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属于肝胆外科的常见良性胆道疾病,常常合并胆管狭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病因复杂,治疗方式成为胆道外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应用,仍面临结石复发率高、术后再狭窄率高和再手术率高等问题。本文就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外科肝切除、胆管整形、胆肠吻合、胆道镜处理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置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提供最佳外科治疗方案。

  • 标签: 胆石 外科手术 胆管狭窄 治疗
  • 作者: 温馨如 毕建钢 鲍世韵 龚静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广东医科大学,湛江 524023,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深圳 518020,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深圳 518020
  • 简介:摘要胆管胸膜瘘是胆道系统与胸膜腔之间的病理性交通,是肝胆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该病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胆汁性胸水、胸闷、呼吸困难,CT、MRI检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主要有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胆管胸膜瘘修补术等。由于胆管胸膜瘘症状隐匿且临床较少见,常被误诊、漏诊,现报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例胆管胸膜瘘患者。

  • 标签: 胆管胸膜瘘 胆管结石 胸腔积淤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 简介:摘要胆管探查术(CBDE)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经典手术方式,胆管内置T管外引流术(TTD)和一期胆管缝合术(PDC)是胆管切开后修复胆管的两种手段。复习早期文献可知,尽管1889年实施的第一例CBDE采用了PDC术式修复胆管,随之,人们也认识到了CBDE后PDC在安全性和微创性方面均优于TTD,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直到现在,CBDE后修复胆管仍以TTD为主要手段,PDC并没有像早年预期的那样获得广泛应用,其技术规范尚未确立,PDC和TTD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尚无明晰的界定。本文通过回顾PDC一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临床应用研究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标签: 胆管 探查术 T管引流术 一期胆管缝合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内吻合"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口狭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4例肝内胆管结石伴狭窄行胆管"内吻合"及胆肠吻合引流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行术中胆道镜取石,其中26例行萎缩纤维化肝段切除。术中发现左肝外叶及属支胆管口狭窄27例,尾叶胆管口狭窄22例,右肝前叶胆管口狭窄3例,右肝后叶胆管口狭窄8例,以及左右肝多肝疫联合狭窄14例。手术时间为180~360 min,平均(243±31) min;术中失血100~600 ml,平均(150±26)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0.0±2.2) d;残石率8.1%;出现并发症14例(18.9%),其中出血2例、胆漏1例、切口感染4例,胸腔积液13例、少量腹腔积液5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未出现Clavien-Dindo Ⅲa级以上并发症;本组7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2±3.6)个月,效果优良。结论胆管"内吻合"是解除肝内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术中保护肝组织、降低术后残石率。

  • 标签: 胆结石 胆管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腹腔镜胆管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41例高龄患者(≥80岁)的临床资料。3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6例行腹腔镜腹腔粘连松解、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前住院时间(5.4±1.5)d,总住院时间(14.6±2.1)d,手术时间(75±13)min,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4 d,术中出血(54.4±21.7)ml,胆瘘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残留结石2例,术后经胆道镜取石治愈。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12%(5/41)。本研究显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准的术中和术后管理下,腹腔镜胆管探查术治疗高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可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结石移除术治疗妊娠期有症状的胆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1例妊娠期有症状的胆管结石患者,采用非放射性(即内镜超声引导)的ERCP手术治疗。术中采用选择性胆管插管,置入内镜导丝,观察十二指肠乳头的形态,再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沿导丝置入腔内超声检查(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的超声小探头,观察记录胆总管结石情况,取出探头后,通过网篮或球囊取石,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匀速低压冲洗胆总管,并再次置入探头以确认胆总管结石取净。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RCP治疗,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术前与术后48~7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ERCP后经取石网篮和取石球囊取出结石,取除结石数量与IDUS探头扫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相符,术毕放置鼻胆引流管。8例患者因结石较大,需行柱状球囊乳头扩张或机械碎石术,而孕妇不能采用常规镇静或麻醉,故予留置胆道塑料支架,待分娩后再予相应治疗。6例患者发生ERCP术中并发症,其中5例程度较轻。3例患者ERCP术后出现腹痛,无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24 h内疼痛消失;2例患者出现轻度胰腺炎,保守治疗效果良好;1例患者术后出现中度迟发性出血,及时发现后予内镜下钛夹夹闭止血治疗后好转。结论非放射性ERCP治疗妊娠期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胆总管结石病 腔内超声检查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术前胆管扩张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进行根治术治疗的89例H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显示的胆管扩张程度将患者分组,分析胆道扩张程度的相关因素及胆道扩张程度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肿瘤大小(P=0.024)、Bismuth-Corlette分型(P=0.048)和肿瘤分期(P=0.013)均与胆道扩张程度相关;肿瘤分化程度(P=0.002),R0切除与否(P=0.002)和胆道扩张程度(P<0.001)是3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对胆道扩张程度进行影像学评价有助于预测HC手术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胆管上皮癌 预后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侧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胆总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治疗,41例)及观察组(肝侧叶切除术,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及结石残留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97.8%,44/15)高于对照组(91.1%,35/41),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侧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减轻肝功能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肝侧叶切除术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治疗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2月—2020年4月因肝外胆管狭窄导致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共550例,根据置入支架不同,分为传统支架组和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对2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匹配,然后比较2组支架通畅时间、术前术后胆红素差值、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550例患者中20例临床资料缺失,35例失访,进行倾向性分析后,最终326例纳入分析,每组各163例。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组支架通畅时间为111.0(82.0,192.0)d,相比传统支架组的93.0(70.0,141.8)d明显延长(Z=3.260,P=0.001),术前和术后1周胆红素差值相比传统支架组下降明显[51.2(26.0,114.7) μmol/L比46.0(13.9,81.1) μmol/L,Z=2.095,P=0.036]。传统支架组术后7例(4.3%)出现并发症,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组为6例(3.7%);2组中位住院时间均为10.0 d。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的通畅时间有效延长,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

