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强军 王兆宇 姜春雷 潘军平 陈殿森 廖梅香 甄德强 冯连彩 吴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洛阳 471003,上海厦维医学检验中心病理科,上海 201112,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青岛 266002,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影像科,广州 510630,广东省湛江市廉江飞帆医院放射科,湛江 524456,黑龙江省庆安县中医医院影像科,绥化 152400,山东省日照市结核病防治所呼吸科,日照 2768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反晕征”的CT演变特征,进一步提高对此征象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20年4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且CT表现为“反晕征”的12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并对其中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病理和影像对照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反晕征”的患者中,单肺单发2例,单肺多发2例,肺多发8例;3例仅见“反晕征”,9例同时合并晕征样或均匀样“烟花征”。12例患者于“反晕征”外环均可见“树芽征”。8例接受3次及以上CT复查,其中6例规范抗结核治疗后显示“反晕征”整体密度减低、体积缩小。2例自然病程下,1例病灶整体增大,1例病灶整体密度减低、“反晕征”外环壁变薄。1例手术肺叶切除病理显示,肺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含朗格汉斯结节巨细胞的肉芽肿性炎结节,典型的干酪性坏死肉芽肿结节少见。CT上“反晕征”外环朗格汉斯结节密集,中央区稀疏伴纤维组织增生和肺泡壁增厚。结论肺结核“反晕征”外环以“树芽征”为主,中央以细网格影为主,在有效抗结核治疗后“反晕征”整体密度减低、病灶缩小,最终多以细网格影长期存在。

  • 标签: 结核,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反晕征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交织状血管瘤(AH)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21~80(53±22)岁。7例患者为偶然发现,1例患者肾癌术后随访中发现。8例均为单发病灶,5例发生于泌尿生殖器官,其余3例分别位于输尿管旁、肾周间隙及胰腺旁。6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7例边界清楚,8例CT图像上均未见包膜,6例呈囊实性。病灶最大径1.7~10.8(3.5±3.0)cm。实性部分平扫CT值27~56(41±10)HU,增强表现为边缘向中央缓慢填充强化,5例病灶内可见类似于血管样的条状强化结构。8例患者随访8~30(19±8)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腹部AH病灶内类似于血管样结构的强化可能为相对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腹部 交织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全身PET/CT较常规PET/CT的优势体现在:长轴向视野使得其系统灵敏度提高约40倍,得以实现快速显像、低剂量显像以及全身动态显像。全身PET/CT或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检查患者的数量,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以及实时且动态地观察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其高灵敏度也使长时间的延迟显像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其在新药研发以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 标签: 全身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描述儿童CT扫描频度和受照剂量的发展趋势,主要介绍儿童CT扫描致癌风险评估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结果,阐述了儿童CT扫描的致癌风险,为儿童受照剂量的优化提供依据。

  • 标签: CT扫描 儿童 癌症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急性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成年人残疾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降低急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必须在有效的抢救时间窗内进行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多层螺旋CT具有成像速度快、对急性脑卒中早期诊断准确性高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进一步规范急诊脑卒中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为临床提供快速、精准的诊断,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技术专家,结合国内外专家共识和参考文献,经国内专家多次讨论,对急性脑卒中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检查前准备、扫描方案、图像后处理、图像质量控制、辐射剂量控制以及备选方案等内容达成共识,旨在规范急性脑卒中多层螺旋CT检查方案,更好地服务于影像诊断和制定临床治疗策略。

