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死亡风险因素。方法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中重度PARDS疗效分析”所建立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病例总结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14家三甲医院PICU的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的死亡风险因素。根据患儿出PICU时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等临床资料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氧合指数预测病死率的准确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风险因素。结果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中男63例(62.4%)、女38例(37.6%),年龄为(12±8)月龄。死亡组患儿23例,存活组患儿78例。死亡组中合并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患儿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2%(12/23)比29.5%(23/78),30.4%(7/23)比11.5%(9/78),χ2=4.04、4.76,P=0.045、0.029],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低于存活组[8.7%(2/23)比 41.0%(32/78),χ2=8.31,P=0.004]。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症评分、PARDS病因、机械通气模式、72 h内液体平衡情况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PARDS治疗第1~3天氧合指数值均高于存活组[11.9(8.3,17.1)比15.5(11.7,23.0)、10.1(7.6,16.6)比14.8(9.3,26.2)、9.2(6.6,16.6)比 16.7(11.2,31.4),Z=-2.70、-2.52、-3.79,均P<0.05]。死亡组治疗3 d后氧合指数改善程度较存活组更差[0.03(-0.32,0.31)比 0.32(-0.02,0.56),Z=-2.49,P=0.013]。ROC曲线分析示第3天的氧合指数值对中重度婴幼儿PARDS死亡预测的准确度较好(曲线下面积=0.76,标准误=0.05,95%CI 0.65~0.87,P<0.001);当氧合指数取值11.1时,灵敏度78.3%(95%CI 58.1%~90.3%),特异度60.3%(95%CI 49.2%~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病评分和72 h内液体负荷情况后,未使用PS(OR=11.26,95%CI 2.19~57.95,P=0.004)、第3天氧合指数值(OR=7.93,95%CI 1.51~41.69,P=0.014)及免疫缺陷(OR=4.72,95%CI 1.17~19.02,P=0.029)均为PARD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PARDS婴幼儿病死率较高,合并免疫缺陷、未使用PS、确诊第3天OI值较高均为其死亡风险因素。PARDS确诊第3天氧合指数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死亡。

  • 标签: 医院,儿科 重症监护病房 病死率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心肺骤停后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国11家医院PICU收治的281例心肺骤停且接受标准心肺复苏的患儿资料,根据是否患有先心病分为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比较一般情况、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次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恶性心律失常为心肺骤停直接原因分为心律失常和非心律失常2个亚组,比较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部分PICU内心肺骤停发生率为3.2%(372/11 588),心肺复苏实施率为75.5%(281/372)。281例发生心肺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患儿中男144例,女137例,年龄32.8(5.6,42.7)月龄。先心病组患儿56例(19.9%),非先心病组患儿225例(80.1%)。先心病组女性患儿占比高于非先心病组[60.7%(34/56)比45.8%(103/225),χ²=4.00,P=0.045]。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先心病组心律失常组患儿的ROSC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70.0%(28/40)比6/16,χ²=5.06,P=0.024]。出院时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评分达到良好(1~3分)的比例分别为50.9%(26/51)和44.9%(92/2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心病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比值比(OR)=0.95、0.97;95%CI:0.92~0.97,0.95~0.99;均P<0.05]和肾上腺素使用次数[OR=0.87、0.79,95%CI:0.76~1.00、0.69~0.89,均P<0.05]。结论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复苏成功率与非先心病患儿相似。肾上腺素使用次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先心病患儿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心脏缺损,先天性 重症监护病房,儿科
  • 简介:摘要由于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未考虑儿科特点,2015年儿科急性肺损伤委员会发布了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的诊断标准。随后研究显示PARDS诊断标准更适合于儿科临床实践,能更早更多地识别诊断PARDS,并有一定的预后判断作用。本文就PARDS诊断标准在临床使用情况、PARDS发病率和病死率等流行病学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先天性气道狭窄合并重症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5年间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入院后48 h内采用NCPAP治疗先天性气道狭窄合并肺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动脉血气、临床转归及NCPAP使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共64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有效组58例,无效组6例。NCPAP治疗5年总有效率为90.6%(58/64),有效组63.8%的患儿在3~7 d撤机,平均撤机时间6.09 d。有效组NCPAP治疗后早期心率、PaCO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H、PaO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效组共6例患儿,最终均改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两组患儿存活率均为100%。所有入选患儿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结论NCPAP可有效改善先天性气道狭窄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氧合,且有效率高、安全性好。

