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介入治疗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共68例,根据自由、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个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4例,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介入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和心功能情况。结果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显著差于观察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效果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介入治疗术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度和依从性得到提高,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具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的优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左心功能不全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功能低下(LVD)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预后的危险因素,但经过细致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CABG依然是冠心病伴LVD的有效治疗手段,且体外循环下行全动脉CABG术是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治疗中度及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积极使用心脏辅助装置能降低此类患者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导致的功能低下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全面深入仔细的评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案都有重要意义。另外功能低下患者常合并多种合并症,如左壁瘤、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等,如何采用最佳的方式处理相关合并症,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 标签: 心室功能障碍,左 冠状动脉分流术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程度二尖瓣反流合并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52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8例,女97例,年龄(61±7)岁。选取射血分数(LVEF)≤40%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以上病例,分析不同程度二尖瓣反流患者预后及心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入选患者中67例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52例术前反流中度,LVEF为38%(35%,40%),食管超声评估瓣膜结构良好,术中搭桥后评估壁运动得到改善,未干预二尖瓣。6例术前反流中-重度,LVEF为38%(35%,39%),搭桥后食管超声评估壁运动得到改善并且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良好,反流减轻,未干预瓣膜。9例术前反流重度,LVEF为38%(35%,39%),2例术中探查二尖瓣乳头肌及腱索功能及位置尚好,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7例患者存在乳头肌及腱索移位明显,瓣环扩张,行二尖瓣置换;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半年随访二尖瓣反流均减轻至中度及以下,LVEF较术前升高[47%(45%,48%)比38%(35%,39%),P=0.024],舒张末期内径缩小[57(56,59)mm比61(59,64)mm,P=0.002]。结论功能低下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术中食管超声评估十分重要。对于中-重度以上反流,瓣下结构受缺血影响的患者,积极行二尖瓣置换手术,以利于术后心功能改善。

  • 标签: 心室功能障碍,左 冠状动脉分流术 二尖瓣闭锁不全
  • 简介:摘要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相比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介入治疗均是有效的血运重建策略。目前国内外公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更高优先级、更高的生存率、更低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介入技术发展迅速,面对高龄、复杂和并发多脏器疾病的患者,围手术期的微创性和安全性优势明显。我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介入技术发展不平衡,应由包括心内外科等多学科组成的心脏小组讨论决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冠心病 心功能不全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心脏辅助装置的应用情况及中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中,筛选出127例围手术期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功能低下组),男101例,年龄(59.2±10.1)岁,同期LVEF>55%的患者(2 454例)为对照组,男1 756例,年龄(58.4±9.5)岁。比较两组应用心脏辅助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临床数据。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对比两组随访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功能低下组IABP(10.2%比0.8%)、ECMO(6.3%比0.3%)使用率更高,ICU停留时间更长[(50±12)h比(33±10)h],围手术期死亡率更高(4.7%比0.7%),术后住院时间更长[(15±3)d比(1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功能低下组LVEF术后3个月(48±8)%,术后6个月(51±9)%,术后1年(55±9)%,此后趋于稳定。结论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辅助装置应用率高,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且中远期随访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心脏辅助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功能低下(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主干病变21例。术前射血分数(35.5±7.3)%,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t=9.51,P=0.02],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t=13.79,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2=17.21,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桡动脉 乳内动脉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发生在肾脏的DLBCL较罕见。本篇报道1例以孕期顽固性溶血性贫血为首诊表现的DLBCL。此患者因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结果,入院初步诊断为溶血性贫血,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进展快,呈现恶化趋势,后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肾占位,但由于患者重度贫血伴重症肺部感染、贫血性心衰等情况,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为DLBCL。