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左右心室起源的阵发性室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阵发性室速患者(均经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确诊),按V1导联的QRS波形特点不同分为左室组和右室组,并对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速发作时,组间平均心室率、QRS时限及QT离散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QRS电轴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左、右心室起源的阵法性室速与QRS电轴存在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无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室性 阵发性心动过速 临床特征 心电图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阿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肺功能右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宝鸡市中心医院自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伐他汀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检测患者肺功能右心室重塑功能及炎症因子相关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为79.2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VC和FEV_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TRV_(max))、右室射血分数(RVEF)均升高,舒张末期右心室内径(RVAD)降低,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指标LVID、LVPW、TRV_(max)、RVEF高于对照组,RVAD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ET)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RP、ET、IL-6水平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伐他汀有效改善COPD联合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肺功能右心室重塑的影响,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血清炎症因子 右心室重塑 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three-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y,RT-3DE)测量左、右心室心肌质量的准确性及优选测量时相。方法10头正常上海种白猪,猪龄均为2个月,其中雌性6头,雄性4头,体质量(20.60±1.88)kg。RT-3DE测定左心室心肌质量和右心室游离壁心肌质量,结果与实测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①左心室心肌质量:BT-3DE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测定的左心室心肌质量分别为(56.34±4.80)g、(57.02±4.86)g,实测值为(63.07±6.44)g。RT-3DE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测定的左心室心肌质量结果分别与实测值进行相关分析,r分别为0.78、0.87,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而以舒张末期测值相关性更高。②右心室游离壁心肌质量:RT-3DE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测定的右心室游离壁心肌质量分别为(16.63±1.54)g和(19.07±1.95)g,实测值为(20.78±2.70)g。RT-3DE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测定的右心室游离壁心肌质量结果分别与实测值进行相关分析,r分别为0.68、0.74,亦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而以舒张末期测值相关性更高。结论RT-3DE可准确测量左、右心室心肌质量,尤以舒张末期测值更可靠。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实时三维显像 心肌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右侧颈内静脉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以2014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初步临床诊断为疑诊心肌炎、心肌病、不明原因心力衰竭等,研究排除了冠心病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纽约心脏协会(NHYA)心功能分级、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胸片、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所有患者均经右侧颈内静脉在X线透视、双体位引导下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计算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成功率。观察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包括死亡、需要紧急心脏手术或高级生命支持、心包填塞需心包穿刺引流、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永久起搏器等;次要并发症包括不需要心包穿刺的心包积液、暂时(持续<24 h)或永久的右束支传导阻滞、一过性莫氏Ⅱ型2∶1房室传导阻滞需要阿托品治疗或需安装临时起搏器、非持续≥10个QRS波的室性心动过速、持续<12 h心房颤动(房颤)或需要转复的房颤;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内膜心肌活检后新出现的三尖瓣腱索断裂或反流。另外,分别观察操作第1、2和3年的术者操作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共入选272例接受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患者,其中270例成功完成操作,成功率99.3%。入选患者的年龄(42.7±16.9)岁,其中男性164例(60.3%)。21例(7.7%)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0.7%)出现大量心包积液,属于主要并发症,均行心包穿刺引流后缓解;18例(6.6%)出现微量心包积液,1例(0.4%)三尖瓣前叶腱索断裂,均属于次要并发症。无患者出现死亡、需紧急心脏手术抢救或需要永久起搏器置入等严重并发症。术者进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操作后的第1、2、3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13/140)、7.8%(7/90)和2.4%(1/42)。结论经右侧颈内静脉入路X线引导下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安全、可行,且随着操作者熟练程度的提高其并发症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

  • 标签: 心肌炎 心肌疾病 心内膜心肌活检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更加安全地治疗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从股动脉途径对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术中扩瓣同时应用右室快速临时起搏使左心室和主动脉收缩压下降,从而使扩张瓣膜的球囊在左室流出道位置稳定,减少球囊的移动和对瓣膜的损伤。结果1岁2个月和3岁的男性患者2例,体重分别7Kg、16Kg,球囊/瓣环直径比分别0.83和0.8。术后即刻主动脉收缩峰压跨瓣压差分别从80mmHg和90mmHg下降至20mmHg和18mmHg。随访2个月~1年,超声心动图检测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分别38mmHg、43mmHg,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增加。结论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扩瓣同时右室快速临时起搏可保持球囊稳定,减少并发症。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成形术 经皮球囊 婴幼儿 临时起搏 先天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对左心室功能测定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临床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具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的患者80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将原始数据重建成20组,调入心功能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得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volume,EDV),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volume,ESV),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SV)和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将双源CT心功能各测量值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结果80例中,采用双源CT心功能测量与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各指标(EDV,ESV,SV,EF)相关性高,r值分别为:0.858、0.891、0.766和0.735,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在左心功能评价方面准确、可靠,一次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可以同时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和左心功能