  • 标签: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先天性气道狭窄 重症肺炎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胺酮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和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RSE)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氯胺酮治疗的18例RSE及SRSE患儿的病例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按氯胺酮用药方式分为首剂负荷推注+静脉泵维持注射(泵维)组(7例)和单纯泵维组(11例);按癫痫持续状态临床控制情况分控制组(11例)和无反应组(7例)。组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8例患儿中男9例、女9例,年龄6.7(4.5,9.0)岁;7例RSE,11例SRSE。4例于住院期间死亡。11例使用氯胺酮后RSE或SRSE控制,7例无反应。氯胺酮持续应用时间4(2,11)d。18例氯胺酮泵维剂量为2.2(1.2,5.3)mg/(kg·h)。控制组氯胺酮泵维剂量为2.4(1.3,6.0) mg/(kg·h),无反应组泵维剂量2.0(1.0,4.0) mg/(kg·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72,P=0.791)。7例负荷+泵维给药的患儿,RSE或SRSE均终止,负荷量1.5(0.3,1.6) mg/kg;11例泵维组患儿中4例RSE或SRSE终止。氯胺酮负荷+泵维组RSE或SRSE控制率优于泵维组(P=0.01)。氯胺酮用药期间8例唾液分泌增多,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氯胺酮治疗儿童RSE及SRSE有一定效果,负荷量联合泵维给药的方式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氯胺酮 儿童 癫痫持续状态
  • 简介:摘要1例ADPRHL2基因变异致应激诱发儿童癫痫-共济失调综合征女性患儿,2岁时于感染后出现发作性步态异常,病情渐进展合并肢体无力,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和小脑萎缩等,4岁9月龄首次入院,4岁11月龄因再次感染病情急剧进展,死于呼吸衰竭。其姐18月龄行走即出现步态异常,早期神经系统表现与患儿类似,13岁感染后出现癫痫和意识障碍等,治疗无效死亡。患儿及其姐ADPRHL2基因均存在c.309-1G>T纯合剪切变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磷化铝中毒并急性心力衰竭患儿1例,女,12岁,吸入磷化铝48 h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经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后痊愈,且未遗留后遗症。重症磷化铝中毒者常规治疗下病死率高,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成功用于治疗此类患者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 标签: 磷化铝中毒 心力衰竭 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IPD)所致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及河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IPD所致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预后特点。结果共纳入患儿21例,年龄1.2(0.75,3.90)岁。入PICU时第二代小儿死亡指数(PIM-2)为(23.3±29.6)%,并基础疾病6例。感染部位主要为血液(20例)及颅内(15例)。18例患儿行药敏试验,其中对青霉素敏感9例,对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敏感分别为10例和11例,对美罗培南敏感10例,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均敏感;病初及脓毒性休克前应用敏感抗生素者分别为7和13例。21例患儿乳酸水平为(6.1±4.6) mmol/L,其中10例经治疗休克纠正时间为(10.9±10.1) h。13/21例(61.9%)患儿休克后死亡时间为(14.6±12.2) h,10例死于枕骨大孔疝。死亡组患儿入PICU时PIM2[(37.1±30.3)%比(0.9±1.3)%]及并颅高压危象率[69.9%(9/13例)比25%(2/8例)]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年龄、休克前有效抗生素使用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8例存活患儿遗留严重颅脑后遗症。结论IPD致脓毒性休克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以血流和颅内感染最常见,对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高。化脓性脑膜炎者易并颅高压危象,致死致残率高,需早期识别并治疗。

  • 标签: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 肺炎链球菌 脓毒性休克 儿童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水污染问题人们也越发的重视,并且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显示了其应用的弊端,因此微生物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所以因此在当前的城市污水处理方面,要提高对微生物技术的重视度,改善污水处理的环境,利用微生物技术促进污水处理,进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 标签: 微生物技术 污水处理 应用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