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天疱疮疾病是一种病因复杂,且易于复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患者患病,长期接受治疗干预,会对其心理状况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或者治疗进度缓慢,因此需要在疾病治疗阶段中重视疾病护理,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不适感,促使情况迅速好转,并有效避免疾病复发。

  • 标签: 天疱疮皮肤损伤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电极片致皮肤损伤的护理。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200例进入我院心内科接受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两组护理效果比较。结果 观察组共出现2例(2.0%)皮肤损伤,低于对照组14例(14.0%)皮肤损伤,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进入到心内科的患者加在接受心电监护时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因电极片导致的皮肤损伤,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电极片致皮肤损伤 护理
  • 简介:【摘要】医源性儿童皮肤损伤是指由医院环境中的因素,如医疗器械、手术、药物、职业暴露等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皮肤损伤。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医源性儿童皮肤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提高儿童患者护理安全,从而改善儿童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医源性皮肤损伤 儿童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放疗患者应用标准化皮肤护理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方法以乳腺癌患者98例进行研究,分组如下:参照组(49例,常规护理)、研究组(49例,标准化皮肤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研究组升高水平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应用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放射性皮肤损伤 生活质量 标准化皮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品管圈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11月所收治的 126例入院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每组例数均为 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管理基础上增加品管圈活动。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发生烫伤占比为 4.76%,发生皮肤撕脱伤占比为 1.59%,发生药物外渗占比为 1.59%,皮肤损伤率为 7.9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皮肤损伤率的 20.63%,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率,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皮肤损伤行为进行预见性判断,采取防范措施,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住院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品管圈 皮肤损伤 发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1例新生儿皮肤压力性损伤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护理要点:压力性损伤预防、局部皮肤清创、予赛肤润涂抹保护创面及更换体位等综合护理措施。通过精心的护理,患儿的局部皮肤好转、未留下瘢痕。现将1例新生儿皮肤压力性损伤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标签: 新生儿 压力性损伤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应用多种预防肛周皮肤损伤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的研究对象是选择在2013年9月到2015年9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存在腹泻或大便失禁的患者中抽取1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自愿原则将其平均分作研究A组、研究B组、研究C组以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清水擦拭法进行护理干预,研究A组采用呋喃西林擦拭护理,研究B组联合应用皮肤保护膜、湿纸巾擦拭法进行护理干预,研究C组采取气管插管负压引流法开展护理干预,连续护理2~4周后,统计并比较四组的护理有效率。结果对照组(60.0%)的护理有效率要明显低于研究A组、研究B组、研究C组(83.3%,83.3%,100.0%),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C组的护理满意率要显著高于研究A组和研究B组,其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采取气管插管负压引流法开展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肛周皮肤损伤和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肛周皮肤损伤 重症监护室患者 护理方法 对比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45-01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新生儿在临床中运用集束化护理与常规护理预防皮肤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方法:研究开始于 2019年 6月,研究开始于 2020年 6月,研究对象是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新生儿数量为 400例,根据新生儿在医院中采取护理模式的不同来进行分组,采取集束化护理的新生儿作为研究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新生儿作为试验组,观察两组新生儿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试验组, p<0.05。结论 :新生儿在住院过程中采取合适的集束化护理,能够最大预防新生儿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

  • 标签: 新生儿 皮肤压力性损伤 集束化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了1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护理,护理要点为制定个体化的皮肤护理方案,促进皮损的快速愈合。通过3次换药,患儿皮损区域完全愈合,未出现皮肤挛缩及瘢痕。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 标签: 新生儿 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新生儿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对医源性皮肤损伤产生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70例新生儿为研究观察主体,采集时间2020年1月10日/2021年12月30日(开始/结束),将患者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两组,对照组(本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本组予以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明显更低,实验组环境评分、护理满意评分、舒适度评分较之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新生儿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有效预防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提升护理满意度,可推广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应用规范化管理,对小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问题预防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例数合计为78例,选取时间范围是2022.2月到2023.2月,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39例为一组。一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称为:对照组),另一组联合使用规范化管理(称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应用规范化管理,对预防小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还有助于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规范化管理,小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采取风险预警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3年6月接收的危重症新生儿96例,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AAA组(48例)和BBB组(48例),AAA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BBB组给予风险预警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和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 BBB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97.87%)优于AAA组(87.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组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4.26%)低于AAA组(14.90%),P<0.05。结论 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采用风险预警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能够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情况,改善新生儿的临床症状,预后良好。

  • 标签: 危重症 医源性皮肤 风险预警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弹力绷带在减少电动气压止血带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医院骨科进行四肢骨折、膝关节置换术及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并按患者入院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单号-对照组(33例),双号-干预组(33例)。对照组采用无纺布衬垫,干预组采用弹力绷带衬垫,对比两组皮肤损伤情况。结果 干预组记录1分者占90.91%比对照组45.45%高,记录2分、3分、4分者占比6.06%、3.03%、0.00%,比对照组30.30%、18.18%、6.06%低,P<0.05。结论 骨科患者手术过程中使用电动气压止血带止血,辅以弹力绷带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皮肤损伤情况出现,使用效果理想。

  • 标签: 弹力绷带 电动气压止血带 皮肤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头颈部肿瘤治疗过程中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选用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8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对所选患者按照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实施患者参与式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放射性皮肤损伤进展速度低于对照组,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头颈部肿瘤在进行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患者参与式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皮肤损伤程度,放慢皮肤损伤进度,对于抑制患者的皮肤损伤有一定效果。

  • 标签: 放射性皮肤损伤 患者参与式护理 头颈部肿瘤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