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4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一个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预警评分系统,有助于护士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病情作出正确判断,减少因未能识别病情变化延误患者抢救时机,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方法 在现有的早期预警评分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风险预测模型,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修订和调整,形成改良式慢性心衰竭急性加重早期预警评分初表。我们对133例住院患者进行测试,判断量表的预测效能,确定危险程度分值划分范围,形成最终量表,并评价改良式慢性心力衰急性加重早期预警评分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最终形成的成改良式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早期预警评分量表共12个条目。O/E值为0.26~0.82,pearson相关分析:r=0.99,p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 护理 早期预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区间在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以我院收治的78例急诊治疗的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39例选择常规管理的患者被纳入对照组,剩下39例患者实施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干预的设为观察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为(97.44%),对比常规组更高,p<0.05;观察组出现接诊分诊不明确、缺失急救药品、接诊病人突发休克、急诊护理错误发生率上更低,p<0.05。结论:将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护理融入急诊室护理工作中效果显著,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 早期预警评分 常规管理 满意度
  • 简介:摘 要:目的 评价ICU护理工作中早期预警评分的应用价值与实际效果。方法 实验活动以分组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样本为随机选择,全部来自我科室临床,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派分50例患者,区分应用早期预警评分和不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护理指标。结果 干预组ICU入住以及机械通气的时间都比对照组短;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10.00%)

  • 标签: ICU护理 早期预警评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预警护理对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ICU诊治的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共64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11月-2021年10月,随机分组,即对照组(n=32例,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32例,采用早期预警护理),对比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确早期预警护理干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ICU入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ICU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早期预警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造口护理方法在回肠造口术后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6月至2021月6月60例回肠造口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改良造口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实验组老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比对照组满意度高20.00%,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改良造口护理 回肠造口术患者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与预警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护理部的护士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对其中的36名护士开展项目研究,根据双盲法将上述护士分为一般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和控制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与预警模式)。对两组护士在风险控制和各类风险事件处理中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相对于一般组中的护士,患者对控制组护士护理质量的评价更高,控制组护士在为患者开展护理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事件数量较少,在对两组护士的考核中发现控制组护士包括风险意识在内的评分均高于一般组护士(P<0.05)。结论:研究发现医院人流量较大,患者数量较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个人因素以及医院因素容易导致跌倒等风险事件的发生。通过护理风险管理与预警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升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降低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一步保障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 标签: 护理管理 风险事件 护理风险管理与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选用预见性护理的价值。方法:纳入60例下肢骨折患者研究(2019.04~2020.12),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n=30,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0,选用预见性护理),统计两组心理状态、并发症率。结果:(1)心理状态: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值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下肢骨折 焦虑 抑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传统的前臂固定带中肩颈尼龙吊带材料粗糙,如果患者需要长期佩戴,尼龙带的摩擦容易使颈部皮肤发生擦红,甚至破损,使患者舒适度降低。且患者佩戴前臂固定带活动时,患肢容易下滑,低于心脏水平,增加患肢肿胀,不利于患者康复。经临床使用,传统前臂固定带存在佩戴不舒适,稳定性差,患者随着步行前臂的摆动会增加骨折处的疼痛等问题。因此,制作改良版前臂固定带使患者佩戴舒适、稳定性增加,固定牢固;让患者在佩戴过程中,患肢处于功能位,利于患肢消肿,既能减轻因前臂摆动导致的骨折处疼痛,也能减轻对颈部的受压,不会使患者颈部出现压疮问题。方法 在传统前臂固定带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为达到上臂紧贴于前胸部固定,使前臂悬吊于功能位,在腰部增加一条活动性固定带。在前臂托内增加一条大拇指固定带,使前臂悬吊稳定性增加,减轻颈部悬吊力量。在肩颈悬吊带上增加柔软、可活动的衬垫,减轻颈部局部压力,增加颈部佩戴舒适度。 结果 改良版前臂固定带增加了患者佩戴的舒适度,缓解了患者颈部局部的压力,能妥善固定前臂,减轻患肢疼痛,增加了佩戴前臂固定带的有效性,使患肢处于功能位,护理人员及家属使用方便,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结论 改良版前臂固定带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并达到了预期固定的效果。

