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加速康复理念在严重肱骨骨折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应用加速康复方法治疗37例Neer分型属于3部分或4部分骨折的肱骨骨折患者,其中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内固定组)、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8例(关节置换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难度、术后患者愈合情况以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手术治疗疗效并总结手术治疗体会及加速康复经验。结果内固定组和关节置换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引流管放置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速康复理念始终贯穿于术前病情评估、术中细节处理、术后功能锻炼等整个治疗过程中。术后随访,内固定组有27例术后3个月时达到愈合,1例因术后2个月时外伤再发骨折行翻修手术,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予患肢悬吊,术后5个月时达到愈合。关节置换组8例患者均在术后3 ~ 4个月达到术后性愈合,术后无肩峰骨折及肩胛骨骨折病例。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差异,内固定组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严重的肱骨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方案。加速康复治疗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肱骨骨折的诊治过程中,对术后疗效影响显著。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肱骨头置换术 加速康复
  • 简介:摘要患儿女,5岁3月龄,因肢体无力3个月余入院,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严重酸中毒,低钾血症;双眼玻璃体混浊,角膜基质灰白混浊;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基底节区可见对称性斑片状致密影。基因检测发现患儿SLC4A4基因外显子区域存在1个c.145C>T杂合变异,与其父检测结果一致;内含子区域存在一个c.1499+1G>A杂合变异,与其母检测结果一致。患儿以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为特点,且伴有多系统病变,应注意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尽早行基因检测。

  • 标签:
  • 作者: 钱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南京江北医院,江苏 南京210000
  • 简介:目的:探讨在治疗肱骨骨折采用锁定钢板联合缝线锚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1月本院30例肱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锁定钢板治疗)与观察组(锁定钢板联合缝线锚钉),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大结节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Neer评分方面,观察组明显要比参照组优(P<0.05)。结论:在治疗肱骨骨折患者时,采取锁定钢板联合缝线锚钉治疗法可起到必要的加强固定效果,与单纯的钢板治疗相比,整体固定更为牢靠,能够促进各项功能早日恢复,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缝线锚钉;加强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老年复杂肱骨骨折患者进行半肩关节置换术(HA)与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RSA)的优劣。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数据库,查找2000~2020年国内外发表的HA和RSA治疗老年(>60岁)肱骨骨折的文献。根据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过滤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放射学和功能结果的数据,采用Stata 14.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11篇研究77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RSA组在前屈活动范围(SMD=-1.043, 95%CI: -1.551~-0.534, P<0.001)、外展活动范围(SMD=-0.811, 95%CI: -1.470~-0.153, P=0.016)、Constant评分(SMD=-0.699, 95%CI: -1.118~-0.280, P=0.001)、美国肩肘外科评分(SMD=-0.931, 95%CI: -1.256~-0.606, P<0.001)、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SMD=-0.598, 95%CI: -1.181~-0.016, P=0.044)等方面优于HA组。HA组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RR=2.14, 95%CI: 1.11~4.14, P=0.024)、关节僵硬率(RR=6.467, 95%CI: 1.923~21.755, P=0.003)以及翻修率(RR=5.796, 95%CI: 1.927~17.434, P=0.002)。在结节愈合率(RR=0.850, 95%CI: 0.669~1.080, P=0.182)、内旋活动(SMD=0.536, 95%CI: -0.394~1.466, P=0.259)、外旋活动(SMD=-0.366, 95%CI: -0.916~0.184, P=0.192)、内置物感染(RR=1.550, 95%CI: 0.330~7.286, P=0.579)、肩、臂及手上肢功能评价量表(SMD=0.286, 95%CI: -0.278~0.850, P=0.320)、视觉模拟评分(SMD=0.440, 95%CI: -0.113~0.993, P=0.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SA组的Constant疼痛评分优于HA组(SMD=-1.101, 95%CI: -2.090~-0.112, P=0.029)。结论对于60岁以上的复杂肱骨骨折患者,RSA是一种更有效的外科干预。与HA相比,RSA的早期到中期随访拥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肩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生活质量 半肩关节置换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6例老年内翻型肱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4岁[(71.9±5.7)岁]。均为新鲜骨折。25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组),21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接骨板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及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后1,3个月及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2 d及1年的颈干角,判断有无颈干角丢失。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7±6.6)个月]。