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6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多发伤常规急救和监护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病情恶化程度。结果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后,干预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病情恶化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情恶化程度。

  • 标签: 急诊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多发伤 救治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文献计量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预检的分诊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342例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0~11月的急诊患者169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预检分诊;将2019年1~12月的急诊患者173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基于文献计量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急诊预检分诊。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分诊正确率、预检分诊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预检分诊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预检分诊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急诊预检分诊的工作中,能够显著提升分诊准确率,缩短急诊患者候诊时间,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急诊预检分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文献计量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急诊预检分诊
  • 作者: 唐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0
  • 出处:《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21年 第3期
  • 机构:贵州省骨科医院急诊科,贵州 贵阳550002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创伤患者转运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急诊科诊治的创伤患者80例纳入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观察组采取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评估后转运,对比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及家属对转运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5%较对照组17.5%更低,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转运工作满意度95%较对照组77.5%更高,接收科室对转运工作满意度97.5%较对照组80%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可有效降低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急诊创伤;转运工作;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英国早期预警评分系统(national early warning score,NEWS)估测急诊抢救患者所需工时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该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396例急诊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采用NEWS评分系统对急诊抢救患者所需护理工时进行估测。结果NEWS评分系统估测急诊抢救患者所需护理工时与直接护理工时评分结果呈正相关(P<0.01);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患者护理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WS评分系统估测结果每增加1分,患者临床所需总护理工时需要相应的增加大约7.5 min,急诊抢救患者所需护理工时=138.094+7.529×NEWS评分结果。结论NEWS评分系统用于估测急诊抢救患者所需护理工时真确度较高,易于操作,对于临床更好的分配急诊工作,提高急诊抢救患者护理质量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英国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急诊抢救 护理工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预警评分系统的早期干预策略在ICU气管切开术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ICU气管切开术肺部感染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及对照组47例,对照组行ICU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基于预警评分系统对患者实施重症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属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退热消失时间及ICU转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预警评分系统的早期干预策略能有效改善ICU气管切开术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患者ICU转出时间,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 标签: 预警评分系统 早期干预策略 ICU 气管切开术 肺部感染
  • 作者: 赖圣杰 冯录召 冷志伟 吕欣 李瑞云 尹凌 骆威 李中杰 兰亚佳 杨维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系SO17 1BJ,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730,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长沙 410073,挪威奥斯陆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中心 NO-0316,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518055,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 11757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传染病管理处,北京 102206,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了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早期预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预警模型,介绍了基于不同数据源的传染病预警系统及其应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研究和应用的互联网搜索、社交媒体、人员流动等大数据及其分析方法,探讨其在传染病预警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建立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传染病智慧化预警机制和平台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发传染病 预警模型 预警系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大数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将该院实施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前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施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后4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分析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急救成功率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心功能指标LVED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心功能指标LVEF及二尖瓣E峰/A峰值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炎症因子CRP、IL-6及TNF-α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减少损伤。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功能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虽然父母养育是促进高危早产儿健康发育的关键,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常限制父母进入。本研究旨在评估父母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校正年龄24个月时精神运动发育结局的影响。方法招募意大利北部Ⅲ级NICU的42名早产儿及其父母,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接受2次小组指导培训和4次一对一的婴儿观察指导)和常规护理组(无小组指导培训和一对一指导)。由家长提供在NICU里怀抱婴儿和皮肤接触的数据。使用格里菲斯精神发育量表测试校正年龄24个月时的精神运动发育情况。结果早期干预组(n=21;女孩13例)和常规护理组(n=21;女孩12例)在一般情况和临床疾病方面无显著差异。矫正年龄24个月时,早期干预组的精神运动总体发育、听力-语言和个人-社会分量表得分都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NICU中父母早期干预的早产儿在校正年龄24个月时的精神运动结局更好,在语言和社会情感功能方面尤为明显。这项研究的前景值得期待,但仍需纳入更多异质性和代表性的早产儿来重新评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序贯器官衰竭评分(improved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ISOFA)对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379例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细菌耐药分级、发生脓毒症休克等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系数判定ISOFA与各评分系统包括查尔森评分(Charlson′s weighted index of comorbidities,WIC)、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 early warning system,NEW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Ⅱ,SAPSⅡ)、急性脓毒症病死率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 score,MED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急性胃肠损伤分级(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比较各评分系统对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ISOFA风险分层在生存情况中的意义。结果379例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患者中,存活组278例,死亡组101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脓毒症休克、细菌耐药分级、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WIC、NEWS、APACHE Ⅱ、SAPSⅡ、MEDS、SOFA、AGI、ISOF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8, χ2=6.781、24.374、27.208,Z=-3.689、-5.022、-4.396、-4.697、-7.438、-6.348、-6.358、-8.676、-6.680、-11.658,均P<0.01)。单因素分析得到ISOFA的计算方法:ISOFA=SOFA+1.5×AGI。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ISOFA、性别、SOFA、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细菌耐药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ISOFA与WIC、NEWS、APACHEⅡ、SAPSⅡ、MEDS、SOFA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27、0.371、0.614、0.564、0.578、0.847。WIC、NEWS、MEDS、SAPSⅡ、APACHEⅡ、SOFA、SOFA+AGI、ISOFA预测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预后的AUROC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46(0.584~0.708)、0.657(0.597~0.716)、0.712(0.654~0.771)、0.713(0.653~0.773)、0.749(0.693~0.806)、0.788(0.737~0.838)、0.872(0.826~0.917)、0.891(0.845~0.937),表明ISOFA预测效果最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ISOFA低风险水平、中等风险水平、高风险水平间的生存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ISOFA对预测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克雷伯菌,肺炎 脓毒症 预后 改良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黄敏 单春剑 张爱霞 孙志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22期
  • 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210023 黄敏现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2100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2100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 210004,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210023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评估、比较英国国家重症监护审计和研究中心(ICNARC)-产科早期预警评分(OEWS)系统、美国孕产妇安全国家联盟推荐孕产妇早期预警标准(MEWC)、爱尔兰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的爱尔兰孕妇早期预警系统(IMEWS)对我国孕产妇病情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对2019年1—12月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入住孕产妇共872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采集住院期间的数据,使用3种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同时进行评估,比较3种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对危重症孕产妇的预测、识别能力。结果872例孕妇,其中危重症167例占19.2%,非危重症705例占80.8%。OEWS、MEWC、IMEWS危重症组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依次为4(2,6)、3(0,6)、5(3,6)分,非危重症组评分依次为1(0,1)、0(0,0)、2(0,3)分,危重症组评分显著高于非危重症组(P<0.001)。OEW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1(95%CI 0.948~0.975,P<0.001),MEWC的AUC为0.803(95%CI 0.757~0.850,P<0.001);IMEWS的AUC为0.853(95%CI 0.817~0.888,P<0.001)。OEWS为0分时无产科危重症发生。OEWS≥6分时阳性似然比为8.208 6。结论3种国外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对我国产科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3种预警系统中,OEWS的预测能力优于另外2种预测系统,并且具有较好的分层能力。但由于不同地区人群、环境、条件等差异,各产科医疗单元可根据自身条件,对OEWS进行改良,设计符合自身临床需求的产科早期预警系统。