  • 标签: 卒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检查技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在性囊性胃炎(GCP)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GCP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共纳入9例患者,男3例,女6例,年龄44~66(59±7)岁。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并总结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9例GCP患者,病灶位于胃底3例,胃窦3例,贲门、胃体小弯侧、胃体大弯侧各1例;2例病灶以实性成分为主,7例病灶以囊性成分为主;CT表现为胃壁增厚3例,类圆形或圆形团块影突向胃腔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病灶肌层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4例;静脉期病灶实性成分渐进型明显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病灶肌层强化不明显5例、渐进性中度强化4例;囊肿表面衬有完整的黏膜层7例、黏膜层欠光整2例。结论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CT检查可提供GCP病变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病变周围情况等信息,对GCP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2例,肝左右叶2例;共有27个肿瘤,瘤体最大直径1.7~12.6 cm;肿瘤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肿瘤界限清楚8例,不清楚3例。CT平扫为低密度6例,稍低密度3例,等密度2例;密度均匀7例,不均匀4例;CT值26~47(38 ± 5)HU;脾脏转移2例,肋骨转移1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1例;动脉期见病灶轻中度强化10例,其中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持续环状强化8例,结节状强化2例;动脉期CT值30~68(53.8 ± 11.6)HU,门静脉期CT值52~69(64.3 ± 9.3)HU,延迟期CT值43~64(56.4 ± 6.0)HU。手术完全切除8例,术后复发6例,生存3年5例,生存5年2例;手术未完全切除3例,术后均复发,其中生存3年1例,无生存5年患者。病理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辅助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CT增强高压注射外渗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预警性的防护对策。方法以2019年4—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31 5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高压注射外渗将患者分为外渗组(n=21)和无外渗组(n=31 574),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CT增强高压注射外渗的相关因素。结果进行CT增强检查31 595例患者中发生高压注射外渗21例,占0.07%。单因素分析显示,外渗组患者年龄、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渗透压、是否有化疗史和注射护士的工作年限与无外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渗透压、化疗史和注射护士工作年限是影响CT增强高压注射外渗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影响CT增强高压注射外渗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疾病类型、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渗透压、注射护士工作年限、化疗史,采取积极防护措施对减少对比剂外渗和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放射学 CT增强 造影剂 高压注射 外渗 防护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TC)临床和CT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为ATC的临床和CT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主诉病史、瘤体大小、分布状态、形态、钙化、坏死、向周围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肺部转移等CT征象。结果23例ATC中,男女比为7∶16,年龄(72±8)岁。发现声音嘶哑或颈部肿块21例(91.3%),瘤体短期内迅速增大8例(34.8%),单叶6例(26.1%),单叶+峡部8例(34.8%),双叶+峡部9例(39.1%),直径(6.1±1.7)cm,瘤体形态不规则20例(87.0%),粗大钙化16例(69.6%),较大范围坏死17例(73.9%),向气管食管沟延伸15例(65.2%),颈部淋巴结转移18例(78.3%),肺部转移8例(34.8%),侵犯气管16例(69.6%),侵犯颈总动脉7例(30.4%),侵犯颈内静脉10例(43.5%)。结论老年女性患者、瘤体较大、短期内迅速增大等临床特点,及形态不规则、粗钙化、较大范围坏死、向气管食管沟延伸、颈部淋巴结转移、肺部转移和侵犯气管、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等CT征象,对ATC的定性诊断和对周围结构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选取1989—2015年间具有初潮信息且在初潮发生前1~5年内至少参与了一次膳食调查的840名6~15岁女童作为研究对象。84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M(P25,P75)为10(9,11)岁,初潮年龄M(P25,P75)为13(12,14)岁。调整出生年代、居住地、体重指数Z评分、体力活动水平、家庭人均年收入后,初潮前脂肪日均摄入量每增加10 g,初潮年龄平均提前0.036(95%CI:-0.068,-0.004)岁;初潮前脂肪日均供能比每增加1%,初潮年龄平均提前0.008(95%CI:-0.014,-0.001)岁。

  • 标签: 月经初潮 能量摄入 宏量营养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蛋白质能量消耗(PEW)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将166例MHD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PEW组及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身体物理指标及理化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寻找MHD合并PEW的危险因素。结果PEW组和对照组的血压、蛋白质摄入量、是否服用维生素,以及尿酸、肌酐、血钙水平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每日睡眠时间、是否服用维生素、BMI,以及肌酐、甲状旁腺素(PTH)是MHD合并PEW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中,应该更多地注重控制MHD患者的血压、改善其睡眠、补充维生素等。

  • 标签: 血液透析 蛋白质能量消耗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心肌梗死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心衰对照组及心衰运动组。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术将心衰对照组及心衰运动组大鼠制成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时心衰运动组大鼠给予为期8周的跑台有氧运动。于运动干预结束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采用递增负荷跑台实验测定大鼠运动能力,采用磁共振波谱法测定大鼠心肌磷酸肌酸(PCr)及三磷酸腺苷(ATP)含量,采用细胞呼吸测量仪评估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结果心衰对照组PCr含量、PCr/ATP比值、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和Ⅱ的耗氧量、左心室缩短分数(FS)、射血分数(EF)以及递增负荷实验最高跑速、力竭距离和力竭时间等均不及假手术组水平(P<0.05);心衰运动组ATP含量、复合体Ⅰ耗氧量、左心室FS和EF、递增负荷实验最高跑速、力竭距离和力竭时间均显著优于心衰对照组水平(P<0.05),PCr/ATP比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有氧运动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做功能力,表现为心功能及运动能力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心肌ATP水平及改善线粒体复合体Ⅰ功能有关;另外PCr/ATP比值可能不适合作为评估运动训练对心脏有益影响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有氧运动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能量代谢 线粒体呼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联合超声造影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能量多普勒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最终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并比较二者单独及联合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果联合检查对淋巴结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82.2%、88.9%、83.8%)均高于单独进行能量多普勒(78.0%、76.2%、77.5%)和超声造影检查(81.4%、80.9%、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量多普勒和超声造影联合检查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评估更加准确,能够为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颈部淋巴结 良恶性 能量多普勒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CR-39上的核径迹形态来估算入射质子的能量和角度的方法。方法用不同入射能量和角度的质子照射CR-39,经化学蚀刻后分别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读取核径迹的形态,通过对核径迹二维形态的定量分析,尝试建立利用核径迹形态来判别入射粒子能量和角度的方法。结果随着入射质子能量的增加,核径迹变小变浅;在垂直入射情况下,径迹开口接近于圆形;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径迹开口逐渐呈椭圆形变化。圆形核径迹的直径、椭圆形核径迹的短轴或等效直径与入射质子的能量均呈显著的指数衰减关系(E=Ae-Bx)。用核径迹的直径(或等效直径)和短轴来拟合的系数(A、B)分别为:(15.763,0.305)和(15.886,0.320)。入射粒子的角度与椭圆形核径迹的长短轴之比也存在相对固定的定量关系,对10°和20°入射的质子,核径迹长短轴之比的均值分别为1.10~1.15和1.35~1.37。结论入射粒子的能量可以通过CR-39上形成核径迹的直径或短轴长度来估算;入射粒子的角度可以用核径迹的长短轴之比来估算。

