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SCN2A(sodium channel,voltage-gated,type Ⅱ,alpha)基因编码的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2是中枢神经系统表达的四个钠通道类似物之一,参与一系列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启动和传导。SCN2A基因的功能障碍与多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相关,被认为是婴儿期癫痫、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智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基因突变类型和临床表型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改变其编码的钠通道功能可以缓解癫痫发作。该文就近年来对SCN2A基因介导的癫痫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并总结其临床特征,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SCN2A基因 NaV1.2 癫痫 治疗
  • 简介:摘要现报道1例6岁男性患儿,临床反复出现肝脏损伤,肝损伤前均有发热,最终诊断为NBAS基因缺陷。与未发现NBAS突变的患者不同,确诊有NBAS突变的患者在每次肝功能损伤前均患有发热性疾病,发热24~72 h后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甚至肝衰竭。以此提醒广大临床医师,反复出现发热相关性肝脏损伤患者应注意NBAS基因缺陷可能。

  • 标签: 肝功能异常 NBAS基因缺陷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PCDH19基因嵌合突变导致的男性癫痫患儿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分析3例男性PCDH19基因嵌合突变患儿的临床特点,采用微滴数字PCR进行嵌合突变定量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儿起病年龄分别为生后5个月、9个月和6个月;2例病程中仅出现局灶性发作,1例病程中出现多种发作类型;3例发作均有丛集性;2例有热敏感;2例有智力障碍,1例有孤独症样表现。1例临床表型符合Dravet综合征诊断。3例患儿PCDH19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c.317T>A(p.M106K)、c.158dupT(p.D54Gfs*35)和c.1639G>C(p.A547P),且证实为新生突变,外周血突变等位基因比分别为81.18%、37.08%和77.64%,其中1例患儿的多组织样本的突变等位基因比为78.67%~98.46%。文献检索发现PCDH19基因嵌合突变所致男性癫痫共11例,起病年龄范围为出生后5~31个月,9例有局灶性发作,其中3例仅表现局灶性发作;4例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6例有≥2种发作类型;11例发作均有丛集性;9例有热敏感;7例有智力障碍;5例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结论PCDH19基因嵌合突变导致男性癫痫的临床特点为癫痫发作具有丛集性和热敏感特点,以局灶性发作最常见,多伴不同程度智力障碍,部分患儿有孤独症谱系障碍。

  • 标签: PCDH19基因 突变 嵌合 癫痫 智力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BRA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癫痫患儿,并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GABRA1基因变异的11例患儿(男4例、女7例),回顾性总结其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患儿中,10例为新生变异,1例为遗传性变异。2例患儿携带相同的变异,6例患儿携带国际未报道的新变异。癫痫起病年龄8(3~14)月龄,其中1岁内起病10例,1岁后起病1例。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其中局灶性发作10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例,肌阵挛发作3例,痉挛发作2例。有5例患儿具有多种发作类型。9例发作有热敏感特点,其中6例因发热诱发癫痫持续状态。2例具有光敏感特点。11例患儿脑电图显示背景异常5例,发作间期有异常放电6例。所有患儿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未见明显异常。9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临床诊断为Dravet综合征5例,婴儿痉挛症2例,不能分类的早发癫痫性脑病1例,其余3例为局灶性癫痫。11例患儿末次随访年龄为8月龄~12岁,8例癫痫发作已缓解6个月~8年,其中1例已停用抗癫痫药物。结论GABRA1基因变异中新生变异较遗传变异常见,其导致的癫痫多数在婴儿期起病,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局灶性发作最为常见。多数患儿发作预后好,但普遍发育落后。