  • 标签: 前臂固定带 改良 前臂损伤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血液净化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纳入96例患者,时间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不同护理模式分两组(每组48例),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心理护理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该疾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心理护理 焦虑 抑郁 血液净化
  • 简介:摘要:目的:在手术患者治疗中,探究改良侧卧手术体位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探究治疗改善措施。方法:分析结果在对比上具备有效性,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人数为86位,这86位患者收治时间在2018.01月~2020.12月之间,根据手术体位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侧卧手术体位),观察组(改良侧卧手术体位)。对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呼吸情况进行对比,探究改良侧卧手术体位的优势。结果:对比分析整理后发现,采用观察组的摆放时间明显缩短,可以减少患者皮肤受压程度,对患者造成的神经损伤更少,p<0.05从统计学角度上来看,具有实际对比价值。结论:采用改良侧卧手术体位,可以使医务人员更方便的进行各种操作,为患者提供更为舒适的手术体验。

  • 标签: 改良侧卧手术体位 患者舒适度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三级预警系统预防产后出血的实践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前收治的45例采用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进行预防干预的产妇作为对照组,2020年1月后开展三级预警系统的5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24h平均出血量以及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出血平均次数;对两个时间段各随机抽取10名护理人员进行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问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24h平均出血量以及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出血平均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人员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知识、操作技能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三级预警系统 产后出血 预防价值 实践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在小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危重病患儿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重症护理,观察组接受危重病评分法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在小儿护理中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护理 危重病护理评分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在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小儿危重评分,对其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80名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80名患儿在治疗期间的各项数据以及指标。按照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意愿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患儿使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儿使用小儿危重评分护理模式。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选择小儿危重评分护理模式的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入住时间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概率等多项指标方面都明显低于常规组的患儿,而且经过护理之后研究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常规组患儿。结论:选择小儿危重评分的模式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进行护理操作,可以有效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同时还能够缩短治疗的时间,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危重评分护理 儿科 重症监护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改良式肛管灌肠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院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开展灌肠的150例病患,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75例,研究组给予改良式灌肠袋灌肠,参照组给予常规灌肠,比对两组病患肠道清洁度、灌肠速度与灌肠时发生的负面状况。结果 研究组肠道清洁优良率为100.00%,明显优于参照组的82.67%,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灌肠液流速在全开与半开状况下分别为(5.48±0.71)ml/s与(1.37±0.22)ml/s,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病患出现腹胀、肛管插入时疼痛与灌肠液外溢概率分别为4.00%、5.33%与1.33%,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改良式灌肠袋,可以明显减少在灌肠时出现的负面情况,同时提升对肠道的清洁效果,值得广泛运用。

  • 标签: 改良式 肛管灌肠袋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对于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改良约束护理干预后其约束效果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11月期间就诊的6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干预,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约束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案干预后的约束效果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后脱管率(10.00%)、非计划性拔管率(3.33%)、不配合治疗次数(0.00%)情况与对照组患者脱管率(20.00%)、非计划性拔管率(16.67%)、不配合治疗次数(10.00%)情况。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6.67%)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3.33%)对比,统计学数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改良约束性护理干预,在充分评估患者各方面状态后,给予患者针对性且较为精准的约束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治疗痛苦的同时,帮助护理人员减少工作量。

  • 标签: 改良约束护理 气管插管 约束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观察改良自制水床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入院的70例为临床应用对象,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在一次性静脉营养液袋里面加入灭菌注射用水750ml,排尽空气,夹紧进水口,“U”型套用双层纯棉布料缝制,U型边缘使用空气棉填充,形成光滑、柔软、隆起的边缘,中间成凹槽状,形似气垫船,把装满水的水袋放入内,平铺在暖箱内,将早产儿置入水袋上,达到模仿子宫环境。对照组将水袋放入暖箱内,水袋上层铺一层棉被,整理成中间凹,四面低形式鸟巢式。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24小时哭闹次数、每次哭闹时间、患儿撞伤暖箱壁次数、发生背部皮肤压红例次、2小时护士干预翻身次数、使用治疗呼吸暂停药物率均小于对照组,各组指标对比均p<0.05。结论:改良式自制水床在早产儿护理中提高新生儿舒适感和安全感,预防新生儿发生压力性损伤和撞伤暖箱壁,可预防新生儿发生呼吸暂停,减少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肿瘤患者在采取预警护理管理干预时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均分为甲组和乙组,乙组采取常规护理,甲组采取预警护理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率及负性情绪。结果 甲组护理满意率为97.78%,高于乙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肿瘤 静脉 预警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