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对尿收缩低下(D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2例符合手术指征且接受TUR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2(51~89)岁。术前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膀胱收缩指数(BCI)和最大尿流率-尿压力(PdetQmax)将患者分为3组:DU患者[BCI<100且PdetQmax≤40 cmH2O(1 cmH2O=0.098 kPa)]共31例,分为A组(PdetQmax≤20 cmH2O)9例,B组(20 cmH2O<PdetQmax≤40 cmH2O)22例;非DU患者为C组(BCI≥100且40 cmH2O<PdetQmax≤60 cmH2O)共41例。3组患者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分别为(26.40±5.54)、(21.04±4.61)、(18.53±4.41)分;生活质量评分(QOL)分别为(4.70±1.34)、(3.37±1.11)、(3.49±1.34)分;最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4.60±2.63)、(8.48±2.47)、(11.38±4.00)ml/s;残余尿量(PVR)分别为(152.90±75.26)、(90.78±51.97)、(53.23±38.98)ml。A组术前IPSS和QOL明显大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Qmax明显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Qmax明显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PVR明显大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PVR明显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组术后的IPSS、QOL、最大自由尿流率(fQmax)和PVR,比较3组的主观指标(IPSS、QOL)和客观指标(fQmax、PVR)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72例平均随访31.1(3~52)个月。A、B、C组术后IPSS分别为(25.50±2.84)、(16.78±4.04)与(14.98±3.41)分;QOL分别为(2.90±1.29)、(2.67±0.88)、(2.53±0.92)分;fQmax分别为(5.44±2.60)、(10.30±3.68)、(13.07±3.51)ml/s;PVR分别为(104.00±46.00)、(76.81±46.74)、(35.64±26.17)ml。与术前比较,A组QOL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SS、fQmax、PVR较术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IPSS、QOL、fQmax、PVR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detQmax≤20 cmH2O的DU患者,TURP仅能使QOL获得明显改善,其余主客观指标改善不理想,术前应充分沟通,告知合理预期。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逼尿肌收缩力低下 尿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男性尿活动低下的尿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排尿功能障碍行尿动力学测定的60岁以上男性573例。根据尿动力学参数尿收缩指数(BCI)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按照以下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尿活动低下不伴膀胱出口梗阻组(DU):BCI<100和BOOI<20;膀胱出口梗阻不伴尿活动低下组(BOO):BCI≥100和BOOI≥40;和既不伴膀胱出口梗阻又不伴尿活动低下组(NDB):BCI≥100和BOOI<20。对比分析三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和主要临床资料。结果共323例患者符合以上分组标准:DU组75例,BOO组207例和NDB组41例。DU组和BOO组年龄大于NDB组(P<0.05)。DU组较NDB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偏大[(279±80)ml和(238±72)ml],尿不尽(41%和17%),尿线中断(39%和15%)和尿潴留(26%和7%)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110±41)%]偏低(均P<0.05)。DU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较BOO组偏大[(279±80)ml和(353±113)ml和(206±67)ml和(281±94)ml],尿线中断(39%和2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6%和6%)和尿潴留(26%和14%)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78±37)%],尿不稳定(41%和77%),尿急(26%和43%)和夜尿增多(23%和39%)比例偏低(均P<0.05)。结论膀胱感觉和膀胱排空率降低、尿线中断、尿潴留和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史是老年男性DU患者主要尿动力学和临床表现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DU和BOO患者比例随之增高。

