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的效果及手术经验。方法将自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腹主动脉瘤24例,均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腔内修复,术前以CT、MR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并测量相关数据,设计并选择合理带膜支架,取双侧腹股沟小切口,在X线透视下将支架通过股动脉放置在腹主动脉瘤的恰当位置上,实现动脉瘤腔内修复。观察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评定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的成功率,以及记录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4h,平均(3.40±0.4)h。出血量50~320ml,平均(120±24)ml。并发症内漏血1例,腹股沟血肿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应用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操作易行,成功率高,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分叉型人工血管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超声成像(IVUS)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来我院救治的4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对其进行血管超声成像的评价。结果冠脉支架植入后有18例经IVUS评价为符合理想植入标准,与冠脉支架植入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9例评价不理想患者行高压球囊再次扩张,最小管腔面积由首扩后的(7.4±1.5)mm2变为(9.3±1.4)mm2,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支架植入扩张后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总截面积均明显增加,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显著降低,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最终29例患者均达到理想标准。结论血管超声成像能够对冠脉支架置入术进行科学评价,并指导首次扩张后不理想的病例进行高压球囊再扩张,具有重大临床价值。

  • 标签: 血管内超声成像 冠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185例,包括颈内动脉狭窄118例(63.78%)、椎动脉狭窄55例(29.73%)、锁骨下动脉狭窄31例(16.76%);症状性狭窄117例(63.24%),包括脑梗死患者120例,约占64.86%,脑卒中患者66例(35.68%),无症状狭窄68例(36.76%);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其手术效果、并发症以及远期预后等。结果本次研究中185例患者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30d内发生脑组织缺血事件3例(1.62%),脑组织血液灌注过度4例(2.16%),无其他心肌梗死、脑出血以及死亡病例发生;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40.86±10.49)个月,支架血管段复发狭窄7例(3.78%),包括颈内动脉3例(42.86%)、椎动脉3例(42.86%)、锁骨下动脉1例(14.29%);远期脑组织缺血事件8例(4.32%),其中颈动脉血管缺血6例(75.00%),在随访时间无任何患者发生脑出血。结论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支架成形术 颅外脑血管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国人口已偏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手。有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在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而心脏冠状动脉狭窄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种。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首选之路。为降低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PTCA常需要为患者放置一枚或多枚血管支架,并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支架的研制十分引人瞩目。本文阐述了常见的血管支架材料的种类,名称及用途。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血管支架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血管支架植入术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血管球囊扩张术,观察组则应用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狭窄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疗效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冠状动脉病变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金标准,但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冠脉内介入治疗的缺陷逐渐显露;现报道1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严重病变,但经血管超声(IVUS)检查后未予植入药物支架的病例。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冠脉造影 冠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实施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采用血管支架成形手术对其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均将60例患者的支架成功置入,无一例失败,并且支架均置入到了满意位置。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血管支架成形术,不仅安全有效,同时还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重度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12例外伤性颅内动脉TCCF的血管栓塞治疗.方法诊疗中均采用球囊导管,利用可脱性球囊进行栓塞,1例加用GDC。结果12例全部用1-4个球囊栓塞成功;1例栓塞后吻合支开放形成颅外动脉CCF经PVA栓塞成功。结论外伤性颅内动脉TCCF首选栓塞治疗.手术简便、安全、术程短、恢复快。

  • 标签: TCCF 栓塞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就诊并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94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74%>7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应用于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中可改善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科护理进行简单分析。方法选取120例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最为研究对象。结果将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症结合护理进行了具体的报告。结论重点分析并将护理存在的两大因素予以简单介绍,

  • 标签: 心血管 内科护理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内支架管术后合并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28例输尿管内支架管术后合并结石的治疗经验。结果均能很好的同时处理支架管和结石,20例常规膀胱镜拔管,7例行联合ESWL术,1例行输尿管镜联合开放手术处理。结论输尿管内支架管术后合并结石诊断明确后需根据具体情况(如结石大小,数目等)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处理。

  • 标签: 输尿管内置支架管术后 结石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基底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血管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基底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19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辅助下动脉瘤栓塞术,12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6例椎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结果19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辅助栓塞,致密栓塞15例,11例随访3~18月,未见复发,接近完全栓塞4例,随访6-12月,3例完全闭塞,一例无明显变化;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致密栓塞8例,接近完全栓塞4例;术中l例因再出血死亡,8例有效造影随访6~26个月,5例动脉瘤闭塞,2例部分复发,再次行致密栓塞,1例部分复发随访26月无明显变化,继续随访观察中;6例载瘤动脉闭塞的病例,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6~18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血管治疗椎基底动脉瘤安全有效,3D弹簧圈及球囊辅助可有效处理部分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可处理复杂椎基底动脉瘤,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

  • 标签: 椎基底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血管治疗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要点,为血管治疗CCF提供有效的护理支持。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栓塞术治疗的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6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对CCF术前、术后进行严密观察与精心护理,可提高疗效及减少并发症。

  • 标签: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危害现代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意识到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科疾病治疗领域的作用,并逐渐推广到临床治疗过程中。本文主要对心血管科疾病进行概述,阐述了提高心血管科护理水平的措施,以期提高心血管科护理质量,提高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水平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弥散性血管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了近3年来在我院救治的32例弥散性血管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抢救29例患者存活,3例患者死亡。结论针对弥散性血管凝血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能够挽救大多数患者的生命。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并积极探讨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心血管患者30例进行资料的回顾分析,观察30例患者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结果从30例心血管患者的资料总结分析来看,其中最主要的风险来自于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医院管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这三个主要的风险因素,是心血管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强大风险,其中,这三项风险因素的构成比例分别为20.3%、9.6%、5.4%。结论在心血管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中,存在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应该要从安全护理的自我防范意识、规范文书书写、增强与患者的沟通以及加强医院的自身管理等多方面着手,构建全方位的综合防范体系。

  • 标签: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发病诱因、早期诊断与及及时治疗。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30例产科DIC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与产科合并症的关系及DIC的预防、治疗。结果所有产科DIC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及休克症状,30例产科DIC的产科合并症病因有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重度子痫前期、重症肝炎、重症感染、死胎等。结论产科DIC与多种产科合并症有关,早期诊断、去除病因,适时补充全血、成分血、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不失时机的处理子宫是防治DIC的关键。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科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方法对9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心血管科护理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不安全因素和医院管理不安全因素三方面,三者的比例依次为12.9%、7.5%、和2.2%。结论心血管科的护理风险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和增强医院管理等方面综合防范。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