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上海市医学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专科分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中华感染与微生物治疗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以及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专科分会、国际化疗学会、亚太微生物与感染病学会和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上海国际临床微生物及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定于2017年9月14-17日在上海召开。

  • 标签: 抗微生物化疗 感染性疾病 抗微生物治疗 临床微生物 上海市 会议
  • 简介:2015年11月5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Genvoya(含埃替格韦、达芦那韦、恩曲他滨、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的复方片剂)适用于HIV感染成人、12岁及以上儿童,体质量不低于35kg(77磅)的HIV感染患者,作为初次治疗用药。不推荐用于重症肾功能不全患者,但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Genvoya。

  • 标签: 肾功能不全 食品与药品 药品监督 临床试验 替诺福韦 初次治疗
  • 简介:替加环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时氨酰环素类约物。本研究用补充组氨酸蛋白2的培养基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盂加拉国66株镰状疟原虫临床分离株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替加环素的50%和90%抑虫浓度分别是699nmol/L(95%可信区间为496~986)和5905nmol/L(95%可信区间为4344~8028)。结果表明替加环素自身具有高度疟活性,且其疟活性与传统疟药物无明显关系,提示替加环素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与其他疟药不存在交叉耐药。

  • 标签: 替加环素 甘氨酰环素 抗疟活性 抗菌药物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广谱抗菌活性
  • 简介:目的对我国现有抗艾滋病一线用药方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用于基线CD4≤200/μL以及200~350/μL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门诊接受HIV治疗的患者资料,应用STATA7.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临床病例109份,其中CD4基线值≤200/μL组共78例,200~350/μL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以及传播途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D4上升数值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HIV感染患者,在开始用药第1年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其长期疗效与不良反应差异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治疗结果 药疹 CD4细胞数
  • 简介:由中华医学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主办,《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承办的“第五届中华医学会感染与微生物高峰论坛”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圣诺亚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召开。论坛开幕式由王明贵教授主持,张婴元教授致开幕词。中华医学会党组书记饶克勤教授和廖万清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钟南山院士作视频致辞,对“中华医学会感染与微生物论坛”作为“感染领域多学科交流平台”的价值和意义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既往四届论坛汇聚国内感染病、呼吸、血液、重症医学等临床专科与临床微生物学、临床药理学等著名专家,针对感染病诊治领域的热点和紧迫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MRSA、念珠菌感染诊治等多个专家共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促进了我国感染病的诊治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的提高。最后,饶克勤书记表示中华医学会将继续支持感染领域的多学科交流,呼吁相关各学科对此多学科交流平台给予大力支持,希望论坛越办越好。

  • 标签: 抗微生物治疗 中华医学会 高峰论坛 感染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临床微生物学
  • 简介:目的对上海地区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初始治疗艾滋病患者各种治疗药物更换的时间、原因及例次频率进行研究,从而比较各种药物的耐受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154例接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艾滋病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中每种药物在开始使用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被更换的最常见原因以及发生更换的例次频率。结果启动ART后的3个月内更换治疗药物的原因以奈韦拉平(NVP)导致的严重皮疹、依非韦伦(EFV)导致的严重皮疹和齐多夫定(AZT)导致的中性粒细胞(ANC)〈0.75×10^9/L为主。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因AZT导致的严重贫血、NVP导致的肝毒性更换药物的患者增多。治疗超过1年后患者更换药物的原因多集中于司他夫定(d4T)所致的外周神经损害、脂肪萎缩、血脂异常以及发生治疗失败。因各种原因更换药物共352例次,其中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为302例次(26.17%),治疗失败为50例次(4.33%)。d4T治疗满1年后因血脂异常、脂肪萎缩及治疗失败发生更换药物的例次频率逐渐增加;AZT的更换原因主要为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始ART后的6个月内;EFV更换的例次较少;NVP更换主要原因为严重皮疹和3级以上肝毒性,在开始治疗后的1个月内发生频率较高。结论在ART过程中,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不同,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也不相同。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范围较大。不良反应仍是影响患者依从性、抗病毒疗效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不良反应 治疗失败 更换药物
  • 简介:目的了解磷霉素对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他6种抗菌药物进行比较。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磷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对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分离的50株粪肠球菌标本中(25株分离自尿液标本,25株分离自血液标本),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对青霉素均现耐药,对磷霉素敏感率98%、氨苄西林78%、红霉素8%、利福平24%。结论磷霉素对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强。

  • 标签: 磷霉素 粪肠球菌 耐药性
  • 简介: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ase)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特异性地分解细胞外基质成分——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其作用是协助细菌在组织内播散,是细菌致病的毒力因子之一,又称扩散因子;HAase还可通过作用于细胞外基质而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并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HAase在很多细菌特别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的革兰阳性菌的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对其致病机制的认识也渐趋清楚。本文就其分类、成分、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链球菌属及金葡菌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 细菌 致病机制
  • 简介:1概述感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约占每年世界总死亡的25.5%,而呼吸道感染导致的死亡约占感染性疾病的33.9%。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发展中国家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尤其肺炎发展至重症肺炎时除了具有呼吸系统症状外,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生物学指标 疾病评分系统
  • 简介:目的了解spoOA基因对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生长和芽孢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ClosTron敲除技术构建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C25的spoOA;NN突变株,分光光度计检测菌液浓度并绘制生长曲线,孔雀绿染色法计数芽孢和营养细胞。结果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C25的spoOA基因敲除突变株和敲除前亲代株的48h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但突变株不再产生芽孢。结论spoOA基因是艰难梭菌芽孢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但并非其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基因。

