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使用6S管理法,观察该种应用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2021年12月之间的手术室内的环境、设备、药品、物品等进行分类考核,2020年1月--2020年6月采用基础管理方式,2020年7月--2020年12月采用6S管理法。结果:2020年1月--2020年6月手术室管理效果为60.76%,2020年7月--2020年12月手术室管理效果为95.19%,(x2=27.641,p=0.000),两组数据有差异。结论: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使用6S管理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 标签: 手术室护理管理 6S管理法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称重法在剖宫产手术6小时出血量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4月剖宫产手术患者1186例作为对象,根据时间点分为对照组(2019年1月-2019年7月末,n=532例,出血量

  • 标签: 称重法 剖宫产 手术6小时 出血量 应用价值 主观目测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儿科医师对本病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初诊并规律治疗的6例EBV阳性DLBCL患儿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首发症状、病程),病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EBV编码的核糖核酸(EBER)、潜伏膜蛋白(LMP)、C-MYC基因],免疫功能,血EBV指标及治疗方案、预后。结果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6.67岁,病初尿酸266.2 μmol/L,乳酸脱氢酶水平346.5 U/L,1例存在免疫缺陷病。化疗前免疫功能检测提示4例患儿辅助性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6例患儿EBV抗体均无近期感染依据;3例EBV-DNA增高。Ⅲ期2例,Ⅳ期4例,巨大瘤灶者1例,B症状者2例,结外侵犯者6例,中枢侵犯者4例,骨髓侵犯者1例。治疗分组:B组2例,C组4例。3例死亡,3例至今存活。6例患儿病理形态均为单型性,免疫组织化学:1.患儿均表达CD19、CD20、CD79a,5例表达CD30。2.患儿均经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C-MYC基因,未见MYC、Bcl-2及Bcl-6的断裂及扩增。3.EBV:患儿均表达EBER及LMP-1。结论EBV阳性DLBCL病理改变与成人相似,非生发中心来源更多见,就诊时结外侵犯、中枢侵犯较常见。本病伴中枢侵犯的患儿预后极差,疾病复发、进展多出现在治疗中或停药早期,目前尚无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建议晚期患者在强化疗结束后尽快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提高生存率。

  • 标签: EB病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儿童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S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例手术室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对试试6S管理模式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态度、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使用6S管理模式后,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手术室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实施前,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观。结论:6S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6S管理模式 手术室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6S管理模式的应用过程,并对其在消化内镜护理中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完成 护理效果的评估。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人员为我院接受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共选定患者人数100例,对应时间范围选择在2021年1月-7月之间。根据研究要求,以护理管理模式的不同应用,将患者以50人为一组,分两组进行,观察组、对照组分别对应6S管理模式、常规护理管理。结果:针对护理环境、护理效率、消毒管理和护理安全四个方面,观察组对应护理质量评分较另一组明显处于较高水平,且在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中,该组患者也做出了较高分数的评价,组间数值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6S管理模式较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关于护理细节质量把控、人员管理各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消化内镜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临床具有实用价值。

  • 标签: 6S管理模式 消化内镜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改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向心力与归属感,提升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从而提升区域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质量,树立品牌形象。方法 成立6S管理小组,采用6S管理模式(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区域及辅助区域进行科学的清理与整合。结果 通过科室全体人员共同参与6S管理,每个人都把6S的意识、理念形成了规则、规范,员工精神饱满,科室凝聚力显著增加,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运用6S精益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进行管理,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从而显著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了服务医院的认可与满意。

  • 标签: 6S精益管理 区域消毒供应中心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6S管理模式对提高内分泌科护理质量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将在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60例,采取常规护理管理)与观察组(60例,采取6S管理模式),最后将管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6S管理模式对提高内分泌科护理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6S管理模式 内分泌科 护理质量评分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丰富的内部化学修饰,参与了许多转录后的调控过程,包括维持mRNA的稳定性、促进其剪接和翻译。在哺乳动物中,m6A的动态变化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相反,营养和饮食也可以通过调节m6A甲基化模式来调节基因表达。本文主要专注于m6A修饰与营养生理和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 标签: m6A RNA甲基化 代谢 饮食
  • 简介:摘要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angiogenin-like protein 6,ANGPTL6)是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其表达与肥胖、糖尿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尽管对啮齿类动物研究表明ANGPTL6可以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但其在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的表达却升高。研究ANGPTL6在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有望为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思路。

