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流量医院开展全腹腔镜"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技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通辽市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例行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时间各为430、385、425 min;中出血量各为550、420、400 ml;术后均未见胰瘘、胆漏、肠瘘。术后均未见胃排空障碍,排气时间为术后第4天、第5天、第5天,均于术后第6天拔出胃管及进流食,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均为第7天、第7天、第9天;术后恢复均良好,术后住院时间各为18、15、16 d。术后病理诊断:1例为胰头高-中分化导管腺癌;1例为十二指肠壶腹高-中分化腺癌;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高分化腺癌。结论"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方法安全、可行,可在低流量医院临床推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钩突先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t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天玑TM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tPELD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连续病例的病历资料(机器人组),男7例,女7例;年龄为(46.6±14.8)岁(范围16~72岁)。机器人组在中获取实时三维影像并在机器人系统内规划穿刺路径,再由机械臂引导者进行精准穿刺和工作通道建立完成手术。选取同期接受传统"C"型臂X线透视辅助tPELD手术的25例连续病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5.5±13.7)岁(范围16~68岁)。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中透视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采用改良Macnab分级评估临床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腰椎间盘突出类型、手术节段、术前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机器人组除1例由于技术原因中转为开放手术外,余13例均成功完成机器人辅助tPELD手术。机器人组中透视(8.8±5.5)次明显低于对照组(21.3±8.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2,P< 0.01)。机器人组术后即刻VAS为(2.85±1.79)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04)分均较术前(7.62±0.92)分有明显下降(F=69.747,P< 0.01);末次随访时ODI为18.89%±12.16%较术前71.19%±12.12%有明显下降(t=15.430,P< 0.01)。两组间术后即刻VAS(t=0.568,P=0.574)、末次随访VAS(t=0.713,P=0.481)及末次随访ODI(t=0.171, P=0.86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分级优良率机器人组92.30%,对照组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P=0.472)。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损伤、颅内压升高等严重并发症,机器人组出现复发1例(复发率7.7%),对照组出现复发2例(复发率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3)。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技术能够协助者简单、准确、安全地建立工作通道,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机器人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远端胃切除后残胃发生早期癌行内镜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可避免外科手术的巨大创伤及远期并发症,获得理想的生存预后及生活质量。本文综合既往研究发现,远端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内镜手术特点不同,但总体上残胃早期癌ESD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且残胃不同部位病变的ESD手术难度不同,手术用刀的选择及技巧特点各异。对于远端胃切除后残胃发现早期癌的病例,需在充分评估与筛选后由内镜手术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ESD切除,而区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以及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ESD手术特点的不同则有待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 标签: 胃切除术 残胃 早期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CEA)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方法之一。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手术可实时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评估,确定颈动脉钳夹期是否需要分流。传统的神经阻滞根据解剖标志采用盲穿的方法,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可实现穿刺位点的精准定位,改善麻醉效果的同时将穿刺相关并发症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本文围绕CEA的现状、麻醉方法尤其是超声引导颈丛神经阻滞在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 颈丛神经阻滞 超声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黏膜隧道内镜切除(STER)治疗食管重复囊肿(EDC)的策略和并发症。方法收集浙江省台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STER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EDC的11例住院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CT表现、内镜下表现、术后疗效、并发症、术后组织病理学表现等。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为13~67岁,平均年龄为(43.0±18.2)岁。1例表现为进食哽噎感,1例嗳气,4例上腹部胀痛,余5例无特异性症状。11例患者胃镜病灶均表现为食管腔内半球形或丘状、表面光滑的黏膜肿物,触之质地较软;超声内镜均表现为位于食管固有肌层、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CT检查示9例患者有纵隔内类圆形、低密度囊性肿物,其中7例轻度强化,囊肿最大径为1.5~4.4 cm,平均最大径为(2.8±0.8) cm,多数(7例)患者病灶最大径为2~3 cm;另2例患者CT检查仅表现为食管壁略增厚。5例EDC发生于食管下段水平纵隔内。11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过程顺利,其中6例单纯行STER完整切除囊肿,5例行STER+残余囊壁氩气刀烧灼。术后病理检查示6例为先天性食管囊肿,5例为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1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42个月(12~86个月)。1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现病灶局部复发、恶变、转移;1例复发,再次行STER+残余囊壁氩气刀烧灼治愈。11例患者中、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食管瘘、纵隔感染、死亡等并发症。结论STER治疗EDC微创、安全、有效,可作为EDC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食管重复囊肿 先天性食管囊肿 支气管源性囊肿 腔内超声检查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由于胰腺癌特别是临近胰腺颈部的肿瘤极易侵犯门静脉系统,在临床上根治性切除的难度较大。该视频详细展现了对1例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汇合处的患者进行胰十二指肠手术切除过程:通过解剖胰腺上下缘,分别阻断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将肿瘤组织与受侵犯的门静脉系统血管切除,并将异体血管分别缝合牵拉待吻合血管两端,完成血管重建;最后行胆管与空肠吻合,实现消化道重建,较好达到手术预期目的。