  • 标签: 产科早期预警系统 危重孕产妇 预警
  • 作者: 黄敏 单春剑 张爱霞 孙志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22期
  • 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210023 黄敏现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2100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2100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 210004,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210023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评估、比较英国国家重症监护审计和研究中心(ICNARC)-产科早期预警评分(OEWS)系统、美国孕产妇安全国家联盟推荐孕产妇早期预警标准(MEWC)、爱尔兰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的爱尔兰孕妇早期预警系统(IMEWS)对我国孕产妇病情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对2019年1—12月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入住孕产妇共872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采集住院期间的数据,使用3种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同时进行评估,比较3种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对危重症孕产妇的预测、识别能力。结果872例孕妇,其中危重症167例占19.2%,非危重症705例占80.8%。OEWS、MEWC、IMEWS危重症组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依次为4(2,6)、3(0,6)、5(3,6)分,非危重症组评分依次为1(0,1)、0(0,0)、2(0,3)分,危重症组评分显著高于非危重症组(P<0.001)。OEW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1(95%CI 0.948~0.975,P<0.001),MEWC的AUC为0.803(95%CI 0.757~0.850,P<0.001);IMEWS的AUC为0.853(95%CI 0.817~0.888,P<0.001)。OEWS为0分时无产科危重症发生。OEWS≥6分时阳性似然比为8.208 6。结论3种国外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对我国产科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3种预警系统中,OEWS的预测能力优于另外2种预测系统,并且具有较好的分层能力。但由于不同地区人群、环境、条件等差异,各产科医疗单元可根据自身条件,对OEWS进行改良,设计符合自身临床需求的产科早期预警系统。