髓内钉组切口长度[(7.1±0.6)cm]、手术时间[(60.8±5.2)min]、术中出血量[(64.4±8.4)ml]及骨折愈合时间[(10.0±1.0)周]均显著短于或少于接骨板组[(13.6±0.9)cm、(80.2±8.1)min、(151.0±15.2)ml、(11.0±1.5)周](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均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周及1个月髓内钉组VAS[(2.8±0.2)分、(1.1±0.2)分]均显著低于接骨板组[(4.0±0.2)分、(1.5±0.1)分](P<0.05);术后1,3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59.9±6.9)分、(79.1±6.8)分]均高于接骨板组[(50.1±8.5)分、(73.6±8.4)分](P<0.05),但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89.1±5.3)分]与接骨板组[(86.4±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优10例,良15例,优良率为100%;接骨板组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1%(P>0.05)。髓内钉组术后2 d及1年颈干角[(140.2±2.9)°、(139.6±2.3)°]与接骨板组[(139.6±3.2)°、(138.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1年颈干角均较术后2 d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1例肩峰下撞击,并发症发生率为4%(1/25);接骨板组1例出现螺钉切出,2例肩峰下撞击,2例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4%(5/21)(P<0.05)。结论与锁钉接骨板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快、疼痛减轻、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老年人
  • 简介:摘要腹腔镜胃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传统的食管残胃吻合方式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多种抗反流的腹腔镜下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被应用到临床。笔者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自身的临床经验,对腹腔镜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临床评价,重点讨论了食管胃吻合(食管胃后壁吻合、食管胃前壁吻合、管状残胃食管吻合、食管残胃侧壁吻合、双肌瓣吻合即Kamikawa吻合及改良的Kamikawa吻合等)和食管空肠吻合(间置空肠、间置空肠+储袋以及双通道吻合等),以供临床医生参考。当然,不同术式的抗反流机制不尽相同,所起到的抗反流效果参差不齐,且各术式在腔镜下完成的难度亦有所不同。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需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技术水平综合考虑。

  • 标签: 腹腔镜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抗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XA)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骨折(PHF)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9例老年PH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并采用等概率随机化方案分为TXA组和对照组,其中TXA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1 g TXA,对照组相同时间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折Neer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等围术期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总失血量(TBL)、显性失血量(VBL)、隐性失血量(HBL)、术中失血量(IBL)、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及输血率比较两组失血情况。结果TXA组和对照组各纳入47例和42例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XA组住院时间为(7.4±2.5)d,较对照组的(10.9±3.1)d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肺栓塞、脑栓塞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两组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XA组TBL为(341.1±31.2)ml,VBL为(198.7±20.2)ml,HBL为(142.5±23.8)ml,术后引流量为(38.9±12.9)ml,引流管拔除时间为(25.6±3.2)h;对照组TBL为(643.7±42.4)ml,VBL为(223.1±28.6)ml,HBL为(420.6±31.8)ml,术后引流量为(58.9±16.9)ml,引流管拔除时间为(37.3±5.3)h(P<0.05或0.01)。两组IBL和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老年PHF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静脉滴注TXA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不增加DVT发生率,且不影响肩关节功能;同时,TXA可有效减少TBL、VBL、HBL,进一步降低术后引流量,提早拔除引流管,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氨甲环酸 肱骨骨折 失血,手术
  • 简介:摘要2018年10月18日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接诊1例右大腿内侧肿胀疼痛的49岁男性患者。患者因46年前右下肢烧伤已行2次截肢术,在笔者科室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右大腿内侧瘢痕性鳞状细胞癌转移,患者于上一级医院行局部活检后伤口仍溃烂不愈,患者要求化学治疗,于行第1周期化学治疗后10 d死亡。该病例提示临床医师针对烧伤后瘢痕溃疡应及早进行病理学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癌变恶化及转移。

  • 标签: 瘢痕 癌,鳞状细胞 截肢术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畸形(SDAVF)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其中1例因未能完全栓塞,改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栓塞情况。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行Aminoff-Logue评分,判断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门诊随访的患者同时复查脊髓MRI,以判断栓塞情况。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DSA显示,5例完全栓塞,1例瘘口残留。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例术中造影显示肋间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弹簧圈闭塞肋间动脉后复查胸椎CT,显示肋间肌内血肿形成,术后持续胸背部疼痛3 d后缓解。6例患者中,5例为门诊随访,1例为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5.5个月(4.0~22.0个月)。术后3个月,6例患者的Aminoff-Logu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2.0±0.7)分、(4.0±1.5)分,P<0.05];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中因拔管困难而留置体内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无相关并发症。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出院后10个月行DSA随访,未见瘘口显影。