  • 标签: 支架 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 通畅期 胆管狭窄 倾向性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胰胆管成像与压缩感知胰胆管成像对胰胆系管道扩张成像及胰胆管结构显示的图像质量,以供临床选择更合适的成像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胰胆管扩张患者37例,在西门子1.5 T磁共振机器上行常规及压缩感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采用5分制评价图像质量,由1名临床经验大于5年的医师及1名临床经验为2年的医师进行评分,结果使用SPSS软件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压缩感知胰胆管成像与常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eatography,MRCP)在整体图像质量、胆管扩张及胰管扩张显示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扩张胆管的评分均比整体图像质量评分与胰管扩张评分高,而结石所致胆管扩张和肿块所致胆管扩张图像评分并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压缩感知胰胆管成像与常规胰胆管成像相比,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但压缩感知胰胆管成像能有效地缩短成像时间,并减少呼吸运动伪影。

  • 标签: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压缩感知胰胆管成像 胆道扩张 胰管扩张 结构显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病变相对长度鉴别浸润型肝外胆管癌与肝外胆管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2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浸润型肝外胆管癌及23例经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肝外胆管炎症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MR和(或)CT增强扫描。以影像表现胆管壁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为病变范围,测量计算病变长度及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并观察偏心性狭窄及受累管腔规则性。采用t检验分析肿瘤组与炎症组病变长度和病变/肝外胆管长比值的差异,采用连续校正χ²检验比较肝外胆管癌组与胆管炎组偏心性病变和不规则病变的差异。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分析肝外胆管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的诊断效能。结果肝外胆管癌与胆管炎患者的病变长度分别为(22.01±1.86)、(47.36±2.81)mm,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分别为0.26±0.02和0.54±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肝外胆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诊断肝外浸润型胆管癌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以<0.40为临界值,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82.6%。肝外胆管癌与胆管炎患者间病变呈偏心性及病变胆管管腔不规则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外胆管病变相对长度鉴别浸润型肝外胆管癌与肝外胆管炎症具有较大价值。

  • 标签: 胆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胰胆管汇合异常(PBM)为胰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的先天性疾病。PBM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被一系列的胆胰疾病所掩盖;PBM也因反复发作的胰腺炎、胆管结石等胆胰疾病及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而逐渐被关注。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创新发展,内镜微创治疗手段或许可以为PBM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有望达到内镜微创介入纠正胰胆管汇合部结构异常的目标。本文就PBM的定义、内镜诊断、发病机制及内镜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胰胆管汇合异常 内镜诊断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胆管腔内射频消融(endobiliar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EB-RFA)是一种治疗恶性胆管梗阻(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MBO)的新方法,可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应用于胆管癌、胰头癌、转移性淋巴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MBO。因其具有微创及可重复进行等优点,在MBO初治中联合支架植入或支架植入后狭窄/阻塞支架再通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抗癌协会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牵头下,组织该领域知名的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与体会的基础上,针对EB-RFA治疗MBO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并发症的处理以及疗效评价标准等问题达成统一意见,制定本共识,以期指导国内同行更好地应用EB-RFA治疗MBO。

  • 标签: 胆道 黄疸,阻塞性 射频消融 放射学,介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