  • 标签: 质子 CR-39 入射能量 入射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蛋白质能量消耗(PEW)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该类患者PEW以及预后改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际肾脏营养与代谢学会关于PEW诊断标准共纳入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肾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2016年5月至2020年6月行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治疗未发生PEW的老年患者112例为非PEW组,同期纳入114例发生PEW的患者归为PEW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人体学测量、生物电阻抗等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HD和PD患者发生PEW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PEW组与非PEW组比较,PEW组平均年龄更高(t=0.951、P<0.001),≥65岁者占比更高(χ2=17.161、P<0.001),体质指数更低(t=6.740、P<0.001),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更高(χ2=14.176、P<0.001),血液透析率更高(χ2=4.543、P=0.033),透析月龄更长(t=2.306、P=0.023),转铁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总胆固醇、体细胞质量指数更低(t=6.262、13.405、9.507、8.341、4.610、5.599、2.499,均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水分比更高(t=6.380、4.519,均P<0.001),上臂肌围更小(t=5.418、P=0.00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岁、透析龄、血清白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HD治疗的老年患者PEW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2.762、0.182、2.694、2.980,P=0.023、0.007、0.009、0.027);≥65岁、体质指数、血红蛋白水平是PD治疗的老年患者发生PEW的独立影响因素(OR=2.452、0.671、0.962,P=0.013、0.000、0.000)。结论HD老年患者的PEW发生率较PD者低,临床应根据影响因素进行干预,预防PEW的发生。

  • 标签: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蛋白质能量消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能量激光疗法(LLLT)对重度牙周炎患牙龈沟液中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LLLT对牙周炎症控制和骨组织愈合的作用。方法选择年龄、性别、牙周状况无差异的18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共43颗患牙,对照组的20颗患牙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实验组的23颗患牙在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于第1、2、7天采用LLLT对龈袋内照射15 s。治疗后1、4周,收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龈沟液,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确定其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金属基质蛋白酶-8(MMP-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骨膜蛋白的水平。结果结果表明,治疗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IL-1β、TNF-α、MMP-8、sICAM-1水平均降低,TGF-β和骨膜蛋白水平升高,牙周基础治疗联合LLLT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1周,两组间IL-1β、TNF-α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周,两组间IL-1β、TNF-α、TGF-β、MMP-8、sICAM-1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LLT治疗可在短期内有效降低重度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的IL-1β、TNF-α、MMP-8的水平。LLLT有利于控制牙周炎症;减少龈沟液中sICAM-1的表达,有利于减轻牙龈出血症状;促进TGF-β分泌、增加骨膜蛋白水平,有利于减缓牙周组织的破坏,对于牙周组织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 标签: 重度牙周炎 低能量激光疗法 龈沟液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本研究目的为探讨淋巴反流性塑型性支气管炎(LRPB)的CT淋巴管成像(CTL)的影像学表现。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7例确诊为LRPB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资料。7例LRPB患者中,咳嗽和咳痰7例,伴乳糜性胸腔积液4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和淋巴管瘤各1例。7例均显示淋巴管异常,其直接影像学征象包括气管周围管状或囊状影7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伴淋巴对比剂反流沉积5例;间接影像学征象主要为淋巴导管梗阻伴随的继发性改变,即胸导管和/或右淋巴导管末端梗阻7例,支气管纵隔干反流或扩张6例、锁骨下干反流或扩张3例和颈干反流或扩张1例;肺磨玻璃影7例、肺多发结节影6例、周围间质增厚5例、中轴间质增厚5例。其他胸部表现为“蛙卵征”3例、“铺路石征”2例和单发肉芽肿1例;纵隔异常包括后纵隔及隆突下管状影7例。本研究结果提示CTL在显示淋巴管异常反流等方面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可为本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淋巴反流 塑型性支气管炎 直接淋巴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抽吸活检(CT-FNA)与CT引导下切割活检(CT-CNB)在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行CT引导下经皮胰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454例患者,其中男性251例,女性203例,年龄(60.5±11.6)岁。按取材方法分为CT-FNA组(n=300)和CT-CNB组(n=154例)。比较两种活检方法的一次性诊断率、准确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CT-CNB组一次性诊断率和准确率均略高于CT-FN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断率:92.2%(142/154)比86.0%(258/300),χ2=3.74,P=0.053;准确率:97.4%(150/154)比92.0%(276/300),χ2=0.16,P=0.690]。与CT-FNA组相比,CT-CNB组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假阴性率[灵敏度:97.2%(138/142)比91.5%(260/284),χ2=4.89,P=0.036;假阴性率:2.8%(4/142)比8.5%(24/284),χ2=4.89,P=0.03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FNA组和CT-CNB组常见并发症为疼痛、血肿、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7/300)比9.1%(14/154),χ2<0.01,P=0.975]。结论CT-FNA与CT-CNB用于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准确率,CT-CNB比CT-FN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假阴性率。