  • 标签: 男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尿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尿活动低下(DU)患者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因下尿路症状(LUTS)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尿动力学检查的27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8.0±13.0)岁;症状主要为尿频、尿急、尿不尽感、排尿费力、尿失禁等。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诊断DU 141例,非DU 134例。对两组患者的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进行分型,并分析各型曲线患者自由尿流率、膀胱充盈期测压和压力-流率测定的指标,分析比较DU组和非DU组患者中各型异常曲线的比例。结果DU组141例中无正常钟形尿流曲线,异常曲线形态可分为5种:Ⅰ型(带锯齿的钟形曲线)20例(14.2%),Ⅱ型(类盒子形曲线)34例(24.1 %),Ⅲ型(递减三角形曲线)62例(43.9%),Ⅳ型(递增三角形曲线)6例(4.3%),Ⅴ型(潮汐波浪形曲线)19例(13.5%)。DU组Ⅰ型患者的最大尿流率[(28.4±9.7) ml/s]显著大于Ⅱ、Ⅲ、Ⅴ型[分别为(17.0±4.1)、(15.8±5.4)、(12.9±6.4)ml/s,P均<0.05];Ⅲ型和Ⅴ型患者的尿流时间[(43.7±17.2)s和(50.1±28.9)s]显著长于Ⅰ、Ⅱ型[(18.5±7.3)s、(27.2±9.7)s,均P<0.05];在Ⅲ型和Ⅴ型患者中残余尿量>50ml者分别占30.6%(19/62)和36.8%(7/19),明显高于其他类型[Ⅰ型0,Ⅱ型2.9%(1/34),Ⅳ型0];膀胱充盈测压期异常表现主要为膀胱感觉过敏、尿无抑制收缩和压力性尿失禁;Ⅴ型患者最大流率时尿压力[(7.4±5.0)cmH2O]显著低于Ⅰ、Ⅱ、Ⅲ型[(11.8±6.7)、(12.0±5.3)、(12.1±5.0)cmH2O,P均<0.05]。非DU组134例中正常钟形曲线19例(14.2%),Ⅰ型曲线88例(65.7%),Ⅱ型4例(2.9%),Ⅲ型15例(11.2%),Ⅳ型1例(0.7%),Ⅴ型7例(5.2%)。DU组Ⅱ、Ⅲ、Ⅴ型曲线的比例显著高于三者在非DU组中的比例(P均<0.05)。结论女性DU患者尿收缩降低、收缩持续性不足、膀胱排空延迟或排空不全的特点可以反映在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上,这些曲线形态的变异,尤其是Ⅱ、Ⅲ、Ⅴ型尿流曲线,有助于女性DU的初步筛选性判断。

  • 标签: 尿动力学 女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下尿路功能障碍 自由尿流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检测尿厚度(DWT)在评估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诊治的78例因脊髓损伤引起的成年NB患者为病例组,以40例正常成年人群为对照组。超声测量DWT、尿动力学检测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残余尿量(PVR)及尿尿点压(ALPP)等指标。统计学分析比较DWT与MCC、BC、PVR及ALPP各指标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膀胱容量分别在50、100、150、200、250、300、400、500 mL时测得的DWT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人群(P<0.05)。与低DWT组相比,高DWT组BC明显较低,而DLPP明显较高(P<0.05),组间PVR、M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WT与BC呈明显负相关(r=0.635,P=0.001),与DLPP呈明显正相关(r=0.621,P=0.003),而与PVR、MCC无相关性(r=0.422、0.331,P=0.158、0.341)。结论NB患者DWT增加,DWT与膀胱顺应性呈负相关,而与DLPP呈正相关。应用超声评估NB患者DWT有助于反映NB下尿路功能障碍。

  • 标签: 膀胱,神经原性 逼尿肌厚度 排尿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索利那新联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尿过度活动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8例脊髓损伤后尿过度活动患者。口服索利那新5 mg/d联合间歇导尿治疗,记录服药前、服药后1个月排尿日记、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结果48例脊髓损伤后尿过度活动患者中,37例患者完成此项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5.6岁。治疗前患者每次导尿量、每天漏尿量、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02.97±74.344)ml、(736.49±266.835)ml、(39.46±13.852)分,治疗1个月后分别为(273.65±83.355)ml、(497.30±265.347)ml、(52.11±16.84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7例患者中,有2例(5.4%)患者出现口干,3例(8.1%)患者便秘症状较前加重,但均可以忍受,无患者出现眼干、视物模糊。结论索利那新联合间歇导尿能治疗脊髓损伤后尿过度活动安全有效,可以增加每次导尿的导尿量,减少漏尿量,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患者均可忍受。

