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古代建安版画家在中国版画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但由于他们的版刻生涯流寓不定加上史载不详,其籍贯在后世往往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建阳出身的版刻大师刘素明等人常常被划武林、金陵等地和徽州木刻家的名下,在学术界造成了很多混乱。

  • 标签: 建本 建安版画 木刻家
  • 简介:黑旗军在越南与其他武装作战时和抗法过程中,实力不断强大。其士兵除来自驻地和招编的其他武装外,大多数是从国内招募,主要来自两广地区。这些地区尚武气息浓厚,民众有从军传统。由于黑旗军官兵军纪严明,军饷较为优厚,官兵生活有一定保障,吸引了大量贫困破产民众投军。部分士民出于对侵略者的愤恨和爱国主义热情,也选择参加黑旗军。

  • 标签: 黑旗军 兵力 从军
  • 简介:<正>凉州(今甘肃武威)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河西走廓东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所谓凉州,因地处西北,气候寒凉而得名。凉州治所最初不在今武威,而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三国时,武威方为凉州治所。从那时起,凉州便成为河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凉州白塔,指凉州白塔寺之白塔,亦称百塔寺、幻化寺,是武威历史上的名寺之一,与海藏寺、金塔寺、莲花寺并称为凉州四

  • 标签: 凉州 白塔 碑文 八思巴 甘肃省 西藏
  • 简介:[摘 要 ]“兄”“弟”这两个常用的亲属称谓语,古今词义有差异。文章 分析了“兄”“弟”的古今词义差别,梳理了二者从古至今指称对象发生变化的过程,并探讨了影响“兄”“弟”古今指称对象变化的因素。

  • 标签: [ ]“兄” “弟” 词义演变
  • 简介:随着清代八旗制度的全面实施,大批赫哲人被编入八旗,成为披甲旗丁。出于强化清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清政府相继把赫哲旗丁由三江流域迁往北京、盛京、齐齐哈尔、黑河、珲春等地驻防,致使清代赫哲人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了三江流域。康熙五十三年,赫哲人以旗丁身份首次迁入珲春。乾隆至同治年间,又有一定数量的赫哲人迁入该地。到清末,珲春赫哲人已达1682人,成为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 标签: 清代 珲春 赫哲族 人口 生计
  • 简介:边区国防科学社由董纯才等人创办于1938年2月。虽然规模很小,存在时间不长,但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最早的科技社团之一。文章以原始报刊、文献为史料基础,对边区国防科学社的沿革以及主要人物、活动进行了梳理分析,指出以其为代表的科技社团这一组织形态在延安边区的出现,其意义在于开创了一种在落后地区中从事科技启蒙活动的组织模式,聚集和训练了一批日后成为中共重要科技干部的人才,同时也为中共科学技术观的逐步确立,为中共科技政策思想的逐步成熟提供了最初的实践经验。

  • 标签: 边区国防科学社 陕甘宁边区 科技社团 科技启蒙
  • 简介:众所周知,立碑颂德、刻石纪功为营丧纪事之头等环节,自秦汉时期已蔚然成风,颇为盛行.然曹魏时期葬制相比秦汉奢侈浮华厚葬之风就显得格外俭薄严厉,隶属于葬制的墓前立碑也被封建统治者明文规定限制禁止.“禁碑令”的出台导致了当时葬制格局为之大变,其形式表现为墓前立碑由转入墓内的石质、砖制墓志取而代之.我们究其曹魏时期葬事从俭禁止立碑这一历史现象的缘由,笔者认为无非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而形成薄葬禁碑通行的时代局面.

  • 标签: 曹魏 立碑 禁碑 薄葬
  • 简介:蓟镇为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担当着拱卫京师的重任,而在边镇戍守中,总兵官的作用尤为需要。本文以唐山境内明长城实地调查的长城碑刻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对明代总兵官的设置及蓟镇历任总兵官的情况做了初步的分析整理,以为更进一步的长城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明朝 蓟镇 总兵官 长城防务
  • 简介:明嘉靖十三年(1534),陕西布政司右参议萧廷杰以任庆云《商州志稿》为基础,更定《商州志》二卷,但该志流传未广,知者不多。此后任庆云重订志稿,命名为《商》。嘉靖三十年(1551),刘承学出任商州知州,将《商》刊刻成书,并以其体例修纂商州所属四县方志。《商》之名体现了任庆云删繁就简的编纂原则,四库馆臣未解其意,对《商》评价有失公允。《商》对后世商州方志的修纂、商州地方文献的传承具有开创意义。

