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级别的3家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保定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68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发病地点(社区获得性、院内获得性)、危重程度、病原阳性率、指南依从性(复苏6 h达标率、诊断后1 h内给予抗感染药物率)、治疗情况和住院病死率等。根据医院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3组,根据有无肿瘤和病例来源进一步分为肿瘤组和非肿瘤组、院内转科组和门急诊组。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368例患儿中男223例、女145例,年龄32(11,98)月龄。国家级组215例、省级组107例,市级组46例,男性患儿分别为141、51、31例。3组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 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19,32)比19(12,26)比12(6,19)分,Z=60.25,P<0.001],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6%(68/215)比84.1%(90/107)比91.3%(42/46),χ2=108.26,P<0.001],指南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家级组主要检出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5.4%(12/7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5.4%(12/78)],省级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0%(12/63)]和铜绿假单胞菌[12.7%(8/63)],市级组为肺炎链球菌[40.0%(10/25)]和肠杆菌[16.0%(4/25)]。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组病毒检出率和初始抗细菌药物使用3种及以上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7%(43/155)比14.9%(13/87)比9.1%(3/33),22.8%(49/215)比11.2%(12/107)比6.5%(3/46),χ2=8.82、10.99,均P<0.05]。3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ISM Ⅲ评分国家级组在肿瘤、非肿瘤[31(24,38)比 22 (21,28)比16 (9,22)分,24 (18,30)比17(8,24)比10 (5,16)分,Z=30.34、10.45,均P<0.001]和院内转科、门急诊[29 (21,38)比23 (17,31)比15(10,29)分,23 (17,29)比18(10,24)比11(5,16)分,Z=20.33、14.25,均P<0.001]4个亚组均高于省级组和市级组,但住院病死率各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等级儿童医院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发病地点、病原谱构成和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同,但指南依从性、住院病死率并无差异。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微生物学 重症监护病房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是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治疗的一线药物。近年来随大环内酯类耐药MP(macrolide resistant MP,MRMP)明显增多,难治性MPP(refractory MPP,RMPP)和暴发性MPP(fulminant MPP,FMPP)明显增加,成为引起临床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有关MRMP、RMPP和FMPP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就MRMP、RMPP和FMPP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讨论。优先考虑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并及早开始有效抗菌药物治疗、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和抗炎治疗、积极治疗并发症和混合感染是RMPP和FMPP治疗的关键。

  • 标签: 耐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暴发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分组,总结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S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分布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18例SS患儿,总病死率为21.6%(47/218);合并基础疾病者141例[64.7%(141/218)],病死率24.1%(34/141);处于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儿病死率最高(17/45,37.5%),无基础性疾病者病死率最低(13/77,16.9%)。合并基础性疾病的S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3.1%,41/65),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儿革兰阴性菌感染最高(80.0%,20/25)。革兰阳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组最高(52.1%,25/4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者的发生率最高(95.6%,43/45),无基础疾病组最低(59.7%,46/77)。结论伴发基础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患儿化疗后发生SS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高;无基础疾病者以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相对较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基础性疾病 预后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探讨有效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8月一起突发群体性氯气中毒事件中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6例危重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随访结果(截至出院后1年6个月)。结果6例危重患儿中男4例、女2例,年龄4~12岁。事发时均处于距氯气源5 m以内,均以严重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中毒后3.5~7.0 h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情最严重的1例患儿距氯气源最近(仅1.5 m),撤离时间最长(约5 min),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缺氧并出现严重休克,于中毒后10 h开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6例患儿全部存活。随访6例患儿生长发育均未见异常;肺功能检查除1例因既往有可疑哮喘存在小气道阻力增高外,余5例未见异常;肺部CT、脑电图、颅脑磁共振成像均未见异常。结论重度氯气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常在中毒后数小时内需机械通气。常规机械通气无效时ECMO治疗可挽救生命,救治及时预后好。