  • 标签: 血管切除 异体血管置换 胰十二指肠 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围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9年北京医院收治的15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与非老年组(年龄<65岁)。比较两组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老年组手术时间(352.7±69.5)min,中出血量(708.7±672.7)ml,中尿量(875.8±497.3)ml与非老年组(359.0±94.4)min,(662.6±896.7)ml,(1010.6±568.2)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围期死亡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分别为6.1%、21.2%、10.6%,非高龄组相应为1.2%、19.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7、0.048、0.272,均P>0.05)。老年组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较非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8±19)d,(27±18)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05)。结论老年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是同样安全的,年龄并非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禁忌证。术前针对老年患者更加全面的全身评估、中精细操作及加强围期管理十分必要。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期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超声(IOUS)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2例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其中男26例、女36例,年龄28~68岁;胶质瘤WHO分级Ⅰ级13例、Ⅱ级22例、Ⅲ级21例、Ⅳ级6例。62例患者均行肿瘤开颅显微切除,根据是否应用IOUS分为两组:应用IOUS者31例纳入观察组,未应用IOUS者31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对比观察低级别(Ⅰ~Ⅱ级)与高级别(Ⅲ~Ⅳ级)脑胶质瘤患者的IOUS声像图表现;对中暴露肿瘤时间、手术时间、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第5天患者脑水肿程度等围期指标观察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依据卡氏评分(KP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位置、级别,肿瘤中心至硬脑膜的垂直距离,术前患者脑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KP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暴露肿瘤时间(23.1±3.7)min短于对照组的(37.3±4.3)min,肿瘤切除程度高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脑水肿程度较对照组轻,术后3个月KPS(78.32±4.32)分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KPS(74.22±2.38)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7.4±17.8)min和(194.8±15.8)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IOUS回声均较脑组织回声高,但前者边缘规整、内部较均匀并可见钙化的强回声,而后者边缘为模糊的的混合回声影、内部呈不均匀回声或无回声的坏死囊变区。结论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IOUS声像图表现不同。IOUS应用于功能区胶质瘤开颅显微手术中,具有实时定位准确的优点,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轻术后脑水肿,保护及改善术后神经功能。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术中超声 大脑功能区 神经外科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心搏骤停是神经外科手术的致命并发症,与围手术期病死率显著相关。冠状动脉疾病是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及时、高质量的标准化心脏复苏和骤停后管理对改善心搏骤停预后至关重要。报道心脏超声指导下成功复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胶质瘤切除中心搏骤停1例,以期为相关疾病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搏骤停 心脏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气管部分切除及其扩大式治疗严重喉气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7年9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环气管部分切除治疗的喉气管狭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56岁,中位年龄25岁。病因: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后引起11例,颈部外伤4例,特发性3例。狭窄部位:声门下+气管12例,声门+声门下+气管3例,声门下2例,声门+声门下1例,伴一侧声带固定者2例。1例术前曾行球囊扩张,8例曾行喉气管重建。喉气管狭窄严重程度按欧洲喉科学会提出的改良Myer-Cotton方法分度:Ⅲb 1例,Ⅲc 1例,Ⅳa 2例,Ⅳb 12例,Ⅳc 2例。观察记录手术效果、拔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中,采用环气管部分切除12例,拔管11例;扩大的环气管部分切除6例,拔管5例。切除狭窄段气道长度1.5~4.0 cm,中位数2.8 cm。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2例,吻合口肉芽2例,皮下气肿1例,误吸1例,一侧杓状软骨脱垂1例。无喉返神经损伤和气管食管瘘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结论环气管部分切除是治疗严重声门下狭窄并累及上段气管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扩大式对累及声门的狭窄也有效。