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左乙拉西坦对小儿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在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小儿癫痫患者14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在用药3个月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而痉挛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用《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自改表对患儿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癫痫发作情况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408,ap=0.33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认知功能比较,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0.207,bp=0.001)。结论小儿癫痫治疗中,两组治疗在降低癫痫发作次数方面均有较明显疗效,但左乙拉西与卡马西平效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最重要是左乙拉西坦能明显改善患儿认知功能(p<0.05),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左乙拉西坦 卡马西平 小儿癫痫 认知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护理干预在耳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90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进行护理,采用认知护理干预对观察组进行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观察组、对照组耳鸣适应率分别为35.6%、17.8%,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耳鸣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认知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认知护理干预 耳鸣 焦虑情绪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患者营养影响。方法:将19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66例)术后第2d开始肠内营养(EN)支持,术后第2~7d起,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B组(61例)术后第2d开始胃肠外营养(TPN)支持;C组(69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测定术后不同时间多项营养指标。结果: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术后第21d,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明显高于C组比较(P<0.05);外周总淋巴细胞计数:三组分别在第7d、14d、21d明显高于第0d(P<0.05);血糖:A组和C组,在术后第7、14和21d分别与正常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于第7、14和21d均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谷丙转氨酶:术后第21d,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A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A组和C组第7、14和21d与第0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在第21d与第0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而且不引起代谢紊乱。是一种安全、可行方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早期肠内营养 胃肠外营养 传统鼻饲 营养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采用肺癌根治术治疗患者8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命名为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29例,其中试验1组和试验2组患者均采用右美托咪定,三组患者进行麻醉诱导以及维持药物均相同。患者在手术中进行麻醉剂量有所不同,其中试验1组患者采用静脉输注药物右美托咪定0.8μg/kg进行麻醉,以0.3μg/(kg·h)剂量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试验2组患者采用静脉输注药物右美托咪定0.8μg/kg进行麻醉,以0.5μg/(kg·h)剂量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者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对所有患者在如下几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麻醉诱导前时刻(T1)、手术结束时刻(T2)、术后第1天(T3)以及术后第7天(T4),检测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介素-6(IL-6),并在患者手术前24h、术后第1天、3天、7天通过简易智力状况监测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三组患者术前24hMMSE评分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1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天、3天MMSE评分同手术前24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天MMSE评分同手术前24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MMSE评分同试验1组合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间对比,对照组患者NSE在T2和T3时间点有升高(P<0.05),在T4时恢复到术前水平,试验2组患者在T2和T3时间点NSE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其他时间点IL-6均高于T1时间点(P<0.05),试验2组在T2、T3时间点IL-6水平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剂量为0.5μg/kg能明显改善肺癌根治术患者认知功能,其可能与炎症反应和可逆性脑损伤有关。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不同剂量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在研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神经心理学特征基础上,并观察常规治疗联合尼膜同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及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0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者160例为研究组,及同期社区中无认知功能减退主述个体40例为对照组,按MoCA评估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尼莫同组137例及常规组63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以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尼莫同组患者在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同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个治疗疗程,均需连续治疗2个疗程,并运用MoCA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两月、四月后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MMSE与MoCA检测,其中MoCA检出率为72.5%,其显著高于MMSE检出率46.5%,两项检测间比较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两个月后,患者执行能力得分最低,且尼莫同组患者得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四个月后,两组患者得分均得到了改善,尼莫同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改善程度最显著是注意力和计算力、视空间和执行功能。结论MoCA评分与MMSE评分显著相关,MoCA有着高敏感性以及高检出率,可以筛查出MMSE所遗漏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且采用尼莫同治疗可更好改善患者认知障碍。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认知障碍 尼膜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配偶心理状况,探讨其家庭功能及应对方式与心理状况。方法为2014年1-12月间在三甲医院妇科住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02例,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和配偶性生活质量量表进行测评,针对性、有目的、动机性访谈,指导性化解矛盾。比较干预前后结果。结果干预前配偶scl-90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配偶scl-90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干预后上述几项评测与国内常模比较统计无医学意义,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应对方式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夫妻须借助医学、社会、家庭系统有力支持,建立正确沟通模式,促使夫妻生活包括性生活和谐。

  • 标签: 妇科 恶性肿瘤 配偶 应对方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脑内胆碱能系统功能异常,对认知功能有潜在损害作用。本研究探讨阿米舒比利、利培酮对正常大鼠认知功能相关行为学变化及前额叶皮质(PFC)和海马齿状回(DG)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出生后第8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即利培酮2组(1或2mg),阿米舒必利2组(5或100mg/kg),溶媒对照组(给予体积溶剂),每组8只,连续腹腔注射给药45日。然后采用旷场箱检测大鼠社交行为,采用新物体识别测试系统检测对新物体优先识别指数,通过改进Ellman法测定前额叶皮质和海马齿状回区AChE活性。结果与溶媒对照组比较,高剂量利培酮组或高剂量阿米舒比利组社交接触次数和/或社交接触时间明显减少,利培酮(低或高剂量)组和高剂量阿米舒比利组优先识别指数降低,在PFC区利培酮(低或高剂量)组和高剂量阿米舒比利组AchE活性增高,在DG区利培酮(低或高剂量)组AchE活性增高。与低剂量阿米舒比利组比较,高剂量利培酮组社交接触次数和社交接触时间明显减少。结论我们发现长期腹腔注射利培酮或阿米舒必利对大鼠认知功能有损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胆碱能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

