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孕妇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例妊娠合并LVNC孕妇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症状首发孕周、LVNC病史、症状、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查、血脑钠肽(BNP)、治疗及母儿结局。结果7例妊娠合并LVNC孕妇中,妊娠前诊断LVNC 5例,其中药物治疗3例;妊娠当月诊断1例;妊娠36周诊断1例。妊娠前或妊娠早期心功能Ⅰ级4例,Ⅱ级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其中左心功能不全1例,轻度左心功能障碍3例,左心功能正常1例。妊娠至中晚期者5例,其中心功能Ⅳ级1例,Ⅲ级1例,Ⅱ~Ⅲ级2例,Ⅱ级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功能不全3例,左心功能正常2例;4例妊娠15~24周出现心脏症状,予药物治疗;血BNP水平升高3例,妊娠期最高水平为214~1 197 ng/L,终止妊娠后89.0~106.0 ng/L;终止妊娠前伴心律失常4例。7例LVNC孕妇中,终止妊娠指征为LVNC并发心力衰竭2例,LVNC并心功能减低、早产临产1例,妊娠合并LVNC足月2例,妊娠早期LVNC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1例;妊娠晚期剖宫产术4例,妊娠中期剖宫取胎术1例,妊娠早期钳刮术2例;获新生儿4例,其中足月儿2例,早产儿2例,均未发现LVNC改变。结论妊娠前诊断LVNC且左心室射血分数低的妇女,更易早期出现心功能减低。妊娠风险评估与分层、多学科协作诊治管理,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并发症,心血管 孤立性心室肌致密化不全 心力衰竭 妊娠结局 多学科管理
  • 简介:摘要SLE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可影响机体的各个系统。在SLE的病程中,血栓形成的临床患者并不少见,其发生率约为5.7%,但国内外鲜有SLE合并心室血栓形成的报道。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1例SLE患者病程中心室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以提高风湿科医生对该类事件的认识,有利于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血栓形成 治疗
  • 简介:摘要心脏再同步治疗术中出现心脏压塞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并发症。既往有冠状静脉插管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严重冠状静脉夹层,并引发心脏压塞的报道。左心室导线植入导致的心脏压塞目前国内尚无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左心室导线头端穿孔导致心脏压塞的病例。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压塞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包切除术后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角度,并观察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9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于心包切除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室基底部和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及左室峰值扭转角度。另选取同期29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室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术前(6.62±3.19)°,术后1个月(7.07±4.02)°,术后6个月(7.88±4.46)°,术后12个月(7.85±4.51)°]、左室峰值扭转角度[术前(10.50±4.94)°,术后1个月(9.42±5.40)°,术后6个月(9.59±4.62)°,术后12个月(9.70±4.45)°]较对照组[(11.22±5.17)°,(16.35±5.21)°]显著减低(均P<0.05)。左室基底部峰值旋转角度术后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术后1个月(-3.85±3.20)°,术后6个月(-3.49±2.09)°,术后12个月(-3.53±2.01)°;对照组(-5.57±2.78)°](均P<0.05),而术前[(-5.22±3.14)°]与对照组[(-5.57±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窄性心包炎术前、术后各组间比较,左室基底部峰值旋转角度、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及左室峰值扭转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缩窄性心包炎术后长期虽然左室整体功能正常,但基底部、心尖部旋转及左室扭转仍较正常人减低。斑点追踪技术可用于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包切除术后长期左室旋转及扭转功能的改变。

  • 标签: 斑点追踪显像 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切除术 旋转 扭转 心室功能,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预防心脏手术再灌注心室颤动(RVF)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Embase、Web of Knowledge和PubMed等数据库,搜索胺碘酮预防心脏手术患者RVF的相关研究,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按照既定标准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514例患者。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分为胺碘酮组196例、利多卡因组153例和对照组165例。RVF发生率比较,胺碘酮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47~0.86,P=0.003,I2=49%);但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3,95%CI:0.48~2.22,P=0.94,I2=74%)。RVF除颤次数比较,胺碘酮组比对照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0,95%CI:0.68~1.20,P=0.48,I2=0);利多卡因组和胺碘酮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R:1.50,95%CI:0.90~2.52,P=0.12,I2=38%)。结论胺碘酮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患者的RVF发生率。