  • 标签: 气体中毒 儿童 呼吸,人工 体外膜氧合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病原覆盖性和近5年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PICU 2017至2021年收治的25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一般情况、致病病原、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病原覆盖及近5年变化趋势。据初始抗感染病原覆盖性分为覆盖充分和不充分2组,据脓毒性休克发病时间分为社区获得性和院内获得性2组,据是否合并基础病分为有基础疾病、无基础疾病2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比较组间病原学、治疗及住院病死率差异。结果257例患儿中男162例、女95例,年龄36(12,117)月龄。病原阳性率64.6%(166/257),住院病死率27.6%(71/257)。共检出阳性病原样本208份,细菌最多(57.7%,120/208),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5.8%,67/120);病毒次之(26.0%,54/208)。99.2%(255/257)的患儿初始抗感染使用了抗菌药物,47.1%(121/257)使用了碳青霉烯+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合并基础疾病和院内获得性脓毒性休克患儿3种及以上抗细菌药物联用比例分别高于无基础疾病和社区获得性休克组患儿[27.4%(49/179)比14.1%(11/78),29.4%(52/177)比10.0%(8/80),χ2=5.35、11.56,均P<0.05]。近5年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碳青霉烯+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由52.5%(21/40)降至41.3%(19/46)、病原覆盖充分比例由40.0%(16/40)提高至58.7 %(27/46)。结论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初始抗感染抗细菌药物使用比例高,院内获得性和存在基础疾病患儿使用种类多。近年抗细菌药物联用有减少趋势,但病原覆盖充分性提高,选药更趋合理和精准。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抗感染药 微生物学 重症监护病房 儿童
  • 简介:摘要解热镇痛药是目前儿童处方量较大的药品,我国儿童解热镇痛药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儿童用药安全造成隐患。本文从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解热镇痛药的适应证、剂型/给药途径、用药剂量适宜性、患儿的病理生理特性个体差异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提出建议,供广大药师开展处方审核时参考。

  • 标签: 解热镇痛药 发热 处方 建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急性坏死性脑病(ANE)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和深圳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共4家医院PICU 2014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收治的39例ANE患儿,根据出院临床结局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危险因素及其相对危险度。结果纳入39例ANE患儿,男18例、女21例;中位发病年龄30月龄;出院病死率为41%(16/39)。29例(74%)患儿的发病年龄<4岁,前驱感染以流感病毒最常见(80%,20/25)。入PICU时死亡组休克比例高于存活组[12/16比 17%(4/23),P=0.001]。死亡组患儿入PICU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存活组[3(3,6) 比6(5,7)分,Z=-2.598,P=0.009],其最优界值为4分,且死亡组GCS≤4分的比例高于存活组[10/16比 22%(5/23),P=0.018]。死亡组患儿入PICU时ANE严重程度评分(ANE-SS)高于存活组[5(2,6) 比2(1,4)分,Z=-2.436,P=0.015],死亡组ANE-SS高风险比例高于存活组[9/16比22%(5/23),P=0.043]。存活组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20 mg/(kg·d)]的比例高于死亡组[43%(10/23)比1/13,P=0.03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入PICU时存在休克[比值比(OR)=14.250,95%置信区间(CI)2.985~68.018,P=0.001]、GCS≤4分(OR=6.000,95%CI 1.456~24.733,P=0.013)及ANE-SS高风险(OR=4.629,95%CI 1.142~18.752,P=0.032)为ANE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NE多见于4岁以下的流感儿童。入PICU时存在休克、GCS≤4分及ANE-SS高风险为ANE患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大剂量甲泼尼龙可能会改善ANE患儿的预后。

  • 标签: 儿童 预后 危险因素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高乳酸血症常见于危重症患者,病因复杂。根据高乳酸血症是否为严重缺氧导致,分为A型(由严重缺氧引起)和B型高乳酸血症(非严重缺氧引起),根据乳酸的光学同分异构体类型可分为左旋乳酸增高和右旋乳酸增高。本文重点介绍高乳酸血症的病因和诊断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是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治疗的一线药物。近年来随大环内酯类耐药MP(macrolide resistant MP,MRMP)明显增多,难治性MPP(refractory MPP,RMPP)和暴发性MPP(fulminant MPP,FMPP)明显增加,成为引起临床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有关MRMP、RMPP和FMPP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就MRMP、RMPP和FMPP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讨论。优先考虑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并及早开始有效抗菌药物治疗、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和抗炎治疗、积极治疗并发症和混合感染是RMPP和FMPP治疗的关键。