  • 标签: 任庆云 《商略》 命名原则 体例
  • 简介:孔天胤既是一位官员、诗人、学者,又是一位卓越的出版家。作为一位有担当的博学鸿儒,孔天胤不仅自己深钻精研,还特别注重通过典籍的刊刻印行,扩大正统文化的传播。他先后主持刊刻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异》《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西京杂记》等书籍,为保存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为我国文献学和版本学界所珍视。

  • 标签: 孔天胤 刻书 《资治通鉴》 《西京杂记》
  • 简介:本竹山,是古蜀夜郎侯崇拜竹的神山。东汉时,被张陵夺取,改置为天师道二十四治之一的本竹治。今对其有关历史,作一考证,以供商榷。

  • 标签: 本竹山 本竹治 天师道 夜郎
  • 简介:在明代军事史和文学史上,胡宗宪幕府均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时许多著名的文人如徐渭、茅坤、沈明臣、王寅等先后入幕,可谓集一时人才之胜,但学界对该幕府的基本情况仍缺乏必要的了解。除徐渭外.据《明史》、史料笔记及明清方志等记载,胡宗宪幕府中人物有姓名、事迹可考者尚有一十六位。

  • 标签: 胡宗宪 幕府 人物
  • 简介:隐喻态度评价是面向主体价值需求的评价资源,其实质为将源域概念的固有价值投射入靶域的评价对象,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基于"元评价"的认知能力根据自身需要筛选源域概念并凸显/隐藏其固有价值用于对靶域概念的主体评价,由此产生知识价值、诱引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以及语用价值等评价价值,具有惟人参之的价值属性。隐喻将人际意义、制度化文化价值与认知识解相互对接形成社会(文化)—现实—认知—语言四维态度评价机制。此外隐喻为人们委婉地表达主观态度与间接地操控听者/读者心理定位提供了语言选择,在满足主体需求的同时构建主体间趋同的价值观。

  • 标签: 隐喻 态度评价 元评价 隐喻评价
  • 简介:简介《能改斋漫录》及其作者吴曾,考证其版本与流传情况,认为有宋本四种,其中京镗删节本的内容得以流传后世;明本为明人从内阁抄出的残本,后由焦竑将存卷割裂开来,凑足十八卷;清本较多,有抄本、刻本、活字本等,大都源于焦竑十八卷本。兰州文理学院图书馆藏《能改斋漫录》为清乾隆间临啸书屋活字印本,曾为近代陕西名人李岳瑞家藏本。

  • 标签: 《能改斋漫录》 版本 考证
  • 简介:<正>著名明清史专家谢国桢先生曾经指出:“明末清初的诗文集,未刊的很多.寂寞无闻未经人注意者,还不在少数”.死于清初康熙二年(1663)庄史案的学者张隽就是其中一位.张隽生平事迹零星琐碎、散见各书,著述亦多为抄本,有些已经佚失,故其人其文鲜为人知.本文则辑录有关记载,略加考释,将其生平与著述缀集成篇,不至使一代学人湮没无闻.张隽字非仲,一字文通,别号西庐,人称“非翁”.世居吴江洚溪.“少即颖悟,弱冠即见赏于元璐倪公,目为大器.一时名贤如杨维斗、章拙生辈皆订道义交”.顺治末,应吴兴南浔庄氏之聘,参与删定纂削明史,稿成付梓.因书中多指斥清廷语,案发就逮,“被戮于杭之弼教坊”.

  • 标签: 述考 文集 吴兴 文儒 抄本 吴江
  • 简介:春节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节日,相传在尧舜时期已有此俗,但称呼不尽相同。辛亥革命以后,采用阳历纪年,阳历元月一日为元首,将农历的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在我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民俗风情很浓的节日,它牵动着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的心弦。

  • 标签: 春节习俗 民国年间 祁县 传统节日 民族传统 尧舜时期
  • 简介: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了8卷本的.这部大书,印制精美,装帧大方.卷前有编者的长序,全面评价了何其芳的文学遗产,为读者提供了帮助.应当说这是一部很好的书,出版界要为它而祝贺,而赞颂.

  • 标签: 何其芳 文学遗产 佚文 读者 编者 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