  • 标签: 胺碘酮 再灌注心室颤动 心脏外科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出现的除传统双心室同步起搏外同样能达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新方法。本文阐述了2种方法达到CRT的途径、机制、临床证据及各自的利弊,并对现阶段CRT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双心室同步起搏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 简介:摘要2018年1月至2019年5收治3例主动脉-左心室通道患儿。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方法。3例患儿手术顺利,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心功能良好,左心室舒张期末径进行性缩小。对于无症状、无主动脉病变且不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患儿,可密切随访,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及瓣膜病变须尽早手术治疗。手术以补片修补最佳,术后需密切长期随访。

  • 标签: 主动脉-左心室通道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HFrecE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的预测因子。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力衰竭(心衰)在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LVEF的基线值和变化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组(HFrEF组,入院时LVEF≤40%,复查时LVEF≤40%或LVEF>40%但上升幅度<10%)、HFrecEF组(入院LVEF≤40%,复查时LVEF>40%且LVEF上升幅度≥10%)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组(HFpEF组,入院时LVEF>4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猝死)发生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各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VEF≤40%的心衰患者射血分数改善的预测因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患者310例,其中HFrEF组91例(29.4%)、HFrecEF组38例(12.3%)、HFpEF组181例(58.4%)。三组间比较,HFrecEF组患者较为年轻,女性比例较高,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静息心率较快,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例较高,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较低(P均<0.05)。随访36.7(18.0,63.9)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FrecEF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最低(Log-rank P=0.047,HFrecEF组比HFpEF组P=0.017,HFrecEF组比HFrEF组P=0.016,HFpEF组比HFrEF组P=0.782);心血管死亡率由低到高依次为HFrecEF组、HFpEF组和HFrEF组(Log-rank P<0.001,HFrecEF组比HFpEF组P=0.029,HFrecEF组比HFrEF 组P<0.001,HFrEF组比HFpEF组,P=0.005);三组患者猝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5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OR=5.922,95%CI 1.685~20.812,P=0.006)、较高的舒张压(OR=1.058,95%CI 1.017~1.100,P=0.005)、较快的静息心率(OR=1.042,95%CI 1.006~1.080,P=0.024)、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OR=5.343,95%CI 1.731~16.488,P=0.004)是心衰患者治疗后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HFrecEF患者临床预后较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较高的舒张压、较快的静息心率以及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心衰患者治疗后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 预测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254例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3例,女性71例,年龄31~81岁,中位年龄64.6岁。根据患者室壁瘤的大小和范围选择手术方式,73例接受线性缝合(线性缝合组),181例接受心室内补片成形(补片成形组)。记录术前,术后2周、3个月、1年和5年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大小和容积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2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67±22)min(范围:33~152 min),体外循环时间(92±32)min(范围:44~196 min)。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5%(9/254),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均缓解。术后5年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Ⅲ~Ⅳ级患者比例由术前的96.1%(244/254)降至9.9%(16/161)。线性缝合组和补片成形组术后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91%、77%和96%、9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线性缝合组射血分数由术前的(39±10)%(范围:22%~50%)升至术后1年的(46±6)%(范围:39%~54%),补片成形组由术前的(38±13)%(范围:26%~51%)升至术后1年的(50±6)%(范围:39%~55%)。结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术后效果满意,根据室壁瘤的大小与范围选择线性缝合或心内补片心室成形,均可取得较满意的近远期手术效果。