  • 标签: 逼尿肌过度活动 索利那新 脊髓损伤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神经磁刺激(SMS)对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15例。实验一,刺激组第1天在膀胱容量为100 ml时给予1次SMS,第2天在膀胱容量为200 ml时给予1次SMS,第3天在膀胱容量为300 ml时给予1次SMS。SMS参数:刺激频率为15 Hz,刺激时间10 s,间歇时间30 s,共1500次脉冲。假刺激组SMS参数与刺激组相同,但将磁刺激线圈旋转90°;2组患者在100、200和300 ml膀胱容量下,在每次SMS刺激前和刺激后即刻检测最大尿压力(MDP)。实验二,从第4天开始,刺激组接受SMS治疗,假刺激组接受假刺激,均为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膀胱容量为0、100、200和300 ml时的MDP。结果实验一,SMS刺激后即刻,刺激组在膀胱容量为200和300 ml时的MDP均较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且均较同时间点假刺激组明显增加(P<0.05),而在膀胱容量为100 ml时,刺激前与刺激后即刻MDP未见明显变化(P>0.05)。实验二,治疗4周后刺激组患者在膀胱容量为100、200和300 ml时的MDP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明显优于同时间点假刺激组(P<0.05)。结论SMS治疗对尿肌无力有效,但有效性可能与膀胱容量有关。

  • 标签: 骶神经磁刺激 逼尿肌无力 最大逼尿肌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盆底训练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对前列腺增生患者尿功能不稳定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前列腺增生合并尿功能不稳定、行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盆底训练(每次15~30 min、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治疗(每次40 min、每日3次)。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量(Rv)。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IPSS、OABSS、QOL、Qmax、R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IPSS[(5.91±0.44)分]、OABSS[(4.78±0.22)分]、QOL[(2.20±0.13)分]、Qmax[(20.85±0.43)m/s]、Rv[(10.22±0.61)ml]改善较为显著(P<0.05)。结论对于前列腺增生合并尿功能不稳定、行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的患者,围术期行盆底训练可以改善尿功能,联合膀胱经皮电刺激疗效更好。

  • 标签: 盆底训练 经皮电刺激 逼尿肌不稳定 前列腺剜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尿碘浓度(UIC)/尿酐(UCr)比值评价妊娠早期妇女碘营养状况的参考区间。方法在5 609名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无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疾病和药物应用史的妊娠早期妇女中,确定UIC/UCr比值的参考区间,然后在7 514名妊娠早期妇女中验证该参考区间的可靠性。结果以UIC/UCr比值在75~149 μg/g作为参考区间,在参考区间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Tg)的水平均较低,整体呈现近似U型分布。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抗体阳性率和Tg>40 μg/L的比例在参考区间内最低,在该区间两侧则较高。结论碘充足地区妊娠早期妇女UIC/UCr比值的参考区间为75~149 μg/g,是合理的碘营养状态。

