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认识论自然化实质上就是跟随皮亚杰发生学转向,建立先天综合判断实现过程理论。在康德看来,想象力是先验认识主体实现先天综合判断能力条件。想象力又由经验联想(再生性想象力)和先验想象力(生产性想象力)所组成。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先验性和经验性理论杂合体。虽然知性本身以及先验想象力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但两种想象力均与经验性(因而也是可实验)记忆功能密切相关。

  • 标签: 先验想象力 记忆功能 心理学 先天综合判断 认知 经验性
  • 简介: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之整体。它不是一般过去,而是有意义、能被我们所理解过去。而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这种整体意义一般否定。虚无主义并不是泛泛地关注于“无”本身,而是要将一切存在者在根据或结果上归结为“无”。它是一般、普遍东西,是消灭了内在结构与自身发展东西,是可以被想象出来最为一般无规定性东西。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种类 整体意义 生存活动 一般否定 内在结构
  • 简介:刘宗周将《大学》八目之一“诚意”“意”解释为一种深微道德意向,即心道德主宰,而不是已发善恶意念。以此为基础,他对阳明“四句教”进行了系统批评,并提出了自己新“四句教”。通过对阳明四句教批评,刘宗周一方面对阳明四句教潜在矛盾及可能流弊进行了揭示,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前四目的重新解释,将知纳入到意中,力图以此解决阳明后学知而不行、知行分离流弊。

  • 标签: 心意知物 诚意 良知 四句教
  • 简介:日本市民运动兴起于战后“55年体制”下保守一革新势力尖锐对峙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翼思潮风起云涌,反战和平运动、学生运动、住民运动等市民运动在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公害防治、保障社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日本政治环境变化,市民运动也发生转型,在整体上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环境保护运动等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NPO活动和社区营造运动成为改善公共治理新力量。

  • 标签: 日本 市民运动 住民运动 社区营造
  • 简介:洛学门人王蘋以开心学端绪著称于史,然由于朱子为清理门户、重建道统之需要,对王蓣之异己思想大加挞伐,作《记疑》逐条批驳,致使其沉寂于哲学史,暗而不彰,且尤为当前哲人所遗忘。摈弃门户之见,考镜心学源流,王蘋为洛学开出新面向所做努力与尝试应该给予必要和足够关照,从而彰显王蘋在心学建构历程草创之功,以期丰富和完善心学史研究。

  • 标签: 王蘋 心学
  • 简介:国内学术界对作为哲学范畴价值研究大都是一种静力学或日静态考察。这种研究方式不符合马克思“历史地思”运思特点,遮蔽了价值历史展现性质,从而妨碍了对其本真性揭示。按照马克思运思方式,只有把价值范畴当作一种历史规定加以追问才是恰当。价值同理性分裂不过是一个历史现象或事实,它在本质上属于现代维度。“价值”被作为一个自觉问题提出,意味着价值同理性分裂及其对立已然在历史基础层面上实际地发生了。从历史上看,价值理想是一把“双刃剑”,它提供批判尺度,要求“从后思索”,但若脱离了历史基础,就有可能沦为“乌托邦”,从而酿成历史悲剧。

  • 标签: 历史维度 价值范畴 哲学范畴 运思方式 历史基础 “双刃剑”
  • 简介:作为当下最重要国家话语,“中国梦”是我国国家形象价值核心,规制着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内涵、路径与目标,而国家形象有效传播又直接影响着“中国梦”在世界诸民族之梦中全球地位与可能性空间。因此,需认清现实起点,厘清国际传播的话语环境与主流学术话语资源,在对策与行动上注意强化其话语核心内在建构、外在形式有效表达以及新媒体语境中国家形象攻防战。

  • 标签: 中国梦 国家形象 对外传播
  • 简介:战国时期,既有规范及其精神基础崩解,孟子在孔子“仁学”基础上建立了以仁为本道德体系,主张普及道德信仰以维护社会秩序。在孟子视界,道德信仰生成逻辑体现在道德形而上学建构,“尽心知性以知天”规定了道德信仰是理性生命活动重要内容。孟子又赋予道德信仰形而下意义,主张社会人伦提供了培育道德信仰具体情境,要求行为主体以践行人伦规范方式来显现道德信仰与道德情感,从而有效调整社会运行秩序。孟子仁政说强化统治者在推行道德信仰功能,期望国家权力给建立道德信仰以制度上保障。

  • 标签: 孟子道德信仰 儒学 孔子
  • 简介:近年来,在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多元化格局下,已渐次形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研究蔚为壮观态势。马克思生活哲学出场是对马克思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原则深度推进与实质性提升。其作为一种探索马克思哲学新范式,为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理论图景,凸显了马克思哲学在价值观、批判对象、理论目的、真理观、哲学类型、理论与生活主体以及哲学归宿等诸多方面所实现一系列根本性转变,突出了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质。