结论初步推测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SDAVF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动静脉瘘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硬脊膜 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组配式肿瘤型反肩关节假体在肱骨肿瘤行MalawerⅠ型切除后重建中的适应证、早期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及注意事项。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7例行肱骨肿瘤大段切除组配式肿瘤型反肩关节假体置换的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32.4±16.2)岁(范围:14~59岁)。7例的肿瘤类型:巨细胞瘤3例,骨肉瘤2例,骨髓瘤1例,肾癌转移瘤1例。采用肱骨MalawerⅠ型肿瘤切除后采用组配式肿瘤型反肩关节假体重建。随访摄肩关节X线片观察手术部位情况及假体情况,并测量肩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使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及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5~215 min,平均158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57 ml;切除肱骨10~16 cm,平均12 cm。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7个月,平均8个月。至末次随访7例肩关节主动外展平均108°(范围:80°~175°),主动前屈平均124° (范围:90°~175°)。3例诉肩部轻度不适,余患者无肩部疼痛;所有患者睡眠均无影响,7例手均可过顶。7例患者的肩关节内、外旋受限,肩关节外展力量下降,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72%(范围:59%~78%),MSTS功能评分为84%(范围:67%~93%)。7例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等相关并发症。1例三角肌止点切除重建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脱位,经切开复位采用更大关节盂球,并收紧三角肌张力后未再脱位。结论组配式肿瘤假体具有安装简便,手术要求相对复合异体反肩低,容易控制假体长度的优点,同样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 标签: 骨肿瘤 关节成形术,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瘦素(LEP)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方法用DMEM/F12培养液培养HK-2,分别用不同浓度的LEP(10、50、100 ng/mL)刺激体外培养的HK-2细胞48 h,以及100 ng/mL的LEP刺激不同的时间(24、48、72 h)。倒置显微镜观察HK-2形态;RT-PCR检测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GF和TGF-β1蛋白含量。结果①LEP刺激可以使HK-2逐渐由椭圆形变成长梭形,类似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态;②不同浓度的LEP可以上调HGF和TGF-β1 mRNA及其相应蛋白的表达,其作用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③同浓度LEP作用下的HK-2早期即出现HGF mRNA高表达,48 h后表达逐渐下降,之后TGF-β1 mRNA出现表达快速持续上升;细胞培养液中HGF和TGF-β1蛋白表达量与各自相应mRNA表达相似;④α-SMA随LEP浓度的提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均呈持续性高表达。结论LEP参与了HK-2转分化,它可以在HK-2转分化过程诱导HGF高表达,该表达的上升是一种有益的防御反应。

  • 标签: 肾小管, 近端 细胞, 培养的 瘦素 肝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防旋髓内钉(PFNA)与解剖锁定钢板两种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国药同煤三医院骨科收治的7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40例,女34例,年龄(58.14±3.28)岁,年龄范围为48~76岁。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解剖锁定钢板组和PFNA组,每组37例。解剖锁定钢板组采用解剖锁定钢板方式治疗。PFNA组采用PFNA方式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PFNA组患者的疼痛[(38.04±3.07)分]、功能[(40.46±3.23)分]、关节活动度[(3.17±0.42)分]、肢体畸形[(3.20±0.38)分]及总分[(85.27±3.15)分]均高于解剖锁定钢板组[(33.53±2.64)分、(35.86±2.71)分、(2.38±0.36)分、(2.65±0.42)分、(77.32±3.47)分];治疗后3个月PFNA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90.61±3.65)分]显著高于解剖锁定钢板组[(82.72±4.08)分];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2.76±12.98)min]、住院时间[(14.60±2.16)d]、负重时间[(7.25±0.62)周]、愈合时间[(11.36±1.47)周]均短于解剖锁定钢板组[(88.41±14.35)min、(17.57±2.72)d、(8.57±0.74)周、(13.58±1.63)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7%(1/37)]显著低于解剖锁定钢板组[21.6%(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解剖锁定钢板、PFNA治疗均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方法比较,采用PFNA治疗能够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解剖锁定钢板 髋关节功能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在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12月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例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5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65岁,年龄范围为57~72岁。5例病人均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吻合口情况、食管反流情况、营养状态、生命质量、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16±41)min,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术时间为(109±11)min,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4)枚,术中出血量为(48±12)mL,切口长度为(3.4±0.4)cm,术中食管切缘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阴性。(2)术后情况:5例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4.8±1.5)d,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5.8±1.5)d,术后住院时间为(11.6±2.1)d,治疗费用为(5.5±0.4)万元。5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胃腺癌(中低分化腺癌4例、高分化腺癌1例),均为pT1a~3N0~1M0期。5例病人中,1例术后发生轻度肺炎,经抗感染、促进排痰等保守治疗后痊愈。(3)随访情况:5例病人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范围为2~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5例病人中,4例吻合口通畅,1例吻合口轻度狭窄,经内镜治疗后症状改善。5例病人均未发生反流性食管炎。5例病人术后1个月体质量指数为21 kg/m2(19~27 kg/m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为2分(1~2分)、病人主观整体评估评分为2分(1~3分)、肿瘤病人生命质量评分为47分(42~52分)。5例病人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可用于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好。