  • 标签: 妊娠早期 碘营养 尿碘/尿肌酐比值 尿碘 尿肌酐
  • 作者: 蒋子涵 张上珠 李晓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保健国际医疗部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
  • 简介:摘要通过介绍1例结缔组织病相关肠梗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提醒全科医生重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对于假性肠梗阻患者,把握整体治疗原则、及时用药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肠梗阻 结缔组织病
  • 作者: 蒋子涵 张上珠 李晓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保健国际医疗部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
  • 简介:摘要通过介绍1例结缔组织病相关肠梗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提醒全科医生重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对于假性肠梗阻患者,把握整体治疗原则、及时用药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肠梗阻 结缔组织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阔瓣在电烧伤后肩周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8例、右上肢5例,均为Ⅲ~Ⅳ度焦痂创面,其中伴有肱二头缺损6例、三角缺损3例、肱三头缺损2例、肩周多条肌肉复合缺损2例。手术分2个阶段进行,Ⅰ期行肩周电烧伤创面清创探查,在保证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局部组织、保存肢体。最后1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6 cm~40 cm×15 cm,肌肉缺损面积为8 cm×4 cm~19 cm×12 cm,7例患者伴有肱骨外露。Ⅱ期根据残留肢体缺损程度,采用背阔瓣行肩周重建,背阔瓣切取面积为15 cm×6 cm~20 cm×18 cm,剩余创面采用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瓣成活和创面封闭情况及随访时供受区外观。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参照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系统,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肩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例患者肩周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残余创面,其中1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换药后再次行自体头部刃厚皮移植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肩周瓣外形饱满、不臃肿,修复区域萎缩性瘢痕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瓣供区遗留线性缝合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60~90°,上举120~180°,恢复Ⅳ级以上8例、Ⅲ级5例;肩关节功能评定为优8例、良5例;10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背阔瓣的应用为肩周电烧伤后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区外形好,上肢功能预后较佳。

  • 标签: 烧伤,电 肩周 肌力重建 背阔肌肌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含三角区的尿内A型肉毒毒素(BTX-A)重复注射术联合间歇导尿治疗成年男性脊髓损伤并神经源性尿过度活动(NDO)和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8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采用含三角区的尿内BTX-A重复注射术治疗43例成年男性脊髓损伤伴NDO和尿失禁患者的资料。年龄(29.1±10.7)岁,术前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I-QOL)(39.0±4.8)分,每日尿失禁(11.9±2.6)次,每次排尿量(170.7±20.1)ml,首次出现NDO时膀胱尿最大压力(81.4±19.6)cmH2O(1cmH2O=0.098kPa),首次出现NDO时膀胱容量(169.1±40.0)ml。经尿道将300 U BTX-A分30个点注射于包括膀胱三角区的尿内。留置尿管1~3 d后改为间歇导尿。间隔6~9个月重复注射,共注射4次。记录每次注射12周后I-QOL、排尿日记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并观察不良事件。结果患者4次BTX-A注射间隔时间分别为(220.6±27.4)、(222.8±24.2)、(224.4±39.0)d(P=0.13)。与首次注射前基线值比较,第1、2、3、4次注射后患者I-QOL分别增加至(54.9±9.1)、(56.1±7.9)、(61.7±9.1)、(68.8±8.9)分;尿失禁例数分别降至36、35、35、33例;每日尿失禁次数分别减少至(4.4±0.6)、(3.8±0.4)、(2.2±0.5)、(2.1±0.3)次;每次排尿量分别增加至(288.3±40.2)、(300.0±38.6)、(316.8±46.8)、(319.5±36.7)ml;首次出现NDO时膀胱尿最大压力分别降至(29.4±11.0)、(26.1±8.7)、(20.3±5.9)、(18.5±6.0)cmH2O;首次出现NDO时膀胱容量分别增加至(270.0±48.7)、(284.9±51.3)、(287.7±47.9)、(303.0± 46.2)ml。4次注射后患者I-QOL、尿失禁例数、每次排尿量、首次出现NDO时膀胱尿最大压力和首次出现NDO时膀胱容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次注射后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无新发膀胱输尿管反流,术前2例一侧Ⅱ级VUR于第1次注射后消失。术后1周内,9例出现尿管内重度肉眼血尿,予延长留置尿管时间或膀胱冲洗后血尿消失。12例出现尿路感染症状,予留置尿管并予敏感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继续间歇导尿。结论含膀胱三角区尿内BTX-A注射术联合间歇导尿能显著降低男性脊髓损伤伴NDO和尿失禁患者的膀胱尿压力,部分恢复下尿路功能,减少尿失禁,提高生活质量;重复注射与首次注射效果相似,且安全性未降低。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膀胱三角区 A型肉毒毒素 神经源性 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及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疲劳程度进行评定,并对比治疗期间2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TI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除M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SAP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3周的呼吸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呼吸及吸气耐力,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咳嗽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并缓解其疲劳程度。