  • 标签: 产科早期预警系统 危重孕产妇 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早期预警的护理策略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12月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重症早期预警护理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干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急性病理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评分低于对照组,而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P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能有效减少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治疗不良事件,改善患儿血氧指标,提高患儿家属治疗满意率。

  • 标签: 重症早期预警的护理策略 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血氧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一种用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7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24只;腹腔感染组24只;模型组24只。首先建立腹腔感染模型,腹腔感染建立6 h后行剖腹手术,轻轻取出全部小肠置于两层湿纱布之间,用带有滑石粉的手套进行手术操作,用盐水棉签从小肠末端自下而上到幽门环擦拭小肠浆膜层,反复6次,共15 min。分别于第3、5、7天处死大鼠,行胃肠道传输速率测定和腹部立位腹部平片检查。术后观察肠管粘连情况,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kit原癌基因蛋白(C-kit)表达。组间比较先采用One-way ANOVA检验,之后采用Dunnet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模型组大鼠胃肠道传输速率术后第3、5、7天分别为(21.25±2.68)%、(21.90±0.96)%、(21.17±2.47)%;而对照组分别为(62.61±3.25)%、(59.76±4.92)%、(57.18±4.30)%。腹腔感染组分别为(50.66±5.95)%、(48.89±3.15)%、(47.58±3.74)%,模型组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924、228.536、193.761,P均<0.01)。模型组大鼠组织SOD含量术后第3、5、7天分别为(263.12±18.50)、(260.14±29.53)、(261.43±47.92) U/ml,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6、28.863、37.244,P均<0.01)。模型组大鼠组织MDA含量术后第3、5、7天分别为(7.36±1.38)、(6.14±1.02)、(6.49±0.65) nmol/ml,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92、11.190、16.156,P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小肠iNOS阳性表达显著增强,C-kit阳性表达显著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模型与临床上发生的炎性肠梗阻指标基本一致,该方法能成功建立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动物模型。

  • 标签: 肠梗阻 动物模型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保乳手术和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7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改良根治术的1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保乳手术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乳房外形优良率、预后情况(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85%,2/54)低于对照组(13.71%,17/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乳房外形优良率(94.44%,51/54)高于对照组(81.45%,10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改良根治术相比,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可减少术中引流量和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提高乳房外形优良率,满足患者美观需求,且预后良好。

  • 标签: 乳腺癌 早期 保乳手术 改良根治术 并发症发生率 乳房外形优良率 预后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对不同年龄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就诊的1 529例疑似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所有患者的qSOFA评分,回顾其诊治经过,以Sepsis-3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为脓毒症,并将患者按不同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前期组(60~74岁)、老年组(75~89岁)和长寿组(≥90岁)。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诊疗情况。统计患者qSOFA评分的分布,计算不同qSOFA评分在不同年龄段疑似感染患者中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qSOFA评分在不同年龄段疑似感染患者中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1 529例疑似感染患者中,青年组67例,中年组129例,老年前期组465例,老年组778例,长寿组90例。不同年龄段疑似感染患者血乳酸(Lac)、总胆红素(TBil)、肌酐(Cr)、qSOFA评分和SOFA评分较基础值的增加值(ΔSO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疑似感染患者中,以qSOFA评分为1分的患者最多,且脓毒症患者比例较大;进一步分析显示,qSOFA评分≥1分在各年龄段疑似感染患者中诊断脓毒症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在青年组患者中敏感度为84.4%,特异度最高(为74.3%);qSOFA评分≥2分时诊断脓毒症的特异度均较高(均>97%),但其敏感度均较低(均<44%);qSOFA评分为3分者全部为脓毒症患者,在各年龄段的阳性预测值均为100%。ROC曲线分析显示,qSOFA评分在所有疑似感染患者中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1〔95%可信区间(95%CI)为0.747~0.794〕;当最佳截断值为0.5分时,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45.6%。在各年龄段疑似感染患者中,qSOFA评分在青年组及长寿组诊断脓毒症的准确性相对较高,AUC(95%CI)分别为0.825(0.724~0.927)和0.837(0.756~0.917);当最佳截断值为0.5分时,敏感度分别为84.4%、92.2%,特异度分别为74.3%、56.4%。结论qSOFA评分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在年龄<45岁及≥90岁疑似感染患者中诊断脓毒症的准确性相对较高;用qSOFA评分≥2分来筛查疑似感染患者是否存在脓毒症易引起漏诊。

