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蓬勃开展的血运重建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病人的症状和预后.但是由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坏死,正常工作细胞的数量减少,心室重构,部分已实施血运重建患者的心功能仍然进行性地减退.

  • 标签: 心肌梗死 干细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6月—2019年7月为研究时间节点,研究对象则选择在本院接受老年冠心病介入的98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及家属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介入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并能明显减少护理风险事件。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老年冠心病 介入手术护理 效果
  • 简介:目的对疑有冠状动脉损害的12例川崎病(KD)患儿行经冠状动脉造影,旨在准确了解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在静脉麻醉下采用Se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采用Judkin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管送达冠状动脉口,推注非离子造影剂,同时摄影记录。结果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2例患儿,检出9例冠状动脉异常,其中左冠状动脉和(或)其分支受累5例,右冠状动脉受累、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各2例。与超声心动图结果不尽一致。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损害位置、形状、数目及病变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良好的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川崎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选择群组管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取80例冠心病患者,分2组,均实行CTA。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群组管理护理。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生命体征水平低(P<0.05),检查成功率、依从率高(P<0.05)。结论:群组管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患者依从率高,能获取高质量图像,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群组管理护理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1年9月—2023年2月期间我院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44例,依据患者手术过程中是否发生低体温现象,将以上研究观察对象区分为低体温体和无低体温体,统计分析患者术中出现低体温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本文所进行研究工作中,144例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患者62例,;年龄≥70岁、有不良心理状态、暴露面积过大、手术室室温<24 ℃等等为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文所进行研究工作中可以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较多,医护工作人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保温干预措施的应用,降低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概率和风险,这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治疗和生存质量提升至关重要。

  • 标签: 老年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中低体温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84例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采用摸球法分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中42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术后并发症护理,分析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冠状动脉痉挛、血栓栓塞、造影剂反应、低血压、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术后并发症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1例重度股动脉出血患者具有的自身出血危险因素、发生出血的原因、出血时间、出血量、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发现出血的方式及其护理。结果:85.7%患者出血在拔除鞘管后4h内,由患者和医护人员通过检查穿刺口发现出血的各占23、8%和66.7%,出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不明显。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培训,认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术前教育,密切观察伤口的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冠心痛 介入治疗 股动脉出血 影响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动脉行急诊PCI的全程介入护理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78例在我院接受动脉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数据分组按照数表法原则,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全程介入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介入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动脉行急诊PCI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可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桡动脉行急诊PCI 全程介入护理 心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中应用介入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 58 例接受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29 例、观察组 29 例,分别应用普通护理与介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 。 结论: 应用介入护理干预,能进一步保障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效果,这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介入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PCI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基于时机理论的双心护理,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应用PCI治疗的8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基于时机理论,对患者应用双心护理模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 评分、S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SMS 评分、CSQ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双心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双心护理 时机理论
  • 简介:目的构建基于双心医学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模式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成立由多学科协作双心管理团队,以双心医学为基础构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模式。便利选取2017年1月—12月入院且首次行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6月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7月—12的44例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以双心医学为基础构建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模式,内容包括:认知重建、放松训练、药物干预、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1次集体健康教育并给予院外电话随访指导,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及心功能康复状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N端前脑钠肽、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后试验组N端前脑钠肽、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双心医学构建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模式,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心功能康复状况。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康复护理 焦虑 抑郁 每搏输出量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于探讨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模式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该院康复科入住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6例,干预组8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模式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TSK-SVHeart)、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及出院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运动恐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干预组SAS和运动恐惧得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SF-36评分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模式可改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康复延伸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植入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模式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挑选本年度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CSMS评分及GQOLI-74评分优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结论:通过给予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模式,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脏功能,并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康复 延伸护理模式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模式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0例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行经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病例,展开分组研究,对两组患者CSMS评分、CQOLI评分进行调查,并将其予以整合做详细阐述。结果 观察组在CSMS评分、CQOLI评分统计中,各项数据指标均远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达到p小于0.05,存在对比性。结论 将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模式实施在行经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护理中,予以科学有效的、合理的护理措施,其护理效果显著,可大幅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建议推广运用。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健康相关行为生态学模式 心脏康复延伸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术肢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 方法 将2018年2月-5月在我科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35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术肢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的差异。 结果 对照组术肢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71%,观察组术肢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两组术肢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通过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术肢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护理品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 术肢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方法将158例患者按造影日单双号分两组,观察组82例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对照组76例用人工按压与沙袋加压止血。结果观察组患者造影术后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患者舒适度高。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优于人工按压与沙袋加压止血。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股动脉 止血 动脉压迫止血器 人工按压 沙袋加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讨论急性心肌梗死动脉行急诊PCI的全程介入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的参试人员为随机选取的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急性心肌梗死动脉行急诊PCI的全程介入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在就诊期间所需的就诊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得出相关结论。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所需的就诊时间更短,确诊效率更高,患者治疗过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动脉行急诊PCI的全程介入护理效果的影响,全程介入护理的应用产生了正向影响,此护理流程的运用帮助患者节约治疗时间,提升诊疗效率,且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当中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桡动脉行 急诊PCI全程介入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DSA介入的护理配合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4月到2021年7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DSA介入患者80例进行研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给予手术室优质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破裂DSA介入患者的价值。结果:观察组(96.00%)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60.00%),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DSA介入手术 护理配合分析 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