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继发性 肺部感染 贫血性心衰 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药联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被诊断为舒张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0例,根据自愿原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者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中西药治疗方法,对两组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等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为23例、显效率为92%,有效为1例、有效率为4%,无效为1例、无效率为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为17例、显效率为64%,有效为1例、有效率为4%,无效为1例、无效率为8%,总有效率为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中西药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相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中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 舒张性新功能不全 疗效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黄连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和心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脓毒症组(LPS组)、黄连素干预组(Ber组)、对照组。LPS组给予腹腔注射LPS(10 mg/kg);Ber组实验前3 d开始灌胃Ber(50 mg/kg,每日1次),第3天灌胃1 h后腹腔注射LPS;对照组(Con组),分别给予双蒸水(2 ml/100 g)灌胃和生理盐水(1 ml/100 g)腹腔注射。LPS组和Ber组每组又分为3个亚组(n=6),分别于LPS注射后6、24和48 h进行后续实验(其中48 h亚组大鼠在24 h时给予灌胃Ber/生理盐水1次)。监测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以及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心肌损伤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情况;检测大鼠心肌细胞核内p65蛋白水平反映核因子(NF)-κB活化程度。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LPS 6、24和48 h组大鼠的LVSP、+dp/dtmax和-dp/dtmax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LVEDP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Ber 48 h组大鼠LVSP高于LPS 48 h组(均P<0.05),Ber 6、24和48 h组大鼠的±dp/dtmax均高于相应LPS组(均P<0.05),Ber 6、24和48 h组大鼠的LVEDP均低于相应LPS组(均P<0.05)。LPS 6、24和48 h组大鼠cTn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Ber 6、24和48 h组大鼠cTnT浓度均低于相应LPS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 6 h组大鼠心肌细胞肿胀肥大,心肌细胞纤维部分断裂,可见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LPS 24 h组最为严重。Ber 6、24和48 h组大鼠心肌细胞的损伤表现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较相应LPS组轻。LPS 6 h、LPS 24 h和LPS 48 h组大鼠心肌组织上TLR4蛋白表达、心肌细胞核内p65蛋白浓度、心肌组织TNF-α、IL-1β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Ber 6 h、Ber 24 h、Ber 48 h组大鼠上述指标较相应LPS组低(均P<0.05)。结论Ber可改善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机制考虑与其抑制LPS诱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降低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 标签: 心肌疾病 脓毒性心肌病 黄连素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不同左射血分数的低危SYNTAX评分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重塑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观察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成功PCI的19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术前射血分数(LVEF)分为≥50%组、36%~49%组和≤35%组,主要终点为1年内再发急性心衰、再发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再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非心源性死亡,同时分析1年时舒张末期容积、LVEF。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LVEF组间MACE以及重塑的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50%组MACE发生率32.6%(15例),36%~49%组MACE发生率32.0%(31例),≤35%组MACE发生率45.8%(22例),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三组1年内发生急性心衰的比例为(2.2%比12.4%比22.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射血分数≤35%是患者发生急性心衰的独立预测因素(OR=2.696,95%CI:1.099~6.612,P=0.030)。再通1年前后患者舒张末期容积[(62±4)mm比(56±5)mm,P<0.001]、房[(42±6)mm比(40±6)mm,P<0.001]水平明显低于基线水平,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VEF[(43±10)%比(51±13)%,P<0.001]水平明显高于基线水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复查三组心肌重构相关指标,舒张末期容积[(53.1±0.6)mm比(55.1±0.5)mm比(59.1±0.7)mm,P<0.001]、LVEF[(62.1±1.1)%比(51.4±1.0)%比(37.0±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I开通低危SYNTAX评分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可以明显改善术前LVEF>35%患者的预后,但对术前LVEF≤35%患者效果欠佳;术前LVEF可能是低危SYNTAX评分缺血性心肌病再发急性心衰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后重构程度以及收缩功能与术前LVEF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QT间期离散度和肌钙蛋白在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01月~2014年11月急诊重症监护和急诊科病房确诊脓毒症住院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30)、严重脓毒症组(n=30)和脓毒性休克组(n=30)。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采用ECG机及彩色超声超声超声机及彩色超声仪测定QT间期离散度。结果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Qticd及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QT间期离散度QTd与Qticd及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显著低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休克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长期血液透析容易引起肥厚,QT间期离散度能预测血透患者肥大、心律失常指标;肌钙蛋白能预测脓毒症患者心脏损伤程度。

  • 标签: QT间期离散度 肌钙蛋白 脓毒症 心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