  • 标签: 脑卒中 呼吸肌训练 电刺激 肺功能 呼吸肌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群绝经后女性生育周期(RLD)与尿白蛋白/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1年5至12月在中国7个地区招募的共11 055名自然绝经后女性,按RLD分为4组,并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减少偏倚,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及分层分析观察各RLD组出现UACR≥30 mg/g的比值比(OR),中介效应分析量化RLD在UACR对心血管疾病(CVD)发生中的影响。结果RLD 18~31年、32~34年、35~36年、37~50年组,分别有2 373、2 888、2 472、3 322人。RLD最短(18~31年)组的年龄偏大(P<0.001)、CVD发生率(P=0.025)和UACR水平最高(P<0.001)。充分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最短RLD(18~31年)相比,RLD最长(37~50年)的女性发生UACR≥30 mg/g的风险降低28%(OR=0.72,95%CI 0.64~0.82,P<0.001)。RLD每延长1年,出现UACR≥30 mg/g的风险降低2%(OR=0.98,95%CI 0.97~0.99,P<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体重正常(P=0.003)或超重(P=0.001)、无CVD病史(P=0.001)以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P=0.004)的女性中,RLD与UACR的相关性更加显著。中介效应分析发现3.0%的尿白蛋白对发生CVD的影响是通过RLD介导的(P=0.048)。结论在中国人群自然绝经后的女性中,长RLD(37~50年)与较低的UACR相关。

  • 标签: 雌激素类 心血管疾病 生育周期 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智能盆底超声检查评估近期二次足月自然分娩后女性盆底收缩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产后(6~9周)复查的41例二次足月自然分娩女性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年龄24~41(33.27±4.88)岁,分娩孕周(39.67±1.15)周。随机选取同期进行产后(6~9周)复查的初次分娩产妇54例为对照组,年龄22~36(28.52±2.77)岁,分娩孕周(39.12±0.87)周。实时三维超声动态观察两组产妇静息及缩肛状态下肛提裂孔的形态,并采用智能盆底超声分别测量静息及缩肛两种状态下肛提裂孔面积、前后径、左右径及双侧耻骨直肠厚度,计算两种状态下各个参数的差值;同时对两组产妇进行盆底测定,比较两组间超声参数差值及有无差异。结果静息状态下初次自然分娩组及二次自然分娩组肛提裂孔面积、左右径、前后径、左右两侧耻骨直肠厚度分别为(15.92±2.76)cm2对(16.65±2.63)cm2、(40.93±5.63)mm对(40.27±6.21)mm、(55.54±6.05)mm对(57.92±5.27)mm、(7.03±1.51)mm对(7.44±1.23)mm、(7.49±1.44)mm对(7.44±1.44)mm,两组间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肛状态下两组产妇上述各参数分别为(11.76±2.62)cm2对(12.09±2.78)cm2、(37.57±5.46)mm对(37.18±4.71)mm、(42.21±5.69)mm对(43.03±7.13)mm、(8.92±1.54)mm对(8.87±1.23)mm、(8.90±1.60)mm对(9.30±2.71)mm,两组间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上述各参数缩肛状态和静息状态下的差值分别为(4.16±2.38)cm2对(4.43±2.70)cm2、3(1.00,5.00)mm对1(1.00,5.25)mm、(13.33±6.07)mm对(14.41±6.54)mm、(1.90±1.78)mm对(1.68±1.31)mm、1(0.48,2.40)mm对1.25(0.20,2.13)m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不合格率为65%、68%(35例对28例),Ⅱ类肌纤维不合格率为74%对79%(40例对3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足月自然分娩产后女性盆底收缩功能较初次足月自然分娩产后未见明显降低,为临床指导二次分娩孕妇生育方式的选择及产后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骨盆底 盆底肌 收缩功能 产后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效贴联合踝足训练对柔韧性扁平足患儿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柔韧性扁平足患儿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40足)和对照组(22例,41足)。治疗组患儿采用内效贴贴扎联合踝足训练,对照组患儿仅采取踝足训练。贴扎主要采用足底感觉输入贴扎、足弓感觉输入贴扎和足跟力学矫正贴扎,频率为每周1次,贴布每次于体表保持3 d后由患者自行移除,连续贴扎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由相同治疗师和数据分析人员于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足底压力[足弓指数(AI)]和步态评估[包括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最大跖屈角度、支撑相(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GRF1)、踝关节最大功率、步长、步速、步宽和步态偏差指数GDI)]。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AI、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STP平均外翻角度、GDI、踝关节最大功率、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步速和步宽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AI、GDI和步长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和步宽分别为(-0.29±0.23)°、(63.83±4.82)°、(1.14±0.09)N/kg·G和(9.80±1.47)cm,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效贴贴扎结合踝足训练能够改善柔韧性平足患儿踝关节屈伸运动范围,调整足触地时的姿势准备,增加踝关节稳定性控制,提高垂直方向地反力及踝关节做功能力,达到改善足部形态及步行功能的作用。

