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8-11
  • 简介:浅谈在中国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哪些可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的内容呢,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人民群众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

  • 标签: 中培养 中国史 史教学
  • 简介:摘要:为适应四川省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教学实施情况,本文以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中国一轮通史复习为例,从课标引领,纲举目张,完善知识维度;问题引领,纵横联系,拓宽认知广度;创设历史情景、深入挖掘,提升理解深度三个方面进行历史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探寻践行“新”高考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 标签: “新”课标  “新”教材  “新”高考  一轮复习
  • 简介:摘要: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讲好历史故事,有效传承中华文明,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历史故事的教育价值、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本文力求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以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标签:  新教材 中国古代史 历史故事 教学策略 文化传承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26
  • 简介:研究中国城市文学还具有现当代文学意义,  研究中国城市文学,[摘要]研究中国城市文学的文学意义在于

  • 标签: 中国城市 城市文学 文学研究
  • 简介: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根深于中华民族丰沃的土壤之中,不仅是中国自古以来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法艾他的精髓所在。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智慧。本文拟对中国法制中对生态文明的保护措施进行梳理,为今天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完善提供鉴价值。

  • 标签: 生态文明 立法传统 生态立法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28
  • 简介:研究中国城市文学还具有现当代文学意义,研究古代城市文学,为现当代城市文学研究提供广阔的历史视野

  • 标签: 中国城市 城市文学 文学研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28
  • 简介:[摘要]研究中国城市文学的文学意义在于,  研究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古代城市文学

  • 标签: 中国城市 城市文学 文学研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04
  • 简介:中国上各个民族政权和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一些战争发生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中国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问题

  • 标签: 中国民族 关系史复习 复习难点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3-15
  • 简介:中国上各个民族政权和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一些战争发生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中国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问题

  • 标签: 中国民族 关系史复习 复习难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家族法是中国法制中的一个独特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我国古代家族法与国家法并存,形成一种二元结构。古代中国家族法作为国家法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是,它毕竟是古代奴隶制、封建制的产物,也有其内在的不足。

  • 标签: 家族 家族法 国家法
  • 简介:中国的婚姻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婚礼尤其是其中的“六礼”更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发展到周代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婚姻制度,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继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婚礼既包含了不少迷信、落后乃至野蛮的内容,也保留了许多美好、健康的习俗。因此,中国婚姻制度是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标签: 中国 古代 婚礼 六礼
  • 简介:数十年前,考古学家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以及其他几座墓葬中都发现了猪头、猪下颌骨和陶猪陪葬品,中国文博专家汪庆正先生认为:"猪可能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过实物货币的作用。"不过,目前大多数货币史学家认为,中国最早的货币是以贝的形式出现的。

  • 标签: 古代货币 中国 档案 国宝 文化遗址 考古学家
  • 简介:本考点在中国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历年中考的考查重点。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2012年中考将会进一步加强对祖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考查,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考查形式以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等为主。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科技 民族自豪感 科教兴国 文化发展 材料分析
  • 简介:用石头作为刻写书籍的材料,具有经久不坏、长期保存等特点。远在文字发明之始,人们就已有在石头上刻书的举动。例如,在古埃及很早建造的金字塔和庙宇的墙壁上,就深深刻有文字和形态各异的图画。这些内容记录了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的生活过程与情景。又如,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于公元前18世纪,把维护奴隶制的法律282条,刻在一根高8尺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这就是著名的《汉莫拉比法典》(亦称《石柱法》)。法典全文均用楔形文字铭刻,它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现保存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根据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文字刻石。《墨子》一书中多次提到“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石刻文献与金文文献一样,使用较为普遍。我国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档案是石鼓文。唐初年间在陕西天兴县(今凤翔县)发现了10个石鼓,而每个石鼓上均有刻文。有关石鼓文的刻制年代,历史上曾争论不休。有说是周代刻制,有说是战国时代秦国刻制,还有说是秦朝或汉朝刻制。1931年,学者马衡作《石鼓为秦刻石考》,结束了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马氏认为,石鼓出土于秦国雍地,鼓文中所见水名“氵开”正在雍地,所以石鼓当为战国时期秦国之物。马说精确,遂成为定论...

  • 标签: 中国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