  • 标签:
  • 简介:急诊科每天都要接待一些不同病种危重病人。这些病人在诊疗、辅助检查或转入病区继续治疗过程中又都离不开搬运这个环节,搬运是否恰当,对患者生命,疾病转归有着不可低估影响。本文现就有关急诊危重患者在搬运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探讨。1存在问题及分析1.1对患者疾病缺乏预见性判断而急于搬运如对急腹症、昏迷、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临床医护人员为了明确诊断,往往重视仪器辅助检查,在没有掌握搬运指征,缺乏

  • 标签: 危重患者 搬运工具 辅助检查 急诊科 搬运工作 环节
  •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科带教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提高急诊带教质量,使实习生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方法:通过从轮转过急诊科实习护生中随机发放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急诊科带教存在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强、有效对策,使急诊带教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结论:急诊科带教工作取得了满意效果,受到教育学院和护生一致好评,为今后带教打下了良好基础。

  • 标签: 急诊科 护理带教 问题 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地区级医院在院前急救中存在护理问题及找出对策。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7年下半年院前接诊2050例病人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院前急救主要存在6个护理问题。结论:院前急救必须具有充足急救物资、医护人员敏感分诊识别能力和过硬急救技能。

  • 标签: 院前急救 护理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手术实施全身麻醉存在医疗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科实施289例高龄患者全身麻醉临床资料,术中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维持麻醉中患者理想生理状态,观察高龄患者全麻效果和安全性。结果289例高龄患者全身麻醉后,麻醉效果均较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麻醉意外及严重并发症,出现5例频发室性早搏,33例患者术中血压明显升高,12例患者血压下降,分别对症对症治疗得以纠正。结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应结合患者自身因素,充分做好术前相应评估和准备,术中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维持麻醉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患者麻醉风险。

  • 标签: 高龄患者 全身麻醉 医疗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交通伤害特点,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急诊收治80例儿童交通伤害临床资料,用小儿创伤指数评分法(PTS)对伤情和损伤程度进行评价。结果:1-9岁儿童是伤害事故主要受害群体(74%),男多于女,尤以1-4岁男童最为严重;致伤方式以抛落和撞击为主(78%)。头部与下肢是最多受到伤害部位(75%),导致伤害事故主要车辆是汽车(51%)和摩托车(24%)。PTS评估显示,重伤(PTS〈9)占21%,以机动车撞击行人及自身事故为主。结论:不同致伤条件时儿童交通事故致伤特点各不相同。性别、年龄、致伤方式、车辆类型、行车速度不同,其损伤情况各异。针对其特点采取合理院前急救方法可有效提高救治水平。

  • 标签: 儿童 交通伤害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HIV不确定样品检测结果分析,探讨可能存在问题,并预测HIV可能性。方法选取我院24例HIV不确定样品进行分析,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常规HIV抗体检测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测及结果判断。结果24例不确定样品中占比例较高带型为p24,p24、gp160,p17、p24、p31、p66、gp160三种,比例分别为25%(6/24),20.5%(5/24),12.5%(3/24);env类、gag类和pol类带型构成比分别为54.2%(13/24)、33.3%(8/24)、12.5%(3/24);其中16例成功随访,随访比例为66.7%,其中env类条带10例占62.5%;有9例样本由HIV抗体不确定发展为HIV抗体阳性,占56.3%;转阳者条带均为env类条带,3例gag类条带和1例pol条带不确定者经随访检测均未发现阳性。结论HIV检测结果不确定性因素诸多,对实验各环节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对不确定结果受检者应加强随访。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蛋白印迹试验 抗体阴性或不确定
  • 简介:急诊是医院窗口,是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和治病救人场所.急诊科能否高效率、高质量抢救各种急危重病员,是医院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一个重要标志.急诊科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只有十余年历史,在各方面尚不健全和完善,有待进一步努力地加以充实、完善和提高,使急诊医学在医学领域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重要力量,加速这一重要学科发展和进步,本文就此对急诊医学发展方向、发展趋势、面临任务和展望进行探讨,以期对急诊医学发展有所裨益.

  • 标签: 急诊科建设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肠肛舒口服液,并考察其在临床上治疗痔疮效果。方法采用渗漉法和煎煮法制备。肠肛舒口服液与临床对照(对照组药物为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相比较,观察其治疗痔疮疗效。结果临床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87.10%,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渗漉法和煎煮法制备肠肛舒口服液工艺合理,成品质量稳定,疗效确切。

  • 标签:
  • 简介:皮肤覆盖人体表面,是人体最大器官.中毒后皮肤表现可以给临床医生判断病因、了解病情提供宝贵线索.

  • 标签: 中毒皮肤 皮肤表现 表现处理
  • 简介:急性中毒是急诊科最常见病种之一,每年收治大量急性中毒病例中,总有少数以不明原因昏迷急诊.由于这类病人发病急、病情重、病史不详,造成诊断抢救一定困难.根据多年收治此类病人临床实践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临床识别 急性中毒昏迷 昏迷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之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同步进行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24小时9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各个时段血压与心电图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有杓型改变52例(53.1%),无杓型改变(即昼夜节律消失)46例(46.9%);无杓型组中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29例(29.6%)和心律失常40例(40.8%)发生率均较有杓型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电图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和心律失常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同时监测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老年 高血压病 动态血压 动态心电图