  • 标签: 癫痫 发作 基因,GABRA1 发育落后
  • 简介:摘要A族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是链球菌中致病性最强的细菌,可引起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严重的侵袭性感染。GAS产生多种毒力因子,这些毒力因子的表达由多种毒力基因调控因子,如双组份调控系统、单独转录调控因子以及非编码小RNA等共同调控。因此,了解毒力基因调控因子的特性对于GAS致病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就部分重要毒力基因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A族链球菌 毒力基因 毒力基因调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耳聋3型致病基因MYO15A基因的变异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进行耳聋基因高通量测序的108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家庭的听力及测序数据,总结MYO15A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共有来自8个家庭的9例耳聋患儿检测到MYO15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占所有耳聋家庭的7.4%(8/108),变异位点分别为c.5910+1G>A/c.9417_9418insTA、c.4234T>G/c.8324G>T、c.3926A>T/c.5002delC、c.9690+1G>A/c.10257_10259delCTT、c.8324G>T/c.10419_10423delCAGCT、c.4519C>T/c.6454G>C、c.6177+1G>T/c.10257_10259delCTT、c.5692C>T/c.7396-1G>A,所有患儿均为重度至极重度耳聋表型。14个变异位点中,12个变异位于蛋白的重要结构域中,包括motor结构域5个,FERM结构域3个、MyTH4结构域3个,IQ基序1个,其中c.3926A>T、c.4234T>G、c.4519C>T、c.5002delC、c.6454G>C、c.8324G>T、c.9417_9418insTA、c.10419_10423delCAGCT这8个变异经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专业版(截至2020年2月)查询尚无文献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制定的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6个已有文献报道的变异以及本研究新发现的c.4519C>T、c.5002delC、c.9417_9418insTA、c.10419_10423delCAGCT评定为致病变异,c.8324G>T 评定为可能致病变异,c.3926A>T、c.4234T>G、c.6454G>C评定为临床意义不明变异。结论MYO15A基因在中国耳聋人群主要以复合杂合变异形式致病,临床表型多为重度至极重度耳聋,变异位点主要集中于motor、FERM、 MyTH4结构域中。

  • 标签: 基因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亲代表型正常但反复妊娠骨骼发育异常胎儿(可疑成骨不全)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探讨胎儿的发病原因。方法对胎儿标本及亲代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针对WES检测到的阳性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采集提取丈夫精液与单精子DNA,对致病位点进行PCR扩增并Sanger测序。结果WES检测到胎儿COL1A2基因c.1378G>A(p.G460S)杂合变异,为致病变异,夫妻双方外周血DNA均未检测到该变异。精液DNA检测到该位点野生型与变异型序列,在15个精子中有4个检测到该位点变异。结论为1例骨骼发育异常的胎儿明确了成骨不全的遗传学诊断。亲代的生殖腺嵌合是该家系反复妊娠骨骼发育异常胎儿的原因。在临床遗传咨询过程中,对于表型和和基因型均正常但反复生育或妊娠相同异常表型后代的案例,需要考虑到生殖腺嵌合的可能原因。

  • 标签: 成骨不全 COL1A2基因 生殖腺嵌合 变异 表型 基因型
  • 简介:摘要过去30年来,基因疗法给多种遗传性和获得性视网膜疾病患者带来了很大希望。在大量临床前研究的基础上,全球已进行了60多项视网膜疾病基因疗法的各期临床试验,且Luxturna,一种用于由RPE65突变导致的2型Leber先天性黑朦(LCA2)的基因治疗产品已批准用于临床。目前的基因传递系统虽然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为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需要在载体和眼内给药方式上加以改进和变通。新的腺相关病毒载体技术的发展使大基因传递和小创伤载体注射方式的研究都有所进展。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技术也丰富了基因疗法的手段,必将在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基因疗法仍面临许多挑战,但预计在未来若干年中,它将成为目前许多不可治性视网膜疾病的临床治疗选择。

  • 标签: 基因疗法 腺相关病毒载体 视网膜疾病 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 基因组编辑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高度怀疑为肾单位肾痨(nephronophthisis, NPHP)的患儿进行基因变异鉴定与分析,以明确其诊断。方法抽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测序分析,对可疑致病变异位点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为7岁先天失明的女孩,因无明显诱因反复呕吐伴乏力、精神差7~8天于当地医院就诊,后以"肾功能衰竭"转入本院。患儿尿常规潜血(3+),尿蛋白(1+),血尿素氮、肌酐进行性明显升高;超声检查双肾体积略增大,肾实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不清,提示双侧肾脏多发囊肿。临床拟诊为"肾单位肾痨"。测序结果示患儿CEP290基因存在c.2587-2A>T和c.2251C>T复合杂合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分别遗传自其母亲和父亲。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患儿携带的CEP290基因两个变异均被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患儿被确诊为CEP290基因变异所致的肾单位肾痨6型,该疾病案例在国内尚未见报道,为该病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 标签: 肾单位肾痨 CEP290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JAK2、MPL和CALR驱动基因突变情况与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3种疾病类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选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靶向检测156例BCR-ABL阴性MPN患者的32种MPN相关基因,分析患者一般情况、驱动基因及伴随基因突变特点等因素与MPN疾病类型的关系。结果患者疾病类型与年龄关系的分析显示,在JAK2 V617F阳性状态下,PMF患者中60岁以上者的比例较高。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在46例JAK2、MPL或CALR突变患者中检出22种伴随异常基因,其中PV 4例(8.3%),ET 20例(29.4%),PMF 22例(55.0%)。PV仅检出DNMT3A突变,而剪接因子相关基因SF3B1、SRSF2和U2AF1突变仅出现在PMF患者。根据JAK2 V617F突变的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V相关的VAF值最高(68.15%),其次为PMF(37.7%)和ET(23.0%),而MPN的3种疾病类型间JAK2 V617F纯合状态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JAK2突变阳性状态下,PV和ET患者基因突变个数均明显低于PMF。结论MPN患者的年龄、驱动基因(JAK2、MPL和CALR)的突变特点(VAF值、纯合状态)以及伴随异常基因的种类和突变个数等因素,与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下MPN疾病类型的选择密切相关,其相关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MPN和早期评估疾病风险。