  • 标签: 心肌梗塞 心脏室壁瘤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脏康复运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温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AMI行PCI术后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行常规术后康复宣教,康复组实施针对性心脏康复运动计划,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术前、术后3、6、12个月心室重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重构指数(LVRI)]及心室同步性(Tmsv-16dif、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检测血清心室重构指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Ⅰ型C端胶原前肽(PⅠCP)、Ⅲ型N端胶原前肽(PⅢNP)],统计12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康复组术后3、6、12个月LVEF分别为(51.81±5.43)%、(55.88±5.46)%、(55.63±5.57)%,均高于常规组的(47.16±5.38)%、(52.31±5.44)%、(51.84±5.59)%(t=4.302、3.275、3.396,均P<0.05);LVEDV分别为(124.65±15.56)mL、(98.54±14.54)mL、(99.82±13.18)mL,均低于常规组的(132.64±16.58)mL、(112.55±15.61)mL、(114.84±17.35)mL(t=2.485、4.644、4.874,均P<0.05);术后6、12个月LVESV分别为(52.26±5.48)mL、(52.15±5.32)mL,均低于常规组的(57.92±5.46)mL、(58.51±5.72)mL(t=5.174、5.757,均P<0.05);LVRI分别为(1.75±0.42)g/mL、(1.74±0.35)g/mL,均高于常规组的(1.52±0.37)g/mL、(1.50±0.32)g/mL(t=2.906、3.579,均P<0.05)。康复组术后3、6、12个月Tmsv-16dif(t=2.753、4.283、4.088,均P<0.05)、Tmsv-16sd(t=5.134、4.326、4.670,均P<0.05)、Tmsv16-dif%(t=7.714、8.587、7.800,均P<0.05)、Tmsv16-sd%(t=9.004、14.061、10.305,均P<0.05)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康复组术后3、6、12个月FGF23(t=6.303、5.053、4.619,均P<0.05)、PⅠCP(t=3.772、2.798、3.788,均P<0.05)、PⅢNP(t=3.110、5.912、4.294,均P<0.05)水平均低于常规组。随访12个月内,康复组心血管终点事件总发生率[12.00%(6/50)]明显较常规组[32.00%(16/50)]低(χ2=5.828,P<0.05)。结论心脏康复运动对改善AMI行PCI术后患者心室重构、心室同步性有积极意义,且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

  • 标签: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脏康复运动 超声心动描记术,三维 心脏功能 心室重构 心室同步性 心血管终点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5月至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术的HFpEF-PAF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5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采集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资料,通过复查心电图是否为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获取左心室压力-应变环,比较两组患者消融术前以及房颤未复发组消融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左心室应变及做功参数。结果研究共纳入30例HFpEF-PAF患者,其中4例术后3个月复查心电图提示房颤复发[复发组,年龄(63.25±6.40)岁,男2例];7例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法完成随访;房颤未复发且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19例[未复发组,年龄(61.88±8.50)岁,男8例]。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术前的整体纵向应变(GLS)较低(2.41±0.64对8.00±2.83,P=0.028)。与消融术前相比,未复发组在术后随访各个时间点GLS、整体做功效率、有用功及做功指数均明显改善。结论经射频消融术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后,HFpEF-PAF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压力应变环作为心肌做功评估的新方法,可用于定量分析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心肌做功 左心室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MI)后心室重构是目前心血管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炎症细胞在MI后心室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炎症细胞在MI后心室重构中作用进行综述,为防治MI后心室重构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估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左室内压差(IVPD)和左室内压力梯度(IVPG)在舒张期不同时相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 093例,分为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41~65岁)和老年组(>65岁)。应用VFM技术分别测量等容舒张期(IR)、快速充盈期(RF)、缓慢充盈期(SF)和心房收缩期(AC)的IVPD和IVPG,并与左室舒张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IVPD-IR、IVPD-AC、IVPG-IR和IVPG-AC呈增高趋势,IVPD-RF、IVPD-SF和IVPG-RF呈减低趋势(均P<0.05);②IVPD-RF和IVPG-RF与E峰呈正相关(r=0.391、0.402,均P<0.001);IVPD-AC和IVPG-AC与A峰呈正相关(r=0.407、0.425,均P<0.001),与E/e′呈正相关(r=0.268、0.294,均P<0.001),与E/A呈负相关(r=-0.510、-0.506,均P<0.001),与e′/a′呈负相关(r=-0.514、-0.511,均P<0.001)。结论IVPD和IVPG可以定量分析正常成人舒张期不同时相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望成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新指标。

