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正>《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之“败绩”一词,现在通行注为“大败”,其义甚为含糊.这解释可能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在《左·庄十一年》有关“败绩”的一段文字如下:“凡师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由此可见《左传》并非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给“败绩”确定义界的.“绩”在《三体石经》里写作“速”.

  • 标签: 《左传》 词汇意义 三体 文字 京师 《曹刿论战》
  • 简介:<正>《墨子·公输》“吾请无攻宋矣”之“请”,注家多为表敬副词,但如此诠释,似与楚王口吻不合。墨子是为制止楚国攻打宋国而见楚王的,楚王在不得已而接受了墨子的劝谏后,是没有必要向墨子说“请允许我不攻打宋国”这种话的。洪子兴同志基于这种认识,认为“请”是动词,“可简为‘同意’”,(见《语文学习》八二年第三期《〈公输〉疑难词句试》下),但仅以《康熙字典》引《类编》“请,受言也”之孤证来证明,也难以令人置信。窃以为“请”通“诚”,情态副词,意思是确实、真的。

  • 标签: “诚” 墨子 楚王 公输 表敬副词 疑难词句
  • 简介:我国传统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美学特征。而西方论,学派林立,最具影响的学派有符号美学和接受美学理论。中西方论各具特色,总的来说,我国传统论更倾向于从主观和感性方面去体验翻译过程,品评译作,而西方翻译美学则倾向于从客观和理性方面去思辨和分析翻译过程,品评译作。因此,两者翻译理论形成明显的对照。

  • 标签: 翻译理论 美学特征 翻译美学 符号美学 接受理论
  • 简介:三代中商代的文明是重酒的,酒在商代的政治、宗教、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和酒息息相关的酒器也是制作精美,丰富多样。《说文解字》是一部保存着大量古代文化资料的书,对这些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酒器也有详尽的记载。本文对《说文》中记载的各类酒器,从字形出发,对其形制、用途、并结合实物加以说明,力图对商及西周早期的酒器有一个粗浅的勾勒。

  • 标签: 《说文》 酒器 文化 商代 西周 中国
  • 简介:本文认为《史记·项羽本纪》“很如羊”之“很”应为“凶狠”,“羊”乃“芈”之误,指螳螂。

  • 标签: 很如羊 凶狠 螳螂
  • 简介:《经传词》是一部研究虚词的专著,在古代汉语虚词的研究史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因而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研究成果丰硕。本文从研究内容的角度分为七个方面,对此作了总结和介绍。

  • 标签: 《经传释词》 研究 综述
  • 简介:翻译的不可性一直是翻译界所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试图通过翻译的标准来论述翻译不可性的存在并立足于文化视角探视其产生的原因、类型及适当的解决方法.

  • 标签: 不可译性 功能对等 文化
  • 简介:《文心雕龙·通变》一篇所提出的“夸张声貌”之例,各家见解颇为不同。从刘勰作《文心》论“通变”的动机、前人与刘氏对汉赋的评价、《通变》全文逻辑关系等方面来看,应是“沿袭和变革交相为用,才是继承创新的方法”。

  • 标签: 《文心雕龙》 通变 张声 汉赋 司马相如 循环相因
  • 简介:遂昌县地处浙西南,与松阳、武义、金华、龙游、衢州、江山、浦城、龙泉等市县接壤,属吴语区丽衢片。因遂昌话为笔者母语,笔者自然对方言词感到兴趣。多年来为教学和科研阅读古籍,翻检工具书,发现与遂昌方言词有关资料。随时札录。现选录若干遂昌方言词,以音义为线索,并参考前贤研究成果。试作简要考析,请方家订正。秧遂昌称培育番薯种为“秧”。秧,作动词,有培育、栽种义;《玉篇》:“秧,栽也”。唐·元稹《纪怀赠李文户曹崔二十功曹》诗:“蹑屐看秧稻,敲船和采菱。”宋·陈师道《赠二苏公》诗:“授公以柄扶病伤,士如稻谷待公秧。”

