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中静脉尾侧入路腹背侧联合显露在肝癌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LAHH)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9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44例肝癌行尾侧入路腹背侧联合显露肝中静脉的LAH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61±5)岁,年龄范围56~66岁。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9.3±33.4)min。术中出血量(113.8±31.0) ml,无术中输血。术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56.1±7.1)min。术后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9.3±1.4)d。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3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8例。结论在肝癌LAHH中,经尾侧入路腹背侧联合显露肝中静脉有利于更好地显露肝中静脉,减少术中意外出血,保障手术安全。

  • 标签: 肝肿瘤 腹腔镜检查 半肝切除 肝中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T2a及以下分期胆囊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行手术治疗、经病理确诊为胆囊癌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组与根治组:单纯组为64例接受LC的意外胆囊癌患者,根治组为30例接受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LRC)的患者。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1∶1匹配。匹配后单纯组与根治组患者各26例,其中单纯组男性7例,女性19例,年龄(60.6±9.6)岁;根治组男性8例,女性18例,年龄(60.9±9.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瘤生存率,以及胆漏、急性肺栓塞、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指标的差异。结果单纯组手术时间(78.7±62.9)min、术中出血量(10.7±11.6)ml、术后住院时间(4.4±2.6)d均优于根治组的手术时间(298.7±101.3)min、术中出血量(161.9±96.7)ml、术后住院时间(9.9±4.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无瘤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C对于T2a及以下分期胆囊癌治疗安全有效,可取得与LRC相似的无瘤生存率。

  • 标签: 胆囊肿瘤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外科手术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良好的术野暴露和操作空间是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基础,对于肝Ⅶ段肿瘤的切除,腹腔镜手术存在较大困难和风险。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例完全腹腔镜下肝蒂优先背侧入路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肝细胞癌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7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Clavien-Dindo Ⅲa级以上并发症。术后住院5~14(8.5±2.4)d。至随访截止日期,所有患者均存活,4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复发征象。本研究表明由熟练的手术团队施行肝蒂优先背侧入路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优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6例均行手术治疗,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45.5%和13.6%。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饮酒史、AFP≥200 ng/ml、肿瘤切除联合胆管切开癌栓取出、肿瘤未分化/低分化、肿瘤直径≥50 mm、AJCC 8th Ⅲ/Ⅳ期、病灶数目≥2是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饮酒史、肿瘤未分化/低分化、肿瘤直径≥50 mm、AJCC 8th Ⅲ/Ⅳ期是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生存预后。

  • 标签: 癌,肝细胞 胆道 癌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2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该组患者吻合口狭窄距上次手术0.2~25年,平均15年。结果26例为良性狭窄,2例癌变。26例重新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其中合并肝叶切除8例。2例因吻合口癌变仅行胆道外引流术。无住院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67个月,2例肿瘤患者于半年内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发生远期并发症。结论胆肠吻合口狭窄是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术后远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宽敞、无张力的胆肠吻合可能有助于减少远期吻合口狭窄。

  • 标签: 先天性畸形 肝切除术 胆肠吻合口狭窄 胆肠内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门腹侧肝脏切除手术处理复杂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肝门腹侧肝脏切除手术治疗的8例复杂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行ⅣB段部分切除5例,ⅣB段+Ⅴ段部分切除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住院死亡,1例出现膈下感染、腹腔积液,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和腹腔穿刺引流后治愈。术后随访时间5~90个月,所有患者疗效评估均为优。术后胆管造影及MRI复查未见肝内胆管狭窄。结论肝门腹侧肝脏切除可充分显露一、二级胆管,有效处理复杂的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建立通畅的胆肠引流通路。

  • 标签: 胆管 医源性疾病 肝切除术
  • 作者: 苏敬博 张景玮 陈晨 邱应和 吴泓 宋天强 何宇 毛先海 翟文龙 程张军 李敬东 司书宾 蔡志强 耿智敏 汤朝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西安710061,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业工程系,西安710072,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外科,上海20043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与肝脏移植中心,成都610041,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300060,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重庆400038,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长沙41000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郑州45005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外科,南京210009,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充637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9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价值及获益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10家三甲医院接受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术的685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355例,女性330例;年龄[M(IQR)]59(14)岁(范围:22~83岁)。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辅助化疗组)及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未辅助化疗组)的组间差异进行均衡,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以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为目标变量构建贝叶斯网络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依据多态Birnbaum重要度计算对预后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排序,进一步建立生存概率预测表,分析辅助化疗的获益人群。结果685例患者中,接受辅助化疗214例,未接受辅助化疗47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筛选出124对患者,辅助化疗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均优于未辅助化疗组(总体生存时间:32.2个月比18.0个月,P=0.003;无复发生存时间:18.0个月比10.0个月,P=0.001)。贝叶斯网络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124。预后影响因素重要度排序结果依次为脉管侵犯(0.158 2)、神经浸润(0.158 2)、N分期(0.155 8)、T分期(0.120 9)、肝包膜侵犯(0.090 3)、辅助化疗(0.072 1)、肿瘤位置(0.057 5)、年龄(0.042 3)、肿瘤分化程度(0.034 0)、性别(0.029 3)、甲胎蛋白水平(0.028 9)和术前黄疸(0.008 5)。基于重要度大于0.1的变量(脉管侵犯、神经浸润、N分期、T分期)与辅助化疗建立生存概率预测表,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可从辅助化疗获益(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概率增幅2.21%~7.68%),早期患者行辅助化疗后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的概率提升更为明显。结论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早期患者从辅助化疗中的获益可能更大。

