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索

呼娜

陕西省延川县城关小学  717200

摘要:根据我国相关教育规定,将美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牢牢结合,通过语文教学去传播美育元素,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审美观念,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挖掘语文课本中美学元素,使学生形成审美观、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文化修养。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渗透途径

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当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阶段。美育是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教育,当今时代背景下,美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科融合,坚持教学改革,深入钻研小学语文教材,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联系生活实际,整合美育资源,将小学美育教育的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优越性

语文教材中涵盖各种丰富的美的元素,比如,优美的古诗、优美词句和情景画面等。这些都是对小学生展开美育的重要元素,在美育中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具体如下:首先,在宏观审美意识的培养中,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中华文化、爱国、爱自然、亲情、友情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逐渐形成宏观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教材中的文学体裁形式也十分多元化,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比如,有古诗词、散文、儿歌、寓言、童话等多种形式。部分文章还伴有丰富的插画,这些插画内容不仅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充分符合其审美需求,能够为其学习带来更好的体验。最后,在当今时代,小学生的语文课本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良,在书本内的色彩搭配和排版上都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并且,相较于美术和音乐等艺术学科的美育,语文中美育更加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意义。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的长期影响,美育一般都在美术或者音乐等艺术学科进行,忽略了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现状

(一)不注重小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

从教师层面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忽略了小学生审美兴趣的激发。从学生层面来看,由于审美兴趣培养的忽视,导致小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对较差,很多学生并不会主动参与到审美意蕴的深入挖掘中,进而导致小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缓慢。

(二)学生欠缺审美感知

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但大部分学生难以挣脱对教师的依赖,无法独立完整感知文本情感,仍然需教师告诉他们为什么美、美在哪里,无法自主地捕捉在文章背后作者蕴含的深意。许多学生总认为古文或古诗晦涩难懂,事实上只是他们缺少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比如,在诗歌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是学生因缺乏审美感知,无法想象到这个意象最早是因为杨柳依依的姿态婀娜与人们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才出现的,学生看到这个意象难以想到“柳”音同“留”,有殷殷挽留之意,也就难以代入情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会大部分作者折柳送别的眷眷难舍之情。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

(一)创新美育实践活动渗透美育

美育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美由心而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实现美育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语文教师在教学民俗、艺术等章节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语文课本中关于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内容,寻找对应的美学元素,开展一些趣味的美育实践活动。例如,进《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泼水节的来历,知道泼水节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然后组织学生参与“难忘泼水节,浓浓民族情”的人文艺术活动。让学生穿戴傣族或德昂族的传统服饰,参与泼水节活动,合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同时,语文教师给学生讲解泼水节文化的由来,让学生认识傣族或德昂族的服饰特点、民俗活动特征、语言特点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在民俗、艺术、文化板块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递。学生欣赏、品悟、感受傣族或德昂族的服饰美、民俗活动特点,感受少数民族舞蹈美、音乐美。

(二)创新课堂教学渗透美育

在教学《寓言二则》中《亡羊补牢》—课,我们可预设悬念,问学生:“如果你家羊圈破了个大洞,狼通过这个洞会钻进羊圈里把羊吃掉。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借助悬念引发学生积极讨论,然后进入正文,深入教学,则从中可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思维成长;在教学《花的学校》—文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你最喜欢什么花?它是什么颜色?如果花儿在我们学校上学?你最想选择哪种花儿与你同桌?"通过课堂引导,学生会将语文问题与生活经验进行勾连,在促进他们对生活中的美丽花朵进行想象同时,引发了他们对“自然美"的情感体验;在课文《观潮》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多媒体,以钱塘江涨潮时的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音视频资源,引领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官刺激中,深切领略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美好景象,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三)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美育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持续加强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是提高其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描写农家田园风光的组诗,教材中摘录了其三十一,诗中重点描写人的活动,通过大人的劳作和幼童的模仿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家风景画卷。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沉浸其中,感受这种夏日劳作的忙碌但又充实的农家生活,感受农家耕织时的繁忙景象。这首诗使用的语言虽然朴实,没有过多使用华丽的修辞和繁复的辞藻,却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农家劳作的生活气息跃然纸上,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塑造,使从小生活在城市中对农村生活了解不多的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四)联系现实生活渗透美育

在教学《火烧云》时,该文的审美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不难发现,该文描写的对象是火烧云,这是一种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作者使用的写作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这样的语言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写作表达方式。因此,我鼓励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自然景象,并尝试模仿该文的写作语言,描述自己觉得比较美的自然现象,以此来向其他人介绍这种自然景象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说一说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景象。这种方式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习了如何进行审美创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应从基础抓起,教师要积极在语文授课中渗透美育。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全面发展,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和认识美的能力。这也非常符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其语文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这对学生的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四重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步入德育殿堂[J].吉林教育,2020(34).

[2]王军来.品赏细节以情激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

[3]李鹏程.小学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之道[J].亚太教育,2020(03).

[4]杨惠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亚太教育,2020(04).

[5]刘如梅.渗透审美教育,提升古诗词诵读能力[J].教书育人,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