  • 标签: 松阳 陈师道 采菱 苏公 武义 《玉篇》
  • 简介:中古时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佛教的传入、风行乃至鼎盛时期。随着汉译佛经的大量产生,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当时典范的文学作品中难以见到的口语词及梵语音译词。这些佛经词汇正是中古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译佛经,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其他中土文献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而特殊的价值。

  • 标签: 中古佛经 词语选释 《贤愚经》 《汉语大词典》 经律异相 汉译佛经
  • 简介:文学名著没有最终的定本,文学名著复是有其必要性的.这是由语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文学名著的自身特征、转译本的缺陷和译者理解的历史局限性等因素决定的.目前的复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历时性复和共时性复.这两种情况下的复都是值得肯定的.

  • 标签: 文学名著 复译 共时性复译 历时性复译 文化
  • 简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不可性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从形式和文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 标签: 翻译 不可译性 语言活动 文化背景 语言结构 音韵
  • 简介:郁达夫的早期诗歌主要表达了三方面的思想内容:一是咏史怀古,对古代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说;二是借古喻今,表现诗人的感伤情怀和爱国激情;三是借景抒情,表达对家乡美景的赞美

  • 标签: 郁达夫 诗歌
  • 简介:从红学诞生起,就与论争结下不解之缘。长达一百多年的“红学”时期的学术论争,主要围绕着钗黛的是非之辨、小说的“真”“假”之辨、作者家世生平之辨、《红楼梦》版本之辨而热烈展开。当时的论辩虽有浅陋、幼稚之嫌,但却是红学进程的必经环节。诸多成为后世热点的论题,在那时就已经种下了根苗,甚至还进行过小小的“预演

  • 标签: 旧红学 学术论争
  • 简介:文章指出焦循《孟子正义》词义训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突破“疏不破注”的成法,体现清学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2、因声求义,标示清人训诂所达到的高度;3、征引丰富,词手法多样,展现训诂的综合性.

  • 标签: 《孟子正义》 词义 训释 成就
  • 简介:是科技论文摘要英译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也是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常见技巧之一.本文通过一些典型例句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以及科技论文摘要英译分的一些常见情况和分技巧,以期能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将科技论文摘要译成英语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 标签: 科技论文 摘要 英译 分译
  • 简介:鲁迅散文"愤抒情"说的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屈原、司马迁和庄子等,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鲁迅散文以愤抒情为核心,体现了诗情盎然、"放言无惮"、"深于取象"、"随物赋形"等民族特色,亦奏响了时代强音,表现出现代风貌.

  • 标签: 鲁迅散文 释愤抒情 理论渊源 民族特色
  • 简介:刘勰提出的风骨论,由于意义重要,引起人们隆重而热烈的讨论,形成诸家的种种说法。从诸家说法中抽绎出共识,以求对“风骨”概念进行诠释。“风骨”概念是抽象而非形象的,模糊而非清晰的,宽泛而非狭隘的,统一而非对立的。总之,“风骨”应是一种美学要求。

  • 标签: 风骨 抽象性 模糊性 统一性
  • 简介:凡语言都有习惯表达都有言外之意.本文从英汉对中的信息角度出发,针对语言中存在隐涵性和向心性这一潜信息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略谈其处理方法.

  • 标签: 潜信息 隐涵性 向心性
  • 简介:赛金花是晚清史上的一名红妓。她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她的一段经历与义和团运动有关,因而她的姓名被列入了义和团运动时期人物表①。三十年代以来,文艺界曾以赛金花为题材,创作过不少戏剧和小说,著名的有曾朴的历史小说《孽海花》、夏衍的五场话剧《赛金花》等,因此,使赛金花名噪一时。

  • 标签: 赛金 晚清史 中国近代史 瓦德西 克林德 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