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12例经手术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采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进行成像。结果112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122个,5例多发2个)。所示病例经SSD、MIP、VR及CTVE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联合运用多种三维成像技术,能为脑动脉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靶重建、CTA像与原始图像相结合及立体旋转观察法等措施,对脑动脉瘤诊断很有帮助。本方法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诊断资料,其中,脑内型43例,脑外型17例,60例均行常规CT头颅扫描,8例采用碘海醇对比剂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在内的分布情况和病灶病变情况。结果病灶部位主要分布在脑表面的皮质和皮髓交界区域,可合并多个病灶,脑内型主要为单发,额叶、顶叶、颞叶为主要病灶部位,病灶部位边界清晰,合并出血的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CT诊断显示主要病变为单发或多发斑片状钙化,采用碘海醇对比剂行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灶集中在额叶、顶叶和颞叶,CT诊断表现边缘清晰的类圆形高密度灶,病灶密度大多不均匀,合并出血时,病灶可短时间内增大,造影剂增强后可出现病灶不强化或轻度强化,根据其特有的CT诊断表现,可将其与脑膜瘤相区分,提高诊断正确率。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CT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中针对咽管瘤患者实施手术前后运用激素替代治疗的效果。方法本院近年来共收治咽管瘤51例,其中成人患者7例,儿童患者44例,现以此作为临床资料,对其实施手术前后运用激素进行替代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回访计划,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在对所有咽管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之后,均无因垂体危象而导致死亡的患者。在回访4年的过程中,死亡患者3例。根据本院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手术之后未服用任何药物的患者11例,服用激素代替治疗的患者37例,复发患者4例,复发率为8.3%。结论在对咽管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后,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采取激素替代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 标签: 颅咽管瘤 激素替代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迟发性外伤性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的迟发性外伤性内血肿80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龄8-68岁。结果痊愈42例,轻残12例,重残10例,死亡16例,死亡率占20%。结论迟发性血肿多见于外伤的急性期(特别多见于受伤后24小时内),以枕部着力的对冲伤多见,致残率及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复查CT检查,早期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脑挫伤 血肿 颅内 迟发性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内巨大蛇形动脉瘤(GS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一例GSA行CTA检查;结果CTA可以显示GSA起源及其蛇形通道;结论GSA具有特异影像学特征,CTA是诊断GSA的理想方法。

  • 标签: CTA 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内动脉瘤出血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其效果;结果对照组的出血率为28.89%(13/4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6.67%(3/45),两组在出血率上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试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其预后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慢性内血肿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颅骨钻孔置管引流配合尿激酶溶解。结果本组病例93例痊愈,3例好转。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治疗内亚急性、慢性血肿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亚急性 慢性血肿 治疗方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内肿瘤住院患者中应用情志护理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92例内肿瘤住院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情志护理,进行两组焦虑评分、满意度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针对内肿瘤住院患者开展情志护理能够使患者焦虑状况得到缓解,并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 标签: 颅内肿瘤患者 情志护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内感染对患儿癫痫发病的影响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新生儿癫痫患儿,依据内感染存在情况分这些患儿为两组,即感染组(n=44)和非感染组(n=40)。给予非感染组患儿抗癫痫发作治疗,给予感染组患儿抗癫痫发作治疗联合抗感染治疗,然后对两组患儿的癫痫发作频次及每次平均发作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患儿的癫痫发作频次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每次平均发作时间显著短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新生儿内感染极易引发患儿癫痫发病,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 标签: 新生儿颅内感染 癫痫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方法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术中手术进展顺利,术后病人疗效好,并发症少。结论充分的器械、物品准备与术中护理熟练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障。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预防感染尤为重要。

  • 标签: 动脉瘤 夹闭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内高压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特发性内高压症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治疗效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两例患者均先经醋氮酰胺治疗1~2周,效果不佳;一例行L-P分流术,另一例行V-P分流术,术后第二天两例患者头痛、视物模糊症状均缓解,基本痊愈出院,术后3~6月随访,症状均未再发,完全治愈。结论IIH早期治疗和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内压,阻止视力的损害,缓解症状,尽快的诊断和周密的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对于防止视觉损失和改善相关症状非常重要。