这两种式也为喉气管重建失败的患者提供了挽救性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喉狭窄 气管狭窄 吻合术,外科 环状软骨切除术 再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和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双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观察组采用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比较两组围期情况、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7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3.57%,1/28;3.70%,1/27)与对照组(14.29%,4/28;7.69%,2/2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治疗自发性气胸可缓解疼痛,改善围期情况并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术后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 标签: 自发性气胸 胸腔镜 肺大疱 双孔 单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中低位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laTME)的近期手术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首先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前瞻性登记数据库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连续登记的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直肠癌患者,分为taTME和laTME两组,进行疗效对比研究。提取数据库中患者人口学资料、肿瘤学一般资料、新辅助治疗情况、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病理资料及随访数据。主要结局指标为吻合口漏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3年无病生存率(DFS)和3年局部复发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在进行疗效对比时,对性别、体质指数、术前核磁评估分期、核磁测量的肿瘤距肛缘的距离、新辅助放化疗与否5个变量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调整混杂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DFS,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收集上述数据库中自2017年2月至2021年3月连续登记的经肛操作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的taTME手术病例,采用多维累积和(CUSUM)控制图绘制学习曲线。比较渡过学习曲线后taTME组与laTME组的疗效并分析这部分"成熟"病例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组243例患者,182例接受laTME,61例接受taTME。PSM后laTME组和taTME组分别为52例,这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肿瘤临床分期、肿瘤距肛缘的距离、核磁评估的环周切缘及壁外血管侵犯、新辅助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SM后,与laTME组比较,taTME组手术时间更长[(198.4±58.3)min比(147.9±47.3)min,t=-4.321,P<0.001],出血超过100 ml的比例更高[17.3%(9/52)比0,P=0.003]。taTME组术后吻合口漏[26.9%(14/52)比3.8%(2/52),χ2=10.636,P=0.001]及总并发症发生率[55.8%(29/52)比19.2%(10/52),χ2=14.810,P<0.001]均显著高于laTM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获取淋巴结数目及病理环周切缘阳性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中位随访24(1~72)个月,4例失访,随访率为98.4%(239/243)。laTME组3年DFS明显优于taTME组(83.9%比73.0%,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3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3.6%,P=0.42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aTME手术(HR=3.202,95%CI:1.592~6.441,P=0.001)及术后病理分期Ⅱ期(HR=13.862,95%CI:1.810~106.150,P=0.011)、Ⅲ期(HR=8.705,95%CI:1.104~68.670,P=0.040)为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学习曲线分析显示:taTME手术在第28例跨越学习曲线。跨越学习曲线后的taTME病例与laTME病例PSM后显示,两组吻合口漏[6.7%(1/15)比5.3%(2/38),P=1.000]及术后总并发症[33.3%(5/15)比26.3%(10/38),P=0.737]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跨越学习曲线后的"成熟"病例进行分析,taTME手术仍为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5.351,95%CI:1.666~17.192,P=0.005)。跨越学习曲线与否并不是taTME术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HR=0.954,95%CI:0.227~4.017,P=0.949)。结论taTME手术可能较传统laTME手术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的风险且肿瘤学预后可能劣于传统手术。在学习曲线内行taTME手术更容易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的风险。

  • 标签: 直肠肿瘤,中低位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吻合口漏 预后
  • 简介:摘要2020年日本胃肠内镜学会制定并发布了食管癌内镜黏膜剥离/内镜黏膜切除指南。该指南针对18个临床问题提出建议,问题涉及食管癌的术前诊断、适应证、内镜切除方案、可治愈性评估以及内镜切除监测5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2个部分。本文主要就食管腺癌部分的指南内容进行了解读。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腺癌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及体内原位新膀胱重建的围手术期和肿瘤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LRC)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加体内原位新膀胱重建的21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6例,女52例;中位年龄62 (52,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2分183例,3分35例;吸烟史80例,腹部手术史33例,高血压病61例,糖尿病28例,心脏病26例;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82例行LRC,136例行RARC。手术采用从右至左先清扫盆腔淋巴结再行膀胱前列腺切除的方式。保留输尿管周围血供及周围腹膜,采取筋膜内方式切除前列腺,取30 cm回肠末段利用切割闭合器制成U形新膀胱,然后在无张力条件吻合尿道残端与两侧输尿管,中使用单J管作为输尿管支架与导尿管一起引出体外。评估围手术期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总体手术时间为281 (229,400)ml,中出血量为200 (100,480)ml,中输血24例,住院时间15 (13,22)d,11例(5.0%)中出现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2(1,3)d,进固体食物时间4(3,5)d。术后30 d内总并发症为61例(28.0%),术后30~90 d总并发症为81例(37.2%)。所有患者中位淋巴结清扫数量为19 (14,24)枚,淋巴结阳性21例(9.6%),切缘阳性6例(2.7%)。术后肿瘤病理分期Ta/T1/Tis期48例,T2期134例,T3期36例。218例中位随访时间33.0(20.6,48.2)个月,77例肿瘤复发,55例死亡,其中39例为肿瘤特异性死亡。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55.4%、62.4%、66.4%。结论完全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及体内原位新膀胱重建能很好地应用于肌层浸润性或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腔镜下完全体内重建膀胱切实可行,术后肠道及新膀胱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较快,远期肿瘤控制效果好。