  • 标签: 耐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暴发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分组,总结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S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分布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18例SS患儿,总病死率为21.6%(47/218);合并基础疾病者141例[64.7%(141/218)],病死率24.1%(34/141);处于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儿病死率最高(17/45,37.5%),无基础性疾病者病死率最低(13/77,16.9%)。合并基础性疾病的S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3.1%,41/65),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儿革兰阴性菌感染最高(80.0%,20/25)。革兰阳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组最高(52.1%,25/4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者的发生率最高(95.6%,43/45),无基础疾病组最低(59.7%,46/77)。结论伴发基础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患儿化疗后发生SS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高;无基础疾病者以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相对较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基础性疾病 预后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先天性气道狭窄合并重症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5年间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入院后48 h内采用NCPAP治疗先天性气道狭窄合并肺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动脉血气、临床转归及NCPAP使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共64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有效组58例,无效组6例。NCPAP治疗5年总有效率为90.6%(58/64),有效组63.8%的患儿在3~7 d撤机,平均撤机时间6.09 d。有效组NCPAP治疗后早期心率、PaCO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H、PaO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效组共6例患儿,最终均改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两组患儿存活率均为100%。所有入选患儿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结论NCPAP可有效改善先天性气道狭窄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氧合,且有效率高、安全性好。

