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尼可地尔是一类新研发的抗心绞痛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已证实尼可地尔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本文针对尼可地尔在围手术期中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尼可地尔 围手术期 心肌梗死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大量阿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采用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给予大剂量阿伐他汀(观察组,n=40)或常规剂量阿伐他汀(对照组,n=40),然后分析两组患者的CK-MB、cTnⅠ、sVCAM-1、sICAM-1以及BNP变化。结果溶栓后24小时观察组患者的CK-MB、cTnⅠ、sVCAM-1和sICAM-1水平均显著地低于对照患者。溶栓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cTnⅠ、sVCAM-1、sICAM-1以及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溶栓后2小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治疗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都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大量阿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保护心肌作用更明显,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伐他汀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后处理给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带来的保护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于笔者医院行介入治疗的80例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分别为进行缺血后处理的4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单纯再灌注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心功能指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的左心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其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采取缺血后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其心功能,为其心脏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 标签: 缺血后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心脏保护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至2017年收治的94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9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心脏超声检测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血糖、血脂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都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脏超声检测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都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相比对照组更高,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心肌中新生血管生成,改善心肌细胞功能,从而产生良好的心脏保护作用,在糖尿病心肌病治疗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他汀类 糖尿病 心肌病 心脏保护 应用研究
  • 简介:目的提高临床对应激性心肌病的认识,以防误诊。方法对16例误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在应激情况下发病,临床辅助检查与急性心肌梗死不相符,而符合应激性心肌病特点,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结论对拟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应激性心肌病的可能。

  • 标签: 心肌病/诊断 误诊 心肌梗塞/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其生化指标值,分析生化指标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AST为(31.58±2.54)、CK为(126.54±11.02)、CKMB为(22.49±2.47)、LDH为(164.29±12.58)、Mb为(56.43±3.52)、cTnT为(0.15±0.01)以及cTnI为(0.14±0.03)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T及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标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性,且cTnI界限最明显,这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生化指标 心肌梗死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其生化指标值,分析生化指标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AST为(31.58±2.54)、CK为(126.54±11.02)、CKMB为(22.49±2.47)、LDH为(164.29±12.58)、Mb为(56.43±3.52)、cTnT为(0.15±0.01)以及cTnI为(0.14±0.03)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T及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标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性,且cTnI界限最明显,这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生化指标 心肌梗死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磷酸肌酸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12日至2017年5月12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将其抽签化分组,两组各有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磷酸肌酸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NOX2(0.32±0.02)、ROS(516.39±15.42)U/ml、NO(80.41±2.63)umol/L、LDH(265.48±15.81)U/L、AST(30.69±2.54)U/L、CK(1.69±0.48)U/ml、cTnI(345.15±15.69)pg/ml、总有效率(98.0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效果显著,能够保护患儿心肌受损,改善患儿氧化应激反应。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缺氧缺血性脑病 氧化应激 心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2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疼痛专项评估与护理。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260例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部分患者疼痛消失。结论充分控制疼痛,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生理舒适。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疼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肌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40例心肌病患者,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效果。结果经有效的护理干预后,40例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水肿、腹水、发绀症状均消失,患者自述耐力有所增强,心绞痛、焦虑情绪得以缓解,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达95%(19/20)。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心肌病的治疗效果,减轻或消除不良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的耐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肌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心梗前发生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两组,发生心绞痛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心绞痛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和预后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2.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心力衰竭(15%)等严重影响预后的疾病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中死亡6例,占6.67%,对照组中死亡9例,占1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者预后比未出现者好,可能因为心绞痛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前 心绞痛 预后 影响
  • 简介:目的:应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研究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与心肌微循环、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前1周内有无发生心绞痛分成心绞痛组(A组,共17例)与无心绞痛组(B组,共12例).采用PhilipsSonos5500超声诊断仪和S4探头进行超声检查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显像.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管重建术,并于术后第5周复查二维超声.结果:①A组出现术后无再流现象的患者为3/17(17.6%)明显低于B组(8/12,66.7%),P<0.001.②A、B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在术后第1周差异无显著性.A组为52.2mm,B组为55.0mm,P>0.05,而在第5周A组的EDD(47.4mm)明显小于B组(55.5mm)(P>0.05).A组的EDD逐渐减小(P<0.05),而B组的EDD无明显变化(P>0.05).③A组的心脏射血分数(EF)显著改善,而B组的EF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有利于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微循环和左室重构的改善,有助于左室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声学造影 评价 心肌梗死 心绞痛 与心肌微循环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其临床表现一般以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速度较快且病情变化迅速,常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并发症状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心脏猝死。在抢救时,医务人员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以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 标签: 心肌梗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以某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病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对照组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从而减少了住院过程中繁琐的手续,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该种模式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便秘患者的排便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AMI患者进行分析,并对便秘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护理。结果50例AMI患者中有38例出现便秘,占76%;排便诱发心绞痛发作有4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9%。结论指导患者运用正确的排便方法,给予舒适的排便环境,调节患者排便情绪是预防患者排便障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对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明确诊断为AMI急性期且具有PCI适用征的83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41例及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予PCI及西医相关治疗,中医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后心肌灌注分级(TMP)、PCI术后90d的心功能相关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射血体积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①中医综合治疗组TMP2~3级患者37例,TMP0~1级患者4例,对照组分别为29、13例,中医综合治疗组TMP2~3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住院期间心功能指标LVEDV、LVESV、S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90d,对照组LVESV、SV、LVEF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同组住院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LVEDV与住院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综合治疗组患者PCI术后90d的LVEDV、LVESV、SV、LVEF等心功能指标(122.47±38.45)、(66.07±20.20)、(75.01±18.12)mL,(52.84±6.07)%均明显优于同组住院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LVESV、SV、LVE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7.45±17.31)、(67.03±15.49)mL,(48.25±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PCI治疗前后中医疾病机制变化,在PCI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可以更明显地改善AMI患者心肌再灌注情况,缩小心肌梗死灶,改善心功能。

  • 标签: 中医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心肌再灌注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急症,其发病急、死亡率高,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我院急救中心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共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2例,由于早期处理得当,除4例在到达现场时患者已心跳、呼吸停止死亡外,其余均抢救成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院前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