  • 标签: 胆道肿瘤 外科手术 肝内胆管癌 预后 辅助化疗 生存预测模型 贝叶斯网络
  • 作者: 沈泽锋 陈晨 耿智敏 毛先海 李敬东 宋天强 孙传东 吴泓 程张军 林瑞新 何宇 翟文龙 汤地 汤朝晖 梁霄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杭州 310000,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西安 710061,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长沙410005,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充63700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300060,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青岛26600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成都 610041,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外科,南京210009,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长春130021,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重庆400038,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郑州450052,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普外科,深圳 51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至2021年5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腹腔镜根治性肝切除治疗的351例I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90例,女性161例,年龄[M(IQR)]61(14)岁(范围:23~93岁)。将总队列随机分为训练集(264例)和验证集(87例)。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基于训练集数据,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获益。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远期生存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训练集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基于上述筛选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列线图。ROC曲线提示,训练集患者术后的1、3、5年总体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94(95%CI:0.721~0.867)、0.728(95%CI:0.618~0.839)、0.799(95%CI:0.670~0.928),验证集患者术后的1、3、5年AUC分别为0.787(95%CI:0.660~0.915)、0.831(95%CI:0.678~0.983)、0.810(95%CI:0.639~0.982)。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生存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切除术 腹腔镜 多中心回顾性 生存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术后出血情况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行LPD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术后出血的时间、出血部位、胆瘘、胰瘘和感染等短期并发症及再次手术等进行分析及经验总结。结果共35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00例,女性156例,年龄(58.0±10.5)岁。并发症发生率为33.1%(118/356);23例患者行再次手术,占6.5%(23/356);9例患者死亡,占2.5%(9/356)。并发症中发生率较高的是术后出血[15.2%(54/356)]、胰瘘[14.6%(52/356)]、腹腔感染[13.8%(49/356)]。术后初次出血的时间集中在第1~14天,其中术后第1天出血的风险最高[3.9%(14/356)],之后出血风险呈下降趋势,但是在术后第7天又有所上升。腹腔内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分布较广,而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胃肠吻合口出血发生风险最高[67.9%(19/28)]。再次手术的23例患者中,有18例是由于术后出血,占78.3%(18/23)。9例死亡的患者中,有7例和术后出血密切相关。结论LPD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术后出血是对患者短期内恢复影响最大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再次手术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除了胰瘘会导致术后出血,胃肠吻合口出血的情况也不容忽视。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出血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陈晨 吴予涵 张景玮 邱应和 吴泓 李起 宋天强 何宇 毛先海 翟文龙 程张军 李敬东 司书宾 蔡志强 耿智敏 汤朝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4-09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业工程系,西安 710072,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外科,上海 20043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与肝脏移植中心,成都 610041,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 300060,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重庆 400038,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长沙 41000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 45005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外科,南京 210009,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充 637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 20009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10家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意向性根治切除治疗的516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66例,女性250例,年龄[M(QR)]58(14)岁;116例(22.5%)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43例(27.7%)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根据不同变量特征分别采用树增益朴素贝叶斯网络(TAN)及朴素贝叶斯网络算法,应用BayesiaLab软件建立以12个月为目标节点的生存预测模型。同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的优劣。结果516例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0个月,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6%、37.9%、2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前有无黄疸、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血管侵犯、有无脉管侵犯、有无肝包膜侵犯、T分期、N分期、切缘、有无结石、癌胚抗原水平、CA19-9水平是患者的预后因素(χ2=5.858~54.974,P值均<0.05)。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肝包膜侵犯、T分期、N分期、有无结石及CA19-9水平为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依据19个临床病理学因素建立的TAN模型的AUC为74.5%,依据单因素分析得到的12个预后因素所建立的TAN模型的AUC为74.0%,依据多因素分析得到的7个独立预后因素所建立的朴素贝叶斯网络模型的AUC为79.5%,依据多因素分析得到的7个独立预后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的AUC为78.8%,C-index为0.73。结论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的肝内胆管癌根治术后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较列线图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胆道肿瘤 预后 肝内胆管癌 生存预测模型 贝叶斯网络 列线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临床确诊的原发肝脏肉瘤的病例资料,从临床及影像学角度分析其误诊原因。3例主要表现为肝区胀痛并发热,术前1例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细胞癌,1例误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误诊为混合型肝癌。3例均完成根治性切除手术,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肝肉瘤3例。我们认为原发肝脏肉瘤很难与其他常见肝占位病变鉴别,易造成误诊、误治,术前诊断非常困难,确诊尚需依赖术后病理甚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后胰瘘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1例,再手术5例。总体并发症73例(41%),其中胰瘘30例(17.0%);术后出血16例(9.1%);胆漏10例(5.7%);腹腔感染6例(3.4%),切口感染4例(2.2%),肺部感染4例(2.2%),胃排空障碍3例(1.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中出血量、合并糖尿病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男性、胰管直径、胰腺质地、病灶大小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术中出血量、合并糖尿病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年龄、男性、胰管直径、胰腺质地、病灶大小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术后并发症 胰腺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0例。腔镜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4~74岁,中位年龄47岁;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开腹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5~74岁,中位年龄47岁;采用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T管引流。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和疗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0±17)min、(43±13)ml、(31±5)h、(7.7±1.2)d,明显少于开腹组的(118±21)min、(103±26)ml、(48±8)h、(9.9±1.6)d(t=-3.22,-6.35,-5.47,-3.48;P<0.05)。腔镜组总有效率为96%(48/50),明显高于开腹组的78%(39/50) (χ2=7.16,P<0.05)。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50),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0%(10/50) (χ2=4.33,P<0.05)。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与开腹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治疗效果好,具有微创、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