  • 标签: 特发性颅内高压 视乳头水肿 分流手术 视神经管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探讨新生儿内出血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诊断的新生儿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共收计高危患儿400例,400例患儿均为异常分娩患儿、产前或产时出现病症患儿,在新生儿出生后3~7天内对患儿进行颅脑超声波检测或进行CT检测,在400例患儿中有100例新生儿出现内出血现象,其中脑室出血患儿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35例、脑实质出血15例、硬脑膜下出血患儿15例。结果通过临床有效治疗,患儿的病情均得到控制,在短期治疗中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通过临床治疗发现,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出生后,对新生儿进行常规的床边颅脑超声检查,新生儿的颅脑B超监测结果成阴性时,应进一步对新生儿进行颅脑的CT检查,可以早期诊断新生儿的内出血。

  • 标签: 新生儿颅内出血 早期诊断与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前额底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前额底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30例前额底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病历资料、影像资料进行讨论分析,之后手术检查内具体情况。经过检查发现内有不同程度的硬膜破损、底骨骨折和内血肿等情况,通过自体局部设计对患者的内损伤部位进行修补重建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1。结果手术后患者脑脊液没有漏液情况,内无感染并发症出现。结论在前额底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在对颅脑彻底清创的基础上进行带蒂自体额颞肌筋膜骨膜瓣修复治疗,术后恢复较好,无感染并发症现象,手术效果良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前额颅底 开放性颅脑损伤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早产儿内出血(IC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169例早产儿内出血的患儿的资料,并与同期住院154例无内出血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产前、产时、产后的情况,统计分析出早产儿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内出血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产时窒息、宫内窘迫、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吸入高浓度氧、生后抽搐、生后应用多巴胺有关。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重、产时窒息、宫内窘迫、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吸入高浓度氧、生后抽搐、生后应用多巴胺是早产儿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早产儿 颅内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迟发性内血肿是病人的头部受伤经一次CT扫描未发现血肿,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有内高压的表现而发现的新血肿。随着64层螺旋CT的普及使用外伤后迟发性内血肿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这种迟发性血肿往往加重病情,增加病人的死亡率和伤残率。通过对21例外伤后迟发性内血肿的动态的病情观察是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颅脑损伤的主要手段。观察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其中意识观察最为重要。1及时动态的观察对减少颅脑损伤病人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损伤 迟发性颅内血肿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及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方法其临床表现依病情轻重而导,以窒息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相继出现为特征,患儿既使存活,也容易遗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结果因此在护理内出血的新生儿时要一面观察病情,一面预测可能发生的异常。结论并为此配备必要的抢救物品及熟练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

  • 标签: 颅内出血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报告汽车轮胎爆炸致多发性颌骨骨折、开放性颅脑损伤、双眼外伤并食管破裂1例患者的诊疗经验。由于患者早期阳性体征集中在颌面,食管破裂缺乏早期特殊的阳性体征,容易漏诊。本例患者早期治疗集中于颌面损伤、眼外伤的急救处理,未能早期诊断食管破裂伤和及时手术修补。

  • 标签: 颅颌面损伤 食管破裂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内血肿术后6周内MRI表现,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选择60例脑外伤与高血压内出血术后MRI资料,男性51例,女性9例,年龄在10至65岁,平均年龄48岁,这些病例先后在2天至6周内进行四次以上磁共振检查,对这些术后MRI影像资料分析整理。结果21例血肿基本清除,37例血肿缩小,2例脑内血肿变化不大,2例术区引流管浅或不在血肿内,6例脑疝征象解除或减轻,术区残留血吸收消失一般要1-4周;术区周围脑组织肿胀、水肿减轻至消失需一周至一个月左右;手术创口处脑疝7例,迟发脑内出血2例,硬膜下积液9例,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结论除非病情有特殊变化,常规术后48小时内复查,术后一周再复查一次,以后可根据病情2-3周复查一次。低场磁共振能准确显示血肿大小、术区残留血量和脑疝的变化情况、引流管的位置,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脑水肿程度及吸收消失过程,在判断残留血量的敏感性上优于CT,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颅内血肿 术后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