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背动脉穿支的显微解剖特点,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AP)修复手部软组织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对10侧成人尸体胸背标本,用红色乳胶灌注腋动脉,解剖、观察、测量并统计胸背动脉穿支数量、血管直径等;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对52例伴有骨质、伸肌腱外露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TAP修复,术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胸背动脉穿支为2~4条,以3条最多,穿支外径0.22~0.68 mm,穿支入皮点距腋后襞的距离5.2~11.8 cm。52例皮瓣手术顺利,供区均直接关闭缝合;48例皮瓣成活,2例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通过换药、游离植皮后伤口愈合。随访5~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不过分臃肿,外观评价良好。结论TAP切取皮瓣厚度薄,供区隐蔽,直接缝合后遗留瘢痕不明显,对供区的功能及美观影响小,是一种理想的皮瓣。

  • 标签: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瓣,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支皮瓣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Eaton 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12例原发性第1腕掌关节炎患者资料,均为女性患者,年龄(55±2.8)岁(范围,48~61岁);左侧拇指3例,右侧拇指9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Eaton分期,Ⅱ期8例,Ⅲ期4例。术后根据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评价第1掌骨下沉率,评价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及握力、捏力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范围,6~17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1.2±1.0)分]较术前[(6.3±1.5)分]明显降低(t=13.4,P=0.0001),DASH评分[(26.2±9.6)分]较术前[(48.9±13.0)分]明显下降(t=5.7,P=0.0001),握力[(25.5±6.8)kg]较术前[(15.0±2.9)kg]明显增高(t=7.3,P=0.0001),捏力[(3.2±0.8)kg]较术前[(2.1±0.4)kg]增高(t=3.6,P=0.0045);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为0.299±0.022,与术前(0.306±0.021)和术后(0.313±0.0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37,P=0.276),表明术后第1掌骨无明显下沉趋势。术后2例患者出现切口红肿,有渗出液体,考虑为关节内手术局部血肿未能完全吸收,经多次换药后红肿消退。结论对于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保留近端关节面,同时联合腱球填塞治疗,能有效减少第1掌骨下沉率,改善及减轻第1腕掌关节功能和疼痛,疗效显著。

  • 标签: 腕掌关节 大多角骨 骨关节炎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司马光的史学与其经学之一的易学之间的关系。司马光通过其易学形式表达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观。他提出"易道"的观念,认为"凡宇宙之间皆易",易就是"阴阳之变"、"五行之化",这就对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原则作出了界定;又提出"圣人作《易》,为数亦为义,义急、数亦急",以"义"与"数"作为历史发展普遍性原则的重要内容;并认为《易》是对易道的表征,《易》有"见微而知彰、原始而知终"的史学功能;在探讨自然和人类历史存在的形式时,司马光还提出"阳非阴不成,阴非阳不生,阴阳之道表里相承"的观点,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揭示了其应有的价值目标和方向。

  • 标签: 司马光 易学历史观 易道 义与数 显与微 阴与阳
  • 简介:吴澄在理气问题上提出"理"与"气"不可分,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的观点,认为理气不可以先后言.亦不可以有无言,这既跟他的治思想密切相关,也是对当时主流思潮以"有"、"无"、"先"、"后"言理气的一个反动.吴澄易学理气论思想的提出,在学术史上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意义:其一是在本体问题上,发展了中的元气生机观,使儒学基本上摆脱了以"空寂"、"虚无"为特征的佛、道本体论的影响.其次,理气不可分,理在气中为儒家追求在现实中超越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吴澄区分理与气,区分功能与实体,比张载仅立"清虚一大"为万物源有更多的合理性,为儒家的成圣成贤的修养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理气论 易学 儒家 有无 张载 《易》
  • 简介:2004年11月7日至10日,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湖南省道教协会、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道教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第三次研讨会在著名道教胜地南岳衡山隆重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道教协会、部分省市道协和国内主要名山宫观的负责人,国内知名的道教研究专家和学者,港台道教界人士共一百余人。

  • 标签: 中国道教协会 道教思想 道教文化研究 道教研究 宗教研究 宫观
  • 简介:本文认为,道教易学是以卦爻象、卦数及历代易学中围绕着经、传及其阐释而出现的概念、命题等来对道教的信仰、教义思想进行解说的一种学术形式.道教易学主要为解决不同时期之道教教义、信仰中的人天关系问题而提出,并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道教易学形式,如宋元明清时期的易学内丹学、道教易图学和道教易老学等.开展道教易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学术界探讨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理想人格塑造、现代文化精神塑造等问题有启示意义.

  • 标签: 易学 道教 《周易》 老学 易图 教义思想
  • 简介: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是宋末元初的一位易学家和理学家。其易学著作主要有《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认为:“草庐(吴澄)出于双峰,固朱学也。”从...

  • 标签: 《周易》 阴阳对立 六十四卦 吴澄 经卦 《序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