  • 标签: 胃肿瘤,胃上部 近端胃癌根治术 Kamikawa吻合 并发症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其在诊断、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消化道重建方式等均有别于胃上部癌。目前,胃癌保功能手术得到广泛关注,胃切除(PG)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除需保障充分的肿瘤根治之外,患者术后短期的顺利恢复与长期的生活质量同样重要,胃术后消化道重建对此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在临床工作中,按照AEG的Siewert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切除范围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于Siewert Ⅱ型AEG,多采用腹腔镜PG,消化道重建多采用腹腔镜下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或双通道吻合。相信随着长期随访结果的出现以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开展,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会有更好的解答。我们应当关注患者的个体化差异,针对不同个体,结合术者经验,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手术切除范围和消化道重建方式,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长期生活质量。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腹腔镜手术 近端胃切除 消化道重建
  • 简介: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在胃癌中的比例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由于该部位的肿瘤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学特征,使其在诊断、治疗的多个方面具有一定复杂性,给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的选择、淋巴结清扫、治疗决策的制订等带来诸多的难度,也因此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随着近年来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相比于远端胃癌,AEG的微创治疗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尚未明确。本文围绕AEG胃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腹腔镜辅助胃大部切除术对于早期胃癌是安全的,并且具有与全胃切除相似的远期疗效,但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AEG的腹腔淋巴结转移以No.1、No.2、No.3、No.7淋巴结为主,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浸润食管的距离密切相关。经腹食管裂孔入路(TH)可以获得足够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早期AEG首选的手术入路。CLASS-10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腹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学依据。AEG的腹腔镜手术应在经验丰富的单位谨慎开展,并应注重临床研究开展。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腹腔镜手术 近端胃切除 淋巴结清扫 下纵隔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双侧侧方预减压方法在手指脱套离断再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3月至2021年5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常州医疗区二科治疗的14例(29指)手指脱套性离断患者行脱套软组织及断指再植术,分为指尖软组织仍保留未脱套和未带指骨与甲床脱套2种类型,采用远、双侧侧方指体预减压技术,在指掌侧固有动脉双侧的脱套皮肤旁正中切开至真皮下,作为预减压切口,寻找可供吻合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和神经束远侧断,并与的指掌侧固有动脉、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别进行吻合和缝接,分别吻合指腹及指背静脉(直接吻合11例,桥接吻合3例)。术后采用门诊复诊、电话和微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指体外形、指腹饱满程度、甲板重生情况及手指运动功能,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评定其功能恢复。结果术后14例29指脱套离断指体全部成活,有4指小部分软组织坏死,给予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指体外形无明显萎缩,指腹饱满,甲板重生,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良好,TPD恢复至6~10 mm,平均7 mm;手指运动功能良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结果优23指,良4指,差2指,优良率93.1%。结论对远端软组织完整、血管神经束损伤相对较轻的手指脱套性离断行断指再植,术中采用远、双侧方预减压方法,术后成活指体外观饱满,感觉功能良好,甲板生长,术中及术后治疗采取个性化处理,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脱套伤 断指 再植 预减压方法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铀(Uranium, U)暴露诱导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溶酶体膜通透化(LMP)致细胞死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100、300、600 μmol/L铀染毒HK-2细胞24 h,分别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法和MitoSOX荧光探针法检测不同浓度铀染毒的HK-2细胞内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线粒体超氧化物的生成。将HK-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N -乙酰半胱氨酸(NAC)或CA-074 Me组、单纯铀染毒组和铀联合NAC或CA-074 Me组,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法检测HK-2细胞内半乳凝素-1(Galectin-1)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共定位情况以检测溶酶体膜通透化(lysosom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LMP)程度,或检测Cathepsin B与LAMP-1非共定位情况以反映溶酶体内Cathepsin B的释放情况,钙黄绿素(Calcein-AM)-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检测HK-2细胞死亡情况,单色免疫荧光法检测HK-2细胞内Cleaved-caspase-3表达以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00、300、600 μmol/L铀染毒HK-2细胞24 h诱导细胞内ROS或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与0 μmol/L铀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分别为1.1~2.5倍或4.0~28倍(tROS=17.98、11.84、11.75,P< 