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6 个结果
  • 简介:考虑到很多现实网络具有社团结构和小世界特性,提出结构强度可调的具有社团结构的动态小世界网络模型,它能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本地接触和移动接触现象,并基于平均场理论,建立该网络上的SIR病毒传播模型。研究表明:社团间长程移动率越大,病毒传播临界值越小,传播规模越大;社团结构越强,传播临界值越大,即强社团结构抑制病毒传播;另外,加强对社团间长程移动的控制,对控制病毒爆发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病毒传播 社团结构 动态小世界网络 长程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治愈30例,好转4例,死亡2例。结论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早期诊断,积极进行抗惊厥、降颅压、抗病毒、营养脑细胞等有效治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

  • 标签: 小儿 病毒性脑炎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要点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病毒性脑炎患儿38例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儿以畏寒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脑脊液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而脑电图、头颅CT等对协助诊断亦有中药价值;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以抗病毒、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以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38例患者中治愈27例,好转11例,另2例转入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无死亡病例,其中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脑积水,2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状。结论病毒性脑炎典型临床症状以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和颅内高压为主,明确诊断依赖于脑脊液检查,抗感染治疗是治疗的重点,总体而言预后较佳,但部分患儿有遗留症状。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临床特点 诊断与治疗 预后分析
  • 简介:目的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心理状况,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组)和100例正常孕妇(正常孕妇组)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结果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组和正常孕妇组的9个症状群评分进行比较,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症状5个症状群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保证母婴安全。

  • 标签: 乙肝病毒 孕妇 心理状况
  • 简介: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BaculovirusSurfaceDisplay,B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膜展示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杆状病毒表面囊膜蛋白基因与所要展示的目的蛋白基因进行融合,形成重组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的囊膜蛋白在表达同时,目的蛋白也随即进行表达,并与囊膜蛋白共同运输至病毒囊膜处,特异的与锚定部位结合,展示在杆状病毒表面。该系统由于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和较高的展示效率,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转导与基因治疗、较复杂的真核蛋白展示、新型疫苗研发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领域。本文对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 标签: 杆状病毒 表面展示 囊膜蛋白 融合表达
  • 简介:2013年4—5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2例人副流感病毒(humanparainfluenzavirus,HPIV)感染引起的重症肺炎患者,报道如下。

  • 标签: 人副流感病毒 重症肺炎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结果35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0例,有显著效果16例,好转9例。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病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特点。方法对研究组病毒性肝病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完成两组常规生化检验工作。记录两组常规生化项目检验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常规指标中研究组DBL、TBL、TBA、ALT、AST、ALP、r-GT、CH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P、A/G、CHE、ALB则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0.05提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新指标中研究组PA低于对照组,而其ADA、LAP均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病毒性肝炎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检验特点,对疑似病例及时给予实验室检验确诊病情,根据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检验结果变化情况判断其临床疗效并适当调整救治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诊断正确率,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 标签: 病毒性肝病 常规生化检验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接受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采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与对照组(65.22%)相比明显较高,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施行胃肠道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2月至11月在本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导尿管留置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输液时间、住院天数方面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少。结论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胃肠道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用30℃,35℃,40℃温开水配制能全素,探讨能全素不同配制水温对食管癌患者胃肠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干二科48区行食管癌手术患者90名分为3组,分别用30℃,35℃,40℃温开水配制能全素,用输液恒温器控制进入患者体内的营养液温度分别为30℃,35℃,40℃,观察能全素不同配制水温对食管癌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结果用40℃温开水配制能全素对食管癌患者胃肠道功能影响最小,从而指导临床配制能全素的最适宜水温是40℃。

  • 标签: 能全素 水温 食管癌 胃肠道
  • 简介:目的:对左半结肠癌梗阻性患者应用急诊手术及肠道支架序贯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70例梗阻型左半结肠癌患者,分为急诊手术治疗组(A组33例)以及肠道支架序贯手术治疗组(B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梗阻缓解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累计生存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狭窄段直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肠道支架序贯手术治疗组优于急诊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支架序贯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术后不同时间累计生存率以及平均生存期虽高于急诊手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虽高于肠道支架序贯手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支架序贯手术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的临时性或者永久姑息性治疗手段,相比于急诊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平均生存时间相当,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肠道支架序贯手术 急诊手术 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诊断要点。方法回顾25例内窥镜粘膜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并给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患者年龄分布在24~8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1.28,胃19例,小肠3例,回盲部3例,内窥镜或大体标本显示9例粘膜增厚呈脑回状,5例粘膜弥漫增生,呈多结节状,3例局限隆起,5例溃疡,1例息肉,2例粘膜糜烂。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5例,粘膜相关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8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未分类淋巴瘤1例。免疫组化均表达CD20和CD79α,不表达CD3。结论胃肠道原发性B细胞淋巴瘤以中年多见,女性发病略高,临床无明显特异改变,易误诊或漏诊,镜下表现为淋巴组织弥漫异型增生,根据细胞大小,生长方式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B细胞淋巴瘤并进行分型。

  • 标签: 胃肠道 原发性 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肠道清洁方法对电子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要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肠道清洁方法,A组(研究组)硫酸镁联合3包(每包69.56g)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B组(对照组)2包(每包69.56g)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两组病例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肠道清洁程度、患者舒适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A组清洁程度高于B组(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3包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配液对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效果良好,能提高镜检成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电子肠镜 肠道准备 硫酸镁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 简介: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病率,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护理治疗经验.方法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50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分为2组:普通胃肠护理组(普通组,250例)进行普通胃肠护理;个体化胃肠护理组(个体化组,250例),进行术前胃肠道清理、术后早期进食、术后早期留置胃管、术后口腔护理等个体化胃肠护理.比较2组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病情况.结果个体化组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组(P<0.05),成人较儿童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有所减少(P<0.05).结论个体化胃肠护理可促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胃肠道功能紊乱 个体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消化道钡剂造影和CT扫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间经消化道钡剂造影和CT检查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道淋巴瘤钡剂造影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结节,多发浅表溃疡,胃壁弥漫性增厚但胃壁蠕动存在且胃腔缩小,本组20例表现为消化道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5例表现为多发卵石样充缺,6例形成“牛眼征”,单发巨大溃疡8例,4例消化道管腔变形、狭窄,但管壁较软;CT主要表现为多灶分布,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胃壁广泛显著增厚但柔软,胃周多区淋巴结肿大等,本组20例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8例胃周脂肪间隙显示不清;病理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30例,其中T细胞性8例,B细胞性22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结论消化道钡剂造影是诊断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段,CT扫描是对钡剂造影的补充检查,可对消化道管壁、管腔内、外及其周围组织器官受累情况和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做出有效评价,以此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钡剂造影与CT联合应用诊断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 淋巴瘤 钡剂造影 CT扫描
  • 简介:目的:研究人肠内细菌对牛蒡苷48h的转化和转化酶的性质。方法:采用人肠内细菌的混合菌液与牛蒡苷在37℃厌氧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HPLC分离转化产物;根据核磁共振波谱鉴定转化产物的结构;采用超声破碎方法,提取人肠内细菌总酶。结果:牛蒡苷在48h内可被人肠内细菌转化为牛蒡苷元和牛蒡苷元脱甲基化产物;转化酶可能为组成酶和诱导酶。结论:牛蒡苷在48h时主要转化产物为牛蒡苷元和脱甲基化产物。

  • 标签: 牛蒡苷 人肠内细菌 生物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