAS Ⅱ检测患者点扩散函数(PSF)、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斯特尔比率(SR),以及对比度分别为100%、20%、9%时的OQAS Ⅱ值(OV 100%、OV 20%、OV 9%)及客观散射指数(OSI);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评估患者的波前像差,包括全眼总像差(TA)、总高阶像差(tHOAs)、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总低阶像差(tLOAs)、离焦、散光,所有像差值用均方根表示;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测2个组患者术眼不同调节范围内的视力,并以高于0.5 LogMAR视力绘制离焦曲线图;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以Sellman法量化分析2个组患者IOL区域内后囊膜混浊(PCO)发生程度;采用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对视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术后1年,三焦点IOL组患者UCIVA、UCNVA、DCIVA和DCNVA明显优于单焦点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OQAS Ⅱ视觉质量指标显示,三焦点IOL组患者MTF截止频率、SR、OV 100%及OSI值明显高于单焦点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个组患者各波前像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离焦曲线显示,单焦点IOL组组患者在-1.0、-1.5、-2.0、-2.5、-3.0、-3.5 D时(即相当于1 m、66 cm、50 cm、40 cm、33 cm、29 cm)的LogMAR视力明显高于三焦点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焦点IOL组PCO例数多于单焦点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01)。三焦点IOL组的VF-14评分为87.99±1.09,明显高于单焦点IOL组的8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01,P<0.001)。结论三焦点IOL植入术后1年患者全程视力及主观视觉质量、客观视觉质量均优于单焦点IOL。

  • 标签: 白内障 手术 人工晶状体,三焦点 人工晶状体,单焦点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术前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Kappa角测定,从而评估Kappa角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因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于潍坊市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联合区域折射MIOL植入术的患者53例(53眼),年龄42~66(52.2±6.3)岁。根据患者术前测量的Kappa角,即视轴与瞳孔中心的距离(r),将患者分为A组(0<r≤0.182 mm)27例(27眼)和B组(0.182 mm<r≤0.5 mm)26例(26眼)。术后随访3个月并记录2组患者视力,通过客观视觉质量分析仪(OQASII)评估患者客观视觉质量,同时以问卷调查方式记录患者术后脱镜率以及光晕、眩光等视觉不良症状。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术后3个月,2组间患者的裸眼远视力(UCDVA)、裸眼中视力(UCIVA)、裸眼近视力(UCNVA)及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中视力(BCI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客观散射指数值为2.11±1.05,B组为2.89±1.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16)。A、B组患者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分别为(32.2±13.3)c/deg和(26.4±11.2)c/deg,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100%、20%、9%对比度下的模拟对比度视力(O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2组患者术后的脱镜率和眩光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光晕发生率高于A组(x2=4.44,P=0.047)。结论:Kappa角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区域折射MIOL植入术后的远、中、近视力无影响,但Kappa角较大的患者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较低,同时Kappa角增大可能引起光晕等视觉不良症状。

  • 标签: 高度近视 白内障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客观视觉质量 Kappa角
  • 简介:摘要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一种慢性功能性前庭疾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PPPD患者在姿势控制或空间定向活动中常表现出较高的视觉依赖性,同时在视觉运动刺激或复杂的视觉环境中症状加重。PPPD患者的视觉依赖性表现可能与年龄因素、焦虑症状、视觉-前庭系统交互以及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系。正确认识视觉与PPPD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未来PPPD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文中针对视觉因素与PPPD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可能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头晕 视知觉 前庭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机器人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进行4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联合组在机器人组基础上增加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5 d)。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患者的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LE、BBS评分及FA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FMA-LE、BBS评分及FAC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机器人组治疗后FMA-LE、BBS评分及FAC分级较对照组优异(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FMA-LE[(21.95±2.95)分]、BBS评分[(35.65±3.53)分]、FAC分级优于机器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联合镜像视觉反馈治疗的效果更显著。

  • 标签: 脑卒中 下肢 康复 镜像视觉反馈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常规FS-LASIK矫正近视及散光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9─10月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屈光中心接受屈光手术的近视及散光患者60例(120眼),按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组(TOPO-G组)30例(60眼)和常规FS-LASIK组30例(60眼)。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术后1周、3个月的等效球镜度(SE)、柱镜度,以及术后3个月的角膜像差、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SR)、Q值及角膜变异指数(ISV)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TOPO-G组术后1、3个月UCVA均高于FS-LASIK组(t=-2.915,P=0.004;t=-3.377,P=0.001),余时间点2组间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术后3个月SE大于TOPO-G组(t=2.004,P=0.047)。术后3个月,TOPO-G组柱镜度为0的眼数百分比高于FS-LASIK组(76% vs. 51%,χ2=8.154,P=0.004)。术后3个月,FS-LASIK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均方根值(RMS)值高于TOPO-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6、-2.133、-2.088,P<0.05)。TOPO-G组在低空间频率(5 cpd)的MTF值高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9,P=0.044),余空间频率MT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PO-G组ISV值低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3,P=0.036)。2组间SR值与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FS-LASIK相比,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术后视力和角膜表面规则性更好,视觉质量更佳。