  • 标签: 骨髓增殖性肿瘤 临床表型 高通量测序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中国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当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基因通过染色体点突变、缺失、重排或基因扩增等方式,使原癌基因异常活化,抑癌基因表达缺失,最终引起肿瘤发生。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白血病预后基因被发现,并应用于白血病的临床治疗、评估预后及复发治疗中。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突变 预后
  • 简介:摘要结核病曾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卫生状况的改善,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和耐多药菌株的产生,肺结核的发病率又有所提升。本文针对耐多药结核病人的病原学快速诊断及其耐药基因的类型、耐药机理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技术作了简述。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耐多药基因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mr1基因敲除型小鼠粪便肠道细菌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方法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份小鼠粪便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并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两组样本测序共获得高质量序列325 280条,核心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Anosim分析表明基因敲除(KO)组与正常野生型(WT)组小鼠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组内样品重复性满足数据分析要求,Adonis分析表明本次检验可信度高(P<0.05)。LDA值展现KO组与WT组小鼠肠道微生态菌群有明显差异,基于Unifrac距离,Amova分析表明KO和WT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KO组与WT组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孤独症与肠道微生态系统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系统可能通过微生物代谢的间接作用影响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16S rRNA 肠道菌群 Fmr1基因敲除
  • 简介:摘要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又称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连锁的原发免疫缺陷性疾病。该病主要由WAS基因突变引起WAS蛋白异常,影响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相关功能进而导致临床症状。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WAS患者唯一根本治疗方案,但存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供者少,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免疫系统失调等风险。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及进展,多项研究均说明了基因治疗是WAS的前景治疗。现就近年来WAS基因治疗方面的多个研究进行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WAS及WAS基因治疗的认识。

  • 标签: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WAS基因 治疗
  • 简介:摘要乳腺Paget病(mammary Paget′s disease,MPD)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乳头-乳晕复合体处的肿瘤,多伴发乳腺浸润性癌或导管原位癌,少数病例不伴发下方乳腺癌。M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有嗜表皮理论和转化理论两种,新近多基因水平的研究更支持转化理论。有研究认为在MPD乳头表皮中发现的Toker细胞是Paget细胞的前体,Toker细胞仍有可能与MPD的起源有关,但与MPD伴发的乳腺癌无关。MPD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术后放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率。该文对MPD的发病机制、Toker细胞、诊断、免疫组织化学、分子分型、基因检测、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且多重耐药严重阻碍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功根除。了解相关药物作用机制及耐药原因,通过基因检测实现个体化分子精准诊疗,有助于提高根除效率,以及建立抗生素在全国各地的耐药数据,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本文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现状、菌体及宿主因素的分子耐药机制以及耐药基因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耐药 基因 分子精准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HCV感染者6 462例,排除了重复检测者,有效纳入了检测HCV基因型者共4 773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并回顾性分析基因型的分布。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 773例标本中检测出了5种基因型:1b型2 928例(占61.3%)、2a型1 241例(占26%)、3a型375例(占7.9%)、3b型205例(占4.3%),6a型24例(占0.5%)。患者年龄在(48.14±13.93)岁,各年龄段均以检出基因1b型为主;汉族2 965例,18个少数民族共1 808例,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基因1b型分别为1 798例(占60.6%)、1 130例(占62.5%),基因3型分别为235例(占7.9%)、345例(占19.1%)。在少数民族中主要以维吾尔族居多,且可检测出基因6a型,其他民族未检测出6a型,检出基因1b型维吾尔族704例(占62.1%),基因3型维吾尔族共269例(占23.7%)。男性2 413例,女性2 360例,其中基因1b型男性1 418例(占58.8%)、女性1 510例(占64.0%);基因3型男性424例(占17.6%),女性156例(占6.6%)。基因1b型与基因非1b型患者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汉族与少数民族患者基因型2a、3a、3b、6a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新疆地区HCV基因型分布呈多样性,以1b型为主。少数民族HCV基因3型较汉族比例高。新疆HCV基因型检测丰富了我国HCV基因型分布特征,并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肝炎病毒,丙型 基因分型 新疆 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