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冠心病是目前发生在我国中老年人身上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的趋势,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的一种微创手术,它能够利用微小创口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冠心病形成病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手术指征,并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及远景展望。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临床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5月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6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5d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前6min步行距离、LVE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5d6min步行距离、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5d治疗、按时用药、定期复查、饮食及遵医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用于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 老年冠心病 心功能水平 护理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性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于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随机分为两组,取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保守用药,研究组给予PCI,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数据。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0%,研究组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年后生存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2.5%、再发心绞痛15.0%、心源性死亡2.5%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40.0%、7.5%和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PCI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促进患者身体恢复以此提高患者生存率,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 标签: 高龄冠心病心绞痛 保守药物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25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25例患者接受PCI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功能和心脏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脏分级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可有效提高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左心功能不全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患者围手术期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TnI)升高的相关因素。方法:共入选235例术前TnI正常的择期PCI患者,根据其术后第1天晨血TnI水平分为术后TnI值正常组、术后TnI超过正常值上限但小于5倍组和术后TnI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组共3组。对各组的基线资料、冠脉病变特点等进行比较,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手术期TnI升高的重要预测因素。结果:235例择期PCI患者中.术后TnI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组患者占34.9%,TnI超过正常值上限但小于5倍组占31.1%,3组患者间的冠脉病变特点存在统计学差异(P〈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多枚支架植入和病变类型(B/C型)是PCI手术期相关心肌损伤的重要预测因素。结论:年龄、多枚支架植入和复杂病变类型是预测PCI手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的因素。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肌钙蛋白 心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的疗效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4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对其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行单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等相关指标值更接近正常值(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7.14%vs26.19%,P<0.05)。结论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规模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期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效应。方法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病情进行分组,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每组均为50例。所有患者均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比较两组临床基本情况、抗血小板情况。结果和对照组比较临床基本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抗血小板情况,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抗血小板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方法2013年10月-2017年9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分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2例作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55例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在术前1d和手术当天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咯雷,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抗血小板抑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7.36±2.84)%、(68.61±3.37)%,均低于对照组(86.79±3.15)%、(76.37±3.45)%,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阿司匹林、氯吡咯雷抗血小板效应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低,提示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在具体治疗时需予以足够重视。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阿司匹林 氯吡咯雷 血小板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在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过程中,为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药物,观察患者血小板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6月间接收的3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入组研究,将患者的病情作为划分依据,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并同时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药物。结果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血小板抑制率也相对较优(p<0.05)。结论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抑制效应更为明显。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作用。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6月200例冠状动脉介入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实验组落实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满意水平;冠状动脉介入知识的了解程度、术中配合度和手术耗时;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症状积分、心功能水平;造影剂肾病等冠状动脉介入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冠状动脉介入知识的了解程度、术中配合度和手术耗时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理症状积分、心功能水平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症状积分、心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造影剂肾病等冠状动脉介入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介入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了解程度和提高配合度,改善心理状态和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满意水平高。

  • 标签: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相关因素。方法搜集在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在医院实施介入疗法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共有200例的相关资料,总结术后出现胸痛症状患者引起胸痛的相关因素。结果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比例是15.00%,因为机体存在情绪波动导致胸痛的比例是26.67%(8例),因为机体存在血栓导致胸痛的比例是3.33%(1例),机体血运重建异常而产生胸痛的比例是13.33%(4例),因为机体发生支架应激反应导致胸痛的比例是33.33%(10例),因为机体存在远端栓塞产生胸痛的比例是13.33%(4例),非心源性胸痛的比例是10.00%(3例)。结论在临床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比例较高且发生因素多元化,在临床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相关因素,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避免患者情绪的剧烈波动,改善机体的血运状况,避免再次引起胸痛,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关因素 胸痛症状 介入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PCI治疗冠心病过程中运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2016年3月-2018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人,均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借助随机法将其划分成实验组与比较组,每组35人。实验组采用替格瑞洛药物治疗,比较组采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抗凝血功能、血小板凝集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血小板凝集速率明显低于比较组(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比较组接近(P>0.05)。结论替格瑞洛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效果显著,抗凝血能力强,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 标签: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冠心病 凝血功能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冠状动脉介入术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2月--2017年12月,研究对象72例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6)、对照组(n=36),实验组患者给予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短袖缩短率。结果心功能对比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对比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短袖缩短率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冠状动脉介入术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尿激酶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流分级 短袖缩短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日期,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康复护理应用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之中,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延性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理状态、服药依从性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结果出院后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为95.23%,对照组服药依从性为71.43%,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的焦虑和抑郁,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理状态 服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98例冠心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年龄、BMI水平、吸烟情况、糖尿病史等进行调查,并对患者的血脂、血压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高龄、BMI超标、吸烟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偏高等因素均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老龄化、BMI超标、有吸烟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偏高均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且呈现出正相关趋势,临床可根据多危险因素加强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控制。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2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严重与患者的年龄、血脂异常、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吸烟习惯等有关(P<0.05)。当患者≥65岁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越高。具有吸烟史、糖尿病史的患者病变更为严重,且血脂以及体质量指数异常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结果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众多危险因素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总结了219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PCI术后护理经验,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专科护理。结果208例在CCU监护1天,8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在CCU监护2天,3例术后发生心包填塞在CCU监护3天,病情稳定后顺利转入心内科病房。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护理并发症。认为术后在CCU进行严密监测、细致病情观察和高质量的护理,可以缩短患者在CCU的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闭塞 PCI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术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接诊于我院的拟行冠心病介入术的96例病人被分为2组(依据护理方式,每组4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病人均被给予常规护理的措施,此外,观察组再被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比护理人员护理评分相关指标、护理风险及投诉事件、患者满意度。结果入选风险管理小组的护理人员经过培训后其基础护理及专科知识水平、沟通应急能力及技能操作能力均较一般护理人员更佳。2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护理风险管理后,试验组护理风险事件(x2=8.185,P=0.016)及纠纷投诉率(x2=9.426,P=0.001)均明显比对照组低;而其满意度(x2=6.413,P=0.039)却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提升护理工作者的护理能力,使护理风险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同时病人的满意度也可被大大提升,效果卓越,值得临推广运用。

  • 标签: 老年冠心病 介入术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PCI),且术前术后均给药阿托伐他汀治疗。按照就诊顺序将2016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口服常规剂量阿托化他汀治疗;2016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口服强化剂量安托伐他汀治疗。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两组术前术后白介素4、白介素10、γ干扰素水平。结果两组术前术后白介素4、白介素10、γ干扰素等各炎性因子水平相对表达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观察组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常规剂量,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有效调节各炎症因子水平,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炎症反应,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