  • 标签: 膀胱肿瘤 腹腔镜手术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尿流改道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8例成功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且各切缘均为阴性。平均手术时间305.76 min,血管吻合时间38.13 min,出血量321.25 ml。其中3例行肠系膜上静脉楔形切除局部缝合重建,1例行门静脉节段切除4 cm并人工血管植入,1例肝动脉、脾动脉离断后行脾动脉-肝动脉吻合,2例行肝动脉节段切除并肝动脉端端吻合重建,1例行肝动脉楔形切除,吻合重建。8例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血管切除、吻合、重建 胰腺癌 R0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除治疗晚期青少年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院眼三科晚期青少年型青光眼40例(66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成两组:A组,19例(33眼),接受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除;B组,21例(33眼),接受小梁切除手术。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视野及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视力、平均视野缺损值(MD)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眼压均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1周、1、3、6及12个月眼压A组低于B组(P<0.05)。两组中及术后均无脉络膜上腔出血、低眼压性黄斑水肿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除是治疗晚期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青光眼,青少年型,晚期 小梁切除术 切除术,外壁,Schlemm管
  • 简介:摘要肝脏巨大占位性病变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切除为首选,中分离巨大占位时因分离困难及间断多次阻断肝门,往往出血量大,血压波动剧烈,而合并其他重大脏器基础疾病的病患更是加大了围手术期精准医疗管理的难度。本案例报道的是1例既往行右侧全肺切除及缩窄性心包炎右侧心包切除的肝脏巨大占位切除的麻醉处理。

  • 标签: 心包炎,缩窄性 麻醉 全肺切除 肝脏巨大占位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014年8月—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5例直径≤12 mm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NENs)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内镜切除方式分成内镜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组(EMR-C组,35例)和内镜黏膜剥离组(ESD组,20例),结果发现:2组手术成功率、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与ESD组比较,EMR-C组中位手术时间更短(12.00 min比28.35 min,P<0.001),平均住院费用更少(21 165.19元比28 400.35元,P=0.004),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相近[2.86%(1/35)比0,P=1.000];截至2020年3月,EMR-C组和ESD组复发率分别为28.6%(10/35)和15.0%(3/20)(P=0.418)。提示,对于直径≤12 mm、未侵犯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G-NENs,内镜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和内镜黏膜剥离治疗均安全有效,但内镜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在手术时间和住院花费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BIS指导全麻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老年患者术后睡眠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患者90例,年龄65~80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Ⅰ~Ⅲ级,无术前睡眠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和不同BIS值组(B1组和B2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B1组中BIS值维持40~49,B2组中BIS值维持50~60,C组维持心率和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术后采用舒芬太尼+地佐辛+帕洛诺司琼行PCIA,VAS评分>3分时,口服氨酚羟考酮片5 mg或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30 d时,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评估睡眠质量,以PSQI评分≥6分为术后睡眠障碍的判定标准,记录术后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2、3 d夜晚,采用体动监测仪(荣耀手环5)记录睡眠情况。记录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48 h镇痛补救情况;分别于术后1、3和7 d时行术后恢复质量评分(QoR-15)。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 d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PR)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B1组和B2组术后1和3 d时PSQI评分降低,术后3 d睡眠障碍发生率降低,术后1和2 d夜晚睡眠时间延长,睡眠得分和快动眼睡眠比例升高,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后各时点QOR-15评分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P<0.05);与B1组比较,B2组术后1和3 d时PSQI评分降低,术后1和2 d夜晚睡眠时间延长,睡眠得分和快动眼睡眠比例升高,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后各时点QOR-15评分升高(P<0.05),术后各时点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时点CPR浓度和术后补救镇痛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指导全麻可改善腔镜胃肠肿瘤切除老年患者术后睡眠质量,中BIS值维持50~60改善术后睡眠质量的效果更明显,更有利于术后恢复。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麻醉,全身 老年人 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