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e,NLR)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platelet count ratio,RPR)对急诊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69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后给予血常规、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生化全项、降钙素原、病原学检查等,根据24 h最差值给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Ⅱ)评分,随访28 d,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125例和死亡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NLR、降钙素原、RPR和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探讨NLR和RPR与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比较RPR、NLR及二者联合和降钙素原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WB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61),脓毒症死亡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18.52±2.41)分]、RPR(0.17±0.03)、NLR(10.64±3.48)、降钙素原(2.55±1.14)μg/L均高于生存组[(14.17±2.71)分、(0.14±0.03)、NLR(7.67±3.33)、(1.19±0.8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4、7.32、4.92、7.32;均P<0.001),RPR和NLR与APACHE 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393、0.368;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LR(OR=1.174,95%CI1.041~1.325)、降钙素原(OR=4.353,95%CI2.382~7.954)、RPR(OR=14.247,95%CI 2.635~77.025)升高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9、<0.001、0.002),降钙素原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 CI:0.801~0.917),RP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665~0.845),N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7(95% CI:0.643~0.812),RPR和NLR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降钙素原的曲线下面积(P=0.033、0.015),但RPR联合NLR的曲线下面积为0.799,与降钙素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结论NLR和RPR均对急诊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评估价值,二者联合与降钙素原的评估价值相近。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降钙素原 APACHE Ⅱ评分 脓毒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对复发性B系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所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儿童应用CAR-T(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细胞细胞治疗的临床价值与实际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行CAR-T细胞治疗复发性B-AL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在我院治疗时间为2020.08~2021.08,样本数量为30,对患儿行CAR-T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0例样本中CRS≤3级、>3级分别有17例、13例,无CRS1级与2级样本,严重CRS18例(60.00%)。30例样本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26例(86.66%)、凝血功能障碍10例(33.33%)、肾损伤3例(10.00%)、肝功能障碍16例(53.33%)、心血管功能障碍23例(76.66%)以及呼吸衰竭11例(36.66%)。30例样本均使用托珠单抗及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CVVHDF模式血液净化治疗10例、鞘注地塞米松6例、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等量甲泼尼龙15例;5例样本死亡,23例样本有明显好转。结论:在儿童复发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CAR-T细胞治疗中,CRS是常见的治疗后毒性反应,会对患儿的多个器官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碍,且患儿的IFN-γ与IL-6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越高,其CRS越严重;目前临床可通过激素、血液净化以及托珠单抗进行针对治疗。

  • 标签: 血液净化 复发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 CAR-T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 简介:摘要Merkel 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原发恶性肿瘤,伴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现报道舌部Merkel细胞癌1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等进行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3例发生于喉部的梭形细胞癌。3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主因“声音嘶哑和(或)呼吸困难”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入院后行电子喉镜检查,见声门区肿物,均行全身麻醉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例结果回报为“符合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出院至今随访9~22个月,复查均未见肿物复发,创面愈合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女,2岁。因左侧颌下肿物2年入院,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由基底样上皮细胞构成,呈实性巢状、花蕾状、器官样、腺管状分布,细胞巢外周的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基底样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5/6、p63阳性,Ki-67阳性指数10%,p53阴性。病理诊断为涎腺母细胞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典型的炎症相关性癌症,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在HCC发生、发展和抗肿瘤治疗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免疫治疗效果与TIME密切相关,因此,靶向免疫微环境是治疗肝细胞癌的一项具有吸引力的策略。现阐述HCC免疫微环境的特点,基于免疫微环境的治疗方法,以及HCC对免疫疗法产生应答或抗性背后的免疫微环境信息。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免疫细胞 免疫检查点
  • 简介:摘要肿瘤微环境由肿瘤细胞、与癌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免疫炎症细胞、以及上述细胞的分泌产物(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中的非细胞成分构成。最初微环境主要发挥着遏制肿瘤生长并保护正常细胞存活的作用,随着肿瘤的进展,微环境也逐渐成为促进肿瘤细胞进展的场所。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备受关注,因此,明确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对免疫治疗尤其重要,文章将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 肿瘤微环境 免疫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化疗栓塞在滋养细胞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本院50例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50例患者中,采取介入化疗栓塞1次治疗后,38例治愈;其余12例经过2次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后改善治愈。结论 滋养细胞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介入化疗栓塞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值得临床采纳、推广。