  • 标签: 角膜地形图 近视 波前像差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白内障患者单眼及双眼快速对比敏感度(qCSF)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QOL)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3—6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共92眼,测量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状态下单眼和双眼qCSF;采用美国眼科学会视功能问卷(NEI VFQ-25)评估患者QOL并进行Rasch校准。测量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根据视力分别定义视力较好眼与视力较差眼。分析视力较好眼、视力较差眼及双眼log对比敏感度曲线下面积(AULCSF)以及截止频率、1.0、1.5、3.0、6.0、12.0、18.0 c/d空间频率下的qCSF与QOL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受检者QOL总分为(64.13±4.76)分,与视力较好眼、视力较差眼的BCVA均呈负相关(r=-0.386,P=0.008;r=-0.413,P=0.004);与双眼、视力较好眼和视力较差眼AULCSF均呈正相关(r=0.531、0.524、0.711,均P<0.001);与双眼、视力较好眼和视力较差眼截止频率qCSF均呈正相关(r=0.504、0.419、0.694,均P<0.01);与双眼、视力较好眼和视力较差眼1.5、3.0、6.0和12.0 c/d空间频率下qCSF均呈正相关(1.5 c/d:r=0.444、0.374、0.513,均P<0.05;3.0 c/d:r=0.544、0.506、0.679,均P<0.01;6.0 c/d:r=0.545、0.530、0.710,均P<0.01;12.0 c/d:r=0.493、0.431、0.558,均P<0.01);与双眼和视力较差眼1.0、18.0 c/d空间频率下qCSF呈正相关(1.0 c/d:r=0.296、0.292,均P<0.05;18.0 c/d:r=0.386、0.321,均P<0.05)。结论不同空间频率下qCSF更全面地反映了白内障患者视功能,早期白内障患者的QOL与视力较好眼、视力较差眼和双眼qCSF均有相关性,其中与视力较差眼qCSF相关性较强。

  • 标签: 快速对比敏感度 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共同抗原相关磷酸酶受体(LAR)在大鼠视觉可塑性调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初生Wistar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个组,每组8只,分别于出生后1、3、5、7和9周各处死一组幼鼠。另选取32只10周龄健康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3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双眼形觉剥夺(BFD)组、氟西汀组和BFD+氟西汀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其余各组根据分组分别进行双眼眼睑缝合2周和/或0.2 mg/ml氟西汀无菌水溶液喂养4周。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皮层LAR和硫酸软骨素多糖(CSPGs)的表达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皮层LAR表达量。结果大鼠视皮层LAR表达分布于细胞膜、细胞质及轴突,CSPGs表达分布于细胞间质;大鼠视皮层LAR和CSPGs荧光强度随周龄的增大出现增强的趋势。出生后1、3、5、7、9周大鼠视皮层LAR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3.20)%、(108.37±2.26)%、(113.69±2.33)%、(131.83±3.78)%和(140.11±4.02)%,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0,P=0.001)。大鼠视皮层LA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随视觉发育周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标准化β=0.961,P=0.007)。正常对照组成年大鼠视皮层LAR荧光强度最强,氟西汀组、BFD组和BFD+氟西汀组视皮层LAR荧光强度显著下降。正常对照组、氟西汀组、BFD组和BFD+氟西汀组大鼠视皮层LAR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2.96)%、(81.02±2.77)%、(71.99±3.09)%和(52.90±2.01)%,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6,P=0.015),其中氟西汀组、BFD组及BFD+氟西汀组LAR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0、36.10、41.72,均P<0.01)。结论视皮层LAR可能作为CSPGs特异性受体参与视觉可塑性的调控。

  • 标签: 视皮质 神经元可塑性 白细胞共同抗原相关性磷酸酶受体 氟西汀 硫酸软骨素多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视觉反馈训练。分别于康复干预前、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N9、N20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47.91±6.92)分,高于对照组的(40.31±7.87)分,Barthel指数评分(77.33±11.82)分,高于对照组的(66.79±12.3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上肢SEP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提高SEP的N9、N20波幅,缩短其潜伏期,促进镜像神经元系统中与上肢运动功能有关脑区的兴奋度。

  • 标签: 卒中 上肢功能 视觉反馈训练 镜像神经元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视觉反馈呼吸训练模块在左侧乳腺癌深吸气屏气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3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拟行全乳放疗患者经宣教培训后全部符合深吸气屏气要求,使用主动呼吸控制设备控制屏气状态行CT定位。将其随机分为使用(A组)和未使用(B组)视觉反馈呼吸训练方法两组各15例。A组使用光学体表监测系统的视觉反馈呼吸训练模块实现,B组使用音频互动方法指导患者屏气。通过分析光学体表实时治疗数据,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分次间呼吸的可重复性以及一个分次内多次屏气的稳定性,两组患者完成治疗所需屏气次数以及治疗时间。使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均值分析和正态性检验。结果视觉反馈呼吸训练方法使患者的可重复性从1.5 mm降至0.7 mm (P<0.05),稳定性从1.1 mm降至0.8 mm (P<0.05),治疗所需屏气次数平均从4.6次降至2.4次(P<0.05),平均出束时间和总治疗时间分别从336 s和847 s降至235 s和602 s (P<0.05)。结论基于视觉反馈的呼吸训练模块可以提高左侧乳腺癌深吸气屏气放疗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有效减少憋气次数和治疗时间。