  • 标签: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 胰岛素抵抗 肥胖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的外科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20年3月广东省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运用手术治疗的15例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15 d,年龄范围为4~111 d,15例患儿中包括12例新生儿;中位体重为3.2 kg,体重范围为1.7~5.0 kg,5例患儿的体重<3.0 kg。其中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right pulmonary artery from the ascending aorta,AORPA)右后方1例(开口闭锁)、正后方5例、左后方6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无名动脉并开口闭锁2例、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左无名动脉1例。根据不同类型及其个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直接吻合法4例,双瓣吻合法8例,双瓣吻合法+新鲜自体心包加宽1例,管道连接法2例,所有患儿均行解剖矫治。结果所有患儿均为一期矫治,无死亡病例;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102 h,范围为22~503 h;中位住院时间为22 d,范围为13~82 d;中位体外循环时间为97 min,范围为34~202 min;中位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8 min,范围为21~59 min;中位辅助循环时间为78.5 min,范围为26~129 min。1例患儿的右肺动脉在主动脉后方吻合受压狭窄,于术后第11天再次行手术治疗将右肺动脉在主动脉前方吻合,术后狭窄解除;2例患儿于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均治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7.5个月,范围为1~100个月,部分患儿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速度增快,复查可见血流速度逐渐减慢,暂未行手术干预,心功能Ⅰ级或Ⅱ级。结论单侧肺动脉异常起源患儿的早中期手术效果是满意的,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得出。

  • 标签: 婴儿 肺动脉异常起源 肺动脉高压 心脏外科手术
  • 作者: 王文军 宋娟 王瑞芳 万以秋 魏泽 姚海兰 韩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淮南 23200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014040,首都儿科研究所生化免疫研究室,北京 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检测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HHV)-6A、B和核糖核酸酶P/MRP 30 kDa亚基(RPP30)的三重芯片式数字PCR(chip digital PCR,cdPCR)方法确定HHV-6A与HHV-6B感染的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的HHV-6是否由病毒整合到染色体导致。方法根据已建立的HHV-6A、HHV-6B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方法,建立HHV-6三重cdPCR方法。分别使用HHV-6A、HHV-6B病毒培养物进行敏感性检测,并与其他疱疹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随后,使用127份全血样本进行三重cdPCR方法验证。结果HHV-6 cdPCR与RT-q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良好(R2>0.97),且与其他疱疹病毒无交叉反应。对经RT-qPCR与cdPCR检测均为阳性的14份样本,经三重cdPCR方法检测,得到HHV-6A和HHV-6B的最低检测病毒载量分别为50拷贝/ml和105拷贝/ml。并且14份样本中HHV-6病毒载量与(RPP30拷贝数/2)的比值均小于1。结论建立的三重cdPCR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HHV-6三重cdPCR方法可以定量检测HHV-6A、HHV-6B的病毒载量以及RPP30的拷贝数。通过检测样本中HHV-6病毒载量与(RPP30拷贝数/2)的比值,可以确定高病毒载量的HHV-6是否存在染色体整合。

  • 标签: 人疱疹病毒6型 三重芯片式数字PCR 染色体整合HHV-6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6q缺失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点,分析6q缺失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2017年新诊断的38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比较6q缺失患者与非6q缺失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细胞遗传学特点。并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的预后因素。结果6q缺失患者与非6q缺失患者比较,中位年龄较高(63岁对58岁,P=0.039),t(4;14)发生率较高(30.4%对16.4%,P=0.020),并伴有更高比例的复杂核型(22.2%对5.3%,P=0.001)。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6q缺失与较短的PFS期相关。但在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6q缺失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其对生存期的影响受到年龄、t(4;14)等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中6q缺失多见于高龄患者,常伴随t(4;14)及复杂核型,但6q缺失不是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遗传学 6q缺失 预后
  • 简介:摘要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以先惊厥后发热起病为特征,而癫痫综合征也可以热性惊厥为早期表现,因此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与相关基因共同参与热性惊厥发病过程。IL-6与IL-10两种因子表达水平在该病与其他疾病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其作用途径及变化情况并不一致。该文从血清水平、脑脊液水平、相关基因及治疗药物四个方面对IL-6、IL-10两种细胞因子在热性惊厥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思路。