  • 标签: 介入化疗栓塞 滋养细胞肿瘤 子宫动脉MTX
  • 简介:摘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主要来源于骨髓,外周血及脐带的成年干细胞,当血管有损伤时,可以看到损伤部位有很多EPCs募集、黏附,然后定向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先对损伤的血管进行修复,再促进血管的新生,对内源性血管损伤修复起着重要作用[1]。目前普遍认为EPCs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都会导致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EPCs的数量和功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EPCs数量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善,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还有诊断的价值。方法:针对47例通过诊断得知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患者采取CT表现分析。 结果: 平扫属于低密度,35例可见更低密度区,而18例患者呈现病变区胆管扩散的情况,12例患者存在胆管结石影像,9例患者存在局部肝包膜回缩,13例患者存在肝叶萎缩,较为显著的象征在于:增强后早期边缘增强、门脉期网格状增强还有延迟期病灶向心性增强。 结论: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存在特异性,有助于提升诊断的水平。

  • 标签: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细胞癌CT影像诊断的效果。方法:针对90名肝细胞癌病人进行研究,所有病人均接受CT和MRI诊断。按照病理学标准,对两种诊断法治疗肝细胞癌的效能以及和组织病理学的一致性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对各种直径肿瘤的检出效果。结果:在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后,肝细胞癌确诊77名,检出率为85.56%。检查出102个病灶,肿瘤直径小于1cm的有21个、在1cm-3cm的有45个,大于3cm的有36个;CT、MRI在诊断敏感度、精准性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Kappa检验结果来看,CT、MRI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别为一般(0.695)和优良(0.782);在检查直径小于1cm的肿瘤方面,MRI要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在对诊断肝细胞癌的作用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不过MRI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更为理想,在检查小于1cm的肿瘤方面,MRI的检出率更高。

  • 标签: 肝细胞癌 CT MRI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granulocyte-like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改变及其在K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急性期KD患儿42例,分别于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IVIG)治疗前、后直接取血备检,正常同龄儿童32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HLA-DR-CD11b+CD33+CD14-CD15+G-MDSC比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浓度以及精氨酸酶-1(arginase-1, Arg-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protein 4, CTLA4)、糖蛋白130(glycoprotein 130, gp130)、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pSTAT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干扰素调节因子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8, IRF-8)、IL-6受体α(IL-6 receptor α subunit, IL-6R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eceptor, G-CSFR)、CCAAT/增强子强合蛋白β(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β,C/EBPβ)、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 SOCS1)、SOCS3 mRNA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OCS1、SOCS3基因启动子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ELISA检测血浆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及培养上清中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浓度。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G-MDSC比例、胞内ROS浓度以及Arg-1、PD-L1、CTLA4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LPS刺激的G-MDSC培养上清中IL-10、TGF-β浓度亦高于对照组(P<0.05),但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CAL)患儿前述7项指标均低于未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IVIG治疗呈不同程度恢复(P<0.05);各组间iNOS表达及培养上清中NO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期KD患儿血浆IL-6、G-CSF浓度及G-MDSC中IL-6Rα、gp130、G-CSFR、pSTAT3、C/EBPβ表达显著增高,抑制性转录因子IRF-8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CAL组血浆IL-6、G-CSF浓度及IL-6Rα、gp130、G-CSFR、IRF-8表达高于NCAL组(P<0.05),而pSTAT3、C/EBPβ表达低于NCAL组(P<0.05),经IVIG治疗后明显恢复(P<0.05)。(3)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G-MDSC胞内SOCS1、SOCS3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CAL组前述4项指标均高于NCAL组(P<0.05),经IVIG治疗后明显恢复(P<0.05)。相关分析显示,急性期KD患儿G-MDSC胞内SOCS1、SOCS3表达与pSTAT3的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r=-0.46和-0.32, P<0.05)。结论SOCS1和SOCS3基因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异常所致G-MDSC数量及功能缺陷可能与KD患儿免疫功能紊乱及血管损伤有关。