  • 标签: 脓毒症 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脑死亡供者(DBD)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移植物功能不良(PEGF)相关分子标志物,并构建肝移植术后PEGF早期预测模型。方法基于美国基因表达数据库(GEO)GSE23649数据集中16例DBD供肝复灌2 h标本(8例发生PEGF,8例未发生PEGF)转录组数据,采用差异表达分析筛选PEGF相关基因;运用LASSO-Logistics回归筛选最佳建模基因集合构建风险评分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与Nomogram图评估模型预测效力及可视化;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索PEGF相关生物学通路。结果本研究筛选出6个与DBD肝移植术后PEGF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包括4个上调基因(HBB、PFDN5、RPS3A、RPS5)和2个下调基因(RPL22、FAM62B)。基于该6基因所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对DBD肝移植术后PEGF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1,P=0.000 8)。GSEA提示DBD肝移植术后PEGF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通路相关(均P<0.05)。结论该模型将有助于DBD肝移植术后早期精准评估PEGF风险,且未来有望联合常温机械灌注用于术前供肝质量评估。

  • 标签: 肝移植 早期肝移植物功能不良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和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择期行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年龄范围为40~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ASA)分级Ⅰ~Ⅲ级。术前1 d和术后7 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其抑郁症状评分,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评分测定血清5-HT水平。结果60例患者中,术前1 d可能为严重抑郁的患者0例,肯定有抑郁症的患者12例(20.0%),可能有抑郁症的患者22例(36.7%),无抑郁的患者26例(43.3%);术后7 d可能为严重抑郁的患者0例,肯定有抑郁症患者17例(28.3%),可能有抑郁症患者28例(46.7%),无抑郁患者15例(25.0%)。患者术后7 d抑郁的患病率和抑郁程度明显高于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 6)。肯定有抑郁症组、可能有抑郁症组、无抑郁组患者术后7 d的血清5-HT水平明显均低于各组术前1 d[(98.65±9.65)nmol/L比(110.43±12.35)nmol/L,(112.47±10.36)nmol/L比(126.97±15.57)nmol/L,(131.53±14.05)nmol/L比(153.24±16.16)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 6、0.000 3、0.000 1);术前1 d和术后7 d不同抑郁程度患者的血清5-HT水平明显不同,血清5-HT水平肯定有抑郁组的患者低于可能有抑郁组的患者和无抑郁组患者(均P<0.05);可能有抑郁组的患者低于无抑郁组患者(均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抑郁评分增加,乳腺癌患者的抑郁评分的级别与血清5-HT水平呈相反的关系,血清5-HT水平可作为一种评估乳腺癌患者抑郁情况的生物学标志。

  • 标签: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抑郁 5-羟色胺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生物学标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早期心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193例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7例)与对照组(9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改良早期心脏康复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6 min步行试验(6MWT)、健康调查简表(SF-36)比较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SF-36量表中的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早期心脏康复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心脏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日常生活能力 生命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术前颈动脉斑块的美国心脏协会(AHA)改良斑块分型,研究其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围手术期无症状脑梗死(SBI)的预警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CEA治疗的25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周行颈动脉HRMRI检查,依据AHA改良斑块分型将斑块分为易损斑块(Ⅳ、Ⅴ、Ⅵ型)和稳定斑块(Ⅰ、Ⅱ、Ⅲ、Ⅶ、Ⅷ型)。手术前、后24 h内分别行头颅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以术后头颅MRI DWI序列显示新发点状高信号影但患者无相应症状为围手术期SB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BI组和非SBI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术侧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否为CEA围手术期SBI的危险因素。结果254例患者的术前HRMRI显示,稳定斑块43例(16.9%),易损斑块211例(83.1%)。254例患者中,围手术期发生SBI 51例(20.1%,SBI组),未发生SBI 203例(79.9%,非SBI组)。23.2%(49/211)的易损斑块患者发生SBI,4.7%(2/43)的稳定斑块患者发生SBI。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BI组术侧颈动脉有易损斑块者占比高于非S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侧颈动脉易损斑块为CEA围手术期SBI发生的危险因素(OR=0.18,95%CI:0.04~0.80,P=0.02),而性别及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等12种因素均非CEA围手术期SBI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EA术前术侧颈动脉存在易损斑块(AHA改良斑块分型Ⅳ、Ⅴ、Ⅵ型)的患者围手术期SBI的发生风险升高,需个体化设计预防方案,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美国心脏协会改良斑块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