  • 标签: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胆道探查术 胆囊结石病 胆总管结石
  • 简介:摘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较普通人群高,甚至HBV感染可能是NHL的致病因素。原发性肝癌患者可能同时患有NHL,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收治一例肝癌合并NHL的病人。患者女性,67岁,因"发现乙肝标志物阳性30年,肝占位3年"入院。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瘤内出血、NHL(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III期A组)。排除手术禁忌后行3D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中见肝脏呈硬化表现,腹腔内无转移,左肝外叶可见一巨大肿块,术后病理为巨块型梁索状肝细胞癌II级。术后1个月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随访至今患者仍存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阳性淋巴结数目(NMLN)、阳性淋巴结比例(LNR)、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在评估肝内胆管癌(IC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10家三甲医院肝胆外科中心行意向性根治性手术治疗的44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男性205例,女性235例;年龄(57.0±9.9)岁(范围:23~83岁)。85例(19.3%)合并肝内胆管结石,98例(22.3%)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随访截至2019年4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总体生存率,生存分析中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检验。结果440例患者均接受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治疗,其中R0切除424例(96.4%),R1切除16例(3.6%)。所有患者均接受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高分化比例为4.2%(18/426),中分化比例为60.6%(258/426),低分化比例为35.2%(150/426);腺癌比例为90.2%(397/440),非腺癌比例为9.8%(43/440);Tis期2例(0.5%),T1a期83例(18.9%),T1b期97例(22.0%),T2期95例(21.6%),T3期122例(27.7%),T4期41例(9.3%)。所有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4.0个月,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4.3%、37.7%、18.3%。175例(39.8%)患者出现淋巴转移,清扫淋巴结[M(QR)]6(5)枚,NMLN为0(1)枚,LNR为0(0.33),LODDS为-0.70(-0.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结石、分化程度、有无血管侵犯、LODDS、切缘、T分期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P值均<0.05)。进一步的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切缘、T分期、LODDS为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结论LODDS可作为IC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分期指标,同时也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胆道肿瘤 肿瘤分期 淋巴转移 阳性淋巴结数目 阳性淋巴结比例 阳性淋巴结对数比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左下腹痛3 d,脾切除术后1 d"入湖南省人民医院治疗。查体:贫血貌,腹部稍膨隆,腹肌稍紧,全腹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听诊肠鸣音减弱。CT血管造影提示脾脏切除术后脾区出血。详细追问患者病史及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为轻型甲型血友病,予以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冷沉淀及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后患者出血停止,腹腔内积血、积液逐步消失,住院13天后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57岁,腹部增强CT提示肝Ⅱ段、Ⅶ段占位,行腹腔镜肝Ⅶ段切除及左肝外叶切除。切除左肝外叶后,从背侧入路沿肝右静脉根部离断肝实质及肝右静脉回流支。随后转为前入路,沿缺血分界线自肝边缘向第二肝门逐步离断肝实质,直至背侧入路肝离断面。完成Ⅶ段解剖性切除。Ⅶ段切除手术时间约150 min,肝门阻断4次,共60 min,出血量100 ml,未输血。随访8个月无肝癌复发或转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