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措施对不同类型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与统计学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用血的输血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1)。结果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中,去白细胞全血为0.286%,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为2.1%,去白细胞的冰冻血浆为0.49%。输注包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中,含白细胞全血为2.8125%,含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为3.85%,含白细胞的冰冻血浆为2.619%。且去白细胞类型的血液制剂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8%,含白细胞类型的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两者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去白细胞类型的血液制剂在输注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血液制剂 输血 不良反应 血液成分去除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促进临床规范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出现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75例(93.7%)患者为静脉注射引发不良反应,口服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例(6.3%),其中58例(72.5%)患者为单一中成药使用造成不良反应,22例(27.5%)为联合用药造成不良反应患者;其中39例患者因使用粉针剂静脉注射导致不良反应出现,28例患者因使用注射液而引发不良反应,8例患者因为口服片剂而引发不良反应,5例患者因服用中药丸剂而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特殊人群、药物生产公益因素以及药物自身的塑性等是患者出现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成药不良反应在通过药物制备工艺加强后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中成药 药物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护理学、心理学和人文知识对献血者进行护理干预,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在献血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通过两个年度的对比分析其效果。结果献血反应发生率下降。结论献血反应是可以预防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愿意再次献血人群增加。

  • 标签: 护理干预 减少 献血者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美沙酮口服液在维持治疗过程中,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搜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综述,以便对美沙酮口服液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结果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美沙酮口服液主要会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过敏反应和心血管系统等方面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美沙酮口服液在维持治疗过程中,长期大剂量服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该加强不良反应的处理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 标签: 美沙酮口服液 不良反应 维持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其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临床药师查房中收集的中药注射液的输液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为要去因素、多药并用、集体因素级工艺因素四个方面。结论正确认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对其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改善,确保安全用药,更好地发挥传统医药的作用。

  • 标签: 中药注射液 不良反应 原因分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儿科疾病中应用中药及其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为儿科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儿科治疗的82例应用中药及其注射液产生不良反应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在1-3岁儿童中的比例较高是46.34﹪,注射静脉给药的比例较高是53.66﹪。结论儿科中药及其注射剂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儿科疾病 中药及其注射液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红花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本院14例使用红花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基本情况、原发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红花注射液所致14例不良反应患者女性较男性稍多,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患者中60以上的占12例,60岁以下的占2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4例患者原发病均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不良反应出现在15min-45min者占13例,与<15min组及>45min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7例),全身反应(5例),心血管系统损害(2例)。结论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不良反应多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中,不良反应时间多出现在用药后30min左右,不良反应多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反应及心血管系统损害。

  • 标签: 红花注射液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份395例不良反应报表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再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目的掌握我院2012年不良反应最新进展情况。

  • 标签: 药品 不良反应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硬膜外镇痛泵在骨科患者术后使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2012年1月至12月,391例患者手术后使用硬膜外镇痛泵发生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结果导管脱落5例,胃肠道反应78例,排尿困难10例,皮肤瘙痒例有8例,压疮2例,肌肉僵直1例,经早期护理干预,症状改善。结论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确保使用镇痛泵达到最佳状态,减轻病人痛苦,同时可增进护患关系。

  • 标签: 镇痛泵 不良反应 原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012年度119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关注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ADR进行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物品种85种,其中抗肿瘤药物居首位,占43.53%。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2.75%。给药途径中静脉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居多,占86.55%。结论加强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抗肿瘤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制定预防对策。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高度重视。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原因及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2009-2010年临床报告20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选择引起中药注射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按照年龄、性别、ADR累及系统及类型、临床表现、药品品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80例,占全部报告的38.83%,ADR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其附件46例,占57.50%。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药物不良反应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找到发生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6-2012年住院患者ADR发生事件,统计不良反应表现、发生时间、与患者年龄和性别的关系,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男女比例11.26,儿童患者比例为1.9%,60岁以上老人为25%;按照药品种类归纳,活血化淤类药物ADR发生率为34/52,排第一位,清热解毒类药物为16/52,排第二位;ADR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53.8%)、神经系统反应(46.2%)、心血管系统反应(23.1%)、呼吸系统损害(9.61%),全身性反应(7.7%)胃肠道系统损害(33.79%)。按照发生时间统计,100%ADR发生在用药24h内。结论ADR易于发生在老年患者,其临床表现多样,多数ADR在用药早期即发生,且主要为皮肤瘙痒和神经系统反应。临床药师及时监测并向临床医师公布ADR发生情况对于预防ADR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本文对我院217例西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不良反应的研究表明,应掌握常见的西医配伍禁忌,加强西医药品的药理学习,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 标签: 西药配伍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人联合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后局部和全身反应情况。方法分3个时间段(30min~第3天、第4天~第7天和第8天~第14天)观察我院预防保健科2011年~2012年73例老年人联合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后反应情况并记录。结果73人中有9人出现局部或全身副反应,占接种总人数的12.3%,且均为轻度反应,并于48h内消失,未见合并其他并发症及异常反应发生,无需合并治疗。结论老年人联合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基本安全,可以在老年群体中广泛推广。

  • 标签: 流感和肺炎疫苗 联合接种 反应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C反应蛋白水平与晚期难免流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抽取44例晚期难免流产孕妇(观察组),再抽取44例同期且孕周范围相同的正常孕妇(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结果观察组孕妇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晚期难免流产孕妇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将其作为临床对晚期难免流产进行预测和治疗效果评价的参照指标。

  • 标签: C反应蛋白 流产 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逐渐应用,具有其良好的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因此需加强临床研究。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培门冬酰胺酶是近年来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的新药。本文通过对我院20例应用培门冬酰胺酶化疗的ALL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明确护理要点。培门冬酰胺酶注射后90%患儿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一般在注射后7天左右降至最低点。此外还可出现过敏反应、低蛋白血症、高血糖等表现,严重者出血过敏性休克。因此,培门冬酰胺酶化疗过程中应警惕过敏反应。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做好饮食控制及对症支持治疗。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培门冬酰胺酶 护理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