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对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DVT)进行有效预防,探究预防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外科患者98例并遵患者意愿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实施常规护理的49例为对照组,实施预防护理的49例为观察组,观察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下肢血液流变学指标要优于对照组护理后指标(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心理状态、配合度及知识掌握度等均比对照组指标理想(p<0.05);观察组下肢肿痛、DVT、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士操作技能、护理态度及病房环境、手续办理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护理能够减少诱发DVT的各项因素,同时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下肢血液流变情况,增强其配合度、满意度,减轻其不良情绪,对DVT进行有效预防,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外科术后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在本院行妇科盆腔手术治疗的8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DV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33例(37.50%),其余55例(62.50%)患者未发生DVT;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卧床时间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00mL、手术用时>4h、术后卧床时间>4d是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的高危因素(P

  • 标签: 妇科 盆腔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LEDVT)诊断优势与价值。方法:研究以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LEDVT)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支撑研究,样本量34例,纳入观察组,研究时间段截取2022年12月-2023年1月,同时筛选同时段健康体检者34例,纳入对照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CFV内径、SFV内径、POV内径、PTV内径、MGV内径指标相比对照组可见统计差值(P<0.05)。观察组各项CDFI值相比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LEDVT)优势较为明显,精准度较高,不会对患者产生创伤,减少外界因素产生的干扰,获取精准的结果,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进行观察。其中40例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法,作为对照组;另外40例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法,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增加了集束化护理方法。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形成,发生率为25%;而干预组中只有2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形成,发生率为5%。集束化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结论:集束化护理方法在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床位抬高、活动床位、肢体被动活动等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集束化护理方法,能够降低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围术期护理预防下肢静脉的作用分析。方法:本次选择9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依据入院先后顺序规划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围术期护理),统计剖宫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凝血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凝血功能紊乱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围术期间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干预有助于规避下肢静脉风险,促进凝血功能恢复,具有临床积极价值。

  • 标签: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股骨颈骨折引起的下肢静脉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时间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中心卫生院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各15例。比较分析下肢静脉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1例(6.67%)低于对照组3例(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14例(93.33%)高于对照组12例(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通过采用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下肢静脉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适合应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静脉护理在骨盆骨折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云南省某二甲医院骨科就诊的88例骨盆骨折患者为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预防静脉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DVT)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静脉(DVT)发生率低,获得护理满意度较高(P<0. 05)。结论:在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运用预防静脉护理,可降低患者静脉(DVT)发生率,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及健康,且能获得良好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骨盆骨折 常规护理 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 DVT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DVT)形成的因素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DVT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60例剖宫产健康产妇为对照组,选取时间:2020.6~2023.6;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单因素方面来看,剖宫产术后DVT的形成与BMI、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体育锻炼、D-二聚体以及C反应蛋白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的形成与BMI、吸烟以及D-二聚体水平相关。结论:产妇BMI、吸烟和D-二聚体水平与剖宫产术后DVTD 形成有关,因此术后应加强临床护理,才能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

  • 标签: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患者应用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下肢静脉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7月-2022年9月56例重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将56例患者分为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实施间歇充气加压干预的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情况以及股静脉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而且经临床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间歇充气加压干预方法应用在重症患者护理中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发生下肢静脉,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尽快康复。

  • 标签: 间歇充气加压 重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患者静脉防治中开展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组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为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将护理效果进行详细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升,患者的凝血功能各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静脉形成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最终患者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骨科患者中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依从性,确保患者凝血功能保持最佳状态,减少静脉形成,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效率。

  • 标签: 骨科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 防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普外手术后下肢静脉构成因素,并指出预防以及治疗相关对策。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进入本文接受入院治疗的普外手术后下肢静脉患者共计20例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针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这20例患者中,晚期胃癌患者手术导致下肢静脉合并肺栓塞死亡患者共计1例;继发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共计2例,其余患者全部恢复正常。因此以预期6年中出现高危因素患者抗凝展开相关的预防治疗,经过手术之后出现下肢静脉患者共计3例,患者病情相对较轻,采取祛聚和抗凝治疗,能够快速恢复自身健康。结论 普外科手术之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下肢静脉,按照可能导致下肢静脉产生的因素进行适当处理,能够起到及早预防和及早发现以及及早进行下肢静脉治疗的目的。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普外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以及处理方法,为提高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镇雄县人民医院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下肢静脉形成的病例,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一定比例发生下肢静脉形成。分析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与并发下肢静脉形成相关。在处理方面,抗凝治疗显示一定的效果。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重视下肢静脉形成的风险,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在治疗中加强抗凝措施,以提高患者康复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抗凝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妇科肿瘤疾病临床诊疗期间,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较高,属于常见并发症。下肢静脉指的是患者下肢静脉管中,出现静脉液凝结情况。发病后,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等症状,导致患者出现疼痛,甚至会影响患者行走。故临床治疗妇科肿瘤患者发生的下肢静脉时,应为患者实行专业干预,深入分析下肢静脉发生原因,并予以积极干预,以避免患者发生该并发症。基于此,文章对妇科肿瘤患者细致静脉原因予以综述。

  • 标签: 妇科肿瘤 手术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收治的 86 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消失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完全消失率为88.4%大于对照组的67.4%(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7.0% 小于对照组的23.3% (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治疗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血栓消失,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静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静脉后遗症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人员在选择静脉后遗症研究对象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10例作为总例数,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时,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方式,5例为两组平均例数,常规治疗及髂静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为两组患者需要接受的方式治疗方式,观察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髂静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静脉后遗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髂静脉支架置入术 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患者,以随机选择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预见性护理。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下肢静脉形成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改良踝泵运动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静脉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采用对比法进行的84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病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了改良踝泵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另外42例患者接受未改良踝泵运动。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基本特征相似。通过超声检查评估静脉形成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改良踝泵运动组的静脉形成发生率为14.3%,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26.2%。改良踝泵运动组的静脉形成严重程度较轻,比对照组更少见严重后果。结论:改良踝泵运动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可以降低静脉形成的风险,并减轻形成的严重程度。因此,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应该推广使用改良踝泵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

  • 标签: 改良踝泵运动 下肢静脉曲张术 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