  • 标签: 双源CT 左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如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对其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识别出高危患者并即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目前已发现多种基因突变与ARVC相关,而不同基因突变所致的ARVC临床特点不同,我们有望利用基因型对ARVC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该文对基因型在ARVC危险分层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突变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危险分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食管超声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经右心室途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确诊的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447例,均行单纯食管超声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经右心室途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其手术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447例患儿封堵成功444例(99.33%),失败3例(0.67%)。封堵成功者术后食管超声监测未见二尖瓣、三尖瓣反流较术前明显增加;未见明显主动脉瓣新增反流,存在轻微残余分流12例(2.68%),均<2 mm。术后12 h超声发现封堵器移位1例。随访1年,所有患儿无房室传导阻滞、新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封堵器脱落、溶血和栓塞等并发症;术后存在轻微残余分流12例中已闭合9例(2.01%),仍有<2 mm残余分流3例(0.67%)。结论单纯食管超声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经右心室途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食管超声 右腋下小切口 经右心室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前导联V3移行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中,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前间隔和右冠状动脉窦(right coronary cusp,RCC),以及RVOT中后间隔和左侧冠状动脉窦(left coronary cusp,LCC)的室性期前收缩左右心室起源的体表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91例胸前导联呈V3移行且于RVOT前间隔及中后间隔、LCC和RCC部位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比较RVOT前间隔组与LCC组,以及RVOT中后间隔组与RCC组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包括Ⅰ、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aVL、aVR导联Q波振幅、aVL导联与aVR导联Q波振幅的比值,V1~V3导联的R波和S波振幅,V2S/V3R指数,移行区指数和V2移行指数。结果起源于RVOT前间隔的室性期前收缩36例,LCC的11例。RVOT前间隔组I导联R波振幅高于LCC组[(0.22±0.25) mV与-(0.17±0.33) mV,P=0.003];Ⅱ导联R波振幅低于LCC组[(1.59±0.35) mV与(1.76±0.27) mV,P=0.035];aVF导联R波振幅低于LCC组[(1.53±0.35) mV与(1.78±0.39) mV,P=0.050]; V2S/V3R指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0.66与0.76±0.38,P<0.001);V2移行指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9±0.43与1.05±0.35,P=0.005)。起源于RVOT中后间隔的室性期前收缩32例,RCC的12例。RVOT中后间隔组的Ⅰ导联R波振幅低于RCC组[(0.25±0.31) mV与(0.57±0.12) mV,P<0.001];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高于RCC组(0.89±0.14与0.72±0.18,P=0.002);aVL导联Q波振幅高于RCC组[(0.72±0.24) mV与(0.51±0.16) mV,P=0.002],aVL与aVR导联Q波振幅比值高于RCC组[0.76±0.23与0.50±0.21,P=0.002]。结论胸前导联V3移行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中,RVOT前间隔与LCC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Ⅰ、Ⅱ、aVF导联R波及V2S/V3R指数、V2移行指数所有不同;RVOT后间隔及RCC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Ⅰ导联R波、Ⅲ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及aVL与aVR导联Q波振幅比值不同,结合其不同特点可协助鉴别左右心室起源部位。

  • 标签: 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导管消融 流出道 V3移行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左室压力-应变环(PSL)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左心室心肌做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RA患者75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根据28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分为低疾病活动度组(16例)、中疾病活动度组(35例)及高疾病活动度组(24例)。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常规超声数据并使用左室PSL技术分析得出心肌做功参数,包括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并计算心肌做功指数(MWI)、有用功(CW)、无用功(WW)、做功效率(WE)。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心肌做功参数的差异,并对心肌做功参数与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室射血分数(LVEF)、DAS28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各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中、高疾病活动度组LVGLS较对照组、低疾病活动度组显著减低(均P<0.05)。③中、高疾病活动度组GWI、GCW较对照组显著减低(均P<0.05),各病例组GWW、GWE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高疾病活动度组中间段MWI、心尖段MWI和CW,以及中疾病活动度组中间段CW较对照组减低(均P<0.05)。④病例组GWI、GCW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s1=0.253,P=0.008;rs2=0.261,P=0.024),与LVGLS呈显著负相关(rs1=-0.525,P<0.001;rs2=-0.455,P<0.001),各心肌做功参数与DAS28评分无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PSL能早期反映中、高疾病活动度RA患者心功能受损情况,可为临床评估患者心功能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 左室压力-应变环 心肌做功 心室功能,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对无冠心病证据高脂血症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无冠心病证据高脂血症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年龄<40岁组(组1,n=30)和年龄>40岁组(组2,n=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成像及背向散射积分检查。结果与组1比较,组2E/A、Ea/Aa比值明显降低(P<0.05),E/Ea比值增高(P<0.05);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循环周期变量指数)CV-IBS明显降低(P<0.05)。结论无冠心病证据高脂血症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存在年龄相关性差异。