  • 标签: 血流向量成像 相对压成像 左心室内压差 正常人 左室舒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AMI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心室重构发生情况分为心室重构组(13例)和非心室重构组(45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分析血清H-FABP水平对AMI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心室重构组男7例,女6例,年龄(65.40±2.17)岁;非心室重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5.80±2.35)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室重构组H-FABP水平为(5.57±1.35)ng/L,高于非心室重构组(2.26±0.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07,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FABP高表达与心室重构的发生可能相关(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H-FABP水平预测心室重构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88。结论AMI患者血清H-FABP高表达可能与心室重构的发生有关,临床可通过检测H-FABP水平预测心室重构的发生,从而积极干预,降低心室重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室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虚拟现实(VR)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室流出道狭窄外科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应用VR技术辅助外科诊治11例先心病合并心室流出道狭窄患者,其中法洛四联症9例,右心室双出口术后狭窄1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瓣狭窄1例,术后对VR模型的匹配程度和价值进行评分。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流出道术后3个月最大血流速度和峰值压差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以评估VR技术的应用价值,总结应用经验。结果11例均手术成功,无住院死亡,术后均未出现心室流出道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心室流出道最大血流速度均降至2 m/s以下,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VR模型评分病例匹配程度均在8/10分及以上,8例价值评分3/3分。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的VR技术可以帮助医师更直观地了解先心病合并心室流出道狭窄病变的心腔内、外各结构的空间位置信息,评估关键手术操作的可行性,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手术和保证手术效果。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心室流出道狭窄 虚拟现实技术 手术规划
  • 简介:摘要51岁女性患者,查体发现左心室肿物半个月。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占位性病变。2019年4月在全麻下行达芬奇机器人左心室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心室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恢复良好。出院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肿瘤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左心室假性室壁瘤(LVPA)是在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后,由粘连增厚的脏、壁层心包包裹破出的血流而形成。该文报道了1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1年余,因左心室前侧壁破裂形成的LVPA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明确诊断。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对LVP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供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

  • 标签: 心脏室壁瘤 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应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的初步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0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应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行TAVR治疗的患者1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操作,术中密切观察血压、心电图变化,行升主动脉造影评估瓣膜释放后主动脉瓣反流情况,记录院内和出院3个月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年龄为(73.8±8.3)岁。13例患者中三叶式主动脉瓣9例,二叶式主动脉瓣3例,主动脉瓣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1例。所有患者均在左心室导丝起搏下完成球囊扩张和瓣膜释放,球囊扩张时,以180次/min起搏后,血压均能降至6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瓣膜释放过程顺利,位置稳定。升主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瓣膜释放后无反流7例,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例。术中有3例患者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经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导线,其中1例住院期间置入永久起搏器,另外2例术后24 h内传导恢复。另有1例患者,术中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术后10 d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起搏器。其余10例患者均在术后24 h开始进行床旁活动、康复训练。住院及出院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TAVR中使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瓣膜,人工 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心室肌microRNA表达的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3月龄,体重300~400 g,成功制备离体心脏灌注模型16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对照组(C组)和低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采用全心停灌60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制备低温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类型、持续时间和心脏复跳时间,并将I/R组大鼠分为低危组(I/R-L组)和高危组(I/R-H组)。再灌注结束后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microRNA,并用qRT-PCR验证测序结果可靠性,通过Gene Ontology、KEGG等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所在的生物调控通路。结果与C组比较,I/R-L组表达上调的microRNA有437个,表达下调的microRNA有242个,I/R-H组表达上调的microRNA有419个,表达下调的microRNA有260个。与I/R-L组比较,I/R-H组表达上调的microRNA有392个,表达下调的microRNA有287个。各组间表达量变化绝对值≥2倍且显著性差异表达(P<0.01)的micro-RNAs有84个,随机选取4个行qRT-PCR验证,证实测序结果真实可靠。差异表达microRNA的靶基因参与调控的与再灌注心律失常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有11个,KEGG通路有6个,且靶基因富集程度最高的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分别为钾离子跨膜转运和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结论低温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室肌microRNA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差异表达的micro-RNA可能主要通过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调控钾离子跨膜转运,参与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

  • 标签: 低温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律失常,心性 心室 微RNAs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心室肌电传导的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3月龄,体重200~300 g,取成功建立Langendorff灌注模型的离体心脏16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正常对照组(C组):平衡灌注37 ℃ K-H液120 min;低温缺血再灌注组(I/R组):平衡灌注37 ℃ K-H液30 min后,注射4 ℃ Thomas液使心脏停搏后停灌K-H液,心脏周围用低温(4 ℃)Thomas液保护,30 min时半量复灌Thomas液(4 ℃),停灌60 min时再灌注K-H液30 min。将I/R组分为高危亚组(IR-H亚组)和低危亚组(IR-L亚组)。再灌注末通过程控电刺激法测定房室传导2∶1阻滞点(2∶1B)及心室电传导速度(CV)。记录心脏复跳时间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IR-L亚组和IR-H亚组CV减慢,2∶1B降低(P<0.05);与IR-L亚组比较,IR-H亚组心脏复跳时间延长,复跳后室颤发生率及心律失常评分升高,CV减慢,2∶1B降低(P<0.05)。结论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心室肌电传导速度减慢,可能是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 标签: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律失常,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