  • 标签: 马克思生活哲学 马克思哲学研究 出场 意义 回归生活世界 多元化格局
  • 简介:康德“知识论转向”意义并不是要背离“存在”问题,相反,他要深化存在内涵,要让存在“规定性”取代之前“存在”抽象和空洞。由此,“自由一无限”成为了康德哲学核心环节之一。康德“理性一自由一意志一德性”赓续了古希腊“认识你自己”传统。遵循这个思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均在康德开辟哲学方向上付出了努力。德国古典哲学并未放弃传统“存在”问题,而是深化和发展了这个主题。费希特以自我意识为起点,将康德三大批判整合为体系;谢林“同一性”原则以及“理智直观”进一步推进和弥补了康德哲学;黑格尔则用“精神”能动性以及积极辩证法将“思想体”通过自身矛盾发展成为“存在体”。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存在”问题 “认识你自己” 康德哲学 知识论转向 “同一性”
  • 简介:援类而推方法是中国先秦时代特有的并广泛使用一种思维方法。对于这种推类方法,古代先贤只给出了一系列语义说明,没有而且也不可能给出一个形式语言语形说明。如借助现象对事物状态和功能及其所具有的规律进行描述科学认识方法,我们今天可以尝试着给它构造一个推理模式,并通过分析它思维进程、根据、推导原则及违反原则错误,展现它特点、能够成立有效性及世代相传普遍适用性,并进而了解其背后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从逻辑与文化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感受,并在全球化浪潮,在越来越广泛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对传统思维方式辩证扬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思维方式沟通。

  • 标签: 有效性问题 先秦时代 构造 推类 文化传统 科学认识方法
  • 简介:儒家传统伦理与现代公共伦理首先是一种传统与现代历时性关系。二者区别是:第一,传统伦理重私德,现代伦理重公德。第二,传统伦理调节范围是熟人社会,而现代伦理则着力调整陌生人社会关系。第三,传统伦理是一种基于人性自我完善高标准圣贤道德,而现代伦理则是一种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普遍性基本伦理规范。第四,传统伦理坚持群体本位基础上以义为上,现代伦理则坚持个体本位基础上权利为先。第五,传统伦理以仁之爱人情感为基础,现代伦理以义之合宜理性为根本。

  • 标签: 传统伦理 现代伦理 公共伦理 儒家 熟人社会 社会关系
  • 简介:当健康定义发展到今天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之时,道德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中国儒家学说在塑造道德的人格和如何理解并达成个人的人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资源。本文以孟子和荀子思想联结为出发点,探寻以道德情感为成人依托孟子和以理性认知为成人依托苟子在培植中国人的人格上各自提供独特价值。将孟荀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上影响,并通过情感生

  • 标签: 儒家 孟子 荀子 人格 心理治疗
  • 简介: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斯坦认为“十九世纪思想史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既生产新知识又培养知识创造者永久性制度结构”。尽管沃斯坦这番评论指涉是欧洲和美国思想史发展情况,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西方学科模式就已经挑战并改变了中国知识分类传统方法。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皇权体系在1911年被推翻,儒家经典失去了维系它两千年之久制度支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儒家经典地位、内容和生存能力。

  • 标签: 学科化 不确定性 知识分类 困境 现代 十九世纪
  • 简介:西方传教士于近代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他们面临诸多障碍,而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儒家思想是障碍之一。为了达到以基督教代替儒教目的,他们进行了诸多改变儒教尝试,也因此与儒家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对耶儒关系认知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考察这一转变及其成因不仅有助于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关系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且对当今世界宗教对话、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发展都有一定启发性。

  • 标签: 近代 传教士 基督教 儒家思想 认知
  • 简介:关于人道主义和唯物史观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讨论,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观点,可以简称为“相容论”和“互斥论”。前者立论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连续性”,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没有取消或削弱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反而使它建立在真正科学基础上而得到了加强”;后者立论基础是马克思历史观“断裂性”,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入、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

  • 标签: 人道主义思想 唯物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 相容性 20世纪80年代 历史唯心主义
  • 简介:长期以来,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误读了。人们普遍地把这一理论仅仅当作一种抽象化纲目,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的、本质重要具体化承诺。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实质上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之诸阶段若干概说;其二是一个必须贯彻始终具体化承诺。前者是一些必要抽象,后者是对具体对象开展出深入于现实本身研究要求,是使这些抽象成为科学之“指引”根本方法。尤为重要是,这两者在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是内在关联、不可须臾相失要件。

  • 标签: 世界历史进程 道路理论 马克思 承诺 抽象化 根本方法
  • 简介: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现象。但是,我们很少追问何谓时间及其存在方式,对于与人以及人生活意义关系来说,时间只是一个衡量人历史延续工具。但究竟什么是本真的时间?考察它维度应是什么?它归属谁以及以何种方式归属?这是海德格尔沉思“时间”所要尝试回答问题。

  • 标签: 生活意义 海德格尔 时间观 四维 存在方式 “时间”
  • 简介:10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60余位境内外学者共同分享了逻辑学与交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议题涉及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计算、逻辑与社会科学等。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邹崇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豪里德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 标签: 清华大学 逻辑学 学术会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应用 人文学院
  • 简介:汉末魏初,儒学德性我式微,才性说盛行,《人物志》集其大成。具有一定个体独立性和自由精神才性我存在三个面向:轻视儒家规范而仍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但新道德并不明确,是不清晰德性我;重视直觉洞鉴智悟,但程序性逻辑推理阙如,是不彻底认知我;将个体生命看作艺术审美存在,但欠缺退而瞻远超越意识,是不健全情意我。材质自然主义凸显才性说之自我又使之不完满,魏晋个体之种种自主性据此伸展.

  • 标签: 才性 《人物志》 个人 自我 自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