  • 标签: 视觉反馈 呼吸训练 光学表面监测系统 深吸气屏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至2017年在“上海糖尿病眼病研究”中由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摄的7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作为测试数据集。患者年龄(69.65±19.09)岁,男性384例,女性403例。根据眼底图像预处理、成像质量评价、内容检测和评估结果输出4个模块开发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将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输入该系统自动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和视盘、黄斑识别,并根据图像质量判断规则对图像进行合格与否的判断并分类。同时由12位专业眼底图片阅片医师对此数据集的图像质量进行人工分类,其中合格1 846幅,不合格551幅。将系统判断结果与人工判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可对输入的彩色眼底像图片自动进行眼别和眼位识别,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估,之后直观输出评估结果。每幅眼底图像评估时间<1 s。1 846幅人工判断为图像质量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亦为合格者1 788幅(96.86%);551幅人工判断为不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结果亦为不合格者550幅(99.82%)。图像质量不合格原因为图像过暗(62幅,11.27%)、图像过亮(51幅,9.27%)、黄斑区不清晰(59幅,10.73%)、黄斑视盘未见(36幅,6.54%)、未见眼底结构(125幅,22.73%)、图像模糊(175幅,31.82%)、图像有遮挡(42幅,7.64%)。系统评估与人工判断结果总体一致率为97.54%。结论该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对眼底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与专业阅片医师判断结果一致性高,具有客观性。(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20-927)

  • 标签: 眼底 诊断, 计算机辅助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病毒工具研究视网膜到脑的神经环路中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细胞之间的联系方式,并根据其示踪方向性和跨细胞突触性质,探索其用于研究视觉环路中细胞形态和连接分布情况。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周龄实验小鼠随机分组,每组4只。野生型C57BL/J小鼠用于荧光金、腺相关病毒(AAV)、伪狂犬病毒(PRV)和1型单纯疱疹病毒129株(H129)示踪实验;转基因鼠GAD2-Cre小鼠用于AAV的示踪实验;转基因鼠Thy1-Cre小鼠用于狂犬病毒(RV)跨单突触示踪实验。病毒方向选择性示踪:(1)逆向示踪 在小鼠双侧上丘注射逆向神经示踪剂荧光金、AAV、PRV或RV,在特定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取视网膜铺片,观察投射到脑的视网膜细胞形态分布和数量;(2)顺向示踪 在小鼠玻璃体腔注射H129等顺向示踪剂,在相应时间点取小鼠的大脑切片,观察视网膜投射到脑的细胞形态分布和数量。结果逆向标记中,荧光金标记到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比AAV标记到的数量更多,但AAV标记的神经节细胞有更多细胞突起的精细结构,荧光金仅能标记细胞的胞体。玻璃体腔注射H129和视觉投射脑区定位注射PRV能跨多突触后显示环路中串联起来的细胞分级投射。跨单突触示踪病毒,RVG缺失的重组RV在结合辅助病毒后,可有效逆向跨1个突触,标记下一级的细胞。结论AAV病毒通过其携带的荧光蛋白可研究细胞精细的形态学特征。H129、PRV和RV可用于研究视觉环路中神经连接。结合Cre/loxP、Caspase-3、DTA、Gcamp等基因元件技术,病毒工具能精确调控表达特定类型细胞的功能,同时进行非常细致的视觉功能和形态研究。

  • 标签: 示踪 荧光金 病毒工具 视觉环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评估跟踪管理联合超声早期干预围手术期婴幼儿压力性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69例围手术期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43)和对照组(n=226)。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防压力性损伤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跟踪管理联合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儿术后3 d和术后7 d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婴幼儿术后3 d和术后7 d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压力性损伤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风险评估跟踪管理联合超声早期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婴幼儿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儿科 超声 早期干预 风险评估跟踪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辅助角膜松解切开矫正彗差提高术后视觉质量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上海和平眼科医院2018年1至12月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51例(60眼)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眼,行飞秒激光辅助超乳及角膜松解切开术;对照组30眼行常规飞秒激光超乳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试验组术后角膜彗差降低(t=15.50,P<0.05),且散光度降低。患者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分析:两组之间术后角膜散光分别为(0.277±0.100)D、(1.257±0.246)D;彗差分别为0.046±0.026、0.181±0.060,全眼调制传递函数值分别为0.381±0.096、0.248±0.105,斯特利尔比分别为0.100±0.023、0.067±0.023及6 mm瞳孔检查下高阶像差分别为0.138±0.033、0.213±0.0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角膜松解切开矫正角膜彗差可使视觉质量明显提高。

  • 标签: 角膜松解切开术,飞秒激光 彗差 像差,高阶 手术,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