0.05;t线粒体超氧化物=6.14、16.02、13.06,P< 0.05),且随铀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tROS=10.10、10.37、5.59,P< 0.05;t线粒体超氧化物=21.50、15.16、5.93,P<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00 μmol/L铀染毒24 h使HK-2细胞中Galectin-1和LAMP-1共定位率及Cathepsin B和LAMP-1非共定位率显著增加,分别为5.4~6.7倍或1.5~2.1倍(tGalectin-1=15.85、12.70,P< 0.05;tCathepsin B=5.95、6.69,P< 0.05),而给予NAC处理则能抑制其增加(tGalectin-1=4.74,P<0.05;tCathepsin B=4.51,P< 0.05);而且,600 μmol/L铀染毒24 h使HK-2细胞死亡率及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分别为28~47倍或2.4~6.0倍(tPI=30.40、10.34,P<0.05;tCleaved-caspase-3=18.49、9.52,P<0.05),而给予CA-074 Me处理则能显著降低铀暴露HK-2细胞的死亡率及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tPI=6.76,P<0.05;tCleaved-caspase-3=13.47,P<0.05)。结论铀暴露诱导HK-2细胞内ROS爆发导致LMP,致使溶酶体内Cathepsin B泄露至胞质中进而触发溶酶体依赖性细胞死亡和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

  • 标签: 溶酶体膜通透化 氧自由基 溶酶体依赖性细胞死亡 HK-2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术后营养状况及胆囊结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82例行胃切除患者资料,其中40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术(EG组) ,19例行单通道空肠间置术(JI组) ,23例行双通道空肠间置术(DTR组),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及胆囊结石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DTR组及JI组较EG组手术时间更长(P<0.05);术后发生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DTR组与JI组发生率低于EG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营养状况比较(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DTR组和JI组均优于EG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2年累计发生胆囊结石比较,DTR组与JI组发生率低于EG组(P<0.05)。结论早期胃癌采用空肠间置吻合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并且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胃肿瘤 胆囊结石病 营养状况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切缘阳性的胆管补充切除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患者临床资料。最终入组214例患者,其中男性126例,女性88例,年龄(62.3±17.1)岁。根据胆管是否补充切除以及胆管切缘病理情况,将214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n=161):胆管初始切缘阴性即R0切缘;B组(n=21):胆管初始为R1切缘补充切除后阴性;C组(n=32):胆管初始切缘或补充切除后为R1切缘。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A组、B组、C组患者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7.1%、28.6%、0,5年累积生存率为18.5%、10.7%、0。A组与B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胆管R1切缘(HR=3.728,95%CI:2.531~4.936)、切缘宽度>5 mm(HR=0.534,95%CI:0.224~0.857)、T3-4分期(HR=5.655,95%CI:3.174~8.203)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胆管切缘阳性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补充切除胆管获得阴性切缘可明显改善生存率。胆管R1切缘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管肿瘤 切缘 补充切除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由于胃癌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对其手术切除范围和消化道重建,学术界争议颇多。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外科医生对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的认知和态度以及治疗选择的现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1)全国范围内具有胃癌诊疗资质的公立三级甲等(省级和地市级)肿瘤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2)具有高年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职称的外科医生。使用"问卷星"平台设计关于"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认知和治疗选择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医生基本信息,开展胃癌手术现况,对于胃癌手术方式及相关细节的选择和处理,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胃切除术后相关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监测等32个问题,并通过微信向调查对象发送问卷链接。2019年7月29日至8月25日,共发出问卷76份。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纳入47家三甲医院,共发放调查问卷76份,回收问卷及有效问卷所占比率均为100%。对于早中期、尤其<4 cm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72.37%(55/76)的医生优先考虑行胃切除术,而22.37%(17/76)的医生选择行全胃切除术;90.79%(69/76)的医生认为早期AEG可以考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者胃切除术,60.53%(46/76)的医生认为T3以下、肿瘤在4 cm以下的AEG优先考虑胃切除术,60.53%(46/76)的医生认为根治度较高的进展期AEG行胃切除术,残胃不小于1/2;若考虑抗反流效果、术后体质量恢复及临床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又容易推广,中国外科医生优先选择双通道重建;肿瘤专科医院的外科医生对施行胃切除术及认为Kamikawa吻合最不易被推广使用的认同率要高于省级及地市级综合三甲医院外科医生;年手术量在200例以上的外科医生对于早中期AEG选择胃切除术的比例高达8/9;认为"临床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又容易推广"而选择双通道重建比例较高的为年手术量在50~100例的外科医生(60.00%,15/25)。结论中国外科医生对于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总体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一般,期待未来"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的推广,可指导和优化胃癌的治疗。

  • 标签: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认知 治疗选择 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