  • 标签: 柔韧性扁平足 儿童 肌内效贴 三维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的影响。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省直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盆底锻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盆底疲劳值及性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盆底、疲劳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均高于治疗前,疲劳值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盆底高于对照组,疲劳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性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将盆底锻炼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盆底,提高其性生活质量。

  • 标签: 盆底肌锻炼 产后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肌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联合等速训练对轻中度膝骨关节炎(KOA)患者、本体感觉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轻中度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等速训练,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3次;观察组同时辅以ESWT治疗,每周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等速训练仪检测患者膝关节屈、伸群峰力矩(PT);采用PK254动静态平衡仪评估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情况,具体检测指标包括平均轨迹误差和平均负重力量差;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WOMAC)指数、Lequesne指数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伸PT值[(80.58±16.63)N·m]、屈PT值[(58.27±11.25)N·m]、平均轨迹误差[(20.33±6.72)%]、平均负重力量差[(0.72±0.26)kg]、WOMAC指数[(23.85±7.93)分]及Lequesne指数[(6.25±2.31)分]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ESWT联合等速训练治疗轻中度KOA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膝关节及本体感觉功能,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等速肌力训练 膝骨关节炎 肌力 本体感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参数与尿白蛋白/尿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眼底筛查的T2DM患者100例100只眼(T2DM组)和同期健康对照者27名27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和散瞳后眼底、标准7视野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白蛋白、尿酐和UACR检查。测量受检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T2DM组患者均经散瞳眼底检查及标准7视野眼底彩色照相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UACR将T2DM组患者再分为A1组(UACR<30 mg/g)、A2组(UACR 30~300 mg/g)、A3组(UACR>300 mg/g),分别为38例38只眼、40例40只眼、22例22只眼。采用OCTA仪对受检眼右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其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旁中心凹区,3~6 mm的中心凹周围区。测量黄斑区6 mm范围内整体及不同分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对黄斑区血流密度、FAZ与UACR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A1组、A2组、A3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区SCP和DCP整体(F=13.722、5.644)、中心凹区(F=4.607、4.719)、旁中心凹区(H=23.142,F=2.904)、中心凹周围区(F=12.292,H=10.946)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UACR增加,SCP和DCP各区域血流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SCP整体、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血流密度与UACR呈负相关(r=-0.376、-0.240、-0.364、-0.347,P<0.05);空腹血糖、HbAlc与UACR无相关性(r=0.179、0.085,P>0.05)。BMI、SCP中心凹区、DCP各区域血流密度与UACR不具有相关性(|r|<0.3,P>0.05)。结论T2DM不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SCP整体、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血流密度与UACR呈负相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