  • 标签: 影像引导活检 针吸活检 切割活检 胰腺占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本医疗机构胸部CT辐射剂量参考水平与警示值,并以此指导本院进行胸部CT扫描方案与检查流程的优化,控制CT受检者所受剂量水平。方法连续调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进行胸部CT扫描的205 511例受检者资料,根据检查时间将受检者分为改进前和改进后两组。改进前组为2018年度进行胸部CT检查的受检者,共90 507例,改进后组为2019年度进行检查的受检者,共115 004例。设定2018年度胸部CT辐射剂量分布的均值为本院胸部CT辐射剂量指导水平(DRL),第75个百分位数和第25个百分位数为本院辐射剂量诊断参考范围(diagnostic reference range,DRR)的上限和下限,第97.5个百分位数为本院CT辐射剂量警示值,超过DRR上限则认为辐射剂量偏高,超过警示值则认为辐射剂量超高。根据2018年度胸部CT超高剂量扫描的原因分析结果,对2019年度受检者的胸部CT的扫描方案与检查流程进行改进。统计改进前后行胸部平扫CT、胸部增强CT、肺癌筛查低剂量CT的受检者人次、偏高剂量扫描人次、超高剂量扫描人次、单次扫描剂量;统计改进前后因不同原因造成剂量超高的人次、占比。将改进前后两组受检者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改进后本院胸部平扫CT受检者的平均扫描剂量下降8.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1,P<0.05),胸部低剂量CT受检者的平均扫描剂量下降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9,P<0.05);改进后胸部增强CT受检者的平均扫描剂量与改进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辐射剂量偏高的胸部CT受检者比率较改进前减少9.18%,其中胸部平扫CT、胸部低剂量CT受检者比率分别减少3.66 %、17.15 %,改进后辐射剂量偏高的胸部增强CT受检者比率增加1.7%;改进后辐射剂量超高的胸部平扫CT、胸部增强CT、胸部低剂量CT受检者比率较改进前分别减少0.55%、1.06%、1.74%;超高剂量扫描的受检者中,改进后剂量可优化的受检者比率较改进前分别减少4.72%、31.49%、19.18%。结论建立本院胸部CT辐射剂量参考水平及剂量警示值有助于推动剂量优化,降低受检者平均剂量,避免高剂量扫描。

  • 标签: 辐射 剂量 胸部 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构建的列线图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7例PTC患者组成训练组,并进行内部验证,其中LLNM组139例、非LLNM组278例。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间的169例PTC患者组成外部验证组,其中LLNM组58例、非LLNM组111例。分析甲状腺原发病灶CT碘图的形态特征,包括肿瘤位置、最大径、是否存在钙化及是否存在甲状腺包膜外侵犯(ETE)。测量动脉期和静脉期PTC实质成分和同层面颈内动脉的碘浓度(IC),计算标准碘浓度(NIC)。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评估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的形式表达,并采用ROC曲线对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存在ETE、动脉期原发灶IC>2.9 mg/ml、静脉期原发灶IC>3.2 mg/ml及动脉期NIC>0.21为预测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AUC为0.895(95%CI 0.862~0.923),截断值为0.79,灵敏度86.3%,特异度75.2%。外部验证组AUC为0.887(95%CI 0.830~0.931),灵敏度82.8%,特异度81.1%。结论基于CT构建的列线图对术前评估PTC患者LLNM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个体化治疗。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淋巴转移 列线图 双能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