  • 标签: 艰难梭菌 芽孢 spo0A基因 生长曲线
  • 简介:目的建立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的模型,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在分枝杆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MA)诱导U937细胞分化使之具有吞噬能力,分别用胞内分枝杆菌(M.intracellulare)、结核分枝杆菌(MTB)、脓肿分枝杆菌(M.abscessus)感染已分化的U937细胞,于感染后0、4、8、24、48和72h提取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U937细胞凋亡率及细胞膜TLR2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U937细胞感染后72h时细胞内总TI。R2的含量,并观察阻断TI。R2后U937细胞感染分枝杆菌后的凋亡变化。结果M.intracellulare、M.abscessus感染U937细胞后的细胞凋亡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4h后凋亡率已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MTB感染后的细胞凋亡率也有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分枝杆菌感染U937细胞后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M.abscessus、M.intracellulare和MTB。U937细胞的TLR2表达量在分枝杆茼感染后4h内迅速升高,8h后TLR2的含量稳定下来,不同分枝杆菌感染U937细胞后TI。R2的表达并不相同(P〈0.05).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MTB、M.intracellulare和M.abscessus。阻断U937细胞的TLR2可以明显降低感染分枝杆菌后细胞的凋亡率。结论TLR2并不直接引起巨噬细胞的凋亡,但TLR2在分枝杆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巨噬细胞 非结核分枝杆菌 细胞凋亡 TOLL样受体2
  • 简介:中华医学会感染与微生物治疗高峰论坛: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于2011年4月17日在长沙举行。60余位来自感染科、呼吸科、血液科、重症医学、皮肤科、普外科、烧伤科、肾病科、儿科等临床学科及医学检验科的资深专家就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感染的病原诊断和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讨论,拟定了“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一专家共识”的内容纲要。目前国内尚缺少基于充分临床实践(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的指南或专家共识可供参考。

  • 标签: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 治疗
  • 简介:耐多药(MDR)病原菌在全球广泛播散,严重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革兰阴性菌比革兰阳性菌多了一层细胞外膜,增加了抗菌药物渗入细菌体内的屏障作用,使许多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远较其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为差。鲨烯胺可增加革兰阴性菌的细胞膜渗透性,使抗菌药物容易进入细菌体内,并有一定细胞毒作用,有助于杀灭MDR菌株。

  • 标签: 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化疗增敏剂 烯胺 细胞膜渗透性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
  • 简介:目的评价头孢美唑对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美唑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523株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523株细菌中产ESBLs294株、产AmpC酶7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40株,非产ESBLs和AmpC酶182株。头孢美唑对上述4种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并较头孢西丁强2~4倍,但较头孢米诺为差。头孢美唑对ESBLs高度稳定,但对AmpC酶稳定性差,产AmpC酶菌株对其多呈现耐药。头孢美唑对产ESBLs菌株的作用优于受试的半合成青霉素,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亦优于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但差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帕尼培南;较受试的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略强或相仿。结论头孢美唑对ESBLs稳定,对产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提示该药是治疗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感染的可选药物之一。

  • 标签: 头孢美唑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革兰阴性杆菌 敏感性试验
  • 简介: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器官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长程及大剂量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广谱抗菌药物应用疗程较长者和接受侵袭性诊治的危重患者的大量增加,真菌感染特别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威胁高危人群的生命安全。

  • 标签: C型凝集素 真菌感染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 简介: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重要元凶之一。传统的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1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使极少量的耐药菌可继续生长繁殖;2抗菌药物可诱导高突变细菌(hypermutator)发生某些基因的突变;3敏感菌通过接受外源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和转座子等载体的横向传递,成为耐药菌[1-3]。

  • 标签: 细菌耐药机制 抗菌药物 靶标 网络
  • 简介:目的通过在体外复制烟曲霉的生物膜模型,研究绿原酸(chlorogenicacid,CRA)、异绿原酸(isochlorogenicacid,IRC)对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烟曲霉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将菌株分为空白对照组、CRA实验组(1024mg/L、512mg/L、256mg/L),IRC实验组(1000mg/L、500mg/L、250mg/L),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1aserconfocalscanningmicroscope,CLSM)定性观察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生物膜量。结果37℃培养24h烟曲霉形成早期生物膜,48h形成成熟期生物膜。SEM及CLSM观察到实验组烟曲霉生物膜均较其相应空白对照组空洞、稀疏,但菌丝未见明显减少,死活菌数也无明显差别。CRA、IRC实验组早期结晶紫半定量结果为1.05±0.19、1.14±0.26、0.99±0.14、1.39±0.06、1.41±0.06、1.60±0.04,均少于空白对照组1.91±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CRA、IRC实验组晚期结晶紫半定量结果为2.25±0.05、2.27±0.05、2.31±0.03、2.26±0.02、2.27±0.02、2.29±0.04,少于空白对照组2.36±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A、IRC对体外烟曲霉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

  • 标签: 烟曲霉 生物膜 绿原酸 异绿原酸
  • 简介: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是人类中定植于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黏膜上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之一.一旦机体免疫功能减退,白念珠菌会大量繁殖并改变形态结构,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白念珠菌的双相性转换,尤其是由酵母相向菌丝相的转换,在其致病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除了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二氧浓度以及酸碱度等可触发白念珠菌的形态转换,白念珠菌自身产生的群体感应分子(quorumsensingmolecule)也可调控菌体的形态.法尼醇(farnesol)是第1个在白念珠菌中发现的群体感应分子,其功能有调控白念珠菌的双相性相互转换(morphology)、影响生物膜(bioflm)的生成和调节宿主免疫等.因此,本文就法尼醇与白念珠菌、宿主免疫的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法尼醇 白念珠菌 双相性转换 生物膜 宿主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