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上肢神经损伤致功能缺损法医临床鉴定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在本鉴定中心进行法医临床鉴定的上肢神经损伤致功能缺损的 100 例案例,对其法医临床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 例上肢神经损伤致功能缺损的案例中,上肢神经损伤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56 例,占 56.0%)和工伤(30 例,占 30.0%);损伤类型主要为桡神经损伤(42 例,占 42.0%)和正中神经损伤(38 例,占 38.0%);鉴定时间为伤后 3 个月至 2 年,平均鉴定时间为 10.5 个月;上肢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定结果为轻度 42 例(占 42.0%)、中度 38 例(占 38.0%)、重度 20 例(占 20.0%)。结论:上肢神经损伤致功能缺损的法医临床鉴定需要综合考虑损伤原因、损伤类型、鉴定时间等因素,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 标签: 法医临床学 上肢骨折 神经损伤 法医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缓解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不良反应。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断指再植手术中应用静脉桥接移植修复缺损静脉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接受断指再植手术的64例患者为探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实施静脉桥接移植修复缺损静脉治疗,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于手术、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64例患者90.6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4%;治疗后运动功能、恢复工作情况、外观、血液循环状态、感觉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予以断指再植手术患者静脉桥接移植修复缺损静脉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促进相关功能恢复,还可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应用价值理想。

  • 标签: 静脉桥接移植 修复缺损动静脉 断指再植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对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50例符合标准的脑梗塞患者为分析对象,择选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为研讨期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至A、B两组,A组=25例,开展阿司匹林单一治疗方案,B组=25例,开展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随之进行数据分析,疗效比对。结果:两组在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值、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显著,B组显优A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塞患者而言,采用联合用药形式开展治疗,优势性更强,不仅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还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应用价值卓越。

  • 标签: 阿司匹林 治疗 脑梗塞 神经功能缺损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年5月-2022年5月,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常规组38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38例,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具有重要帮助,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指侧方皮瓣和静脉皮瓣修复伴有皮肤缺损断指再植的效果。方法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共收治了26例伴有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患者,共28指,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14例15指)观察组(12例13指),给予对照组侧方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皮瓣修复治疗,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距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伴有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患者,指侧方皮瓣修复和静脉皮瓣修复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医护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修复方法。

  • 标签: 侧方皮瓣修复 静脉皮瓣修复 皮肤缺损 断指再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血栓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神经缺损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6-2019.10月内接收的88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进行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44例,进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结合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进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结合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进行阿司匹林治疗后NIHSS评分,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栓患者采用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具有较强临床效果,因此值得推广采用。

  • 标签: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 分析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以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与影响。方法:将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之间到我院治疗的所有脑卒中患者选取了其中117例,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护理干预比较。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增加神经内科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脑卒中神经缺损程度量表)以及SF-36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结果: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脑卒中神经缺损程度量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量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神经内科护理运用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帮助患者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现象的发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护理,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方法:将本院收治确诊为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100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盲目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神经内科护理专项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为(7.9±2.6)分,对照组为(10.6±2.2)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生活质量的调研中,观察组各个项目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神经内科护理方案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康复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时间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72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A组(36例,常规护理)、B组(36例,时间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对比2种不同护理方案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在护理后B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ADL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X2=5.063,P<0.05)结论 对脑梗塞患者应用时间护理+常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脑梗塞 时间护理 常规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患者分别应用神经内科护理和常规护理,文中简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差异。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均有现在改善,护理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神经内科护理模式能增进脑卒中患者康复,进而修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助力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2022年6月~2023年6月以随机数表将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A、B两组各37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及神经内科护理干预,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及康复效果。结果 B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7.85±1.18分)少于A组(10.01±1.43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60.21±5.41分)及康复效果(94.59%)均高于A组(53.17±4.79分、75.68%),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改善作用,能有效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及康复效果,具备推广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 康复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分析。方法 108例脑卒中患者,以入院单双号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神经内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85.19%低于观察组的9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社会功能、躯体角色、生命力、心理健康及情感状况评分分别为(79.28±2.73)、(76.27±4.93)、(79.49±4.18)、(78.48±4.63)、(79.49±4.43)分均低于观察组的(81.07±2.45)、(78.38±4.16)、(82.13±6.27)、(80.48±4.57)、(81.84±5.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29±2.15)低于对照组的(9.0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较好,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康复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 影响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成年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后左房大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成功施行封堵治疗的成年人继发孔型ASD患者49例,于治疗前,治疗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左右径及左房相关容积。结果治疗后2d及1、3个月,左房左右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左房左右径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6±4.78)mm比(34.63±5.60)mm,P〈0.05];治疗后2d,左房储蓄容积较治疗前减小[(30.84±4.24)ml比(32.43±4.30)ml,P〈0.05],治疗后3、6个月均进一步改善[(30.51±4.97)、(28.94±5.97)ml比(32.43±4.30)ml,P〈0.05或〈0.01];治疗前后左房主动收缩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d及1个月,左房被动排空容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左房被动排空容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10.28±5.51)、(10.27±4.82)ml比(12.31±3.51)ml,P〈0.01];治疗后2d,左房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左房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1.70±7.00)%、(45.47±5.23)%、(48.55±7.86)%比(37.39±4.84)%,P〈O.01]。结论成年人继发孔型ASD患者封堵治疗后左房形态及功能明显改善。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心房功能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R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未进行溶栓处理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72h内入院)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IPC。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及治疗14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血清尿酸(UA)、胱抑素C(CysC)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的血清UA及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3、-2.428、8.465、5.503,P

  • 标签: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后牙牙体缺损患者实施复合树脂充填治疗的价值。方法:遵从“平衡序贯法”分组,择我院口腔科 2019.5-2020.6内后牙牙体缺损患者130例分为对照组(63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67例,复合树脂充填治疗);观察修 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修复成功率高达97.0%,明显比85.7%的对照组高,P<0.05。经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牙齿出血、牙龈指数较低,牙齿咬合力评分较高,观察组患者牙齿出血、牙龈指数较低,牙齿咬合力评分较高,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 论:对后牙牙体缺损患者实施治疗,建议采纳复合树脂充填方式,可有效提升修复成功率并改善牙齿咀嚼功能

  • 标签: 复合树脂 充填治疗 后牙牙体缺损 咀嚼功能 修复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