  • 标签: 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 川崎病 SOCS 组蛋白乙酰化 血管损伤
  • 简介:摘要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作为一种多效性的细胞生长因子,不仅参与人体皮肤纤维化、表皮增生以及血管生成等过程,同时还对免疫相关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中多种免疫细胞具有调控作用,是免疫细胞的关键调控因子。TSLP主要通过TSLP受体介导的JAK/STAT、NF-κB等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多种固有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固有淋巴细胞)以及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和B淋巴细胞等)的分化、增殖过程与功能。现就近年来TSLP对多种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及功能的调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免疫细胞 调控机制
  • 简介:摘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潜在或低度恶性的间叶组织肿瘤,临床少见;肾髓质间质细胞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肾良性肿瘤。同时合并这两种疾病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腰痛、血尿入院,术前MRI检查考虑肾盂癌可能性大。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左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肾盂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肾髓质间质细胞瘤。术后随访6个月余,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 标签: 肾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肾髓质间质细胞瘤 病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肾损伤大鼠体内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4~5周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的BMSC,取第3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采用成组设计,随机将15只6周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肾损伤模型组和BMSC组,每组5只。采用经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 mg/kg构建肾损伤模型;对照组以相同途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BMSC组于制模后2 h经尾静脉注射BMSC 0.5 mL(含BMSC 2×106个);肾损伤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3 d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苦味酸法检测血肌酐(SCr)水平,采用二乙酰一肟法检测血尿素氮(BUN)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胱抑素C(Cys C)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处死大鼠取肾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大鼠肾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肾组织NLRP3、caspase-1的蛋白表达。结果体外培养显示,骨髓细胞悬液培养24 h后出现大量圆形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培养4~5 d后有大量长梭形细胞聚集性贴壁生长,仍可见明显的杂质细胞,经胰酶消化并传代至第3代以长梭形贴壁细胞为主,基本纯化为BMSC。体内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肾损伤模型组大鼠SCr、BUN、Cys C、IL-1β、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SCr(μmol/L):85.22±2.29比21.80±0.59,BUN(mmol/L):11.50±0.64比5.86±0.83,Cys C(mg/L):0.13±0.01比0.11±0.02,IL-1β(ng/L):31.49±1.42比4.74±0.49,IL-18(ng/L):29.01±1.95比1.52±0.03,均P<0.05〕,NLRP3及caspas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升高〔NLRP3 mRNA(2-ΔΔCt):3.635±0.296比1.000±0.002,caspase-1 mRNA(2-ΔΔCt):4.020±0.228比1.001±0.003;NLRP3蛋白(NLRP3/β-actin):1.560±0.868比0.902±0.036,caspase-1蛋白(caspase-1/β-actin):1.392±0.097比0.895±0.046,均P<0.05〕。与肾损伤模型组比较,BMSC组大鼠SCr、BUN、IL-1β、IL-18水平均明显下降〔SCr(μmol/L):51.64±3.84比85.22±2.29,BUN(mmol/L):9.90±0.46比11.50±0.64,IL-1β(ng/L):24.20±1.45比31.49±1.42,IL-18(ng/L):12.97±1.25比29.01±1.95,均P<0.05〕,NLRP3及caspas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下降〔NLRP3 mRNA(2-ΔΔCt):1.488±0.136比3.635±0.296,caspase-1 mRNA(2-ΔΔCt):1.643±0.143比4.020±0.228;NLRP3蛋白(NLRP3/β-actin):1.227±0.053比1.560±0.868,caspase-1蛋白(caspase-1/β-actin):1.159±0.107比1.392±0.097,均P<0.05〕。结论在体内,BMSC可以减轻LPS所致肾损伤大鼠的细胞焦亡。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多糖 肾损伤 焦亡
  • 简介:摘要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完全良性的血管瘤和高度恶性的血管肉瘤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前内皮细胞,以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外观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EHE在所有血管肿瘤中发病率<1%,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肝脏,其次是肝和肺同时受累、肺单独受累、骨单独受累。目前在国内未见报道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EHE的病例。该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异常细胞,指引临床下一步诊疗方向,最终诊断为EHE,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重要依据。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需要与多种良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尤其与其他类型的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鉴别困难。目前已经发现该病有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异常,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综合考虑可以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骨髓细胞形态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形态学分析与流式细胞术检测,探寻一种可以简洁、快速、准确定量分析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输注后在患者体内骨髓或外周血中CAR-T细胞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CAR-T细胞免疫治疗256例患者外周血与骨髓中CAR-T细胞检测结果。256例患者均为CAR-T细胞输注后生存期超过1个月。其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8例,淋巴瘤患者70例。通过形态学方法分析外周血与骨髓中CAR-T细胞形态学特征、阳性率及检出率。通过流式细胞术蛋白 L检测分析外周血与骨髓中CAR-T细胞阳性率及检出率。采用χ2检验分析2种方法联合分析检出率与单一方法分析检出率之间的差异。结果CAR-T细胞具有显著形态学特征,与正常淋巴细胞存在明显形态学差异。形态学方法和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或骨髓CAR-T细胞检出率分别为88.28%(226/256)和79.29%(203/256)。2种方法联合分析,CAR-T细胞检出率可达99.22%(254/256)。两种方法联合分析比单一方法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外周血不同时间点检测结果分析发现,11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第7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9.50%与10.23%,第15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13.50%与15.19%,第21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8.00%与10.07%。6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标本第7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12.00%与11.22%,第15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21.00%与23.10%,第21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13.50%与10.91%。70例淋巴瘤患者标本第7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测比例分别为7.50%与10.35%,第15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出率分别为9.00%与10.35%,第21天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50%与5.69%。不同疾病患者标本在第15天左右CAR-T细胞数量达到高峰。结论2种方法联合检测外周血或骨髓CAR-T细胞的检出率较单一方法检测明显提高。

  • 标签: 受体,抗原,T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形态学分析 流式细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