  • 标签: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先天性气道狭窄 重症肺炎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间断腹痛、呕吐2个月余,加重3 d"的患儿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经过相关化验及基因测序检查,最终诊断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的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临床罕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胺酮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和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RSE)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氯胺酮治疗的18例RSE及SRSE患儿的病例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按氯胺酮用药方式分为首剂负荷推注+静脉泵维持注射(泵维)组(7例)和单纯泵维组(11例);按癫痫持续状态临床控制情况分控制组(11例)和无反应组(7例)。组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8例患儿中男9例、女9例,年龄6.7(4.5,9.0)岁;7例RSE,11例SRSE。4例于住院期间死亡。11例使用氯胺酮后RSE或SRSE控制,7例无反应。氯胺酮持续应用时间4(2,11)d。18例氯胺酮泵维剂量为2.2(1.2,5.3)mg/(kg·h)。控制组氯胺酮泵维剂量为2.4(1.3,6.0) mg/(kg·h),无反应组泵维剂量2.0(1.0,4.0) mg/(kg·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72,P=0.791)。7例负荷+泵维给药的患儿,RSE或SRSE均终止,负荷量1.5(0.3,1.6) mg/kg;11例泵维组患儿中4例RSE或SRSE终止。氯胺酮负荷+泵维组RSE或SRSE控制率优于泵维组(P=0.01)。氯胺酮用药期间8例唾液分泌增多,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氯胺酮治疗儿童RSE及SRSE有一定效果,负荷量联合泵维给药的方式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氯胺酮 儿童 癫痫持续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30年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利用我国1993、2001、2009和2014年4次儿科ICU现状横断面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就2014年结果与前3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主要内容包括参与调查的省份和医院数量、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开展的技术项目。并将2014年调查仪器设备配置率、技术项目开展率和2016年"中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的建议"(简称"2016年建议")进行比较。结果4次调查的内容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其中少部分项目在某次或多次调查未统计具体数据。(1)1993、2001、2009和2014年参与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医院数分别为14省20家、17省27家、25省33家和25省108家。(2)1993、2001、2009、2014年医师/床位比分别为0.7∶1、0.8∶1、(0.4~0.5)∶1和0.5∶1;护士/床位比为1.1∶1、1.4∶1、(1.1~1.7)∶1和1.3∶1。(3)1993、2001、2009和2014年多功能监护仪配备情况分别为0.4台/床、0.5台/床、1.1~1.4台/床和1.0台/床;有创呼吸机分别为0.5台/ICU、0.5台/床、0.6台/床和0.4台/床。2001、2009和2014年血气分析仪配备率分别为60.0%、100.0%(33/33)和88.0%(95/108),床旁X线摄片机分别为70.0%、93.9%(31/33)和90.7%(98/108)。2009和2014年调查无创呼吸机配备率分别为69.7%(23/33)和92.6%(100/108)。2014年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床旁持续血液净化装置配备率分别为10.2%(11/108)和45.4%(49/108)。1993、2001、2014年输液泵配备情况分别为0.5台/ICU、1.1台/床和1.7台/床。(4)2014年有创通气开展率为100.0%(108/108)。2009、2014年调查高频通气开展率为78.8%(26/33)和38.0%(41/108)。2014年调查无创通气开展率为89.8%(97/108)。2001、2009和2014年调查血液净化开展率分别为22.0%、69.7%(23/33)和47.2%(51/108)。2001、2009和2014年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开展率分别为48.0%、97.0%(32/33)和24.1%(26/108)。2001和2014年一氧化氮吸入开展率为24.0%和9.3%(10/108)。2009和2014年分别有6家和7家医院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5)与"2016年建议"比较,2014年除多功能监护仪外其他仪器配备均未达标,开展技术除常规机械通气外也均未达标。2001年原始数据无绝对值,故未呈现。结论与前3次调查相比,2014年调查PICU区域普及率明显升高,床位数成倍增长,设备配置及开展技术有显著提升,与"2016年建议"相比仍有差距,专业人员相对匮乏。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儿科 横断面研究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磷化铝中毒并急性心力衰竭患儿1例,女,12岁,吸入磷化铝48 h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经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后痊愈,且未遗留后遗症。重症磷化铝中毒者常规治疗下病死率高,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成功用于治疗此类患者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 标签: 磷化铝中毒 心力衰竭 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IPD)所致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及河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IPD所致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预后特点。结果共纳入患儿21例,年龄1.2(0.75,3.90)岁。入PICU时第二代小儿死亡指数(PIM-2)为(23.3±29.6)%,并基础疾病6例。感染部位主要为血液(20例)及颅内(15例)。18例患儿行药敏试验,其中对青霉素敏感9例,对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敏感分别为10例和11例,对美罗培南敏感10例,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均敏感;病初及脓毒性休克前应用敏感抗生素者分别为7和13例。21例患儿乳酸水平为(6.1±4.6) mmol/L,其中10例经治疗休克纠正时间为(10.9±10.1) h。13/21例(61.9%)患儿休克后死亡时间为(14.6±12.2) h,10例死于枕骨大孔疝。死亡组患儿入PICU时PIM2[(37.1±30.3)%比(0.9±1.3)%]及并颅高压危象率[69.9%(9/13例)比25%(2/8例)]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年龄、休克前有效抗生素使用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8例存活患儿遗留严重颅脑后遗症。结论IPD致脓毒性休克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以血流和颅内感染最常见,对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高。化脓性脑膜炎者易并颅高压危象,致死致残率高,需早期识别并治疗。

  • 标签: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 肺炎链球菌 脓毒性休克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儿脑血管病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北京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需机械通气的43例CNS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并对每例患儿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搏动指数等,并结合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表现了解其脑血管病变情况。结果43例患儿中TCD检查正常11例,异常32例。TCD异常患儿中流速增快27例,流速减低5例。在流速增快的27例患儿中,符合血管痉挛标准者15例;流速减低的5例中4例呈震荡波。全部患儿中21例(48.9%)有脑缺氧缺血性表现,6例(13.9%)出现脑出血(其中5例同时合并脑缺血),2例(4.7%)住院期间即合并脑软化。全部患儿中共20例完成了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其中异常14例(70%)。出院时预后不良共32例(74.4%),其中死亡或脑死亡10例(23.3%,10/32例)。结论危重CNS感染患儿较多出现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及缺血性改变,其中达到血管痉挛者或流速度减低者预后最差。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