  • 标签: 热性惊厥 IL-6 IL-10 血清 脑脊液 基因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6q缺失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点,分析6q缺失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2017年新诊断的38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比较6q缺失患者与非6q缺失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细胞遗传学特点。并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的预后因素。结果6q缺失患者与非6q缺失患者比较,中位年龄较高(63岁对58岁,P=0.039),t(4;14)发生率较高(30.4%对16.4%,P=0.020),并伴有更高比例的复杂核型(22.2%对5.3%,P=0.001)。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6q缺失与较短的PFS期相关。但在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6q缺失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其对生存期的影响受到年龄、t(4;14)等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中6q缺失多见于高龄患者,常伴随t(4;14)及复杂核型,但6q缺失不是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遗传学 6q缺失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脓毒症进程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其前期主要脏器损伤。方法取7~8周C57雄性小鼠30只,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脓毒症0、4、8、12、16 h组,每组5只。脓毒症各组小鼠首先用脂多糖(LPS)按照400 μg/kg进行预处理8 h,然后继续使用LPS 10 mg/kg的剂量刺激小鼠,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对照组仅给予1ml/kg的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不作其他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6含量,并观察其浓度变化;同时取脓毒症模型小鼠肝、肾、心、肺、脾等脏器进行病理学组织切片,探究其发展进程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0、4、8、12、16 h组脓毒症小鼠血清IL-6水平分别为[(239.7±21.5)、(1 268.5±48.7)、(1 836.8±67.4)、(2 393.9±68.3)、(2 989.5±84.7)] pg/ml,与对照组[(56.5±1.8) pg/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在脓毒症早期,最先受损的脏器为肝脏、心脏,而肾脏、肺、脾脏影响较小。结论模型小鼠脓毒症病情越重,血清IL-6水平越高,且脏器中心脏、肝脏最先出现损伤。

  • 标签: 脓毒症 小鼠 白细胞介素-6 脏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处理儿童肾积水并肾外伤的可行性及注意事项。方法总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肾积水并肾外伤患儿6例临床资料,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岁,外伤时间为1~4 d,均表现为患侧肾区疼痛,其中血尿4例,肾盂前后径均在25 mm以上,均予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并肾破裂修补术,术中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腹腔引流管和导尿管。结果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输血,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5~3.5 h,术中发现肾下极前方损伤2例,肾下极外后方受损4例,5例出现肾皮质肾盂破裂,1例为肾皮质破裂合并包膜下积血,术后肾周引流管3~5 d拔除,导尿管7~10 d拔除,输尿管内支架6~8周拔除,患儿均恢复顺利,积水均减轻,肾小球滤过率和分肾功能提高。结论腹腔镜一期肾盂成形术治疗儿童肾积水并肾外伤安全有效,儿童肾外伤多发于肾脏下极,外伤后如积水加重、症状持续不缓解等需尽早手术,术中可同时修补肾实质破裂区域。对于三级肾损伤术中出血需要贯穿缝合肾实质,清除坏死组织,方可达到止血效果。

  • 标签: 肾积水 腹腔镜 肾外伤 肾盂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S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生物电阻抗法(BIA)和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3~6岁中国儿童体成分的一致性。方法2017年11月16日至12月8日选取来自天津市津南区某幼儿园3~6岁儿童230例,分别使用BIA及DXA测量其全身肌肉量(SLM)及脂肪量(BFM),并根据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分组,分析各组儿童体成分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BIA测量的SLM及BFM与DXA具有显著相关性(R2=0.951、0.947,均 P<0.001)。Bland-Altman结果中,BIA测量的SLM高于DXA 0.70 kg (95%CI:-1.78~0.38),BFM低于DXA 1.36 kg(95%CI:0.19~2.52)。在不同性别、年龄及BMI儿童中也存在相同的趋势,BIA测量的男、女童的SLM均高于DXA,男童相差0.57 kg(95%CI:-1.63~0.49),女童相差0.84 kg(95%CI:-1.88~0.20)。BFM测量结果BIA均低于DXA,男童相差1.23 kg(95%CI:0.11~2.36),女童相差1.49 kg(95%CI:0.34~2.64);各年龄组BIA测量的SLM均高于DXA,3岁组相差0.67 kg(95%CI:-1.74~0.41),4岁组相差0.76 kg(95%CI:-1.65~0.13),5岁组相差0.69 kg(95%CI:-1.85~0.47),6岁组相差0.67 kg(95%CI:-1.75~0.41)。BFM测量结果BIA均低于DXA,3岁组相差1.09 kg(95%CI:-0.12~2.30),4岁组相差1.44 kg(95%CI:0.60~2.28),5岁组相差1.39 kg(95%CI:0.15~2.64),6岁组相差1.43 kg(95%CI:0.38~2.48)但在肥胖儿童中,BIA与DXA的差异最小,SLM相差0.39 kg,BFM相差0.93 kg。结论BIA测量3~6岁儿童SLM及BFM与DX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 标签: 生物电阻抗法 双能X线吸收法 儿童 肌肉量 脂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