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项目教学法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护理(11)班55名学生为试验组,10护理(10)班52名学生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项目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试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评价良好,普遍认为,项目教学法,能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结论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急救护理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变应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 标签: 项目化教学 急救护理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针对当前我国开展的很多医学科项目不能够顺利完成,我们需要对其项目进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针对项目不能够按时完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进一步从专业角度去开展研究过程,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对其进度实施跟踪和控制,从而能够准确的发现在医学科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的给予解决。

  • 标签: 项目管理视角 医学科研项目 进度管理 问题
  • 简介:摘要教学医院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不断开拓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作出重大贡献。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 标签: 教学医院 多学科交叉性学组 科研项目
  • 简介: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剂学课程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充分认识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将药剂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阐述了加强项目教学法的对策和在药剂学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 标签: 药剂学 课程改革 项目化教学
  • 简介:摘要简述了目前医院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在临床科研方面存在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的科研信息需求被忽略,医院学科信息服务与临床科研信息的需求的紧密相关度有待商榷,提出了医院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模式——以医学科研数据为依据,挖掘其潜在的联系,将当前的研究热点与科研数据潜在价值相结合,提出相应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线索,提供临床科研决策依据,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杜绝本单位的论文造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通过加强信息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相应的融合机制,培养高素养的“信息情报专家”和加强医学信息分析平台建设,促进医院图书馆学科服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 标签: 医院图书馆 学科化服务 学科馆员 服务模式
  • 简介:摘要教学医院的青年医师成为了重症医学教学的生力军,提高青年医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提高重症医学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重症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培养青年医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高度责任感、认真课前准备、认真授课、课后总结、重视疑难病例讨论、重视青年医师情感教育等方面论述了重症医学科青年医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体会。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青年医师 教学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探讨人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以通过调动科室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者角色由原来的“管家婆”转变成为一个新世纪的临床管理者,充分发挥PDCA的循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人性排班制度,营造人性的工作环境等来实施人性的管理,充分调动全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主人翁意识,最终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结果全科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工作主动性增强,加强了科室凝聚力,工作效率及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1。结论人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能充分调动全科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对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人性化管理 重症医学科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重症医学是一门研究危重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新兴学科,中医中药是危重症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习阶段开始接触危重病医学十分必要。本文总结了在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实习带教中的体会,为重症医学科中医临床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中医 临床带教
  • 简介:摘要临床药学的出现是医疗机构药学改革的结果,临床药学的研究重点是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总的说来,临床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本文对临床药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临床药学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标签: 临床药学 学科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中,PBL结合CBL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于我院重症医学科实习的实习生(共88例)运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4例)和参照组(44例),分别运用CBL结合PBL教学法、传统教学法,对两组临床教学效果予以评价。结果在技能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方面,试验组显著高于参照组,且P<0.05;试验组实习生对教学的评价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且P<0.05。结论在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中,PBL结合CBL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的技能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评价。

  • 标签: PBL结合CBL教学法 重症医学科 临床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学科协作(MDT)教学法在5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在肿瘤外科2科(乳腺甲状腺外科)实习的青海大学医学院2011—2013级5年制医学生97名,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MDT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为主的(LBL)教学模式。3周后,医学生进行出科理论测试、实践技能的测试并接受两种教学方式问卷调查。比较MDT教学法和传统授课教学模式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效果,并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学生对接受两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结果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理论测试成绩,实验组82.86±7.65分,对照组83.44±6.49分,(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实践技能测试平均成绩,实验组是86.17±9.25,对照组是72.98±8.66,(P<0.001),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问卷调查分析显示两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实验组学生具有优势。而两组学生在文献检索、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DT教学法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思维的能力。

  • 标签: MDT教学法 医学生 临床实习
  • 简介:摘要随着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及信息科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使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医院医学影像学教学发展需要,必须提升医学影像学科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本文就如何提升医学影像学科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医疗业务素质、教学能力素质及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医学影像学 青年教师 素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依托学科群优势实施模块式护士规范培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对我院各科室的护理人员实行以“学科群”为模块的护理培训计划,并且详细记录护理人员在培训期间的各项成绩,对比培训前与培训后的技能考核成绩、病人及医生的满意度、护理科研成果。结果实施护理学科群后护理质量均明显优于实施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学科群”为模块开展护士业务能力、健康教育、管理能力等规范培训,结合学科群内护理查房、科室定向轮转和专题讲座的方式促进了医院培养以学科群为学科体制的人力队伍建设,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士技能水平及护理质量。

  • 标签: 学科群 护理培训 &ldquo 以人为本&rdquo 的护理理念 护理学学科
  • 简介:摘要重症医学科是医院急、危、重病人集中的地方,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和疾病的预后,在保障医疗护理安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重症医学科护士进行规范专科培训,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保障了医疗护理安全。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专科护士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重症医学的搬迁经验,通过制定缜密的搬迁计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多部门配合、保持单线指挥权、按程序搬迁,顺利完成24名重症患者的安全搬迁及两个病区的财产设备的搬迁工作,无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安全 搬迁
  • 简介:摘要全文通过总结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肿瘤医院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的的现状,探讨单病种协作模式对肿瘤综合诊疗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恶性肿瘤 多学科 诊疗模式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研究性学习在核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培养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方法在核医学科教学中对实验组,除按教学大纲组织课堂正常的教学外,针对核医学科教学内容列出有关“研究“课题,学生分小组选择课题,查阅有关资料、调查,并写出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照组,按常规组织课堂教学。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病例分析能力、论文撰写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研究性学习在核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研能力。

  • 标签: 核医学科 研究性学习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程序镇静时使用不同镇静评分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12月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科行机械通气并需要镇静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Ramsay镇静评分系统程序镇静组(A组),使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程序镇静组(B组),以及RASS镇静评分程序镇静组(C组)3组,3组分别使用护士根据统一的方案对患者实行程序镇静以达到理想的镇静目标,观察三组患者镇静时间、镇静深度、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拔管、人机对抗、褥疮),谵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A组、B组、C组患者镇静时间及理想镇静状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C组患者发生过度镇静的比例较B组和A(10%20%23.3%)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C组及B组谵妄发生率较A组(10%13.3%26.6%)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三组组患者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镇静评分系统均可以达到理想的镇静水平,RASS镇静评分系统分级更细更清晰,不易导致过度镇静及谵妄状态,有必要在ICU程序镇静方案中加以使用。

  • 标签: 镇静评分 重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