  • 标签: 高脂血症,彩色多普勒心肌成像,背向散射积分,年龄
  • 简介:目的探讨双向Glenn手术在治疗儿童功能性单心室类型的复杂先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1月~2000年10月,共有15例患儿在我院接受双向Glenn手术,年龄1~13岁,平均(4.94±3.18)岁,体重10~29kg,平均(15.13±5.71)kg。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右心导管术及心血管造影术确诊,结合手术中探查确认不宜一期生理矫治。SVC-RPA端-侧吻合10例;SVC与MPA端-侧吻合2例;LSVC-LPA端-侧吻合2例;LSVC-LPA端-侧吻合及RSVC-RPA端-侧吻合1例。同期1例行ASD扩大、1例行PDA结扎、1例合并TAPVC者行肺静脉回流口扩大。结果有1例术后早期死于急性肺水肿,全组病死率为6.7%。术后SaO2较术前明显上升,P<0.01。1例于术后6个半月死于上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口阻塞。结论双向Glenn手术效果良好,作为姑息手术为二期Fontan类手术创造条件;也可作为部分高危患儿的终结性姑息手术。

  • 标签: 双向腔肺分流术 功能性单心室 姑息手术 Glenn术 儿童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学和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肺动脉高压防治研究的进展,医学界已把右心-肺循环-左心视为一体,并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左-右心及其相互作用, 并形成右心体系概念。该概念不仅加深了对整体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学的理解,还为一系列左、右心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特别是业已证实右心功能对左心疾病、肺动脉高压及心脏移植等患者的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右心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日趋深入,右心是一奇特的半自主器官,与左心共同完成复杂的整体循环功能。该文重点讨论了心室相互依赖及右心心肌力学功能模式的变化。

  • 标签: 心室 右心心肌力学功能模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LS)预测终末期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心肌纤维化(MF)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拟行心脏移植术的终末期HF患者102例。心脏移植术前行超声检查,获取患者常规右室功能参数:右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心肌做功指数、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Tricuspid s′);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E)技术获取2D-RVFWLS;应用3D-STE获取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SDV)、右室心博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3D-RVFWLS。心脏移植术后获取右室心肌组织,行Masson′s染色定量右室MF,根据组织学MF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比较三组间各超声参数的差异,并对各超声参数与右室MF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轻度组、中度组相比,重度组3D-RVFWLS、2D-RVFWLS及常规右室功能参数显著减低(均P<0.05)。右室MF与3D-RVFWLS呈强相关(r=-0.71, P<0.01),与2D-RVFWLS呈中等相关(r=-0.53,P<0.01),与RVFAC、TAPSE、RVEF、Tricuspid s′、RVSV呈弱相关(r=-0.47、-0.44、-0.35、-0.29、-0.38,均P<0.01)。相比于2D-RVFWLS及常规右室功能参数,3D-RVFWLS与右室MF相关性最好(r=-0.71对r=-0.29~-0.53,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3D-RVFWLS与右室MF独立相关(β=1.554,P<0.01,校正R2=0.539)。结论3D-RVFWLS可为临床检测终末期HF患者右室MF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应变 终末期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心室功能,右
  • 简介:摘要目的将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及临床预后进行对比,评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LBBP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需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10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LBBP组和RVSP组,分别行相应起搏治疗。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Ts)标准差(Tsd-12-LV)、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Ts之差(Ts-LV-RV)、左心室充盈时间与RR间期比值(LVFT/R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QRSd)、QTc间期(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起搏参数。结果①成功实施LBBP 50例,RVSP 50例,术后随访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变化均稳定,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术前相比,LBBP组术后6个月QRSd[(110.00±10.96) ms对(120.22±22.61) ms]、Ts-LV-RV[(33.88±5.50) ms对(38.68±10.33) ms]、LVFT/RR[(42.38%±3.57%)对(54.54%±5.62%)]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EDD、Tsd-12-LV、QTc间期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P组术后6个月LVEDD、LVEF、Ts-LV-RV、QTc间期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FT/RR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d、Tsd-12-LV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随访期内未出现心肌穿孔、囊袋出血及导线脱位等并发症,无再发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住院或死亡等相关事件。结论对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LBBP术中及半年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且在改善电-机械同步性方面优于RVSP。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电-机械同步
  • 作者: 罗超 高巨 陈勇 葛亚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116044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麻醉科 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麻醉科 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功能检查科 225001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